2023新聞消息

北部光電行不行? 四個實例看太陽光電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文:劉如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許量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 近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正進行修法,其中第12-1條「未來新建、改建與增建建物,需要強制加裝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的修法條文引起關切,民間除了憂心建物成本提高或轉嫁、提醒須留意景觀感受等想法,多數民眾可能直觀地認為北部發電效益不佳,強制加裝太陽光電恐造成其他問題。 本文想點出,我們需要擴大尺度,將北部的太陽光電發電效益置於淨零減碳目標下,並與高緯度國家相比,才能彰顯其價值。同時提出四個北台灣公民電廠的發電實例,證明北部案場除了具一定的發電效益,更有不可量化的在地價值與意義指標,是淨零未來的重要基石。 一、太陽光電只有南部適合? 先看看高緯度國家怎麼做 「台灣北部不適合發展太陽光電吧!」關心再生能源發展的朋友,應該時常在網路上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多數民眾認為相比於南部,北部「日照時間少」、「陰雨天多」,導致太陽光電發電效益不佳,不僅不符合成本,也無法達到減碳目的,因此不應該在北部推動。 然而,北部真的無法發電嗎?事實上,比台灣緯度更北的國家,也推動太陽光電。例如日本與德國,在近年都推出了建築安裝光電義務的相關法案。同樣緯度高於台灣的歐盟也在2022年訂下策略,不僅規範建築2029年皆需要強制加裝光電,同時也要求新建建築都應具備安裝太陽光電的能力。也就是說,這些緯度高於台灣、實際上日照時數更短的國家,都將太陽光電視為淨零能源政策的重要目標。 日本與德國既然強制推動太陽光電,代表他們實際上發電效率非常優異嗎?我們可以從數據來看:「容量因數」(Capacity factor)是判斷發電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代表發電裝置在一年中的實際發電量與裝置容量最大發電量的比例。簡單來說,就是平均可發電量。 日本預估2023年住宅用太陽光電容量因數平均為13.7%;而德國估計2021年屋頂太陽光電容量因數約為10.3%左右。台灣的數據則顯示,即便是潮濕多雨的北部[1],2022年平均的容量因數為12.47%,也有著不輸這些國家的發電潛力。 二、不完全以利潤為導向的公民電廠,發電量也有大潛力 除了發電效益外,由於光電具備規模彈性、進入成本低的特性,公民參與的門檻相對較低,也發展出許多別具意義的公民電廠。以下我們將從四個北部「看重價值更勝於價錢」的公民電廠的案例,其發電量的潛力以及所創造極大的社會意義。 為什麼以公民電廠為案例,而非規模型案場?公民電廠是由民眾自主發展、討論及參與再生能源的設置過程,從提供屋頂空間、興建電廠或資金來源到售電利潤分配,都有社區或民眾的加入,有著高度的參與度與公益性。 北台灣四座公民電廠的位置與相關資訊。製圖: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許量然 (一)信義新城公寓大廈 併網日期:2019年6月 裝置容量:145.7KW 年均發電量(2021-2022年):12萬9184.2度,每月可供35戶家庭用電[2] 容量因數[3](2020-2022年平均):10.12% 案場位置:台北市信義區公寓大廈頂樓(社區中10棟大廈的頂樓皆有安裝) 信義新城是台北市第一個公寓大廈型態的公民電廠。除了將售電回饋於社區居民,太陽光電板的設置也結合遮雨與水撲滿的設計,減少雨水直接打到屋頂造成的漏水現象。社區管委會也積極分享自身推動經驗,成為社區結合光電良好的示範場域。 (二)關渡國中干豆好 併網日期:2020年10月22日 裝置容量:19.845KWp 年均發電量(2021-2022年)2萬3015度,約可供六戶家庭用電 容量因數(2020-2022年平均):13.24% 案場位置:北投區關渡國中屋頂 干豆好公民電廠是台北市第一座「公有屋頂」開放公民集資的公民電廠。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攜手地方居民共同集資,並將其收益撥出部分回饋於關渡國中作為能源教育使用。同時也透過此次示範,促使台北市開放其他公有屋頂成為公民電廠場域。 干豆好案場規模是四個案場中最小的,但以2021與2022年的平均發電量來計算,容量因數達13.24%,已經高於北部縣市平均值。2021年的容量因數也高於全台平均的13.82%,證明即便不足20KWp的小案場,發電效益仍不容忽視,也可佐證北部是具有發電潛力的。 (三)長老教會天空7號 併網日期:2019年10月28日 裝置容量:50.63KWp 年均發電量:5萬6500度,約可供15戶家庭用電 容量因數: 12.74 % 案場位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 天空7號案場是由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於長老教會屋頂設置,希望透過與信仰中心的結合,破除北部不適合發電的效率思維,強調以實踐激發社會學習與討論。透過頂樓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結合良好維運,可以減少近40年老屋頂的隔熱層劣化及漏水情形,以及頂樓層的夏季電費支出。 (四)翡翠一號 併網日期:2021年9月 裝置容量:80.92 kWp 年均發電量(2022):6萬5668 度,約可供18戶家庭用電 容量因數:9.23% 案場位置:金山皇后鎮森林露營區 翡翠一號由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陽光伏特家、在地企業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共同發起並對外募資。是台灣最北的公民電廠,位於核一、核二廠中間,象徵從過往核電廠的受害者,成為能源的創造者。與核電廠為鄰長達50年後,公民電廠的打造如何見證地方創生與重新修補地方關係的過程,以及地方重新出發的動力,是台灣能源轉型的最佳案例。 營運滿一年的翡翠一號,雖然容量因數為四個案場最低,但夏季8、9月的發電量與關渡國中干豆好相去不遠,發電差異主要出現在冬季。由於每年的氣候狀況不同,需要再觀察未來冬季的發電情況。 綜整上述四個公民電廠案例,整理其容量因數以及社會意義: 電廠 信義新城 干豆好 天空7號 翡翠一號 容量因數 10.12% 13.24% 12.74% 9.23% 年均發電量(度) 12萬9184 2萬3015 5萬6500 6萬5668 可供家戶用電 35戶 6戶 15戶 18戶 社會意義 台北市第一個公寓大廈型態的公民電廠。 台北市第一個公有屋頂開放公民電廠。 與信仰中心結合,強調實踐學習,激發社會討論。 象徵從過往核電廠的受害者,成為能源的創造者。 整理:劉如意、許量然 上述案例顯示,公民電廠的發電效益雖然無法與規模型商業案場比擬,但絕非不能發電,更具備金錢以外的社會價值。 此外,有些民眾認為陰天太陽能板就無法發電。我們以2022年6月4日關渡國中干豆好的發電數據來看,即便當天是暴雨警報,太陽能板仍持續正常發電。 2022年6月4日為降雨日,該天仍可發電。圖片來源: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吳心萍提供 三、研究顯示,夏季南北部太陽光皆相當充沛 以台電統計2022年容量因數來看發電狀態,北部地區除了基隆明顯較為低落之外,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市、宜蘭縣的年平均容量因數都有13%。整體來看,北部與南部發電效率落差不大。 2022年太陽光電容量因數。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北部發電量在某些季節與天候狀況,甚至可媲美或超越部分南部區域。根據楊銘[4]等人在「氣候與環境因子對屋頂型太陽光電發電量之影響」

美「漂浮發電廠」熱門!佛州.加州快速發展

氣候問題越來越急迫,發展再生能源是各國共識;繼亞洲後,美國也開始投資「漂浮太陽能」,目前主要市場集中在佛州、加州和東北部等,人口稠密和土地昂貴的地方;而北澳採用的微電網系統,一半電力來自太陽能,是全國第一個達到這種規模的混合發電站。綠氫也備受關注,不過英國企業警告,政府必須跟進美國端出更多獎勵政策,否則可能會失去綠氫領導地位。而在瑞士,環團在瑞銀外發起抗議,因為銀行持續投資化石燃料。 拿上拖把、海綿奮力擦洗,就連掛在頭頂的logo也不放過,大約20名環保人士現身瑞士金融中心,控訴瑞銀集團對化石燃料的持續投資,而且每年多達56億美元。 SCIENTIST REBELLION氣候人士 蒂爾昆(ANAÏS TILQUIN):「我今天來這裡是為了清洗瑞銀這家銀行,這家銀行令人感到噁心。現在這些銀行,像是瑞銀,仍在為新油氣的開採和擴張提供資金。」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石化產業就佔了超過三分之二,要想解緩暖化的速度,就必須提高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繼亞洲後,漂浮太陽能也在美國快速發展。 Ciel & Terre太陽能公司銷售和行銷主任 巴特勒(Chris Bartle):「亞洲發展地飛速,尤其是日本和台灣等島國,非常熱衷於漂浮太陽能,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土地用於大規模安裝地面型太陽能。」 而在水面上安裝太陽能板的好處是能省下寶貴的土地資源。 Ciel & Terre太陽能公司銷售和行銷主任

