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草案正式公布 2025後離岸風電選址 開放業者自己找

能源轉型持續前進,隨著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陸續啟動,預計2025年完工,經濟部能源局已著手規劃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場址申請作業,備戰2025年以後的風場。 相關草案於昨(19日)公布,「區塊開發」將不再由經濟部先行選出全國離岸風電潛力場址,而改為不劃設區位,由業者自行選擇,無論在哪個海域,只要合法申請就能開發。不過在申請備查前,業者須先提出相關單位的「不反對意見書」,才能進行後續作業。 離岸風電第三階段規則 開放式選址、合法就來申請

2020全球碳揭露計畫 屏東縣擠身A級城市

總部在英國、被視為「環境黃金標準」的碳揭露計畫日前公布2020全球A等級指標城市,屏東縣政府成為6都以外,台灣唯一獲得A等級(最高級)「具領導力」城市的縣市。 屏東縣政府今天表示,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 是一個以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公司、城市、州和區域等目標對象,來經營全球環境碳揭露系統的獨立非營利性慈善機構,以協助企業管理環境影響。 縣長潘孟安表示,屏東縣2009年加入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Local

漁電共生先行區 屏東多高經濟魚種漁民暫觀望

為加速推動漁電共生,中央規劃6縣市漁電共生先行區,第一期台南市、嘉義縣已於11月16日公告,屏東則為接續公告,日前雖迎來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及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等高官前來說明,但屏東縣沿海的養殖魚多屬高經濟魚種,加上所提出的模式沒有前例,大多漁民仍在觀望。 屏東養水種電歷史早在八八風災之後就已開始,也有不少養殖業者轉型為室內養殖,並在屋頂上種電,不過,今年所推動的漁電共生,因為建設室內養殖池成本高,實務上應會出現以室外養殖為主的情形。 經濟部先行區規劃屏東的4876公頃魚塭中有667公頃可漁電共生,有養殖戶說,樂觀期待漁電共生,但希望政府協助盡快提供饋線空間及貸款融資方案;但因為多出來的設施,成本勢必增加,若是直接進行補助,讓漁民更有意願提升種電面積。 不過,也有養殖戶認為,如果自己是室內養殖池,屋頂的電當然種好種滿,但第一屏東沿海以石斑及午仔魚等高經濟魚種為主,漁電共生每年1公頃30萬元租金誘因相形不大,第二,午仔魚在室內養殖場未曾聽聞,石斑也多侷限在魚苗或小魚,魚大部分都是在露天池長大,未來可種電魚塭也多以室外露天池居多,要怎麼在這種池種電,實務上的架設才是大考驗。

助攻太陽光電 內政部放寬免申請特定區域許可條件

助攻太陽光電,內政部今(19)日在部務會報中通過修正相關辦法,針對光電案無須申請特定區位許可的條件,有兩項放寬。首先,原位於海岸防護區陸域緩衝區內,免申請條件為面積1公頃以下,未來將放寬到5公頃;第二,位於經濟部漁電共生專區且在申請時已將海岸利用管理納入審查,也可免再申請。 內政部表示,這次修正「一級海岸保護區以外特定區位利用管理辦法」,主要是考量目前申請特定區位許可的太陽光電設施案件,其設置位置多僅涉及陸域緩衝區內,並未涉及近岸海域、潮間帶等敏感地區;且太陽光電設施歸屬農業設施,除特殊情形外,實際使用面積不超過農業用地總面積40%,對海岸環境影響相對較輕微。 因此,針對僅涉及使用地變更編定,未涉及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等,對環境衝擊有限的太陽光電設施開發案件,內政部將放寬無須申請特定區位許可的面積,從原本申請或累積利用面積未達1公頃,放寬為5公頃。 其次,此次修法也簡化漁電共生案件申請程序。內政部表示,主要是考量漁電共生是在既有魚塭的上方設置太陽光電設施,仍維持70%漁業產能,且經濟部規劃的漁電共生專區,已排除第一級環境敏感地區,此外,專區可行性規劃報告、未來個案申請電業許可時,也都會涵蓋海岸管理相關規定。

第一版具民間共識的能源政策 行政院核定我國「能源轉型白皮書」

歷經三年長跑,我國「能源轉型白皮書」17日通過行政院核定。代表著由2000多人次、40場會議打底的審議式民間能源參與行動,總算正式成文。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受訪表示,行政院通過核定,就是對這份公共參與程序的肯定。 國家級的能源方針 2017年尋公民共識 三年後終核定 這份凝聚官民共識的全國能源方針,實屬得來不易。能源稅、用電大戶、建築節能,住商節電等都寫入其中,讓台灣能源轉型政策,不再只有非核家園。

