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聞消息

北部光電行不行? 四個實例看太陽光電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文:劉如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許量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 近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正進行修法,其中第12-1條「未來新建、改建與增建建物,需要強制加裝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的修法條文引起關切,民間除了憂心建物成本提高或轉嫁、提醒須留意景觀感受等想法,多數民眾可能直觀地認為北部發電效益不佳,強制加裝太陽光電恐造成其他問題。 本文想點出,我們需要擴大尺度,將北部的太陽光電發電效益置於淨零減碳目標下,並與高緯度國家相比,才能彰顯其價值。同時提出四個北台灣公民電廠的發電實例,證明北部案場除了具一定的發電效益,更有不可量化的在地價值與意義指標,是淨零未來的重要基石。 一、太陽光電只有南部適合? 先看看高緯度國家怎麼做 「台灣北部不適合發展太陽光電吧!」關心再生能源發展的朋友,應該時常在網路上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多數民眾認為相比於南部,北部「日照時間少」、「陰雨天多」,導致太陽光電發電效益不佳,不僅不符合成本,也無法達到減碳目的,因此不應該在北部推動。 然而,北部真的無法發電嗎?事實上,比台灣緯度更北的國家,也推動太陽光電。例如日本與德國,在近年都推出了建築安裝光電義務的相關法案。同樣緯度高於台灣的歐盟也在2022年訂下策略,不僅規範建築2029年皆需要強制加裝光電,同時也要求新建建築都應具備安裝太陽光電的能力。也就是說,這些緯度高於台灣、實際上日照時數更短的國家,都將太陽光電視為淨零能源政策的重要目標。 日本與德國既然強制推動太陽光電,代表他們實際上發電效率非常優異嗎?我們可以從數據來看:「容量因數」(Capacity factor)是判斷發電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代表發電裝置在一年中的實際發電量與裝置容量最大發電量的比例。簡單來說,就是平均可發電量。 日本預估2023年住宅用太陽光電容量因數平均為13.7%;而德國估計2021年屋頂太陽光電容量因數約為10.3%左右。台灣的數據則顯示,即便是潮濕多雨的北部[1],2022年平均的容量因數為12.47%,也有著不輸這些國家的發電潛力。 二、不完全以利潤為導向的公民電廠,發電量也有大潛力 除了發電效益外,由於光電具備規模彈性、進入成本低的特性,公民參與的門檻相對較低,也發展出許多別具意義的公民電廠。以下我們將從四個北部「看重價值更勝於價錢」的公民電廠的案例,其發電量的潛力以及所創造極大的社會意義。 為什麼以公民電廠為案例,而非規模型案場?公民電廠是由民眾自主發展、討論及參與再生能源的設置過程,從提供屋頂空間、興建電廠或資金來源到售電利潤分配,都有社區或民眾的加入,有著高度的參與度與公益性。 北台灣四座公民電廠的位置與相關資訊。製圖: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許量然 (一)信義新城公寓大廈 併網日期:2019年6月 裝置容量:145.7KW 年均發電量(2021-2022年):12萬9184.2度,每月可供35戶家庭用電[2] 容量因數[3](2020-2022年平均):10.12% 案場位置:台北市信義區公寓大廈頂樓(社區中10棟大廈的頂樓皆有安裝) 信義新城是台北市第一個公寓大廈型態的公民電廠。除了將售電回饋於社區居民,太陽光電板的設置也結合遮雨與水撲滿的設計,減少雨水直接打到屋頂造成的漏水現象。社區管委會也積極分享自身推動經驗,成為社區結合光電良好的示範場域。 (二)關渡國中干豆好 併網日期:2020年10月22日 裝置容量:19.845KWp 年均發電量(2021-2022年)2萬3015度,約可供六戶家庭用電 容量因數(2020-2022年平均):13.24% 案場位置:北投區關渡國中屋頂 干豆好公民電廠是台北市第一座「公有屋頂」開放公民集資的公民電廠。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攜手地方居民共同集資,並將其收益撥出部分回饋於關渡國中作為能源教育使用。同時也透過此次示範,促使台北市開放其他公有屋頂成為公民電廠場域。 干豆好案場規模是四個案場中最小的,但以2021與2022年的平均發電量來計算,容量因數達13.24%,已經高於北部縣市平均值。2021年的容量因數也高於全台平均的13.82%,證明即便不足20KWp的小案場,發電效益仍不容忽視,也可佐證北部是具有發電潛力的。 (三)長老教會天空7號 併網日期:2019年10月28日 裝置容量:50.63KWp 年均發電量:5萬6500度,約可供15戶家庭用電 容量因數: 12.74 % 案場位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 天空7號案場是由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於長老教會屋頂設置,希望透過與信仰中心的結合,破除北部不適合發電的效率思維,強調以實踐激發社會學習與討論。透過頂樓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結合良好維運,可以減少近40年老屋頂的隔熱層劣化及漏水情形,以及頂樓層的夏季電費支出。 (四)翡翠一號 併網日期:2021年9月 裝置容量:80.92 kWp 年均發電量(2022):6萬5668 度,約可供18戶家庭用電 容量因數:9.23% 案場位置:金山皇后鎮森林露營區 翡翠一號由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陽光伏特家、在地企業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共同發起並對外募資。是台灣最北的公民電廠,位於核一、核二廠中間,象徵從過往核電廠的受害者,成為能源的創造者。與核電廠為鄰長達50年後,公民電廠的打造如何見證地方創生與重新修補地方關係的過程,以及地方重新出發的動力,是台灣能源轉型的最佳案例。 營運滿一年的翡翠一號,雖然容量因數為四個案場最低,但夏季8、9月的發電量與關渡國中干豆好相去不遠,發電差異主要出現在冬季。由於每年的氣候狀況不同,需要再觀察未來冬季的發電情況。 綜整上述四個公民電廠案例,整理其容量因數以及社會意義: 電廠 信義新城 干豆好 天空7號 翡翠一號 容量因數 10.12% 13.24% 12.74% 9.23% 年均發電量(度) 12萬9184 2萬3015 5萬6500 6萬5668 可供家戶用電 35戶 6戶 15戶 18戶 社會意義 台北市第一個公寓大廈型態的公民電廠。 台北市第一個公有屋頂開放公民電廠。 與信仰中心結合,強調實踐學習,激發社會討論。 象徵從過往核電廠的受害者,成為能源的創造者。 整理:劉如意、許量然 上述案例顯示,公民電廠的發電效益雖然無法與規模型商業案場比擬,但絕非不能發電,更具備金錢以外的社會價值。 此外,有些民眾認為陰天太陽能板就無法發電。我們以2022年6月4日關渡國中干豆好的發電數據來看,即便當天是暴雨警報,太陽能板仍持續正常發電。 2022年6月4日為降雨日,該天仍可發電。圖片來源: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吳心萍提供 三、研究顯示,夏季南北部太陽光皆相當充沛 以台電統計2022年容量因數來看發電狀態,北部地區除了基隆明顯較為低落之外,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市、宜蘭縣的年平均容量因數都有13%。整體來看,北部與南部發電效率落差不大。 2022年太陽光電容量因數。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北部發電量在某些季節與天候狀況,甚至可媲美或超越部分南部區域。根據楊銘[4]等人在「氣候與環境因子對屋頂型太陽光電發電量之影響」[5]一文中指出,在其所探討的三年期間,由於每年7、8月間,南部地區有多次降雨嚴重情形,使得中南部的全天空日射量大降,北部的太陽光電廠每日瓩所產生的發電量,多次高於中部與南部地區的太陽光電案場。由此研究得知,南北的太陽光皆相當充沛,可為互補作用。 四、淨零轉型的社會工程,北台灣不可缺席 近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讓建物加裝太陽光電的話題再掀討論。我們認為應該在此時強調,再生能源是達成2050淨零的方式之一,其中屋頂光電的設置尤其重要,能夠減少地面光電的土地需求,加速達成淨零目標。 此外,北部太陽光電設置有其必要性與價值,從數據來看,北部發電效率與南部落差僅在於冬季,也不亞於日本、德國等正推動光電義務政策的高緯度國家,不應該以北部發電量不佳來忽視其發電潛力,若加上公民電廠所帶來的社會意涵,效益可謂再加倍。只要善用不同區域的季節特性與天候差異,太陽光電有機會為區域電力供應提供互補作用,從而提升電力供應系統的穩定性。 同時,北部太陽光電的設置更有助於提高北部能源自給率,減少「南電北送」的現況。若安於「北部發電量不佳」的說法而放棄北部,即便未來再生能源成為台灣發電主力,南電北送的不公平現況也不會減緩。 我們應該擴大尺度,將北部的太陽光電發電置於淨零減碳目標下看待,重視其發電效益與可創造之社會價值,透過完善的法令與政策,創造捲動全民參與的社會轉型工程。 註釋 [1] 北部縣市為宜蘭、基隆、新北、台北、桃園以及新竹。 [2] 根據工研院《2021家庭用電資訊百科》,2021年家戶用電每月約為311度。 [3] 容量因數計算公式為:總發電量(年) / (裝置容量*360*24)*100% [4]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經濟與財務碩士班碩士生。其餘作者: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慧珠、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助理教授李怡慧、真理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孫育伯。 [5] 刊登於台灣能源期刊(2022年9月),第九卷,第三期。 參考資料 EU Solar Energy Strategy(2022) 太陽光発電について(2021),資源エネルギー庁 – 経済産業省,55 Aktuelle Fakten zur Photovoltaik in Deutschland(2023),Harry Wirth,Fraunhofer ISE ,43 「氣候與環境因子對屋頂型太陽光電發電量之影響」,台灣能源期刊(2022年9月),第九卷,第三期,p271 本文來自劉如意、許量然/北部光電行不行? 四個實例看太陽光電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 環境資訊中心 (e-info.org.tw)