再生能源幫助尖峰供電更充裕!台電再生能源併網調度策略一次看

台灣電力與工程協會5/10舉辦線上論壇,台電公司調度處處長周芳正針對再生能源併網背景下台電公司-未來調度因應策略進行主講。 近年來政府、民間與台電戮力投入綠電設施建置,使得綠電發展開始進入收穫期,因此在氣候適宜助攻下,風光發電表現亮眼,即使是天候較差時,也能有一定規模的發電量,持續締造紀錄。 5月初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合計發電量超過780萬瓩,逼近8百萬瓩,創歷史新高,其中光電發電量也創下新高,風電部分維持出力超過1百萬瓩,佔比達5%上下,也成為穩定重要電源。 在2023年5/1當天中午12時13分,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合計來到787.8萬瓩,創下歷史新高,台電指出,其中太陽光電發電量653.4萬瓩,也打破紀錄。風力發電部分134.4萬瓩,雖未打破3月12日141萬瓩的紀錄,但穩定出力表現亮眼。此外,風光滲透率部分最高來到31.71%,將近每3度電就有1度電是綠電,成為供電主力之一。 我國近年全力推動綠電設施設置,裝置容量持續成長,去年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持續向前行,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超過1GW,太陽光電模組配置量達2.5GW。 太陽光電方面,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1年。今年在政府與民間全力推動下,風光預計將持續快速成長,離岸風電部分,日前更已完成200支風機的設立。未來風光聯手挺「穩供」,甚至再創歷史新高的場景,必將持續出現。 另一方面,台電說明,綠能佔比提高也逐步改變調度模式。過去日尖峰負載高,除了調度傳統機組,有時甚至抽蓄機組白天也需放水發電。   但綠能加入後,綠能扛起日尖峰供電重任,抽蓄機組調整為白天抽水儲能、夜間放水發電的模式。 且抽蓄機組過去必須從中午一路發電到下午甚至傍晚,現在白天負載由綠能承擔,抽蓄機組白天可專注於抽水儲能,以因應晚間6至9時共3小時的夜尖峰供電需求。台電將持續調整調度策略,靈活運用抽蓄水力、時間電價,以及輔助服務等彈性措施,配合精進傳統機組調度策略,維持夜尖峰穩定供電。   台電說,電力工程建設非一朝一夕,應趁早布局有賴專業監管機構整體模擬規劃及修法,以可靠度規範及組織,直接參採IEEE P2800及NERC相關指引作為再生能源性能與系統可靠度要求,降低開發成本做出不後悔的決定,再由台電及民間實現願景 本文來自再生能源幫助尖峰供電更充裕!台電再生能源併網調度策略一次看 – 今周刊 (businesstoday.com.tw)  

促參修正 公建範圍新增綠能等三項

財政部12日預告修正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施行細則,針對可列入公建範圍的產業有「三新增、兩擴大」,即加入影視音設施、綠能和數位建設,另外原本的衛生擴及衛福、農業也衍伸至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 促參法去年完成立法以來最大一次翻修,三大重點包括擴大案源、建立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有償PPP)機制和完善爭議處理,即俗稱的「促參2.0」。相關子法部分,爭議處理機制和有償PPP已陸續預告,施行細是最後一哩路。 中華民國112年5月11日台財促字第11225512570號促參法修正對照表 為鼓勵民間機構投資公共建設,促參法提供租稅優惠,包括最長可享五年免徵營所稅、投資抵減、進口機具關稅優惠、法人股東投資抵減等。去年全年促參金額2,685億元,創歷來新高;今年目標則是至少2,000億元。 依財政部預告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施行細則,主要重點包括擴大公共建設類別、增訂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及履約爭議調解機制,強化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評估、規劃、公告、營運績效評估及履約爭議等作業程序。 其中明定衛生福利及醫療設施、農業及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定義,並新增影視音設施、綠能設施、數位建設。 在衛生福利及醫療設施除原本範圍,也列入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和長照服務機構;農業設施則擴大為農業及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以配合農業部門淨零政策,並鼓勵民間擴大參與農業資源循環再利用相關工作。 影音設施部分,財政部指出,為促進影視音產業發展、鼓勵內容製作及加強對國際發聲管道,並考量科技創新下相關內容將以多元方式呈現,包括展覽、表演、製作、發行、映演、播送電影、廣播電視及流行音樂都算。 綠能設施則指從事新淨潔能源的發電、節約、提升效率、抑制用電負載、輸配送或儲存的建設、維護、檢測等相關設施。 本文來自促參修正 公建範圍新增綠能等三項 –

圖解》碳中和、碳盤查有何不同?碳交易趨勢怎麼走?一文看懂如何做「碳管理」,及5大產業減碳重點

碳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面對碳資訊爆炸時期,企業如何區分自身現階段的關鍵分水嶺,為自身需求做好碳管理與規劃。本文介紹碳管理的基本概念、實施步驟和重要意義,幫助企業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取得進展! 碳中和和碳盤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許多一開始接觸【碳管理】的人都會被這兩個名詞搞混。雖然碳中和和碳盤查都涉及到減少碳排放,但前者著重於減少和補償碳排放,而後者則著重於對碳排放進行詳細測量和評估,以尋求減少排放的機會。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指企業或組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特定的衡量時間中,透過各種減碳方式(如:利用精實管理中減少各種浪費的精神,做到製程改良、減少原物料浪費、更換節能設備,或提升能源使用率等),將排放的二氧化碳正負抵銷/抵換,達成二氧化碳的平衡,也就完成「碳中和」。 碳中和3大步驟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布的「碳中和實施與宣告指引」和英國標準協會BSI所制定的「碳中和實施標準」PAS2060的內容,碳中和是需要經過碳盤查、碳減量及碳中和(抵換)等三步驟。完成三步驟後,最後需由第三方的公證單位確認驗證,才能對外宣告企業是符合碳中和的標準。 步驟1╴碳盤查:量化碳排放量 1.確認碳盤查目標:企業/組織要開始減碳,可依據企業本身的特性,選擇要進行碳中和的主題和範圍項目(如,組織、專案或產品等),建立碳盤查的組織邊界報告。 2.進行碳盤查工作:確認碳中和的範圍和計算項目後,利用碳盤查的數位系統軟體工具,計算出直接和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量化整體的碳足跡。參考的ISO如,組織型碳盤查ISO14064、產品型碳盤查ISO14067、能源管理ISO50001。 確認碳盤查目標>進行碳盤查工作(量化)>擬定碳管理計畫>碳減量>碳中和>宣告並完成驗證 3.擬定碳管理計畫:找出高碳排的熱點後,設定短中長期各階段的時間和目標(短期目標時間為一年)。相關國際標準:如,科學基礎減量倡議SBTi、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架構(TCFD)。 步驟2╴碳減量:進行減量措施 透過碳盤查了解企業整體的碳排放量後,企業要確定減碳的方式是否有效,就應該隨時觀察碳排放量的變化狀況。所以碳盤查不應該只是每年一次的固定工作,因為若是一年後才發現減碳的方式無效,這一年的減碳工作就不只白費工,更是浪費成本和時間。 企業要即時監測目前的碳排放量,可以利用像是碳盤查和能源管理的數位工具,做到定期(像是一周、一個月或一季)和過去的數據進行比較,依據PDCA的優化流程,確認是否要調整減碳的方法。   減碳的方式可能包含對企業內部和對外的供應鏈減碳要求。企業內部的減碳方式大致有下面四種: 1.製程改善:生產製造過程的效能提升,利用精實管理的精神,降低製程中各種浪費。像是看燈塔工廠怎麼做?文中提到,很多企業是利用工業4.0或智慧製造的技術,不只做到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等提升生產效益,更同時達到環境永續。 2.能源提效及轉換:台電近日開始提升電價,用電成本突然大幅增加,利用能源管理系統,協助企業採用最合適的契約容量的用電數,讓用電不超標。另一種就是轉化能源種類,如:自行建置像是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或購買綠電等。 3.循環經濟:從產品設計的源頭增加減少廢棄物產生(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3R概念、物料採購條件納入可回收/可循環材料的要求、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再利用等。更多說明,在循環經濟,達成「碳中和」的策略之一文章中說明。 4.供應鏈:要求供應鏈同步進行減碳措施。 步驟3╴碳中和:進行碳抵換 碳抵減:當已進行碳減量的工作,但仍有無法減少的溫室氣體,則可考慮利用購買國際上合格的碳權/碳額度,以碳抵換的方式達成「碳中和」。 最終步驟:宣告碳中和:完成驗證 「碳中和」的宣告,可依據品牌客戶、投融資的金融機構等利害關係人或企業本身的要求,選擇採用由第三方驗證機構查證(independent third party certification)、其它機構確證(other party

供電議題炎上,台電董事長親拍影片說明台電該怎麼做?