環署推廚餘摻畜糞尿共消化試驗 11月底前啟用

環保署今天表示,由官民合作的全國首例廚餘與禽畜糞尿共消化試驗預計11月底前正式啟用,明年8月將有結果出爐;若試驗可行,未來可推廣至各地養豬場,增加廚餘多元去化管道。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指出,民國107年底國際間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為全力防堵疫情,國內廚餘原本的去化管道因此限縮,每天約有1700噸的養豬廚餘需改以其他再利用方式去化。 環保署說,廚餘收集處常常因臭味,是民眾嫌惡的鄰避設施。因此由環保署補助、新北市環保局與屏東縣中央畜牧場公私協力推動全台首例「廚餘與禽畜糞尿共消化實廠試驗暨沼液沼渣回歸農地肥分使用試驗計畫」,由民間設置4座各1000噸的存槽,將廚餘結合豬糞尿,既可堆肥,也可利用沼氣發電。 曾獲神農獎的中央畜牧場場長蘇鵬表示,計畫今年11月底前開始進行投料操作,每天約可消化20至40公噸廚餘,預計明年8月結果出爐,若試驗成功,廚餘將有更多去化管道,預估每天可再增加2000度電力。

壯觀!彰濱水上光電站 57萬片模組全球最大

綠色能源這幾年越來越夯,太陽能板現在也改變形式,水上型光電因為不占陸地空間,越來越受歡迎,但組裝成本也比較高,現在有企業在台灣彰濱打造全球最大的水上光電站,一共有57萬片太陽能板,將近180公頃的面積,預計年底完工,能帶來廣大的發電商機。 陽光,空氣,水加上風,綠色能源時下新趨勢,太陽能更是近來新興的綠能產業,而現在走到彰濱工業區,這放眼海面上是一片壯觀的水上光電設施。 彰濱水上光電總監游祥益:「藉由這個22.8的縣道變電站,經由開挖,線路埋上相關配電設施,都在這案件上是很關鍵角色。」 一片片如稻田般整齊,坐落在彰濱崙尾東,這些都是水上太陽能光板,有別於陸地型和屋頂型,水上太陽能板不占陸域空間轉往水上發展,土地總面積將近180公頃,預計於2020年底併網發電,目前工程完成99%,已接近完工狀態。

活化農地利用!屏東助攻產業轉型 太陽光電加速綠能發展

屏東有很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這是因為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現在屏東縣政府成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協助當地產業轉型,也結合太陽光電產業,啟動「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計畫。 上樑、鳴炮,國內太陽能源開發業者興建昇壓站工程,助攻屏東縣府,加速縣內綠能產業發展,推動光電專區過程中也面臨不小挑戰。 屏東縣環保局綠能辦公室主任盧俊中:「目前共有5家業者與屏東縣府簽訂行政契約的關係,那其中有4家業者在從今年3月起,已經陸陸續續在升壓站進行動工。」 4年多前縣府也成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啟動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專案計畫,由縣府當作平台。計畫啟動近2年來 ,陸續核定不少合格業者,讓民間企業也能參與發展綠能,也讓民眾權益更有保障。

太陽能火災防護必知重點

商用屋頂裝設太陽能系統不僅可以減少電費支出,還能為環保盡一份心力,但也要小心謹慎看待。縱使太陽能光電火災不常發生,且其中太陽能系統為起火因素的狀況更少之又少,可最小的風險也有可能造成重大損失,因此提升太陽能系統安全性對太陽能普及與裝置量至關重要。 根據英國建築研究院(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先前研究,太陽能系統起火風險為八萬分之一,已低於其他電器設備,只是仍不可輕忽。台北市消防工程器材商業同業公會首席顧問高賢松就表示,太陽能板失火主要分為外部與內部原因,外部包括天災砂石、物品撞擊、雷擊、鳥擊與老鼠;內部原因則是面板材質、線路、接頭、逆變器等電器因素。