美「漂浮發電廠」熱門!佛州.加州快速發展

氣候問題越來越急迫,發展再生能源是各國共識;繼亞洲後,美國也開始投資「漂浮太陽能」,目前主要市場集中在佛州、加州和東北部等,人口稠密和土地昂貴的地方;而北澳採用的微電網系統,一半電力來自太陽能,是全國第一個達到這種規模的混合發電站。綠氫也備受關注,不過英國企業警告,政府必須跟進美國端出更多獎勵政策,否則可能會失去綠氫領導地位。而在瑞士,環團在瑞銀外發起抗議,因為銀行持續投資化石燃料。 拿上拖把、海綿奮力擦洗,就連掛在頭頂的logo也不放過,大約20名環保人士現身瑞士金融中心,控訴瑞銀集團對化石燃料的持續投資,而且每年多達56億美元。 SCIENTIST REBELLION氣候人士 蒂爾昆(ANAÏS TILQUIN):「我今天來這裡是為了清洗瑞銀這家銀行,這家銀行令人感到噁心。現在這些銀行,像是瑞銀,仍在為新油氣的開採和擴張提供資金。」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石化產業就佔了超過三分之二,要想解緩暖化的速度,就必須提高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繼亞洲後,漂浮太陽能也在美國快速發展。 Ciel & Terre太陽能公司銷售和行銷主任 巴特勒(Chris Bartle):「亞洲發展地飛速,尤其是日本和台灣等島國,非常熱衷於漂浮太陽能,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土地用於大規模安裝地面型太陽能。」 而在水面上安裝太陽能板的好處是能省下寶貴的土地資源。 Ciel & Terre太陽能公司銷售和行銷主任 巴特勒:「在美國擁有更多的土地,我們看到的是像是加州、東北部和佛州等,人口密集的島嶼,這些是美國熱門的市場,他們沒有土地或是土地非常昂貴。」 同時水體還能幫助太陽能面板降溫,進而提高發電效率;對於像是加州一樣乾旱嚴峻的地方來說,面板還能幫助減少水分蒸發。 Ciel & Terre太陽能公司銷售和行銷主任 巴特勒:「這是一個廢水處理池,而在我背後,你會看到一個1.8百萬瓦特的漂浮太陽能系統,這是Ciel & Terre大約在三、四年前建造的,是加州最早的一個。」 美國主要的電力和天然氣供應商──杜克能源,也正在佛州進行小型試點,目標在2050年實現零碳排。 杜克能源公司項目經理 華特(Shayna White):「我們需要一直找新的方式在電網上使用乾淨能源,沒那麼傳統,不像我們一直有在試驗或進行的。」 漂浮太陽能潛力無窮,不過也有些挑戰仍需要克服,像是相較土地上的安裝成本高出10-15%,另外如果面板覆蓋太多水體,也會降低水溫和溶氧量,對水中的生物造成傷害。至於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的問題,澳洲有解。 超市店長 瓊斯(Ken Jones):「新居民不會注意到改變,因為電源一直都在,你甚至看不到它從哪裡來的,但待久一點的人就會注意到。」 北領地 (Northern Territory)小鎮,在去年年初開通的微電網,能在白天切換成太陽能,到了晚上則仰賴柴油發電和電池儲能,是全澳第一個如此規模的混合發電廠。 EDL 能源公司 霍布利(Geoff Hobley):「這是澳洲第一個使用超過50%再生能源,以這種規模運行的發電站,其中太陽能是唯一一種再生能源。」 透過微電網系統管理,不用擔心太陽能電力會擾亂全國電網,還能穩定輸出電力,讓再生能源發揮最大效益。 SMA太陽能科技 伯明翰(Josh Birmingham):「在 Jabiru 鎮,只需太陽能和電池就可以恢復該系統,這真的很創新,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正在實施這種技術。」 澳洲當局表示將致力發展微電網系統,在未來把它推廣到更多偏遠社區。 EDL 能源公司 霍布利:「有很多討論關於我們需要做些什麼讓澳洲電力系統脫碳,我認為Jabiru鎮展示的模式是可行的。」 綠氫也是各國爭相發展的永續能源。英國這間工廠正在大量生產製造綠氫所需的化學品和隔絕層材料,這間企業的老闆深信英國有潛力成為這潔淨能源的世界領導者,但必須加快腳步。 燃料電池場首席執行長 康頓(Liam Condon):「我們輸了電池的競賽,如果不帶著這種緊迫感採取行動,我們也會失去下一輪創新。」 他表示,美國透過《2022年降低通膨法》向製造類似產品的公司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但如果英國當局沒有祭出類似的政策,將會失去競爭力。 燃料電池場首席執行長 康頓:「美國現在正在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其中一些工作在英國也可以創造,但由於政策缺乏明確性沒有發生。」 綠色科技推動經濟發展,對地球環境也是好事一樁。 本文來自美「漂浮發電廠」熱門!佛州.加州快速發展│能源│太陽能│再生能源│TVBS新聞網