近年來的停電斷電事故讓外界十分關注台灣供電議題,憂心是否會缺電,經濟部次長兼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台電 YouTube 頻道以短片向外界說明,面對綠電增加、用電量增加,台電該怎麼做? 曾文生指出,過去沒有太陽能的時候,過去台電要面對日尖峰與夜尖峰「兩座山」,現在太陽能可以滿足日尖峰 6 個小時,只要專注在夜尖峰 3 的小時,由水力發電補上,是綠電帶來最大的改變。他補充,水力發電一直以來都是「用水優先」,用水單位會先決定一天要放多少水,台電才規劃要怎麼樣發電,因此只是改變發電的時間,沒有多用水。 只是太陽能、風力發電為間歇性發電,曾文生提到,「會再增加燃氣機組群,它是綠電最好的搭檔」。面對綠電波動的特性,要選擇能夠快速起停的機組來搭配,傳統機組當中,水力機組反應最快,其次是燃氣機組,速度是燃煤跟核能機組比不上的,且燃氣機組佔地小、興建速度快,可以跟得上用電快速成長的需求。 曾文生表示,此外,燃氣可以混燒、甚至專燒,例如氫這樣子的無碳燃料,現在興建燃氣機組也是在為淨零做好準備。 曾文生表示,依台電規劃,到 2030 年會再多增加

屏大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 啟用

國立屏東大學位於屏師校區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5月8日上午剪綵啟用,這座風雨球場由元晶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發電量499.5KW,內含兩座籃球場、三座排球場,大武山的入口意象增添校園亮點,恰巧下了場大雨,等於做壓力測試,場地完全沒有滴水。屏東大學校長陳永森強調,品質的施工可以打100分,為產學合作立下新的典範。 屏師校區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尺,淨高度9公尺,為低碳校園實踐更進一步,屏東大學與元晶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由業者設計、規劃、施工,業者可以得到所需的發電效率,屏大則得到一座新的球場,為學生提供風雨無阻的訓練場地,恢復屏東昔日體育大縣的榮光,建造球場大約需要3千多萬,完全由元晶太陽能負擔,沒有花到學校一毛錢。 元晶太陽能科技董事長廖國榮表示,如果從純粹投資的角度,這個投資案並不划算,但做為屏東的企業,能與屏東大學在太陽光電風雨球場上合作,深感榮幸,而且屏大這座風雨球場是全國最好的一座,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推動綠能永續,為子孫留下一片淨土,元晶很樂意跟屏大在各方面做進一步的合作。 屏師校區太陽光電風雨球場之設計理念,係在入口處以大武山山脈作為意象,運用不對稱的設計呈現卓越的創新,突顯屏東大學不斷突破自我、重視多元發展,成功打造全台首座大武山山脈造型入口,成為屏東大學校園的新亮點,為連結球場動線,以新打造的台灣欒樹步道做為串聯景觀廊道,營造出錯落的視覺空間豐富性,球場外觀使用校徽的基本色系傳遞屏東大學的精神,完整呈現大武驕陽之意象,並藉由半圓型入口廣場及綠色草地,活用風雨球場的空間,開創更多戶外活動場地,活絡校園風氣。 #校園 #球場 #風雨球場 

芳苑國有地開發綠電 生態經濟雙贏

彰化縣芳苑鄉國有地開發光電,引起當地各界關注。光電業者積極與地方友善溝通,承諾:1.不拆除民宅;2.提供合理補償;3.發展在地就業機會。溝通過程中,展現了地方生態與光電永續發展的決心,獲得農二代與老農共同支持。 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國有農地,因種植環境及條件較差,多年來未被妥善利用,經濟部歸類為資源貧瘠或發展遲緩鄉鎮地區。為配合政府推動綠能,提高地區經濟價值和環境永續,國產署去年響應政策開放業者申請開發,由渠源及恒陽兩家光電業者取得開發權。 開發預定地雖屬國有,但涉及既有承租戶的租約權益,渠源及恒陽積極與當地承租戶溝通,展現與當地共生共榮的決心,除了在地農民外,也積極聯繫移居外地的離鄉農二代。業者強調,會尊重每位承租戶的意見,不拆除民宅、提供公平合理的補償和保障,讓農村居民更加支持綠能發展。 在地老農也表示,芳苑土質較差、能種植的經濟作物有限,且種田靠天吃飯,收入不穩定,努力一輩子也難賺大錢,加上子女不願回鄉務農,如今自己年紀大、拿不起鋤頭,不如將無力耕作的農地歸還國有,拿來發展環保的綠電,為下一代做點事。 多數農二代長期在外打拚,無餘力回鄉耕作,但也心繫老家父母,在得知荒廢國有地可以再利用發展光電,家鄉年邁父母也能透過光電回饋機制有安心養老的收入,大多表達支持的態度。 彰化芳苑當地「風頭水尾」,強風、缺水等條件造成耕作困難,農村人口嚴重外移。渠源及恒陽尊重地方意願,由地主自行決定是否將土地租給他們,賺取地租收益,原本的承租農民也可與其進行合作。 地方也認為,光電業者進駐是多一條生路,讓老農有選擇權,可以繼續種植或與光電業者合作,開創新的經濟模式,為地方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本文來自芳苑國有地開發綠電 生態經濟雙贏 | 產業動態 | 商情 | 經濟日報 (udn.com) 

南部沒下雨和廣設太陽能板有關?彭啟明提3個「氣象科學」拆解:乾旱和它擦邊不來更有關

台灣南部超過600天沒下大雨,再來梅雨季能否讓水情壓力解除備受關注,資深媒體人彭蕙仙提出她的觀點,認為南部沒下雨是跟廣設太陽光電板有關。 氣象達人彭啟明則是認為,這篇評論文章科學上的立論還可以更充分一點。南部乾旱是否是太陽能板造成的,應該從氣象科學角度來看。 彭蕙仙:光電板產生的熱能,會被釋放到周圍環境「對降雨不利」 彭蕙仙在中國時報論壇版以「廣設光電板的災難」為題,提出國內外科學研究報告顯示,太陽光電板會造成熱島效應,阻礙鋒面的形成,她認為光電板產生的熱能,也會被釋放到周圍的環境,對降雨不利。 她說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指出,太陽能發電廠可引發熱島效應,與附近相比,太陽能發電站周圍的溫度高出3至4度。這項研究報告已刊登於《Scientific Reports》。 不過氣象達人彭啟明也在臉書上發文,說這篇評論文章,科學上的立論還可以更充分一點。彭啟明說,南部乾旱是否是太陽能板造成的,應該從氣象科學角度來看。 彭啟明:造成乾旱主因是這幾年恰巧颱風擦邊而過 彭啟明說,首先乾旱絕對不是1個月不下雨造成的,從去年6月到今年4月,南部降雨在台南高雄只有歷史平均值的3成,2021年在中部的乾旱也類似,中部當時同期平均降雨量的4成,南部當年也吃緊,但至少還有超過5成。「造成這原因,主要還是這幾年恰巧颱風擦邊而過,降雨不如歷史值」。 其次是,氣候變遷正在全球與台灣發生中,根據聯合國IPCC 及台灣的TCCIP的報告,降雨的趨勢正在改變,季節降雨的改變、颱風次數、梅雨鋒面都將會有影響,這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科學問題。 彭啟明解釋,春天本來就是南部的枯水期,春天鋒面或梅雨鋒面,本就屬於區域大氣環境流場的變動,和小尺度的縣市差異很大。 「綠地消失讓降雨改變,變化遠比太陽能面板大得多」 第三則是都市化的改變,綠地消失讓降雨也會改變,這個變化遠比太陽能面板大得多。「台南目前太陽能約2GW,以100MW約 140公頃算法,需要2800公頃(約28平方公里),台南市土地面積約2192平方公里,約1.2%,這裡面很多還是屋頂上的」。 彭啟明說,如果未來全台灣到20GW,約將使用280平方公里的面積,不到台灣1%的面積!「這的確是可以關心的問題,但等到2%以上我們再來關心都來得及啊」! 「我們未來在氣象模式中,可以把地表是太陽能面板的參數放入,但現在的比例實在太小,很難去驗證到底對某場降雨有何實際影響」。 彭啟明認為,如果要驗證,簡單的說當這幾天春雨下雨時,到家附近的水泥地上,和到附近公園的草地上就可以觀察,兩個降雨有什麼差別?「其實不會差別很多的」。 本文來自

