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聞消息

風光發電量逾780萬瓩創新高 每3度有1度是綠電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1日電)綠電發展進入收穫期,台電今天表示,全台各地多雲到晴,海上東北季風偏強,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合計發電量超過780萬瓩創新高,其中光電發電量也打破歷史紀錄;風電則維持出力超過1百萬瓩,占比5%上下,成為穩供重要電源。 風光滲透率部分,台電指出,今天最高來到31.71%,等同將近每3度電就有1度電是綠電。 台電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中午12時13分,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合計達787.8萬瓩,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太陽光電發電量653.4萬瓩,也打破紀錄;風力發電則是134.4萬瓩,雖未打破3月12日141萬瓩的紀錄,但穩定出力表現亮眼。 台電表示,台灣近年全力推動綠電設施設置,裝置容量持續成長,去年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持續向前行,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超過1GW,太陽光電模組配置量達2.5GW;太陽光電方面,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1年。 台電指出,今年在政府與民間全力推動下,風光預計將持續快速成長,離岸風電日前更已完成200支風機的設立,「未來風光聯手挺『穩供』,甚至再創歷史新高的場景,必將持續出現」。 台電表示,綠能占比提高也逐步改變調度模式,過去日尖峰負載高,除了調度傳統機組,有時抽蓄機組白天也需放水發電,但綠能加入後,綠能扛起日尖峰供電重任,抽蓄機組調整為白天抽水儲能、夜間放水發電的模式。 台電進一步說,抽蓄機組過去必須從中午一路發電到下午甚至傍晚,現在白天負載由綠能承擔,抽蓄機組白天可專注於抽水儲能,以因應晚間6至9時共3小時的夜尖峰供電需求。 台電強調,將持續調整調度策略,靈活運用抽蓄水力、時間電價,以及輔助服務等彈性措施,配合精進傳統機組調度策略,維持夜尖峰穩定供電。(編輯:趙蔚蘭)1120501 #風力發電 #太陽光發電 #綠電 本文來自風光發電量逾780萬瓩創新高 每3度有1度是綠電 | 產經 | 中央社 CNA

屏東地區112年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會議

屏東地方檢察署召開112年 屏東地區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會議 屏東地方檢察署於112年4月20日召開「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會議」,會議由本署檢察長陳盈錦主持,結合縣政府、調查局、廉政署、警察局、海巡署、移民署、憲兵隊、環保局、台電、台糖等,共同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期透過聯繫平台,協助各行政機關針對轄區公務員、民意代表及黑道人物藉機勒索綠能廠商之不法犯罪,立即蒐證偵辦,以遏阻相關犯罪,避免綠能廠商施工遭受阻擾,淨化本縣投資環境。 本署檢察長陳盈錦於致詞中表示,「發展綠能產業」、「非核家園」是當前政府重要施政目標,透過各種再生能源發展促進我國用電環境轉變,希望在追求環境保護同時,也能兼顧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而在發展綠能產業過程中,地方上可能會出現不同看法,本次會議目的即是希望能加強公部門、事業機關及執法機關之間橫向聯繫,除了保障人民合法陳述意見權利,也要從中發掘有無假借保護環境、保障居民利益之名,實則謀求個人不法利益之情事,一旦發現此類情事,公權力便應適時介入,防範藉端勒索、恐嚇等事件發生,以達綠能產業永續發展之目標。 會議中由台電屏東區營業處及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分別提出「屏東地區再生能源併網現況暨防範虛占饋線容量對策」、「屏東地區綠能推動成果暨案件審查機制面臨課題」專題報告。 陳檢察長盈錦呼籲國人應共同支持綠能產業發展,鼓勵民眾勇於揭發不法提出檢舉,查獲貪瀆犯罪檢舉人最高可獲千萬元獎金,機關並已建立檢舉人保護措施。期望透過行政及司法機關跨域合作,共同查緝妨害綠能產業發展之障礙,淨化投資環境,維護美好家園。 本文來自:屏東地檢署-I幸福‧愛屏東