2020能源論壇/屏東縣長潘孟安:民間後年全用綠電

屏東縣長潘孟安昨(11)日表示,屏東有「地很多」的優勢,可以用來發電,不僅大量設置太陽能屋頂,並發展沼氣發電。計畫在2022年上半年,所有民間用電都100%採用綠電。 潘孟安表示,屏東於2015年下半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綠能專案辦公室」,因地制宜發揮屏東具備的地形、地貌優勢。 潘孟安指出,屏東既沒有新竹市的科學園區,也沒有像新北市擁有眾多的工業區,但屏東幅員遼闊、農牧發達的特色,有發展綠能的優勢。於是由「綠能專案辦公室」進行盤整法規,將所有公有設施包括學校等屋頂。2016年完成全國第一個中油加油站建置太陽能發電的屋頂裝置。2016年4月,只花42天打造出全台第一個滯洪池浮動型太陽能電站。 同年,屏東縣政府也公布《綠建築自治條例》,鼓勵舊型工廠及畜牧設施裝置太陽能設施,並要求新設且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工廠一定要安裝綠能及廢水排放設施,採行將公部門的政策工具,與民間獎勵結合,達到既要節能,還要積極創能、減污的目的。潘孟安並指出,對於未來的能源目標,屏東縣已加入國際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會的100%再生能源區域聯盟,預期在2022年上半年,要達成28.8萬戶民生用電100%使用綠電的目標。全球目前尚無達成此目標的縣市,若是屏東縣能如期達標,將會是屏東縣成功和國際接軌的最好印證。 本文轉自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5008464

枋寮鄉日治軍事遺跡石頭營保存爭議 各方看法不同

針對枋寮石頭營日治軍事遺跡保存爭議,今天縣議員蔣月惠舉行說明會,縣府表示,要求保留的面積高達100多公頃,縣府沒有能力承受,在經過多方溝通後,決定向中央反映,盡力爭取。 生利能源公司在枋寮二戰石頭營附近施工,發現附近有雕堡、地下道等日治軍事要塞,勘查為日軍50團作戰司令部所在,是一處相當獨特的要塞工事,火砲射程涵蓋佳冬、枋寮、枋山、加祿堂等海岸,引起關心軍事遺址文化資產團體的重視,日前更邀請縣議員蔣月惠到現場勘查,要求縣府等相關單位列入文化資產,太陽能公司停止施工,引發爭議,今天舉行說明會,邀請各方代表表達意見。 縣府文化資產保護所表示,日軍50軍團的防守範圍從萬丹、新園到恆春,這麼大的範圍不可能都列入古蹟、歷史建築等來保存,只能以單一據點或建築來保存。 地主代表也認為,目前發現的軍事雕堡主要在春日鄉,並不是施工的枋寮鄉。

漁電共生會汙染養殖環境? 不!養殖專家告訴你實情

二○二五年全國太陽光電裝置量將達到二十GW(百萬瓩),其中魚塭被賦予約四GW的裝置目標,需要將近八千公頃土地,目前漁業署已在日照率較高的彰雲嘉南高屏地區,陸續劃出能做漁電共生的空間。 面對各界對魚塭裝設太陽能設施的疑慮,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所長陳君如坦言:「我個人感受,漁電共生對養殖業只有好處」。當初綠電研究計畫尚未執行時,水試所就已經在發想太陽能板能否幫助養殖漁業,除了文蛤必須靠光合作用以外,「大部分魚類甚至可以在室內、無光的環境下養殖」。 破解漁電共生的疑慮

跨部會協調光電場域 國產署將排除生態爭議區

據悉,國產署近日與跨部會協調,決議光電標的排除高生態爭議區、保育團體認養地。另農委會也修正法規,排除2公頃以下非都市農牧林地等光電標的,導致國產署2025年285MW光電目標,恐再度出現變數。 國產署目前提供光電標的方式包括外界熟知的標租、委託改良利用、委託經營、申請開發等。標租方式截至10月底,共標脫15案、19.4公頃;委託改良利用為已提供面積190公頃。 委託經營主要為國產署委託台電經營特定光電場域,國產署已提供205公頃國有地。而申請開發為光電業者自行尋找開放國有地,向國產署申請使用,目前共149案、面積達2,463公頃。 而申請開發光電案有一件為台南市將軍區鹽業用地,因當地生態具多樣性,保育團體擔憂民間業者開發光電場域破壞生態、群起抗議。