信義新城大樓屋頂裝設太陽能板。記者林俊良/攝影

立院審《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 新建物須裝太陽電板

立法院正在審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其中第12條參考德國柏林市議會,制定要求新建、改建的建築物,必須裝設一定比例的太陽能光電板。環保團體呼籲應該儘速通過這一條,讓都市的發電打破南電北送的不公平。 太陽能光電板就設置在多棟大樓頂樓,位於台北市鬧區的信義新城,共有10棟、144戶,3年前社區決議在頂樓加裝了457片、147kw太陽能光電板,不只省去了修繕屋頂漏水的工程費用,每年還可以帶來可觀的電費收入。 台北市信義新城管委會總幹事林振宇表示,「每年發出14到15萬度的電,並為社區帶來90到100萬的穩定收入,迄今絕對沒有外界流傳的北部日照比較短,不適合發展光電的疑慮。」 環保團體特地選在信義新城頂樓舉行記者會,可見有屋頂型太陽能光電板,頂樓仍有遮蔭、溫度涼爽,環團表示,目前立法院正在審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呼籲盡快通過,讓一定規模以上的新、增、改建建物,都要裝設。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說道,「讓所有的光電,都變成未來每一棟建築物的標準配備,讓我們都市的電都市發,減少南電北送的不公平。」 環團並強調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等溫帶國家,將已經或將立法要求。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劉如意指出,「日本東京他們也將要修法在2025年,20平方公尺到2000平方公尺之間的建物,相關的也要適用建築物上面,要加裝太陽光電。」 環團指出,新增改建建築物設置太陽能光電板,成本會低於既存建物,希望立法通過,讓都市的都市發電,尤其六都用電占全國約7成,更有責任推動。 本文來自立院審《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 新建物須裝太陽電板 | 公視新聞網

風光發電量逾780萬瓩創新高 每3度有1度是綠電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1日電)綠電發展進入收穫期,台電今天表示,全台各地多雲到晴,海上東北季風偏強,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合計發電量超過780萬瓩創新高,其中光電發電量也打破歷史紀錄;風電則維持出力超過1百萬瓩,占比5%上下,成為穩供重要電源。 風光滲透率部分,台電指出,今天最高來到31.71%,等同將近每3度電就有1度電是綠電。 台電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中午12時13分,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合計達787.8萬瓩,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太陽光電發電量653.4萬瓩,也打破紀錄;風力發電則是134.4萬瓩,雖未打破3月12日141萬瓩的紀錄,但穩定出力表現亮眼。 台電表示,台灣近年全力推動綠電設施設置,裝置容量持續成長,去年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持續向前行,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超過1GW,太陽光電模組配置量達2.5GW;太陽光電方面,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1年。 台電指出,今年在政府與民間全力推動下,風光預計將持續快速成長,離岸風電日前更已完成200支風機的設立,「未來風光聯手挺『穩供』,甚至再創歷史新高的場景,必將持續出現」。 台電表示,綠能占比提高也逐步改變調度模式,過去日尖峰負載高,除了調度傳統機組,有時抽蓄機組白天也需放水發電,但綠能加入後,綠能扛起日尖峰供電重任,抽蓄機組調整為白天抽水儲能、夜間放水發電的模式。 台電進一步說,抽蓄機組過去必須從中午一路發電到下午甚至傍晚,現在白天負載由綠能承擔,抽蓄機組白天可專注於抽水儲能,以因應晚間6至9時共3小時的夜尖峰供電需求。 台電強調,將持續調整調度策略,靈活運用抽蓄水力、時間電價,以及輔助服務等彈性措施,配合精進傳統機組調度策略,維持夜尖峰穩定供電。(編輯:趙蔚蘭)1120501 #風力發電 #太陽光發電 #綠電 本文來自

屏東地區112年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會議

屏東地方檢察署召開112年 屏東地區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會議 屏東地方檢察署於112年4月20日召開「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會議」,會議由本署檢察長陳盈錦主持,結合縣政府、調查局、廉政署、警察局、海巡署、移民署、憲兵隊、環保局、台電、台糖等,共同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期透過聯繫平台,協助各行政機關針對轄區公務員、民意代表及黑道人物藉機勒索綠能廠商之不法犯罪,立即蒐證偵辦,以遏阻相關犯罪,避免綠能廠商施工遭受阻擾,淨化本縣投資環境。 本署檢察長陳盈錦於致詞中表示,「發展綠能產業」、「非核家園」是當前政府重要施政目標,透過各種再生能源發展促進我國用電環境轉變,希望在追求環境保護同時,也能兼顧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而在發展綠能產業過程中,地方上可能會出現不同看法,本次會議目的即是希望能加強公部門、事業機關及執法機關之間橫向聯繫,除了保障人民合法陳述意見權利,也要從中發掘有無假借保護環境、保障居民利益之名,實則謀求個人不法利益之情事,一旦發現此類情事,公權力便應適時介入,防範藉端勒索、恐嚇等事件發生,以達綠能產業永續發展之目標。

蔡總統將和光電業者談綠能 鄭文燦也宣布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

台灣太陽能發電將創新高,太陽光電永續發展協會(TPISA協會)14日在圓山飯店舉行2023年會員大會,包括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等五大太陽光電公協會代表出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經濟部長王美花受邀出席,展現對綠能政策延續的支持,而重要光電業者也將在22日和總統蔡英文與會討論能源政策議題。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透露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另總統蔡英文將在4月22日和光電業者與會討論現行綠能產業環境。(攝影/鄭國強)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在致詞時率先宣布,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初審已經通過,希望這個會期就通過,並表示了解業者在土地和場域整合上的困難,政府目標是讓審查程序不要那麼多絆鎖,用地許可和再生能源許可幾乎同步完成。 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今年太陽能發電將創新高 他還表示,讓光電專區裡面基本硬體升壓站、變電站、饋線的程序更簡單,使業者能專注在案場的土地整合和綠能工程,以及為了要讓大家認識綠能,把綠能旅行納入環境教育,讓學校、社區團體到好的案場去旅行,看漁電共生及農電共生等,追求綠能和地方的共榮。 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在年會上找到機會就向經濟部長王美花「陳情」。(攝影/鄭國強) 經濟部長王美花則表示,台灣持續走向能源轉型,今年太陽能併網可能超過700萬瓩(17日中午高峰發電量已達631萬瓩),未來鼓勵中午可以多用電,而且尖峰、離峰的電價差異會放大,價差到2到4元,夏天有些時段甚至差到5元,充電樁在離峰時間充電電價甚至可以差到6元,對推動節能大有幫助。 尖峰離峰電價差距擴大,最多一度差6元 許多太陽能發電業者透露目前農電共生的困境,太陽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在場也順便向王美花「陳情」,反映業者心聲,王美花則在致詞時表示,和地方政府全面協調,經濟部能源局甚至在地方縣市設置工作站來協助解決問題。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和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相談甚歡。(攝影/鄭國強) 太陽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則表示,走過過去幾年的風風雨雨,太陽光電業者仍勇敢向前行,努力向外界說明溝通,容易取得利用的太陽光電,是所有再生能源的主角,但屋頂型發展接近極限,須加上地面型、漁電及農電,四頭並進,才能達2050淨零目標。 公股行庫已投綠能2400億,蔡總統將與光電業者談綠能 另外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則說,國內公股行庫投資在綠能的資金已達2400億元,貸款綠色金融已達1300多億元。在餐會進行中,他和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熱絡交換心得。 台泥總經理程耀輝向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經濟部長王美花等分享台泥的充電技術。(攝影/鄭國強) TPISA協會14日的2023年會員大會上舉行理事補選,寶島陽光再生能源報行卓國良獲選為理事、永鑫能源陳必揚獲選監事。當晚重要的光電業者紛紛出席,如環球晶董事長、也是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的徐秀蘭;正崴集團旗下森崴能源董事長胡惠森;商業總會「能源產業推動委員會」主委暨開陽投控 董事長蔡宗融等,許多業者也將在4月22日與蔡總統面對面暢談綠能政策現況。