蔡總統將和光電業者談綠能 鄭文燦也宣布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

台灣太陽能發電將創新高,太陽光電永續發展協會(TPISA協會)14日在圓山飯店舉行2023年會員大會,包括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等五大太陽光電公協會代表出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經濟部長王美花受邀出席,展現對綠能政策延續的支持,而重要光電業者也將在22日和總統蔡英文與會討論能源政策議題。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透露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另總統蔡英文將在4月22日和光電業者與會討論現行綠能產業環境。(攝影/鄭國強)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在致詞時率先宣布,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初審已經通過,希望這個會期就通過,並表示了解業者在土地和場域整合上的困難,政府目標是讓審查程序不要那麼多絆鎖,用地許可和再生能源許可幾乎同步完成。 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今年太陽能發電將創新高 他還表示,讓光電專區裡面基本硬體升壓站、變電站、饋線的程序更簡單,使業者能專注在案場的土地整合和綠能工程,以及為了要讓大家認識綠能,把綠能旅行納入環境教育,讓學校、社區團體到好的案場去旅行,看漁電共生及農電共生等,追求綠能和地方的共榮。 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在年會上找到機會就向經濟部長王美花「陳情」。(攝影/鄭國強) 經濟部長王美花則表示,台灣持續走向能源轉型,今年太陽能併網可能超過700萬瓩(17日中午高峰發電量已達631萬瓩),未來鼓勵中午可以多用電,而且尖峰、離峰的電價差異會放大,價差到2到4元,夏天有些時段甚至差到5元,充電樁在離峰時間充電電價甚至可以差到6元,對推動節能大有幫助。 尖峰離峰電價差距擴大,最多一度差6元 許多太陽能發電業者透露目前農電共生的困境,太陽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在場也順便向王美花「陳情」,反映業者心聲,王美花則在致詞時表示,和地方政府全面協調,經濟部能源局甚至在地方縣市設置工作站來協助解決問題。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和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相談甚歡。(攝影/鄭國強) 太陽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則表示,走過過去幾年的風風雨雨,太陽光電業者仍勇敢向前行,努力向外界說明溝通,容易取得利用的太陽光電,是所有再生能源的主角,但屋頂型發展接近極限,須加上地面型、漁電及農電,四頭並進,才能達2050淨零目標。 公股行庫已投綠能2400億,蔡總統將與光電業者談綠能 另外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則說,國內公股行庫投資在綠能的資金已達2400億元,貸款綠色金融已達1300多億元。在餐會進行中,他和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熱絡交換心得。 台泥總經理程耀輝向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經濟部長王美花等分享台泥的充電技術。(攝影/鄭國強) TPISA協會14日的2023年會員大會上舉行理事補選,寶島陽光再生能源報行卓國良獲選為理事、永鑫能源陳必揚獲選監事。當晚重要的光電業者紛紛出席,如環球晶董事長、也是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的徐秀蘭;正崴集團旗下森崴能源董事長胡惠森;商業總會「能源產業推動委員會」主委暨開陽投控 董事長蔡宗融等,許多業者也將在4月22日與蔡總統面對面暢談綠能政策現況。 (原始連結) 本文來自蔡總統將和光電業者談綠能 鄭文燦也宣布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 (yahoo.com)

光能發電占比冠全球!荷蘭成功之道

說到綠能轉型的成功範例,必須提到的就是荷蘭。根據能源智庫Ember的歐洲電力評論報告,2022年荷蘭的太陽能發電量比例達到全國發電量的14%,這數字排在全球第一。土地面積狹小的荷蘭,是如何成為歐洲人均太陽能發電量的冠軍? 靈活的技術創新 阿姆斯特丹東邊130公里外的一處農村,村內有一座高達25公尺的垃圾山,這是在15年前便啟用的垃圾掩埋場,但如今它有非常不同的面貌,因為垃圾山上鋪設了23000塊太陽能發電板,現在它不再讓鄰人嫌棄,反而可以提供周圍2500戶住家日常電力所需。 荷蘭光能項目開發商Groenleven,已經在荷蘭境內水域上,安裝了50萬塊漂浮太陽能電池板。在水面上漂浮的太陽能發電板在荷蘭這低地之國發揮出最大效益,讓可利用土地面積狹小的劣勢,轉而變成全國水域眾多的優勢。 上述只是兩個荷蘭在綠能領域進行技術創新的例子,各式各樣的技術創新發展在荷蘭如火如荼進行,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機和能量儲存技術等等,這些創新的應用有助於提高綠能的發電效率並降低成本。 ▲荷蘭發揮創意,在綠能產業上處處應用技術創新,太陽能自行車道就是個例子。(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荷蘭目前在全國安裝了超過4800萬塊太陽能發電板,停車場、牧場、農場、火車站和機場,都可以看到太陽能發電板的蹤跡。還有太陽能自行車道,目前荷蘭約有20%的水域都裝上了太陽能發電板,就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所以激發出荷蘭人更多的創意和創新。 另外荷蘭也引入可以跟蹤太陽的「追日」系統新技術,應用在東福恩斯湖(Oostvoornse Meer)的漂浮太陽能發電板上,能夠旋轉角度的太陽能發電板,精準捕捉日光,更有效率地創造出更多發電量。 重視在地社群的利益 荷蘭光能項目開發商TPSolar的項目負責人范霍斯特(Robert van der Horst),在透露自己的成功秘訣時表示,「荷蘭太小了,你總是需要在別人的院子中工作。所以我們永遠先跟在地人討論,該怎麼做對當地社區最好?然後我們再在這個願景中,把太陽能發電板加進去」。 荷蘭綠能產業的發展起步並不快,在2015年時荷蘭的太陽能發電量只佔全國發電量1%,近年急起直追,主要歸功於政府明確訂立目標,喊出在2030年實現70%發電量由可再生的綠電提供,在相關領域擁有具競爭力的企業,讓設備價格能夠壓低,政府的價格補貼也起到效果。 不過上述事情,幾乎所有投入能源轉型的政府都有在做。為何荷蘭表現特別成功?而答案可能就在范霍斯特的說詞中,推動任何創新或轉型時,必須把當地社群的接受度放在優先考量的位置。 ▲荷蘭社會不僅很早就有堅持永續發展的共識,也勇於擁抱各種創新。圖為荷蘭的Hollandia太陽能公園。(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這方面荷蘭確實有優勢。荷蘭國土面積有一半海拔高度低於1米,26%甚至低於海平面,被稱為低地國的荷蘭與海爭地、與天爭地是歷史傳統與生活日常,這讓荷蘭社會不僅很早就有堅持永續發展的共識,也勇於擁抱各種創新。 荷蘭人均擁有兩塊太陽能發電板,人均裝機容量超過1千瓦(KW),有超過200萬戶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板,政府擬定方向,企業投入研發,全民高度接受,成為荷蘭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 荷蘭政府在2019年就建議所有綠能企業,拿出透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50%,用來回饋電廠所在社區。雖然只是建議並無法律約束,但大多荷蘭企業確實樂於提出相當高的回饋比例,分享給當地社區。 荷蘭地小人稠,可利用土地長期以來就被視作珍貴資源,為了取得在社區的農場、牧場、水庫、垃圾掩埋場鋪設太陽能發電板的權力,企業都樂於與社區保持良好合作。 像是荷蘭也有「農光共生」,在農場鋪設太陽能發電板,但重點不在爭吵誰能使用土地,而是提出更好的土地共用模式。荷蘭草莓農場引入太陽能發電板後,除了發電,免受陽光直射也讓草莓的灌溉用水減少了25%,更能應對未來可能的乾旱。 靈活發揮創意和技術創新,與在地社群營造雙贏找出共存之道,成為土地面積狹小、地狹人稠的荷蘭在綠能產業異軍突起的關鍵原因。 本文來自:光能發電占比冠全球!荷蘭成功之道 (yahoo.com)