農廢再利用「 木瓦斯」顛覆對能源的想像

農委會支持虎科大研究農廢生質熱能利用與循環農業,希望解決農業廢棄物問題,且達到循環經濟、零廢料目標。 林世章指出,目前農業綠色能源與循環經濟的發展,比較著重於畜產廢棄物厭氣沼氣生質能,農林植物衍生的生質能相對被忽略,其實農林廢料都是寶,妥善利用可轉化為能源。 林世章以機械專業帶領該校農林產業節能機械研發中心團隊,投入農村廢棄物生質熱能利用研究,研發出多套將農廢轉化為能源的機器設備。 林世章舉例竹筍產業,全國至少種植20萬公頃竹,其中單雲林縣農民,每年就疏伐產生約6萬多公噸廢竹材,可製成約3萬6千公噸燃料棒,再經氣化能獲得優質的固、氣兩態生質能源,氣態能源被命為「木瓦斯」,用來鍋爐蒸煮,做農食品加工、土壤殺菌很適合,比天然瓦斯便宜一半,過程完全零廢料。

再生能源供電比過半 德國怎麼做到的?

再生能源靠天吃飯,從發電的角度看,德國的天然條件不好,日照時間不如南歐,也沒有豐沛的水力資源。但德國現在卻是全球綠能的領頭羊,今年上半年的用電甚至有一半來自綠能。 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邦(Bayern)諾堡-史洛本豪森縣(Neuburg-Schrobenhausen)的一塊空地,最近幾個月新鋪設了一排排的太陽能板,從遠處看相當壯觀,10月開始發電。這是德國第一座完全不需要補助的太陽能發電廠,由綠能界先鋒「天然電」(Naturstrom)電力公司經營,號稱將帶領德國的能源轉型進入新階段。 再生能源法保證收購價 開啟綠能大規模應用

一隻會生產「電力」的乳牛!保障孩童受教權、家庭不再缺電

在肯亞一所偏僻的學校,竟有一隻乳牛能夠「擠出電力」,促使當地家長把小孩送去學校上課兼取電?這個猶如科幻小說的情節確實存在,只不過,這頭乳牛並不是真正的牛,而是一頭「太陽能牛」(The Solar Cow)。 南韓新創轉換非洲孩童飼養牛隻而無法就學的困境

全力衝刺屋頂光電 行政院別再擺爛!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我們支持蔡政府廢核除煤、減污減碳的政策目標。政府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20%的目標,其中屋頂型光電在去年已提前達到原訂2025年設置3GW的目標,地面型光電反而因為爭議太多,完成不到1GW,遠遠不及原訂17GW的目標。能源局雖已調整2025年目標改為屋頂型6GW、地面型14GW,但我們認為應該要再往上調整屋頂光電的目標,因為台灣屋頂光電的潛力絕對不只6GW,而且我們發現各部會及相關單位都還未全力衝刺屋頂光電。 此外,從上週爆發的台南將軍鹽田光電的生態爭議,到前天台東知本光電的萬人連署反對,都凸顯出地面光電迫切需要良善的發展規劃與評估審查機制,要放對地方,才能避免對生態、原住民、農業、景觀、文化等價值造成排擠。在機制尚未完備前,政府更應該要優先發展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屋頂型光電,暫緩地面型爭議案件的開發,以爭取更多時間,建立讓地面光電落實友善環境的機制,重拾民眾對光電信任,促進能源轉型。 今年7月由民進黨洪申翰立委、周春米立委聯合舉辦的光電爭議公聽會中,已要求經濟部、內政部、交通部、教育部、農委會提出更多屋頂光電的盤點與可行的推動政策。時代力量陳椒華立委也召開「減煤增綠降空污」公聽會,要求中央檢討及加速公有房舍設置再生能源。然而,兩個月過去,我們發現各部會盤點規劃的屋頂光電設置目標竟少到不可思議,由部會直接管轄的公有設施是最應該優先裝滿光電板的,但除了農委會以外,規劃的安裝量竟僅勉強1GW,在私人建物與廠房設備的潛力盤點幾乎繳白卷,近日更聽說行政院打算不談屋頂光電與地面光電的配比。一旦失去明確的個別目標,如何督促、考核各部會的努力?行政院千萬別成為蔡政府綠能政策的豬隊友啊!