光能發電占比冠全球!荷蘭成功之道

說到綠能轉型的成功範例,必須提到的就是荷蘭。根據能源智庫Ember的歐洲電力評論報告,2022年荷蘭的太陽能發電量比例達到全國發電量的14%,這數字排在全球第一。土地面積狹小的荷蘭,是如何成為歐洲人均太陽能發電量的冠軍? 靈活的技術創新 阿姆斯特丹東邊130公里外的一處農村,村內有一座高達25公尺的垃圾山,這是在15年前便啟用的垃圾掩埋場,但如今它有非常不同的面貌,因為垃圾山上鋪設了23000塊太陽能發電板,現在它不再讓鄰人嫌棄,反而可以提供周圍2500戶住家日常電力所需。 荷蘭光能項目開發商Groenleven,已經在荷蘭境內水域上,安裝了50萬塊漂浮太陽能電池板。在水面上漂浮的太陽能發電板在荷蘭這低地之國發揮出最大效益,讓可利用土地面積狹小的劣勢,轉而變成全國水域眾多的優勢。 上述只是兩個荷蘭在綠能領域進行技術創新的例子,各式各樣的技術創新發展在荷蘭如火如荼進行,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機和能量儲存技術等等,這些創新的應用有助於提高綠能的發電效率並降低成本。 ▲荷蘭發揮創意,在綠能產業上處處應用技術創新,太陽能自行車道就是個例子。(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荷蘭目前在全國安裝了超過4800萬塊太陽能發電板,停車場、牧場、農場、火車站和機場,都可以看到太陽能發電板的蹤跡。還有太陽能自行車道,目前荷蘭約有20%的水域都裝上了太陽能發電板,就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所以激發出荷蘭人更多的創意和創新。 另外荷蘭也引入可以跟蹤太陽的「追日」系統新技術,應用在東福恩斯湖(Oostvoornse Meer)的漂浮太陽能發電板上,能夠旋轉角度的太陽能發電板,精準捕捉日光,更有效率地創造出更多發電量。 重視在地社群的利益 荷蘭光能項目開發商TPSolar的項目負責人范霍斯特(Robert van der Horst),在透露自己的成功秘訣時表示,「荷蘭太小了,你總是需要在別人的院子中工作。所以我們永遠先跟在地人討論,該怎麼做對當地社區最好?然後我們再在這個願景中,把太陽能發電板加進去」。 荷蘭綠能產業的發展起步並不快,在2015年時荷蘭的太陽能發電量只佔全國發電量1%,近年急起直追,主要歸功於政府明確訂立目標,喊出在2030年實現70%發電量由可再生的綠電提供,在相關領域擁有具競爭力的企業,讓設備價格能夠壓低,政府的價格補貼也起到效果。 不過上述事情,幾乎所有投入能源轉型的政府都有在做。為何荷蘭表現特別成功?而答案可能就在范霍斯特的說詞中,推動任何創新或轉型時,必須把當地社群的接受度放在優先考量的位置。 ▲荷蘭社會不僅很早就有堅持永續發展的共識,也勇於擁抱各種創新。圖為荷蘭的Hollandia太陽能公園。(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這方面荷蘭確實有優勢。荷蘭國土面積有一半海拔高度低於1米,26%甚至低於海平面,被稱為低地國的荷蘭與海爭地、與天爭地是歷史傳統與生活日常,這讓荷蘭社會不僅很早就有堅持永續發展的共識,也勇於擁抱各種創新。 荷蘭人均擁有兩塊太陽能發電板,人均裝機容量超過1千瓦(KW),有超過200萬戶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板,政府擬定方向,企業投入研發,全民高度接受,成為荷蘭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 荷蘭政府在2019年就建議所有綠能企業,拿出透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50%,用來回饋電廠所在社區。雖然只是建議並無法律約束,但大多荷蘭企業確實樂於提出相當高的回饋比例,分享給當地社區。 荷蘭地小人稠,可利用土地長期以來就被視作珍貴資源,為了取得在社區的農場、牧場、水庫、垃圾掩埋場鋪設太陽能發電板的權力,企業都樂於與社區保持良好合作。 像是荷蘭也有「農光共生」,在農場鋪設太陽能發電板,但重點不在爭吵誰能使用土地,而是提出更好的土地共用模式。荷蘭草莓農場引入太陽能發電板後,除了發電,免受陽光直射也讓草莓的灌溉用水減少了25%,更能應對未來可能的乾旱。 靈活發揮創意和技術創新,與在地社群營造雙贏找出共存之道,成為土地面積狹小、地狹人稠的荷蘭在綠能產業異軍突起的關鍵原因。 本文來自:光能發電占比冠全球!荷蘭成功之道 (yahoo.com)

以零預算模式發展綠能 屏東獲全球智慧解決方案最佳獎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以「能源轉型」為主題,於3月30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辦「2023永續城市論壇」,屏東縣以「以零預算模式打造具氣候韌性的綠能永續之城」為投稿主題,在全球眾多政府單位方案競爭激烈中,獲「可複製性及可拓展性」指標最高分。屏東縣以零預算模式推動太陽能發展為主題,講述面臨氣候變遷災害、高齡化人力短缺、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國家單一電網穩定性不足等種種挑戰與困境,縣府在有限行政資源下,發揮垂直整合及橫向溝通效能,將困境化為轉機,建立具有政策誘因、廠商義務、地主耕戶權益及民眾信賴的「零預算」執行模式。由縣府作為溝通協調平台,招商遴選具建置實力業者,並在既有台電輸電線路有限的併網容量框架下,尊重私有地主意願,讓地主自願出租土地參與建置太陽光電,提供給屆齡退休的長輩一個土地利用的新選項。 搭配「蘿蔔和棍子」兼具的執行策略,一方面透過行政規費減免及聯合審查機制,增加業者投資誘因,另一方面則利用簽訂行政契約,規範業者於銀行成立第三方信託基金,以保障地主自身權益。 屏縣環保局顏幸苑局長指出,屏東縣透過「零預算」模式,優先以相對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劃設太陽光電專區,為傳統高齡化的農村引進綠能產業鏈,創造不同性質的就業機會,有效呼應了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中的SDG 7可負擔的清潔能源、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SDG 11永續城鄉以及SDG 13氣候行動。 此外,縣府各局處亦複製「零預算」成功經驗,打破傳統公務體系操作模式,由下而上共同推動「複合式再生能源」,在不影響原有設施功能下,結合再生能源活化閒置空間或場域,發展出全國首座水面型大武丁滯洪池光電、全台首創綠能堤防、遷葬公墓轉型綠能運動公園等等經典案例。 以零預算模式發展綠能,屏東獲全球智慧解決方案最佳獎。(屏縣府提供)