以零預算模式發展綠能 屏東獲全球智慧解決方案最佳獎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以「能源轉型」為主題,於3月30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辦「2023永續城市論壇」,屏東縣以「以零預算模式打造具氣候韌性的綠能永續之城」為投稿主題,在全球眾多政府單位方案競爭激烈中,獲「可複製性及可拓展性」指標最高分。屏東縣以零預算模式推動太陽能發展為主題,講述面臨氣候變遷災害、高齡化人力短缺、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國家單一電網穩定性不足等種種挑戰與困境,縣府在有限行政資源下,發揮垂直整合及橫向溝通效能,將困境化為轉機,建立具有政策誘因、廠商義務、地主耕戶權益及民眾信賴的「零預算」執行模式。由縣府作為溝通協調平台,招商遴選具建置實力業者,並在既有台電輸電線路有限的併網容量框架下,尊重私有地主意願,讓地主自願出租土地參與建置太陽光電,提供給屆齡退休的長輩一個土地利用的新選項。 搭配「蘿蔔和棍子」兼具的執行策略,一方面透過行政規費減免及聯合審查機制,增加業者投資誘因,另一方面則利用簽訂行政契約,規範業者於銀行成立第三方信託基金,以保障地主自身權益。 屏縣環保局顏幸苑局長指出,屏東縣透過「零預算」模式,優先以相對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劃設太陽光電專區,為傳統高齡化的農村引進綠能產業鏈,創造不同性質的就業機會,有效呼應了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中的SDG 7可負擔的清潔能源、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SDG 11永續城鄉以及SDG 13氣候行動。 此外,縣府各局處亦複製「零預算」成功經驗,打破傳統公務體系操作模式,由下而上共同推動「複合式再生能源」,在不影響原有設施功能下,結合再生能源活化閒置空間或場域,發展出全國首座水面型大武丁滯洪池光電、全台首創綠能堤防、遷葬公墓轉型綠能運動公園等等經典案例。 以零預算模式發展綠能,屏東獲全球智慧解決方案最佳獎。(屏縣府提供)

能源轉型典範!德國再生能源法立功

如果說荷蘭是綠電的後起之秀,那德國就是這賽道上的領頭羊了。在2022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占全國用電量的46%,作為傳統工業大國,德國的能源轉型為何如此成功? 《再生能源法》一錘定音 德國的能源轉型之路,2000年公布的《再生能源法》可謂關鍵的里程碑。早在1990年代德國便有旨在扶持綠電的《電力法》,而《再生能源法》確立了可再生能源的核心地位,將能源轉型提高到總體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位階,掃平了綠能發展的障礙。 ▲德國的能源轉型之路,2000年公布的《再生能源法》可謂關鍵的里程碑。圖為德國聯邦議院。(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透過《再生能源法》,德國政府對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綠能,提出高額的保證收購價,並同時向用電的消費者收取附加税,藉此來籌措財源。等於是由政府直接介入,跳過市場調節機制,讓當時還不具價格競爭力的綠能產業,獲得了發展的空間。 《再生能源法》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其實不屬於政府補貼,因為財源是來自向使用者徵收的附加税,另外《再生能源法》也明訂出政府的保證收購價格逐年遞減,藉此敦促綠能產業必須提高本身的發電效率。 《再生能源法》公布後歷經多次修訂,但精神始終不變,而在今年附加稅將正式取消,意味著綠能產業的發電成本效率已經足以在市場上,與傳統化石發電競爭,不再需要政府用高額保證收購價扶持,因此不再需要向使用者徵稅。 回歸市場機制迎挑戰 俄烏戰爭中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被炸,讓一直以來從俄羅斯進口大量天然氣的德國,格外顯得尷尬與承受壓力。雖然綠電發展有成,但北溪二號事件也讓德國意識到為了能源自主,能源轉型的速度不能慢下來,反而還得再提速。 ▲丹麥軍方拍攝的照片顯示,北溪管線在波羅的海3個漏氣點的海面出現大面積氣泡。(圖/美聯社) 而今年《再生能源法》的附加稅即將正式歸零,發電回歸市場機制。德國環境署提醒,若想要達成在2030年實現80%發電量由可再生綠電提供的目標,去年46%的數字看似亮眼,但進度其實已經落後,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的擴張速度必須加倍。 為了克服挑戰,德國表示將會加速核發對相關產業的許可,另外也會立法明訂出各個州投入風力發電的最小土力利用比例。目前德國平均只有0.8%的土地投入陸上風力發電,法案通過後,將變相迫使各州增加風力發電的開發。 雖然電費要回歸市場機制,但面對能源轉型需要加速的時候,德國還是從立法面著手,從法律訂定上推動社會進行能源轉型。德國作為傳統工業大國,給外界的印象素來是嚴謹地遵守規範,集體意志的精準執行,發揮在能源轉型,一樣有板有眼。 德國在能源轉型的成功,不像荷蘭是倚賴靈活的技術創新,而是透過《再生能源法》,在20餘年間有計畫、有步驟地,由政府主導完成了綠能轉骨大計。與荷蘭類似的是,過程一樣需要民眾配合,《再生能源法》徵收的附加稅非常高昂,到2020年都還約占了電費的20%,而在2000年時這數字只會更高,雖然有引起抗議,但最終民眾還是願意替綠電買單。 本文來自:能源轉型典範!德國再生能源法立功 (yahoo.com)