提升綠電穩定性 輔助服務可望明年上路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昨(13)日指出,輔助服務交易平台可望於明年上路,有助提升電網系統穩定性。由於國內產業需要綠電,未來再生能源占比將逐漸提高,同時也需要加強電網調度系統和儲能設備,以達到穩定供電的目的。

農委會緊急修法推漁電刪農電,環社檢核入法,環團:檢核應擴及各種光電開發

農委會七月宣示加嚴把關農地種電,轉而大推漁電共生,然而漁電近年碰到許多養殖戶抗爭與生態爭議,環團與經濟部推出「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在開發前預先迴避衝突或提出因應對策。農委會上週修法預告《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第29條,首將環社檢核入法。 本次修法重點有三:一、將附屬農業設施之地面型綠能限定於漁電,地面型農電條文刪除,意味農電共生將暫時關門。二、明訂漁電專區需辦理「環境與社會檢核」。三、劃設漁電共生專區的權限,新增加中央能源主管機關(經濟部)。 公民團體雖樂見環社檢核入法踏出第一步,但也指出法規尚不夠完備,業者仍可能化整為零規避檢核,並認為環社檢核應繼續擴大到農地或林地的光電開發。地方政府基層承辦人則質疑,中央修法大推漁電,地方卻欠缺法令管制工具,如何確實管理? 農委會:屋頂型光電禽畜舍優先,地面型以漁電共生先行,營農型暫時關閉

枋寮發掘石頭營遺跡 監看施工

 屏東縣枋寮鄉新開村的光電開發工程日前動工,進行到排水改善先期作業時,發現疑似日本時期的「石頭營」軍事遺跡,報知屏東縣政府。學者專家前往現勘後,要求施工單位加強維護該遺跡,並做好水土保持,後續施工也須持續監看。

2025年農地光電目標8GW 力推屋頂與漁電 農耕地面型待研究

台灣2025年太陽光電目標20GW,農委會負責其中8GW,主要將來自屋頂型2.4GW、漁電共生4GW 。農委會企劃處表示,農委會立場一直是「農業為主、綠能加值」,會在不影響農業的前提下,配合政府政策,將積極推動屋頂型與漁電共生,而陸面上的地面型光電,仍需更多研究,在確保不影響農業下才能推動。

遭污染農地改種太陽能光電 彰化創全國首例

遭污染農地進行太陽能「種電」成功,創全國首例!彰化縣政府輔導民間太陽能光電業者完成污染改善,解除土地列管並由廠商設置光電設備,第一案日前成功併聯發電輸送給台電。 全國首件農地整治併行光電設置,案場在彰化縣鹿港鎮,彰化縣長王惠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蔡鴻德等人今天視察。 王惠美說,配合綠電政策,縣府輔導媒合20筆土地共約4.8公頃污染農地,將設5案場太陽能光電發電,這是全國首創且唯一媒合太陽能光電與受污染農地,達成保護農地、發展綠能、節省公帑等目標。 王惠美說,農地整治由廠商處理,減輕政府新台幣500多萬元整地負擔,這5個案場預計明年完成整治,還地於民,並可作為光電利用示範,由於20年後仍當農地使用,建置有嚴苛條件,如需做友善裝置、不能破壞農地、清除污染源等,這是政府、光電業者、農民互利的計畫,也期許污染農地早日回歸農民。 蔡鴻德表示,見證利用污染農地進行太陽能種電的歷史首例,感謝彰化縣政府用心與努力,種電除讓農民有收入,遭污染農地也可由種電廠商負責整治,創造三贏局面。 彰化縣環保局指出,環保署訂定受污染土地改善及太陽光電設施設置併行審查作業原則,並限定106年3月底前列管的污染農地才具備申請資格,避免有故意污染農地來種電情形發生。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電子信箱 訂閱 環保局表示,光電板設置採用環境友善、對農地影響低的工法,並以維持原地目不得變更、保障使用期滿後農地可持續農業使用為前提,環保署107年到108年陸續與光電業者及受污染土地農民召開說明會,並請地方環保局協助輔導與媒合。 環保局表示,率先成功輔導民間業者完成污染改善併行太陽能光電計畫,第一件併行案由業者於108年9月提出申請,縣府108年底核定污染控制計畫,業者今年4月完成污染改善,並由縣政府審查通過農業容許使用,污染改善完成並通過驗證後,6月解除土地列管並開始設置光電設備,9月完成,日前成功發電。(編輯:陳仁華/卞金峰)1091006 本新聞轉自: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0060185.aspx

拚2025達標 太陽光電擬劃設漁電共生區

太陽光電年底累積裝置容量6.5GW目標確定跳票,政府力拚2025年20GW達標。為此,行政院成立專案小組由副院長沈榮津領軍,密集召開跨部會會議趕進度,鎖定5,000多公頃用地劃設漁電共生專區。經濟部官員表示,可於2021年首季「延後」達到6.5GW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