再生能源幫助尖峰供電更充裕!台電再生能源併網調度策略一次看

台灣電力與工程協會5/10舉辦線上論壇,台電公司調度處處長周芳正針對再生能源併網背景下台電公司-未來調度因應策略進行主講。 近年來政府、民間與台電戮力投入綠電設施建置,使得綠電發展開始進入收穫期,因此在氣候適宜助攻下,風光發電表現亮眼,即使是天候較差時,也能有一定規模的發電量,持續締造紀錄。 5月初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合計發電量超過780萬瓩,逼近8百萬瓩,創歷史新高,其中光電發電量也創下新高,風電部分維持出力超過1百萬瓩,佔比達5%上下,也成為穩定重要電源。 在2023年5/1當天中午12時13分,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合計來到787.8萬瓩,創下歷史新高,台電指出,其中太陽光電發電量653.4萬瓩,也打破紀錄。風力發電部分134.4萬瓩,雖未打破3月12日141萬瓩的紀錄,但穩定出力表現亮眼。此外,風光滲透率部分最高來到31.71%,將近每3度電就有1度電是綠電,成為供電主力之一。 我國近年全力推動綠電設施設置,裝置容量持續成長,去年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持續向前行,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超過1GW,太陽光電模組配置量達2.5GW。 太陽光電方面,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1年。今年在政府與民間全力推動下,風光預計將持續快速成長,離岸風電部分,日前更已完成200支風機的設立。未來風光聯手挺「穩供」,甚至再創歷史新高的場景,必將持續出現。 另一方面,台電說明,綠能佔比提高也逐步改變調度模式。過去日尖峰負載高,除了調度傳統機組,有時甚至抽蓄機組白天也需放水發電。   但綠能加入後,綠能扛起日尖峰供電重任,抽蓄機組調整為白天抽水儲能、夜間放水發電的模式。 且抽蓄機組過去必須從中午一路發電到下午甚至傍晚,現在白天負載由綠能承擔,抽蓄機組白天可專注於抽水儲能,以因應晚間6至9時共3小時的夜尖峰供電需求。台電將持續調整調度策略,靈活運用抽蓄水力、時間電價,以及輔助服務等彈性措施,配合精進傳統機組調度策略,維持夜尖峰穩定供電。   台電說,電力工程建設非一朝一夕,應趁早布局有賴專業監管機構整體模擬規劃及修法,以可靠度規範及組織,直接參採IEEE P2800及NERC相關指引作為再生能源性能與系統可靠度要求,降低開發成本做出不後悔的決定,再由台電及民間實現願景 本文來自再生能源幫助尖峰供電更充裕!台電再生能源併網調度策略一次看 – 今周刊 (businesstoday.com.tw)  

促參修正 公建範圍新增綠能等三項

財政部12日預告修正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施行細則,針對可列入公建範圍的產業有「三新增、兩擴大」,即加入影視音設施、綠能和數位建設,另外原本的衛生擴及衛福、農業也衍伸至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 促參法去年完成立法以來最大一次翻修,三大重點包括擴大案源、建立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有償PPP)機制和完善爭議處理,即俗稱的「促參2.0」。相關子法部分,爭議處理機制和有償PPP已陸續預告,施行細是最後一哩路。 中華民國112年5月11日台財促字第11225512570號促參法修正對照表 為鼓勵民間機構投資公共建設,促參法提供租稅優惠,包括最長可享五年免徵營所稅、投資抵減、進口機具關稅優惠、法人股東投資抵減等。去年全年促參金額2,685億元,創歷來新高;今年目標則是至少2,000億元。 依財政部預告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施行細則,主要重點包括擴大公共建設類別、增訂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及履約爭議調解機制,強化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評估、規劃、公告、營運績效評估及履約爭議等作業程序。 其中明定衛生福利及醫療設施、農業及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定義,並新增影視音設施、綠能設施、數位建設。 在衛生福利及醫療設施除原本範圍,也列入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和長照服務機構;農業設施則擴大為農業及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以配合農業部門淨零政策,並鼓勵民間擴大參與農業資源循環再利用相關工作。 影音設施部分,財政部指出,為促進影視音產業發展、鼓勵內容製作及加強對國際發聲管道,並考量科技創新下相關內容將以多元方式呈現,包括展覽、表演、製作、發行、映演、播送電影、廣播電視及流行音樂都算。 綠能設施則指從事新淨潔能源的發電、節約、提升效率、抑制用電負載、輸配送或儲存的建設、維護、檢測等相關設施。 本文來自促參修正 公建範圍新增綠能等三項 – 工商時報 (ctee.com.tw) 詳細內容:訂定「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會組織準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規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收費辦法」行政院公報 (nat.gov.tw)