嘉義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阿公阿嬤樂賺零用錢

嘉義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阿公阿嬤樂賺零用錢 原文自《遠見雜誌》2023年04月號〈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環保經濟一兼二顧〉  | 文  攝影 蘇義傑 嘉義縣明華社區積極推動社造,2019年成立公民電廠合作社,由社區居民共同出資,設置太陽能再生能源設備,發電賺錢,不僅跟上環保潮流,也為社區開拓財源。 民眾個人想參與減碳大計,有一種不費力還能年年領紅包的妙方──投資公民電廠。 車行至嘉義縣北部的大林鎮,穿過沒人帶一定會迷路的鄉間小道,來到一戶民宅登上三樓屋頂,這個號稱「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的第一案場,其實僅是48片340W的太陽光電板,換算下來不過約12坪多。 可就僅僅貢獻如此大小的坪數,屋主田小燕卻每年能分得兩萬元的租金和現金紅利,「利息比存銀行還好!」她笑說。而這也促使連爸媽都投資了公民電廠的其他案場,等到明年兒子滿18歲是公民了,也鼓勵他參與新案場的建置。 源於歐洲的公民電廠,堪稱能源轉型一大清流,因為減碳不只是政府和企業的事,也須尋求庶民的角色和力量。公民電廠,便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的淨零行動。各地青果生產者的合作組織,稱為青果合作社;由消費者擁有和經營的零售店,是消費合作社。近年來,台灣還出現以生產電力為目標的合作社。 延伸閱讀:「民間賣電」商機大爆發!台達憑什麼拿下全台65%儲能專案? 全台共五個發電合作社,在地扎根經營 目前台灣共有五個發電合作社,分別是庶民發電合作社、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綠主張綠電合作社、金門縣再生能源社區合作社,以及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成員清一色是關心環保的民眾。 熟知全台發電合作社的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陳潁峰,發現各合作社面貌多元,儘管經營模式各有所長,卻都是淨零社會轉型、邁向綠電路上微小而重要的齒輪。 相較於其他,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合作社尤為注重「綠金」,每年必定發放發電收入的紅利給合作社的社員,一連20年保障收益。「真的很特別,這個合作社很多爺爺奶奶很熱中,凝聚力很強,」陳潁峰說。 「太陽能屋頂免費裝!零用錢輕鬆賺!」藍底黃字的布條,橫掛在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前,這個位於阿里山下的金牌社區,歡迎民眾加入綠能屋頂的行列。 今年45歲的江志弘,見人總是憨憨地笑。身兼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以及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合作社監事主席,幾乎全身心都奉獻給了社區:老人家要辦康樂活動,就把自己家捐出來做場地;安排居民屋頂裝設太陽能板,跑台電流程,再繁瑣也從不氣餒。 超愛穿社區發的粉紅T恤,從春天穿到冬天一穿數年,日思夜想,念茲在茲,便是希望明華社區發展得更好。「社區找到轉型的契機,不就是環保?!」江志弘總結多年社區營造經驗,最後下了一個結論。 發電合作社的緣起,得追溯至2014年,明華社區以積極倡導節能減碳、清淨家園、環保電動機車、農村再生、資源回收等環保作為,贏得了「金牌社區」榮譽,獎金100萬元。江志弘別出心裁,運用這筆錢,在社區活動中心的屋頂架設起9KW(千瓩)太陽能板,再賣電給台電,為社區籌措源源不絕的資金來源。 策略1〉發動認股,每年賣電分紅 翻開社區專屬的「太陽能存摺」,江志弘底氣十足,從2015年8月26日掛表,每兩個月就一筆發電收入進帳,迄今賣電所得將近60多萬元。 明華社區1300餘位居民,老年人口比率約23%,這筆從太陽公公手裡掉出來的售電金,就巧妙轉成重陽敬老金,發放給社區裡的長者。每人300元現金,第一年有299人受惠,隔年有306人受惠。 「屋頂賣電可以賺到錢!」頓時在阿公阿嬤間引發轟動,加上台電當時推廣公民電廠,江志弘便召集大家開會,決議利用更多的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售電,並成立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但限定設籍嘉義縣人士為集資對象。認股方式很簡單,一股100元,每人認捐1000股,相當於10萬元,最後有30位鄉親拿錢入股。 圖/賣電所得「綠金」,令明華社區在辦長者康樂活動時再不必為錢發愁。蘇義傑攝 「為著10萬摳,歌星用唱的,我是跟它拚了,」江志弘說,300萬元,成就了如今全台灣第一個社區轉型推動公民電廠的合作社。 足夠的利益誘因,是第一個案場順利運轉經營至今的主因。