能源轉型典範!德國再生能源法立功

如果說荷蘭是綠電的後起之秀,那德國就是這賽道上的領頭羊了。在2022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占全國用電量的46%,作為傳統工業大國,德國的能源轉型為何如此成功? 《再生能源法》一錘定音 德國的能源轉型之路,2000年公布的《再生能源法》可謂關鍵的里程碑。早在1990年代德國便有旨在扶持綠電的《電力法》,而《再生能源法》確立了可再生能源的核心地位,將能源轉型提高到總體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位階,掃平了綠能發展的障礙。 ▲德國的能源轉型之路,2000年公布的《再生能源法》可謂關鍵的里程碑。圖為德國聯邦議院。(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透過《再生能源法》,德國政府對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綠能,提出高額的保證收購價,並同時向用電的消費者收取附加税,藉此來籌措財源。等於是由政府直接介入,跳過市場調節機制,讓當時還不具價格競爭力的綠能產業,獲得了發展的空間。 《再生能源法》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其實不屬於政府補貼,因為財源是來自向使用者徵收的附加税,另外《再生能源法》也明訂出政府的保證收購價格逐年遞減,藉此敦促綠能產業必須提高本身的發電效率。 《再生能源法》公布後歷經多次修訂,但精神始終不變,而在今年附加稅將正式取消,意味著綠能產業的發電成本效率已經足以在市場上,與傳統化石發電競爭,不再需要政府用高額保證收購價扶持,因此不再需要向使用者徵稅。 回歸市場機制迎挑戰 俄烏戰爭中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被炸,讓一直以來從俄羅斯進口大量天然氣的德國,格外顯得尷尬與承受壓力。雖然綠電發展有成,但北溪二號事件也讓德國意識到為了能源自主,能源轉型的速度不能慢下來,反而還得再提速。 ▲丹麥軍方拍攝的照片顯示,北溪管線在波羅的海3個漏氣點的海面出現大面積氣泡。(圖/美聯社) 而今年《再生能源法》的附加稅即將正式歸零,發電回歸市場機制。德國環境署提醒,若想要達成在2030年實現80%發電量由可再生綠電提供的目標,去年46%的數字看似亮眼,但進度其實已經落後,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的擴張速度必須加倍。 為了克服挑戰,德國表示將會加速核發對相關產業的許可,另外也會立法明訂出各個州投入風力發電的最小土力利用比例。目前德國平均只有0.8%的土地投入陸上風力發電,法案通過後,將變相迫使各州增加風力發電的開發。 雖然電費要回歸市場機制,但面對能源轉型需要加速的時候,德國還是從立法面著手,從法律訂定上推動社會進行能源轉型。德國作為傳統工業大國,給外界的印象素來是嚴謹地遵守規範,集體意志的精準執行,發揮在能源轉型,一樣有板有眼。 德國在能源轉型的成功,不像荷蘭是倚賴靈活的技術創新,而是透過《再生能源法》,在20餘年間有計畫、有步驟地,由政府主導完成了綠能轉骨大計。與荷蘭類似的是,過程一樣需要民眾配合,《再生能源法》徵收的附加稅非常高昂,到2020年都還約占了電費的20%,而在2000年時這數字只會更高,雖然有引起抗議,但最終民眾還是願意替綠電買單。 本文來自:能源轉型典範!德國再生能源法立功 (yahoo.com)

屋頂光電也能養蝦?水試所開發白蝦綠能養殖 循環水系統健全漁電共生產業鏈

為因應氣候變遷,並配合漁電共生政策的推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簡稱水試所東港中心)積極投入白蝦綠能養殖新產業模式之開發,並解決設施下可能遭遇潔淨用水不足、白蝦體色偏白及不耐緊迫等問題,建立設施化養殖技術模組,提供養殖業者進行光電投資前之評估參考,以因應產業之需求。 國內白蝦產量不足 養殖漁業面臨氣候變遷危機 水試所東港中心表示,氣候變遷和淨零排放是全球要面對的重要議題,我國農業綠能發展以「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為主軸,在不影響漁民權益、漁業發展及生態環境前提下推動漁電共生,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目標達20GW。近年氣候變遷影響日趨顯著,發生異常氣候之強度及頻度增加,如高溫、霸王級寒流、大旱及極端暴雨等極端天氣,造成養殖產業經濟損失慘重。 白蝦為我國重要經濟養殖蝦種,2021年產量為9882公噸,產值達新台幣20億元,受限疾病及氣候變遷等問題,目前國內白蝦生產量尚不足所需,2021年我國進口2萬4666公噸的白蝦,國內生產量僅達需求量29%,若能提高蝦類養殖產量,不僅能補足生產需求量,也可降低碳足跡。 屋頂光電共構白蝦場 發展綠能養殖新產業模式 水試所東港中心指出,為因應氣候變遷,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廣綠能養殖,屋頂型的太陽光電結合設施養殖的共構模式是發展契機,不僅提升單一土地面積生產價值,且設施養殖條件較穩定,可降低外界環境對養殖生物的影響,並具生物安全和防疫優勢,有效提升蝦類養殖經濟效益。 自2021年起,水試所東港中心開始進行白蝦綠能養殖新產業模式之開發,充分應用光電設施的防疫優勢、循環水設施的節水及水質處理技術,使養殖水體有效循環淨化再利用,達到節省水資源之目的,改善潔淨水源短缺問題,以及應用飼料配方技術改善白蝦體色來提高市場接受度,提升產品價值。該中心表示,未來將持續開發白蝦結合生物安全防疫之設施養殖模組,並與產業接軌推廣養殖,同時建立產業輔導機制,有效解決光電產業面臨之困境,以促進白蝦設施養殖漁電共生產業健全發展。 水試所東港中心建置白蝦多營養階循環水養殖系統,利用大型藻類有效降低水中含氮物質,使養殖水體循環淨化再利用。(圖片來源:水試所東港中心提供) 水試所應用飼料配方技術改善白蝦體色來提高市場接受度,由左至右分別為戶外組、室內組及室內組添加揚色飼料。(圖片來源:水試所東港中心提供) 本文來自:屋頂光電也能養蝦?水試所開發白蝦綠能養殖 循環水系統健全漁電共生產業鏈 @ 食力foodNEXT‧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

邁向淨零永續城市 臺北市推廣分散式發電

為推動臺北市朝淨零城市邁進,臺北市環保局積極推廣分散式發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集中式發電廠的負荷、緊急時刻可達供電自給自足。推廣創能、儲能、節能的概念與作法,環保局今(2023)年在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打造「創能、儲能示範場域」,提供社區、學校及機關參考應用,引導民眾親身體驗並落實綠色能源。另外,環保局掃街車也將試辦使用生質柴油,達減碳降污雙重目標,邁向宜居永續的臺北。 文 臺北市政府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發布時間:2023-03-29 淨零排放是國際間重要議題,更是全球的「現在進行式」。臺北市身為臺灣首善之都,推動淨零轉型是實現城市永續發展、因應氣候變遷、提高城市競爭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2019年起,臺北市是全臺唯一連續三年提出SDGs自願檢視報告的城市,並在政策、法規、產業發展上不斷實踐。 臺北市推動分散式發電、主動式防疫,致力實現SDGs 2021年臺北市率全國之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以「由內而外、由公而私」原則推動住商、運輸、廢棄物三大部門深度減碳。2022年臺北市議會通過「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加速各項氣候行動的力度與廣度,並配合國家能源轉型,共同邁向2050淨零未來。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2021年全國六大部門(能源、工業、運輸、農業、服務業、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能源即占70.96%。臺北市溫室氣體排放量約75%來自住商部門,當中又以電力使用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為大宗,使用1度電約間接排放0.5公斤二氧化碳,以北市平均年用電量約159.86億度,想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亟需推動能源轉型。 臺北市環保局長吳盛忠指出,節能只能減碳卻無法淨零,欲達成2050淨零目標,必須透過能源轉型,發展綠色創能、儲能模式。他表示,過往創能、儲能模式多集中在發電廠,該局將學習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推動分散式發電,將創能、儲能模式積極推廣到北市的商辦、社區住家和機關學校,落實供電自給自足及淨零願景。 此外,隨著後疫情時代,口罩令解封,為降低室內疾病傳播機率,環保局率全國之先,推動「室內空氣品質認證場所計畫」,鼓勵公、私立場所採取「主動式」防疫策略,加強通風換氣並引入空氣殺菌設備,經該局查驗通過後核予認證。此計畫除降低民眾感染疾病風險,也可供消費者選擇場所時參考,讓民眾安心,保護呼吸健康,達到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的SDGs3目標。 北市環保局推廣能源管理系統社區、住家、商辦,目標達到供電自給自足 永續之都,從能源轉型開始 早在2004年,臺北市就在福德坑垃圾掩埋場以沼氣發電試驗綠色能源;2016年積極建置地面型太陽光電系統,打造「臺北能源之丘1.0」,每年創電約200萬度,約國內570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減碳1,066公噸,約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2018年在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打造「臺北能源之丘2.0」,擴增太陽光電系統,每年創電約100萬度。 2023年,山水綠生態公園再次華麗變身,以「氫能燃料電池」、「太陽與風力發電」、「儲能系統」搭配「能源管理系統」,打造「創能、儲能示範場域」。環保局表示,此處即使在無風、無日照時,亦能透過氫能燃料電池發電,形成電力不中斷的自給自足環境,同時也作為周遭地區緊急應變場所供電之用,除了是氣候行動,也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7可負擔清潔能源。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奠定未來30年國家發展根基