圖解》碳中和、碳盤查有何不同?碳交易趨勢怎麼走?一文看懂如何做「碳管理」,及5大產業減碳重點

碳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面對碳資訊爆炸時期,企業如何區分自身現階段的關鍵分水嶺,為自身需求做好碳管理與規劃。本文介紹碳管理的基本概念、實施步驟和重要意義,幫助企業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取得進展! 碳中和和碳盤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許多一開始接觸【碳管理】的人都會被這兩個名詞搞混。雖然碳中和和碳盤查都涉及到減少碳排放,但前者著重於減少和補償碳排放,而後者則著重於對碳排放進行詳細測量和評估,以尋求減少排放的機會。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指企業或組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特定的衡量時間中,透過各種減碳方式(如:利用精實管理中減少各種浪費的精神,做到製程改良、減少原物料浪費、更換節能設備,或提升能源使用率等),將排放的二氧化碳正負抵銷/抵換,達成二氧化碳的平衡,也就完成「碳中和」。 碳中和3大步驟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布的「碳中和實施與宣告指引」和英國標準協會BSI所制定的「碳中和實施標準」PAS2060的內容,碳中和是需要經過碳盤查、碳減量及碳中和(抵換)等三步驟。完成三步驟後,最後需由第三方的公證單位確認驗證,才能對外宣告企業是符合碳中和的標準。 步驟1╴碳盤查:量化碳排放量 1.確認碳盤查目標:企業/組織要開始減碳,可依據企業本身的特性,選擇要進行碳中和的主題和範圍項目(如,組織、專案或產品等),建立碳盤查的組織邊界報告。 2.進行碳盤查工作:確認碳中和的範圍和計算項目後,利用碳盤查的數位系統軟體工具,計算出直接和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量化整體的碳足跡。參考的ISO如,組織型碳盤查ISO14064、產品型碳盤查ISO14067、能源管理ISO50001。 確認碳盤查目標>進行碳盤查工作(量化)>擬定碳管理計畫>碳減量>碳中和>宣告並完成驗證 3.擬定碳管理計畫:找出高碳排的熱點後,設定短中長期各階段的時間和目標(短期目標時間為一年)。相關國際標準:如,科學基礎減量倡議SBTi、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架構(TCFD)。 步驟2╴碳減量:進行減量措施 透過碳盤查了解企業整體的碳排放量後,企業要確定減碳的方式是否有效,就應該隨時觀察碳排放量的變化狀況。所以碳盤查不應該只是每年一次的固定工作,因為若是一年後才發現減碳的方式無效,這一年的減碳工作就不只白費工,更是浪費成本和時間。 企業要即時監測目前的碳排放量,可以利用像是碳盤查和能源管理的數位工具,做到定期(像是一周、一個月或一季)和過去的數據進行比較,依據PDCA的優化流程,確認是否要調整減碳的方法。   減碳的方式可能包含對企業內部和對外的供應鏈減碳要求。企業內部的減碳方式大致有下面四種: 1.製程改善:生產製造過程的效能提升,利用精實管理的精神,降低製程中各種浪費。像是看燈塔工廠怎麼做?文中提到,很多企業是利用工業4.0或智慧製造的技術,不只做到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等提升生產效益,更同時達到環境永續。 2.能源提效及轉換:台電近日開始提升電價,用電成本突然大幅增加,利用能源管理系統,協助企業採用最合適的契約容量的用電數,讓用電不超標。另一種就是轉化能源種類,如:自行建置像是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或購買綠電等。 3.循環經濟:從產品設計的源頭增加減少廢棄物產生(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3R概念、物料採購條件納入可回收/可循環材料的要求、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再利用等。更多說明,在循環經濟,達成「碳中和」的策略之一文章中說明。 4.供應鏈:要求供應鏈同步進行減碳措施。 步驟3╴碳中和:進行碳抵換 碳抵減:當已進行碳減量的工作,但仍有無法減少的溫室氣體,則可考慮利用購買國際上合格的碳權/碳額度,以碳抵換的方式達成「碳中和」。 最終步驟:宣告碳中和:完成驗證 「碳中和」的宣告,可依據品牌客戶、投融資的金融機構等利害關係人或企業本身的要求,選擇採用由第三方驗證機構查證(independent third party certification)、其它機構確證(other party validation)或自行確證(self-validation)的方式,進行「符合性聲明 QES(Qualifying explanatory statement)」,才能算是正式宣告達成碳中和。 碳盤查可以很科學且有效率 碳盤查的項目繁雜且多元,而且每年都要持續進行工作,但若每年都重新做一次碳盤查,既是花時間重工又很難看出減碳策略是否正確,所以企業應該隨時監控排碳數據狀況,以確認減碳方式是否需要調整。若有科學數位化的碳盤查系統,可以快速整合企業各項運作流程,更能即時掌握碳排放的數據,例如: 1.採購:從ERP中了解採購的物料狀況 2.人資:可以從人資系統中收集每個員工出差、通勤等狀況 3.能源:利用能源管理系統整合IoT數位電錶,就可以統計企業中各個區域和設備的用電狀況 4.製程:MES中所記錄工廠生產過程中的相關數據 若碳盤查的數位系統工具可以整合上面各種系統中既有的數據,再對應系統中的碳排放係數,就可以更科學且有效率進行碳盤查,快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碳盤查報告,且隨時監控企業整體的碳排放狀況,以確保減碳的計畫和執行方式的正確性。 碳盤查項目都和企業營運的各種流程及企業系統內既有數據有關,其實就不難發現【碳管理路徑】雷同【數位化 → 數位優化 → 數位轉型】。 2050淨零排放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標,所有企業在2050年前,都需要積極面對「碳中和」的問題。企業若能利用數位軟體系統工具隨時更新碳盤查的資料,讓碳盤查的數據更正確且具有參考性,在後續對應 ISO 14064、ISO14067等國際標準時,可以更有效率地被驗證。 現階段的關鍵分水嶺如何區分? 1.什麼時候要導入顧問專家?長久之計為何? 2.公司有多少預算進行ESG 轉型?擁有多少的碳預算?急迫事件的處理順序? 3.公司適合的轉型方式?碳中和?淨零? 上述這些問題也是大家常常詢問的問題,那為什麼要從國際標準切入呢?其實就是與世界接軌,擁有共同語言,更容易協作與審查,避免自己排除在外。坊間有很多倡議型工具,像是金管會即將要求大企業要提供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在報告中必須利用質化與量化評估企業是否有氣候相關的風險。 另外【碳預算】也是許多人忽略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 SBT),藉由科學方法及權重計算方式,計算在全球碳預算的情境下,特定產業、特定公司合理的排放(減碳)額度。碳減量包含三個重點:哪一年淨零?淨零路徑?最後才是碳預算,這三元素綜整的規劃,才是形成企業減碳路徑。 碳交易的趨勢 而企業多排的碳減不下來,也可以透過碳交易抵換。總量管制的情況下,受管制的企業需繳交相對應的配額數量。假設當企業A需要更多排碳配額,可至市場購買,企業B排放量不到原先配額,可將剩餘部分放到市場賣出,得到額外收入。但若排放超標則會受罰,上述情形是在未來碳權制定,搭配碳稅或碳費上路的碳交易趨勢。 直接碳定價的幾種工具形式 4種直接碳定價形式 隨著碳定價的發展,實務上有4種典型直接碳定價工具的形式: 1.總量管制排放交易 由政府擬訂,受法律規範,強制執行。 2.碳環境稅費 由政府擬訂,受法律規範,強制執行。 3.碳信用抵換機制 排放源(企業)自願性,獎勵機制,例如換了電動車後,去和主管機關申請減碳成效認證。 4.內部碳定價 排放源(企業)自願性,獎勵機制。由公司內部制定碳評價,讓各單位執行。 結語 台灣目前以修法來看,碳稅費機制是相對簡單、容易啟動的選項,未來等機制運作成熟,或許可朝龐大的碳交易市場邁進。【淨零碳排】現今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說執行成本過高,技術門檻過高,所以以現可執行大多還是選定【碳中和:碳盤查>碳減量>碳抵換(ex.碳交易)>宣告驗證】,不過未來若只依靠產業改良製程、使用綠電減碳,都難以達成碳中和,負碳技術還是未來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手段,不容我們忽視。   ※本文授權自就享知,原文見此