投入10萬元,每位社員每年可分得紅利一萬元,只要台電不倒閉,保證連領20年。若是提供屋頂做為案場裝置太陽能板,每年另有一萬元租金收入。 策略2〉保證20年收益,子女可繼承 此外,資訊透明的溝通,也建立起合作社與里民間的信任。每當長者質疑「自己能否活超過二十冬?」江志弘便說明,合約透過法院第三方公證,社員過世後便由子女繼承相關收益。突破第一哩路後,明華社區的案場彷彿裝上渦輪引擎,自2019年起至今,總計完成兩期、八座案場建置,已有54位居民加入,每一案場皆採取一人認股10萬元的方式興建,從無爭端。 據財務相關報表,第一期300萬元工程案場在2022年總計發電57.35KW(千瓩),合計賣電46萬6453元,紅利發派後若有盈餘,便做為社區活動基金。 同樣的,第二期240萬元工程案場於2022年的發電量為32.5 KW,售電所得亦可觀,有28萬5958元。 首創全台社區有能力開闢自主財源,江志弘再度開心表示,這是疫情當下最不受影響的社區轉型產業。 算算這些可再生能源的減碳效果──截至2022年底,環保發電共完成169瓩,累計發電22萬9591度,約莫減少了12萬7193公斤的二氧化碳。更難得的是,屋頂裝設綠電後,民眾跟著開始關心發電與節電,更有上了年紀的出資民眾想要進一步了解「什麼是淨零?」「COP又是什麼碗糕?」 明華社區從無到有打造出永續的綠能產業,吸引了2、300台遊覽車前來取經,甚至還有國際人士特意前來參訪,豎起大拇指按讚。 回想一路走來的歷程,江志弘坦言其中挑戰不少。 圖/邱莉燕整理 首先,申辦裝置房屋型太陽能的流程十分繁瑣,從併聯審查、同意備案再到細部協商,總計19道流程,皆需一一核實,還要準備疊起來比人還高的資料文件,花了七個月時間才走完。而他本人沒領合作社一毛錢薪水,也不想領。其次,贊成在家中裝置太陽能板,居然老人家很認同,但是年輕人卻不願意:「因為覺得簽約20年太久。」只好再一一說服。 最後會遇到的狀況,是未必每一棟建築物都有使用執照,因此不符合台電流程,無法做為案場。 種種困難與障礙,最終在耐心與熱情下陸續排除。公民集資成立的小型發電廠,儘管力量如同小小螞蟻,影響上卻銳不可擋。 本文來自:嘉義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阿公阿嬤樂賺零用錢 | 邱莉燕 | ESG遠見 (gvm.com.tw)

屋頂光電也能養蝦?水試所開發白蝦綠能養殖 循環水系統健全漁電共生產業鏈

為因應氣候變遷,並配合漁電共生政策的推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簡稱水試所東港中心)積極投入白蝦綠能養殖新產業模式之開發,並解決設施下可能遭遇潔淨用水不足、白蝦體色偏白及不耐緊迫等問題,建立設施化養殖技術模組,提供養殖業者進行光電投資前之評估參考,以因應產業之需求。 國內白蝦產量不足 養殖漁業面臨氣候變遷危機 水試所東港中心表示,氣候變遷和淨零排放是全球要面對的重要議題,我國農業綠能發展以「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為主軸,在不影響漁民權益、漁業發展及生態環境前提下推動漁電共生,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目標達20GW。近年氣候變遷影響日趨顯著,發生異常氣候之強度及頻度增加,如高溫、霸王級寒流、大旱及極端暴雨等極端天氣,造成養殖產業經濟損失慘重。 白蝦為我國重要經濟養殖蝦種,2021年產量為9882公噸,產值達新台幣20億元,受限疾病及氣候變遷等問題,目前國內白蝦生產量尚不足所需,2021年我國進口2萬4666公噸的白蝦,國內生產量僅達需求量29%,若能提高蝦類養殖產量,不僅能補足生產需求量,也可降低碳足跡。 屋頂光電共構白蝦場 發展綠能養殖新產業模式 水試所東港中心指出,為因應氣候變遷,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廣綠能養殖,屋頂型的太陽光電結合設施養殖的共構模式是發展契機,不僅提升單一土地面積生產價值,且設施養殖條件較穩定,可降低外界環境對養殖生物的影響,並具生物安全和防疫優勢,有效提升蝦類養殖經濟效益。 自2021年起,水試所東港中心開始進行白蝦綠能養殖新產業模式之開發,充分應用光電設施的防疫優勢、循環水設施的節水及水質處理技術,使養殖水體有效循環淨化再利用,達到節省水資源之目的,改善潔淨水源短缺問題,以及應用飼料配方技術改善白蝦體色來提高市場接受度,提升產品價值。該中心表示,未來將持續開發白蝦結合生物安全防疫之設施養殖模組,並與產業接軌推廣養殖,同時建立產業輔導機制,有效解決光電產業面臨之困境,以促進白蝦設施養殖漁電共生產業健全發展。 水試所東港中心建置白蝦多營養階循環水養殖系統,利用大型藻類有效降低水中含氮物質,使養殖水體循環淨化再利用。(圖片來源:水試所東港中心提供) 水試所應用飼料配方技術改善白蝦體色來提高市場接受度,由左至右分別為戶外組、室內組及室內組添加揚色飼料。(圖片來源:水試所東港中心提供) 本文來自:屋頂光電也能養蝦?水試所開發白蝦綠能養殖 循環水系統健全漁電共生產業鏈 @ 食力foodNEXT‧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

