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町水面型(浮力式)太陽能

        民國105年,屏東縣政府嘗試跳脫太陽能設施的設置框架,積極遊說中央對水域空間太陽光電設施法規鬆綁,終在42天內突破法令框架,於屏東縣大武町抽水站設置完成全台第一座水面型(浮力式)太能陽光電系統,更是全國2,700公頃水域空間(水庫、滯洪池、埤塘與魚塭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施的領頭羊。

        屏東縣土地資源有限,在不與民爭地、空間活化再利用的概念下,屏東縣開始思考複合式土地利用的可能性,跳脫傳統思維,將太陽光電的設置地點從陸域轉往水域,水面型太陽光電系統不僅能活用有限的土地資源能,也因為太陽能板設置在水面上,水體反射陽光反而提高發電效率,相比一般太陽能發電可提高10~15%的發電量;不僅如此,水面型太陽能可減緩水分蒸發速度達90%、也遮斷直射的太陽光而形成陰影,有利於魚類棲息並減少綠藻孳生、擴散及優養化,具有改善水質的效果,解決埤塘、抽水站或滯洪池最大的難題。

        目前大武町水面型(浮力式)太陽能發電量為499kw,日均發電量約1,750度,可供給94戶住宅用電需求,也造就以下三大成效:

  1.  帶動地方就業:由於本成功案例,讓專利製作水面型(浮力式)技術模組工廠得以將模組輸出至日本,帶動屏東在地產業發展,尤其製作浮筒設備的廠商於107年2月因產量增加而在屏東進行擴廠,間接創造100個在地工作機會。
  2.  突破中央法規限制:於105年遊說中央對水域空間太陽光電設施法規鬆綁,縣府在42天內突破法令框架,鬆綁後得以在水面建置太陽能。
  3. 設水面型太陽能設施躉售費率:積極請中央應在太陽光電發電設備電能躉售費率中增設水面型太陽能設施項目,因水面型(浮力式)太陽光電設置成本較高,中央能源局目前亦增設水面型(較地面及屋頂型費高躉售)費率

案場亮點

  • 全台第一座水面型(浮力式)太能陽光電系統
  • 推動水域空間太陽光電設施法規鬆綁
  • 水面型太陽能設施躉售費率的推動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