供電議題炎上,台電董事長親拍影片說明台電該怎麼做?

近年來的停電斷電事故讓外界十分關注台灣供電議題,憂心是否會缺電,經濟部次長兼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台電 YouTube 頻道以短片向外界說明,面對綠電增加、用電量增加,台電該怎麼做? 曾文生指出,過去沒有太陽能的時候,過去台電要面對日尖峰與夜尖峰「兩座山」,現在太陽能可以滿足日尖峰 6 個小時,只要專注在夜尖峰 3 的小時,由水力發電補上,是綠電帶來最大的改變。他補充,水力發電一直以來都是「用水優先」,用水單位會先決定一天要放多少水,台電才規劃要怎麼樣發電,因此只是改變發電的時間,沒有多用水。 只是太陽能、風力發電為間歇性發電,曾文生提到,「會再增加燃氣機組群,它是綠電最好的搭檔」。面對綠電波動的特性,要選擇能夠快速起停的機組來搭配,傳統機組當中,水力機組反應最快,其次是燃氣機組,速度是燃煤跟核能機組比不上的,且燃氣機組佔地小、興建速度快,可以跟得上用電快速成長的需求。 曾文生表示,此外,燃氣可以混燒、甚至專燒,例如氫這樣子的無碳燃料,現在興建燃氣機組也是在為淨零做好準備。 曾文生表示,依台電規劃,到 2030 年會再多增加 910 萬瓩發電量,用電大約會成長 700 萬瓩,光是燃氣機組淨增加的發電量,就已經可以 cover 掉用電成長的幅度,還而且不包括綠電的成長。 用電成長 700 萬瓩,大家可能沒什麼感覺,但他強調,換算下來,每年用電成長約 100 萬瓩,和過去 10 年相比,過去每年增加的平均值大約是 75 萬瓩。這不只計算台商回流發電量,也納入半導體等科技業擴廠、電動車成長的用電需求,才會出現這麼高的預估值。 不過針對停電、斷電等議題,曾文生表示,針對幾次大停電,我們檢討之後也發現是「電網問題,當下系統是有電的,但是沒有送到您家」。 曾文生指出,台灣 20 年年來用電量增加超過一半,但台電的電網並沒有跟著增加一半,1 個變電所拖 20 年蓋不成,只好一直增加原來舊有系統的負荷。台電 2022 年提出 10 年約 5,000 億的電網投資計劃,希望電網能從集中走向分散,加速汰換老舊的零件設備,降低事故風險,調整變電所設計,像是把變電所屋內化、結合當地需求設成多功能建築,盼電網建設不再被認為是鄰避設施。 面對淨零、綠電新時代的來臨,曾文生指出,若是一直從現況想未來會擔憂、會害怕缺電,但是如果從目標想回來,就會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事情:善用綠電、妥適配置供電、強化電穩韌性。 (首圖來源:台電

