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介紹

緣起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屏東縣政府為協助災民重建家園與維持生計,提出產業轉型策略,推動「養水種電計畫」,規劃於地層下陷的沿海區域,運用屏東豐沛的太陽能源發展綠能產業,以減緩地層下陷。

「屏東縣綠能生態永續教育園區」因屏東縣政府推動「養水種電計畫」而生,運用太陽光電及整合風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建立區域自主綠色發電與智慧供電模式,打造一個以氣候變遷與再生能源為主題的教育園區。

園區設施介紹

場域環境包含再生能源自給自足的能源中心、與水共生高腳體驗屋及多種豐富生態資源,為極具獨特性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2015年獲得APEC智慧電網類銀質獎🏆2017年取得環境教育場所認證✨✨

能源中心

能源中心是以自給自足方式運作的能源概念屋,配置了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及生質柴油發電機等再生能源設備,能夠產出潔淨能源,亦肩負園區能源控管中樞,具發電預測需量反應能源調整三大特性,並提供綠能相關教育展示、課程活動及環境教育場域等功能。

高腳屋

林邊地區因地層下陷嚴重, 早年逢雨必淹。園區特別引進架高於水面的建築形式,作為因應氣極端氣候之住宅型態示範。高腳屋使用環保綠建材,採用鋼骨作為架高平合之基底,穩固高突於地面並搭配木棧板、護欄等安全設施,並配有太陽能板與儲能電池,如遇強降雨淹水及電力中斷仍可不受影響,具備防災抗澇、通風防潮等優點,是綠能科技及自然共生相結合的新智慧環保建築典範。

全台灣首見的綠電設施,其骨架使用廢棄貨櫃屋重新整拼而成,並在屋頂上搭設太陽能發電模組與儲能電池,組成自給自足的綠能電網,將烈日轉換為電能。

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發電機的三扇葉片旋轉,透過機頭靈活地將風能轉化為電能,尾翼則讓葉片始終迎向風面,以便獲得最大風能。

生質柴油可大幅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且有效降低碳排,園區將其作為備援電力使用,於園區電力不足時啟動,供應緊急電力需求。

以鐵構塑造一棟林邊當地傳統平房式建築的外觀,傾斜的角度表現出當初林邊因地層下陷而開始養水種電,房屋內懸空的桌椅象徵莫拉克風災時房子淹水的景象,屋頂的白鷺鷥則代表著找到讓大地休養生息並共存共榮的方法。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搭乘台鐵至林邊火車站下車,火車站後方沿信義路直行約400公尺即為目的地。

自行駕車

由國道三號下林邊交流道,接省道台17線抵達警察局林邊分駐所後,右轉中林路(屏128線)至林邊火車站,續直行信義路約400公尺即為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