一、前言 為振興經濟、帶動整體經濟動能,並因應國內外新產業、新技術及新生活趨勢,政府自106年起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下稱前瞻計畫),包含促進環境永續的「綠能建設」、營造智慧國土的「數位建設」、因應氣候變遷的「水環境建設」、建構安全便捷的「軌道建設」、加強區域均衡的「城鄉建設」、「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食品安全建設」和「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等8項建設。 前瞻計畫依106年7月公布之《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以4年為期程編列4,200億元,並於109年7月經立法院同意辦理後期4,200億元建設預算後,目前已編列4期特別預算:第1期(106年9月至107年12月)1,071億元、第2期(108至109年)2,230億元、第3期(110至111年)2,298億元及第4期(112至113年)2,098億元。 二、推動現況 前瞻計畫前3期已優先納入有助於區域平衡及聯合治理的跨縣市建設,以及過去投入不足、發展相對落後偏鄉地區的重要基礎設施。此外,配合加速國家經濟轉型、區域融合與衡平發展,持續推動軌道交通,並大幅提升水資源、數位、綠能、產業、教育社福、原民及客家等基礎建設水準,因應國家在未來國際發展趨勢的需求。 前瞻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除延續均衡區域發展、強化偏鄉建設等計畫外,並持續推動5G、數位發展、AI、資安等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振興發展所需之基礎建設,同時擴大數位轉型、環境永續及打造韌性國家等相關計畫之預算經費。 三、8大建設重點 (一) 綠能建設(第1期編列80億元、第2期114億元、第3期78億元、第4期126億元) ■ 建設內容: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及沙崙綠能科學城等相關研發和長期發展基地建置。配合政府推動淨零轉型政策,於前瞻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中,強化前瞻能源的投入、系統整合、擴大既有能量及推動公正轉型等建設。 ■ 目標: 1. 能源轉型效益:強化能源安全、創新綠色經濟、促進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 2. 產業效益:打造臺灣為亞洲綠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據點,並於5至10年內於全球綠能產業中占一席之地。 (二) 數位建設(第1期編列159億元、第2期272億元、第3期443億元、第4期381億元) ■ 重點建設:加速推動國內超寬頻網路社會,如相關碁磐建設。 ■ 目標:寬頻、超寬頻使用連網流暢與安全、網路使用者人權獲得基本保障、文化創意和高價值產品導入產業、導入智慧城鄉建設及建立學習環境,讓數位經濟於2020年占GDP25.2%,並促成文創及內容產業成為兆元產業。 (三) 水環境建設(第1期編列251億元、第2期582億元、第3期524億元、第4期451億元) ■ 建設內容:加速治水、供水及親水基礎建設。 ■ 目標:穩定供水、循環永續、透水城市、國土保安、水綠融合、優質環境的幸福水臺灣。 (四) 軌道建設(第1期編列166億元、第2期416億元、第3期402億元、第4期537億元) ■ 建設內容:推動高鐵臺鐵連結成網、臺鐵升級及改善東部服務、鐵路立體化或通勤提速、都市推捷運、中南部觀光鐵路等主軸之軌道建設計畫。 ■ 目標:打造臺灣的軌道系統成為友善無縫、具有產業機會、安全可靠、悠遊易行、永續營運、以及具有觀光魅力的骨幹運輸服務。 (五) 城鄉建設(第1期編列350億元、第2期720億元、第3期741億元、第4期473億元) ■ 建設內容:推動民眾有感建設,包括改善停車問題、提升道路品質、城鎮之心工程、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文化生活圈建設、校園社區化改造、公共服務據點整備、營造休閒運動環境、客家浪漫臺3線、原民部落營造、推動原住民族多元產業發展、推動觀光升級、充實全民運動環境計畫、客庄369幸福計畫、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電力系統改善暨冷氣裝設計畫等。 ■ 目標:提升公共環境品質,改善民眾生活條件,提升國家整體形象。 (六) 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第1期編列20億元、第2期22億元、第3期18億元、第4期14億元) ■ 建設內容:推動0至6歲幼兒托育及教保公共化、營造友善育兒空間。 ■ 目標:加速擴大幼兒托育及教保的公共化,以營造友善育兒空間,提供價格合理、品質有保障的托育及教保服務,減輕家長經濟負擔,降低婦女就業障礙,扭轉少子化危機。 (七) 食品安全建設(第1期編列3億元、第2期6億元、第3期16億元、第4期14億元) ■ 建設內容:興建現代化食品藥物國家級實驗大樓及教育訓練大樓、提升邊境查驗通關管理系統效能、強化衛生單位食安稽查及檢驗量能、強化中央食安檢驗量能。 ■ 目標:提升檢驗量能並健全安全管理體系,提升食品安全。 (八)

跟著太陽光電效能調整新時間帶 台電高雄區處辦大用戶座談會

台電高雄區處28日上午舉行112年度第二次大用戶座談會,主要針對高雄地區500瓩以上的用戶推廣新尖離峰時間電價、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台電高雄區處處長張以諾表示,因應能源政策致力朝淨零排放努力,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將日益提升,而為讓不同產業、不同屬性的用戶一起和台電攜手努力,所以除了電話訪問,今年更在年初舉行了兩次大用戶座談會,期望透過面對面溝通,拉近與用戶的距離,一起讓節電觀念落實生活中。   台電高雄區處處長張以諾說,大家都希望可以呼吸到乾淨的空氣!太陽光電是目前再生能源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考量太陽光電在上午供應較為充足,因此主要調整後的新時間帶離峰時間為上午,下午四點後則屬於尖峰時段。他表示,雖然「時間電價新時間帶措施」早在112年1月就正式上路,但考量受影響的用戶數多,台電也更加重視和用戶的溝通,期望趕在即將來臨的夏季用電高峰期前,讓用戶預先做好各項用電自主管理,將用電高峰轉移至電價較低的離峰時間。 圖說:台電高雄區處今天上午舉辦112年度大用戶座談會,針對高雄地區500瓩以上的用戶推廣新尖離峰時間電價、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圖為台電高雄區處收費課長吳蕙華針對用戶進行說明並推廣。(台電高雄區處提供) 高雄區處大用戶座談會今天上午在本處大禮堂舉行,現場將近70位用戶參與,與第一場不同的是,這次每4位用戶就安排一位主辦級以上的同仁主動針對用戶的用電情況進行分析,並針對不同產業的製程,提供實際的移轉建議,期望真正幫用戶減少電費支出,也對抑低夏季的用電尖峰負載有所助益! 這次與會的用戶產業包括基本金屬製造業、食品及飼料製造業、橡塑膠製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等。 除了新尖離峰時間電價的說明,今天上午活動亦針對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進行說明。座談會現場由處長張以諾率領各部門經理,包括業務、電費、工務段及設計組等經理,一同出席,展現台電最大服務誠意,期望讓用戶的疑問,都能在現場直接被解決。 本文來自:跟著太陽光電效能調整新時間帶 台電高雄區處辦大用戶座談會 | 蕃新聞 (yam.com)

不肖公職索賄 地方假抗爭勒索 綠能蟑螂 陳建仁︰加強查緝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國民黨籍雲林縣議長沈宗隆涉嫌收受綠能業者賄賂,行政院長陳建仁昨在「中央廉政委員會第廿六次委員會議」表示,近來有不肖公職人員向綠能廠商索賄,或有地方勢力假環保之名抗爭,藉機勒索,高等檢察署對此已整合檢、警、調及廉政單位共同查緝不法,遏止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的犯罪行為。 陳建仁指出,發展綠能產業是當前政府重要的施政目標,能源轉型政策是我國基礎建設重要的一環,由於政府政策的鼓勵,讓有意發展綠能產業者願意投入建設,但也因如此,近來有不肖公職人員向綠能廠商索賄,或有地方勢力假環保之名抗爭,藉機勒索。 遏止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的犯罪行為 陳建仁強調,高等檢察署已整合檢、警、調及廉政單位共同查緝不法,遏止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的犯罪行為,他要特別予以肯定,並請相關單位持續加強辦理,包括私部門反貪腐部分等,同時也呼籲國人勇於檢舉,共同遏阻不法。 針對「揭弊者保護法」草案通過前,政府可行作為的提案,陳建仁表示,請各相關部會務必積極執行主管業務範圍所訂定的檢舉獎勵及保護規範,尤其在醫療業、政府特許行業、政府挹注機構及上市上櫃公司等行業,並請羅秉成政務委員後續邀集相關部會開會研商,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 陳建仁說,除推動「揭弊者保護法」立法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變整體社會對揭弊文化的觀感,應將追求公義的揭弊者視為勇敢的人,而非謀求私利的「報馬仔」,希望各相關部會結合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等力量,努力翻轉以往窠臼的過時觀念。 本文來自:不肖公職索賄 地方假抗爭勒索 綠能蟑螂 陳建仁︰加強查緝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台灣綠電憑證獲歐盟單位肯定 助企業接軌CBAM