屏大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 啟用

國立屏東大學位於屏師校區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5月8日上午剪綵啟用,這座風雨球場由元晶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發電量499.5KW,內含兩座籃球場、三座排球場,大武山的入口意象增添校園亮點,恰巧下了場大雨,等於做壓力測試,場地完全沒有滴水。屏東大學校長陳永森強調,品質的施工可以打100分,為產學合作立下新的典範。 屏師校區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尺,淨高度9公尺,為低碳校園實踐更進一步,屏東大學與元晶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由業者設計、規劃、施工,業者可以得到所需的發電效率,屏大則得到一座新的球場,為學生提供風雨無阻的訓練場地,恢復屏東昔日體育大縣的榮光,建造球場大約需要3千多萬,完全由元晶太陽能負擔,沒有花到學校一毛錢。 元晶太陽能科技董事長廖國榮表示,如果從純粹投資的角度,這個投資案並不划算,但做為屏東的企業,能與屏東大學在太陽光電風雨球場上合作,深感榮幸,而且屏大這座風雨球場是全國最好的一座,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推動綠能永續,為子孫留下一片淨土,元晶很樂意跟屏大在各方面做進一步的合作。 屏師校區太陽光電風雨球場之設計理念,係在入口處以大武山山脈作為意象,運用不對稱的設計呈現卓越的創新,突顯屏東大學不斷突破自我、重視多元發展,成功打造全台首座大武山山脈造型入口,成為屏東大學校園的新亮點,為連結球場動線,以新打造的台灣欒樹步道做為串聯景觀廊道,營造出錯落的視覺空間豐富性,球場外觀使用校徽的基本色系傳遞屏東大學的精神,完整呈現大武驕陽之意象,並藉由半圓型入口廣場及綠色草地,活用風雨球場的空間,開創更多戶外活動場地,活絡校園風氣。 #校園 #球場 #風雨球場 #合作 #屏大 本文來自屏大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 啟用 – 產業.科技 – 工商時報 (chinatimes.com)

芳苑國有地開發綠電 生態經濟雙贏

彰化縣芳苑鄉國有地開發光電,引起當地各界關注。光電業者積極與地方友善溝通,承諾:1.不拆除民宅;2.提供合理補償;3.發展在地就業機會。溝通過程中,展現了地方生態與光電永續發展的決心,獲得農二代與老農共同支持。 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國有農地,因種植環境及條件較差,多年來未被妥善利用,經濟部歸類為資源貧瘠或發展遲緩鄉鎮地區。為配合政府推動綠能,提高地區經濟價值和環境永續,國產署去年響應政策開放業者申請開發,由渠源及恒陽兩家光電業者取得開發權。 開發預定地雖屬國有,但涉及既有承租戶的租約權益,渠源及恒陽積極與當地承租戶溝通,展現與當地共生共榮的決心,除了在地農民外,也積極聯繫移居外地的離鄉農二代。業者強調,會尊重每位承租戶的意見,不拆除民宅、提供公平合理的補償和保障,讓農村居民更加支持綠能發展。 在地老農也表示,芳苑土質較差、能種植的經濟作物有限,且種田靠天吃飯,收入不穩定,努力一輩子也難賺大錢,加上子女不願回鄉務農,如今自己年紀大、拿不起鋤頭,不如將無力耕作的農地歸還國有,拿來發展環保的綠電,為下一代做點事。 多數農二代長期在外打拚,無餘力回鄉耕作,但也心繫老家父母,在得知荒廢國有地可以再利用發展光電,家鄉年邁父母也能透過光電回饋機制有安心養老的收入,大多表達支持的態度。 彰化芳苑當地「風頭水尾」,強風、缺水等條件造成耕作困難,農村人口嚴重外移。渠源及恒陽尊重地方意願,由地主自行決定是否將土地租給他們,賺取地租收益,原本的承租農民也可與其進行合作。 地方也認為,光電業者進駐是多一條生路,讓老農有選擇權,可以繼續種植或與光電業者合作,開創新的經濟模式,為地方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本文來自芳苑國有地開發綠電 生態經濟雙贏 | 產業動態 | 商情 | 經濟日報 (udn.com) 