台灣2050淨零排放開跑週年,轉型走到何處?

 | 文  攝影 張智傑 自國發會於2022年3月30日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迄今,已屆滿一週年,積極展開淨零轉型的台灣,交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單? 一場全新的淨零排放革命正在台灣發生,在過去一年裡,從政府力量推動產業界淨零者,可以分為兩大陣營。 一派是公營事業單位,如中鋼、中油、台電、台糖等。一派則是「技術派」,由工研院、中研院領銜,促進關鍵領域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 但這兩派並非各行其是,大多時候是互相合作。 圖/台灣拼2050淨零排放,引導產業綠色轉型。邱莉燕整理 像是經濟部與工研院、中鋼、石化業者推動「鋼化聯產」先導工廠,這種生產方式,將原本是造成空汙的廢氣,轉化成有用的化工原料,預計於2023年之前達成年減碳量4900噸。 新聞小辭典〉什麼是鋼化聯產? 是指在煉鋼的同時,利用高爐、轉爐等所產生的工業氣體做為資源,提取分離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進而生產出甲醇、甲烷、醋酸等化工產品。 中油〉推動碳捕捉,加油站設儲能裝置 再像中油推動碳捕捉,在煉油廠內建置「二氧化碳捕捉與轉化甲醇」試驗設施,第一階段已於2022年底完成相關系統。其中前瞻技術,便是源自經濟部及工研院。 中油還做了一件接地氣的淨零改造:全台近2000家綿密的加油站,率先在這些點陸續設置充電樁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嘉義、台南、桃園、花蓮的加油站裡設置可移動式儲能系統,產出綠電,自發自用。 在中油董事長李順欽的構想中,未來若法規許可,儲能裝置能變成當地社區的微電網中心,增加供電自給率,還類似虛擬電廠的概念,假使大電網斷電,儲能裝置便能釋放電力,給社區維持日常用電。 「中油這也是可取的,」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指出,一個社會進行淨零布局跟轉型,儲能裝置愈多愈好,充電樁和電動車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儲能裝置,便可形成智慧電網。 延伸閱讀:終極的潔淨能源就是它!全球氫能熱,中油、台電帶頭衝 台糖〉改建傳統豬場,化豬糞為綠金 「化豬糞為綠金」,則是台糖打造零廢棄、零汙染的循環經濟模式,旗下13座傳統豬場,皆將改建成農業循環畜殖場。 首座完成的虎尾場已於2022年7月啟用,虎尾場除了收集豬糞尿處理後再利用,亦落實「畜電共生」,場內設置100KW(千瓩)的沼氣發電系統,直接將沼氣轉化為綠電。 畜舍的屋頂另搭建太陽光電系統,可降低豬舍內溫度,同時加值產電。整體綠能年發電目標達265萬度,年減碳效益約為1325公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 台電〉興達電廠混氫5%發電,可望2024年提前達標 「台灣排放大戶」台電,於2022年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搭配最新減碳科技,以現有興達電廠的渦輪機推動混氫5%發電示範,目標為2025年前完成。 「混氫發電,可望在2024年提前達標,」台電發言人、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透露。 另有混氨發電也是未來進行式,將以林口超臨界機組推動混燒示範,以2030年前進行5%混氨發電示範為目標。 以上皆是排碳較多的公營事業,在過去一年比較重大的減碳舉措。 氣候科技,能否發展成為台灣下一個新興產業?國科會與中央研究院也正在努力。 雙方於2022年7月共同提出「淨零科技方案規劃」,以永續及前瞻能源、低碳減碳、負碳、循環及社會科學等五大淨零科技推動方向,推動2030年技術落地、2050年前普及。 公部門已然動起來,姑且不論是否動作太慢,減碳的思想、觀念,還有行動的變化,正在推進社會向著可持續發展更進一步。 延伸閱讀:邁向零碳怎麼做?企業靠「氣候科技」與「循環經濟」轉型 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四大轉型加速淨零排放 國發會,則是肩負國家發展的規劃、審議及管考的機關。「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中,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策略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推動台灣淨零轉型。 圖/台灣發布淨零排放策略與路徑滿一年,頭一年就繳出不少綠色成績單。邱莉燕整理 總觀過去一年的淨零成績,根據國發會提供的統整資料,能源轉型在太陽光電推動成果方面,在俄烏戰事與新冠疫情影響下,2022年太陽光電模組設置量達2.52百萬瓩(GW),達成年度設置目標,累積達10.22GW,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一年。 在離岸風電推動成果上,2022年即使疫情仍然險峻,更有颱風攪局,離岸風電單這一年度仍新增超過1GW設置量,完成新增145座離岸風力機組,併網後累計裝置容量增加176.7%;規劃於2023年併網的風場,如彰芳二期與西島等風場,將累計有近2.4GW的離岸風電。 歸納2022年,總計離岸與陸域風電累計裝置容量達1.581GW,增加率44.5%。「追風」和「追光」合計的發電量,在2022年12月已占總發電量達7.7%。 