歐盟CBAM將在10月開始試行申報,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能否獲得歐盟承認,攸關出口產業競爭力。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主動與歐盟憑證中心接洽,經半年評估,T-REC「電證合一」制度嚴謹獲高度肯定,接軌CBAM具利基。 今年10月,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開始試行申報,歐盟預計近期公布CBAM正式條文細節。為協助台灣企業因應,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日前表示,爭取歐盟認可由台灣官方出具的電力排碳係數與再生能源憑證(T-REC)。 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是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針對再生能源發電設備進行查證後,核發給

「低地力」光電仍與農爭地? 農委會:開發皆需農民同意

2023年03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太陽光電「與農爭地」事件頻傳,立法委員陳椒華今(9日)偕同地方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建立配套機制,完整評估光電對農地的影響,不要只重視再生能源,反而忽略了農漁村、原鄉部落的生計。農委會回應,會依調查結果劃設「低地力」農地供經濟部能源局參考,但實際開發仍需取得農民同意,盼能提供農民「另一條路的選擇」。 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我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其中太陽光電預計設置40~80GW,但要取得大面積的光電用地為一大難題。近年農地、濕地、淺山等地區光電開發爭議不斷,而能源局近期規劃在彰化縣大城鄉劃設「光電示範區」,由地主自行決定是否與業者簽約種電,史無前例的機制再度引發民間擔憂。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說明,農委會將大城鄉339公頃農地劃為「低地力地區」,能源局藉此開發光電示範區,但政府並沒有科學量化數據作為低地力評估標準,現勘發現範圍內農地產量高,擔憂農地受周邊光電開發影響,恐逐漸被侵吞、破碎化。然而政府卻完全沒有配套措施,大面積可耕農地開放光電仍有許多需要釐清跟改善的地方,建議該案應暫緩招標遴選。 立委陳椒華呼籲,目前沿海農漁村光電並不需要環評,缺乏對區域影響的評估機制,造成農業生產環境潛在危機。應完善相關配套以及回饋金機制,不要只重視再生能源,忽略了農漁村、原鄉部落的生計。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認為,光電建置後可能連帶影響周圍農地的產值,迫使農民棄耕。攝影:李蘇竣 低地力、國有耕地皆需農民同意 農委會:給農民另一選擇 農委會代表說明,低地力認定原則會依土壤調查資料評估,如地層下陷地區確實有土壤鹽化、水源不穩定等情形,範圍以西部海岸為主,藉調查協助經濟部指認低地力區域。但劃設區域後,也不代表該範圍內全部都是低地力農地。 農委會強調,農地利用絕對是「農業為主、綠能加值」,農地變更一定要經地主同意,現行光電確實衍生農地利用的議題,農委會將陸續強化法令、加嚴審查程序,盼提供農民另外一條路選擇。 今日記者會上有屏東農民透過視訊發言,指出當地農民跟國有財產署承租耕地,卻遭無預警收回土地改建設光電,農民求助無門。國產署對此回應,目前有設定「同意書」機制,業者必須取得使用土地承租戶的同意,才會給予審查許可、委託經營,在此之前不能利用該土地。只要承租人不同意,業者就不能開發光電,就算租約到期,國產署也會循原有租約關係要求取得同意。   本文來自:「低地力」光電仍與農爭地? 立委憂無配套 農委會:開發皆需農民同意-生活-HiNet生活誌

台電聯手開發商檢調層層把關 根絕饋線、綠能蟑螂

為遏止再生能源開發2大阻力「饋線蟑螂」和「綠能蟑螂」,台電除已與開發商訂定防範機制,讓饋線轉賣情形大為降低,也和檢調單位建立聯繫管道,面對有心人士阻撓案場建置,將主動通報調查。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綠能,然而,有心人士搶占饋線、地方勢力索討睦鄰費用問題層出不窮,台電指出,伴隨再生能源開發而來的「蟑螂」有兩種,第一種是「饋線蟑螂」,專搶饋線再漫天喊價轉賣,第二種則是「綠能蟑螂」,在案場設置階段設法阻撓。為遏止部分業者虛占饋線容量,台電已在取得經濟部能源局及

用熱發電系列之一:地熱探勘的望聞問切

地球內部的地核和地函,有如一個隱藏版太陽,源源不斷釋放熱能,這股巨大熱能展現在地表,可以推動板塊位移,也足以讓火山噴發。 地熱因為不受天候影響,可以二十四小時穩定發電,不需燃料且占地面積小,是2050年淨零碳排策略中,要大力推動的前瞻能源。政府原先預計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到200MW, 2022年為止只達到5MW,能源局計畫將目標下修到20MW。 業者不敢貿然投入地熱的主要原因是,地熱發電前期探勘成本非常高,開發一口井動輒上億,萬一熱度不夠可能血本無歸。 然而台灣過去的地熱資料相當缺乏,為了補足基礎資料,提高業者投資意願,政府組成地熱國家隊,加緊腳步尋找地下能源。 其實早在19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機爆發,工研院和中油就曾進行全島地熱調查,但之後地熱探勘就停滯不前。近年來科技部與地調所再度展開評估,初估淺層地熱資源大約有1GW,深度超過三公里的深層地熱,約有40GW。 台灣四大地熱分布區域 台灣地熱分布在四個不同區域,分別是大屯火山區、宜蘭平原板塊張裂區、花東縱谷變質岩區和西南部山麓,其中面積最廣大的是中央山脈東側花東縱谷及台東海岸,屬於造山作用形成的地熱,地質界稱為「地熱的高溫廊道」。 延伸閱讀》

電動大客車鋰電池 113年起回收處理

【本報台北訊】環保署今(6)日表示,為因應民國119年可能的產生量,預告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為應回收列管範圍,預計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這類型的電池多用於儲能系統或電動大客車。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預告修正「物品或其包裝容器及其應負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之業者範圍」,新增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為列管範圍。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祕書王嶽斌表示,目前電動運具多為單只電芯重量小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組裝而成,屬於公告應回收的廢乾電池範圍,已依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建置完整的回收處理管道與補貼機制。 圖/北市公共運輸處提供 王嶽斌說明,本次預告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多用在定置型的儲能系統或固定路線的電動大客車上。 王嶽斌指出,統計二次鋰電池去年廢棄量約792公噸,逐年增加中,未來納入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為列管範圍,但評估119年約廢棄3%、129年約2%,增量不大,國內現有6家業者年處理量能約3500公噸,目前仍足夠因應。 為因應119年可能產生的廢棄量,環保署透過經濟誘因提高處理量能,已於110年7月1日調高廢二次鋰電池的補貼費率;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與現行納管回收的二次鋰電池並無差異,預告納入列管後,預計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本文來自:電動大客車鋰電池 113年起回收處理 (merit-times.com)

農電共生雙重互利,降溫效果更好還能延長模組壽命

農電共生是現在常見的太陽能設置型態,既能保有農作糧食,也可以發展太陽能綠電,最近美國研究指出,與傳統的太陽能板相比,農電共生的太陽能系統架設高度較高,能提高模組散熱冷卻效果,帶來較佳的發電表現、還能延長模組壽命。 美國康乃爾大學團隊這次以物理學角度來研究,從提高太陽能板功率轉換效率跟延長模組壽命來看農電共生的成本跟收益。根據指導教授 Max Zhang 先前的研究,美國約有 40% 公用事業太陽能電廠建立在農地上,而大約 84% 被認為適合發展太陽能的土地為農用地。 為了不與農爭地,出現綠電與農業相互扞格的尷尬場面,農電共生為一個選項。團隊利用基於流體力學的微氣候模型和太陽能板溫度資料,評估農電共生太陽能板的高度、地面光反射和蒸散速率,最終團隊認為,農電共生可以解決未來的糧食-能源問題(food-energy problems)。 結果顯示,比起在一般地面上架設太陽能板,在植披上的模組表面溫度下降更快,研究指出,對比在地面上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