南部沒下雨和廣設太陽能板有關?彭啟明提3個「氣象科學」拆解:乾旱和它擦邊不來更有關

台灣南部超過600天沒下大雨,再來梅雨季能否讓水情壓力解除備受關注,資深媒體人彭蕙仙提出她的觀點,認為南部沒下雨是跟廣設太陽光電板有關。 氣象達人彭啟明則是認為,這篇評論文章科學上的立論還可以更充分一點。南部乾旱是否是太陽能板造成的,應該從氣象科學角度來看。 彭蕙仙:光電板產生的熱能,會被釋放到周圍環境「對降雨不利」 彭蕙仙在中國時報論壇版以「廣設光電板的災難」為題,提出國內外科學研究報告顯示,太陽光電板會造成熱島效應,阻礙鋒面的形成,她認為光電板產生的熱能,也會被釋放到周圍的環境,對降雨不利。 她說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指出,太陽能發電廠可引發熱島效應,與附近相比,太陽能發電站周圍的溫度高出3至4度。這項研究報告已刊登於《Scientific Reports》。 不過氣象達人彭啟明也在臉書上發文,說這篇評論文章,科學上的立論還可以更充分一點。彭啟明說,南部乾旱是否是太陽能板造成的,應該從氣象科學角度來看。 彭啟明:造成乾旱主因是這幾年恰巧颱風擦邊而過 彭啟明說,首先乾旱絕對不是1個月不下雨造成的,從去年6月到今年4月,南部降雨在台南高雄只有歷史平均值的3成,2021年在中部的乾旱也類似,中部當時同期平均降雨量的4成,南部當年也吃緊,但至少還有超過5成。「造成這原因,主要還是這幾年恰巧颱風擦邊而過,降雨不如歷史值」。 其次是,氣候變遷正在全球與台灣發生中,根據聯合國IPCC 及台灣的TCCIP的報告,降雨的趨勢正在改變,季節降雨的改變、颱風次數、梅雨鋒面都將會有影響,這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科學問題。 彭啟明解釋,春天本來就是南部的枯水期,春天鋒面或梅雨鋒面,本就屬於區域大氣環境流場的變動,和小尺度的縣市差異很大。 「綠地消失讓降雨改變,變化遠比太陽能面板大得多」 第三則是都市化的改變,綠地消失讓降雨也會改變,這個變化遠比太陽能面板大得多。「台南目前太陽能約2GW,以100MW約 140公頃算法,需要2800公頃(約28平方公里),台南市土地面積約2192平方公里,約1.2%,這裡面很多還是屋頂上的」。 彭啟明說,如果未來全台灣到20GW,約將使用280平方公里的面積,不到台灣1%的面積!「這的確是可以關心的問題,但等到2%以上我們再來關心都來得及啊」! 「我們未來在氣象模式中,可以把地表是太陽能面板的參數放入,但現在的比例實在太小,很難去驗證到底對某場降雨有何實際影響」。 彭啟明認為,如果要驗證,簡單的說當這幾天春雨下雨時,到家附近的水泥地上,和到附近公園的草地上就可以觀察,兩個降雨有什麼差別?「其實不會差別很多的」。 本文來自南部沒下雨和廣設太陽能板有關?彭啟明提3個「氣象科學」拆解:-ESG永續台灣 (businesstoday.com.tw) 撰文: 李易紓整理     分類:太陽能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5-02

信義新城大樓屋頂裝設太陽能板。記者林俊良/攝影

立院審《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 新建物須裝太陽電板

立法院正在審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其中第12條參考德國柏林市議會,制定要求新建、改建的建築物,必須裝設一定比例的太陽能光電板。環保團體呼籲應該儘速通過這一條,讓都市的發電打破南電北送的不公平。 太陽能光電板就設置在多棟大樓頂樓,位於台北市鬧區的信義新城,共有10棟、144戶,3年前社區決議在頂樓加裝了457片、147kw太陽能光電板,不只省去了修繕屋頂漏水的工程費用,每年還可以帶來可觀的電費收入。 台北市信義新城管委會總幹事林振宇表示,「每年發出14到15萬度的電,並為社區帶來90到100萬的穩定收入,迄今絕對沒有外界流傳的北部日照比較短,不適合發展光電的疑慮。」 環保團體特地選在信義新城頂樓舉行記者會,可見有屋頂型太陽能光電板,頂樓仍有遮蔭、溫度涼爽,環團表示,目前立法院正在審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呼籲盡快通過,讓一定規模以上的新、增、改建建物,都要裝設。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說道,「讓所有的光電,都變成未來每一棟建築物的標準配備,讓我們都市的電都市發,減少南電北送的不公平。」 環團並強調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等溫帶國家,將已經或將立法要求。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劉如意指出,「日本東京他們也將要修法在2025年,20平方公尺到2000平方公尺之間的建物,相關的也要適用建築物上面,要加裝太陽光電。」 環團指出,新增改建建築物設置太陽能光電板,成本會低於既存建物,希望立法通過,讓都市的都市發電,尤其六都用電占全國約7成,更有責任推動。 本文來自立院審《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 新建物須裝太陽電板 | 公視新聞網 PNN (pt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