圖/台灣2030年前投入9000億元,積極推動淨零轉型。邱莉燕整理 「追風」和「追光」的發電量,進度仍不理想 不過,按照這樣的進度,距離太陽風電2025年累計裝置容量20GW、離岸風電2025年5.6GW的目標,一位研究氣候危機的專家直言:「我們現在綠電成長這麼慢。」 或許,比較值得期待的是綠氫。 這種理想的新能源,在台灣正處萌芽階段,政府除了修法,協助產業導入氫能分散式發電應用,經濟部還結合能源局、技術處、工業局及國營會,與三家公營事業台電、中油、中鋼,成立「氫能推動小組」,帶頭示範怎麼應用氫能。 目前,包括台電天然氣機組混氫發電、中鋼氫能煉鋼、以氫固碳轉化成高價值化學品等,中油並規劃於2023年底蓋出第一座可移動式加氫站。 圖/未來將以風電搭配太陽能,提高再生能源占比。邱莉燕整理 經濟部設數位專區,助中小企業碳盤查 在產業轉型上,值得一提的是為協助中小企業淨零轉型,經濟部特別建立碳盤查專區,提供數位化服務,同時建置簡易碳估算工具,降低中小企業碳盤查的門檻。 另還與全國工業總會合作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提供企業碳盤查及碳足跡現場輔導,以「大帶小」模式,幫助中小企業逐步建立碳管理能力。 延伸閱讀:企業碳盤查怎麼做?經濟部「碳估算工具」一站上手 在生活轉型上,民眾記憶深刻的「限塑令」,於2022年7月推動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淨零綠生活」的結果是,民眾自備環保杯由6%提升至16%,成長了2.6倍。 為鼓勵民眾及早淘汰老舊機車換購電動機車,新推出的媒合服務平台,自2022年6月10日至2023年2月15日止,共媒合1萬9146件,對於減碳及空氣品質改善,展現了正面效益。 在社會轉型上,為確保淨零轉型的過程中,能「盡力不遺漏任何人」,2023年將成立的公正轉型委員會,計畫納入民間參與機制,確保轉型政策符合公平、公正與透明公開。 而環保署亦擬自2024年針對企業開徵碳費,並挹注至溫室氣體管理基金,成為未來補助企業減碳投資的重要財源。堪稱小小進步的一點是,溫管基金納入了公正轉型的使用項目,以補貼給那些無可避免會遭受轉型傷害的弱勢群體。 林林總總,加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以及淨零轉型相關預算今年編列682億元,較去年增加近300億元、成長近77%,由此看來,終究是為台灣淨零轉型大計裝上了輪子,並往前推了一把。 圖/台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從逐年增加到趨於平緩。邱莉燕整理 只是,部分專家學者參照國際經驗,不禁感嘆台灣的「淨零之輪」轉得稍嫌慢了一點,無法突顯台灣在全球氣候議題上的擔當與責任。 國發會拚2030年減碳目標24%,比六都還低 首先,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六大環團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中央設下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為24%±1%,不僅仍遠落後聯合國建議的43%,甚至還低於六都皆超過30%的2030年減碳目標,台北市、桃園市更達40%。 其次,在治理架構的機制上,台灣也不比德國專門設立「氣候變遷委員會」,做為監督及關係溝通的行政機關。 同時是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的周桂田表示,淨零轉型其實一定會為社會帶來各種衝擊,因應未來轉型至「碳社會」,必須相對提撥一定比例的預算,以化解可能遭遇的反抗。 「這些都是預備動作,預備動作和架構沒有做好,後面的鋪陳可能就不如想像中的順理成章,」周桂田指出。 延伸閱讀:最新指引/國發會上修2030減碳目標、12項戰略一次看 台商回台投資,逾半數是高耗能產業 另外,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還追蹤到,行政院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可能會跟現有減碳的架構有所衝突。 截至2023年1月5日,「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總計1305家企業通過投資審核,但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發現,八大高耗電、高耗能的產業類別中,竟占了其中的53.18%,超過一半以上。 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在2021年反而增高,回到0.509公斤CO2e/度,可能與台商大舉回流有關。 新聞小辭典〉什麼是電力排碳係數? 依據《電業法》之規定,電力排碳係數是指電力生產過程中,每發一度電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們支持台商回台投資促進經濟發展,但從台灣現在要致力減碳的角度,它們的用電用水與廢棄物處理,是不是要嚴格審查?」周桂田說,假使回台投資多是比較耗電的企業,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有可能再增加。 不過,儘管有這些「瑕疵」,但在過去一年來,台灣不乏優秀的企業為了助推淨零努力創新,它們克服巨大挑戰,是綠色轉型的年度亮點,所抓住的機遇則關係到整個社會的未來。 總觀淨零啟動元年的成績單,幸好我們的得分不是「零」。 本文來自:台灣2050淨零排放開跑週年,轉型走到何處? | 邱莉燕 | ESG遠見 (gvm.com.tw)

邁向淨零永續城市 臺北市推廣分散式發電

為推動臺北市朝淨零城市邁進,臺北市環保局積極推廣分散式發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集中式發電廠的負荷、緊急時刻可達供電自給自足。推廣創能、儲能、節能的概念與作法,環保局今(2023)年在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打造「創能、儲能示範場域」,提供社區、學校及機關參考應用,引導民眾親身體驗並落實綠色能源。另外,環保局掃街車也將試辦使用生質柴油,達減碳降污雙重目標,邁向宜居永續的臺北。 文 臺北市政府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發布時間:2023-03-29 淨零排放是國際間重要議題,更是全球的「現在進行式」。臺北市身為臺灣首善之都,推動淨零轉型是實現城市永續發展、因應氣候變遷、提高城市競爭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2019年起,臺北市是全臺唯一連續三年提出SDGs自願檢視報告的城市,並在政策、法規、產業發展上不斷實踐。 臺北市推動分散式發電、主動式防疫,致力實現SDGs 2021年臺北市率全國之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以「由內而外、由公而私」原則推動住商、運輸、廢棄物三大部門深度減碳。2022年臺北市議會通過「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加速各項氣候行動的力度與廣度,並配合國家能源轉型,共同邁向2050淨零未來。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2021年全國六大部門(能源、工業、運輸、農業、服務業、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能源即占70.96%。臺北市溫室氣體排放量約75%來自住商部門,當中又以電力使用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為大宗,使用1度電約間接排放0.5公斤二氧化碳,以北市平均年用電量約159.86億度,想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亟需推動能源轉型。 臺北市環保局長吳盛忠指出,節能只能減碳卻無法淨零,欲達成2050淨零目標,必須透過能源轉型,發展綠色創能、儲能模式。他表示,過往創能、儲能模式多集中在發電廠,該局將學習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推動分散式發電,將創能、儲能模式積極推廣到北市的商辦、社區住家和機關學校,落實供電自給自足及淨零願景。 此外,隨著後疫情時代,口罩令解封,為降低室內疾病傳播機率,環保局率全國之先,推動「室內空氣品質認證場所計畫」,鼓勵公、私立場所採取「主動式」防疫策略,加強通風換氣並引入空氣殺菌設備,經該局查驗通過後核予認證。此計畫除降低民眾感染疾病風險,也可供消費者選擇場所時參考,讓民眾安心,保護呼吸健康,達到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的SDGs3目標。 北市環保局推廣能源管理系統社區、住家、商辦,目標達到供電自給自足 永續之都,從能源轉型開始 早在2004年,臺北市就在福德坑垃圾掩埋場以沼氣發電試驗綠色能源;2016年積極建置地面型太陽光電系統,打造「臺北能源之丘1.0」,每年創電約200萬度,約國內570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減碳1,066公噸,約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2018年在南港山水綠生態公園打造「臺北能源之丘2.0」,擴增太陽光電系統,每年創電約100萬度。 2023年,山水綠生態公園再次華麗變身,以「氫能燃料電池」、「太陽與風力發電」、「儲能系統」搭配「能源管理系統」,打造「創能、儲能示範場域」。環保局表示,此處即使在無風、無日照時,亦能透過氫能燃料電池發電,形成電力不中斷的自給自足環境,同時也作為周遭地區緊急應變場所供電之用,除了是氣候行動,也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7可負擔清潔能源。 示範場域透過分散於各點的發電系統,達到能源自給自足,還可作為山水綠生態公園周遭地區災害緊急應變場所 臺北市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20%,鑒於電動車市場尚未普及,為銜接油轉電過渡時期,環保局今年將推動「生質柴油示範計畫」,利用天然或回收油品製成之生質柴油,做為環保局洗街車的燃料,以降低碳排與空氣污染,今年試行期間將觀察馬力與污染狀況,一旦成功將可大規模推廣。 北市環保局以清潔隊洗街車進行生質柴油示範,試辦期間約可減少7,800公斤碳排,同時降低空氣污染物排放 邁向2050淨零,臺北市環保局正研擬補助草案,積極推廣分散式發電進入社區、住家、商辦,建造區域型的綠色創能、儲能設備,增強用電韌性,採由下而上的作法,公私協力,一起打造淨零、宜居永續的臺北。 (臺北市政府環保局廣告) 本文來自:邁向淨零永續城市 臺北市推廣分散式發電|天下雜誌 (c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