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聞消息

2022智慧城市>屏東縣異軍突起

年的「熱島效應」,讓台灣的夏季幾乎每天都籠罩在近40度的高溫下,人們所面對的極端氣候考驗,似乎已逐漸成為常態!事實上,全球各地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所有的產業都無法自外於對於低碳或碳中和的營運要求,而城市更因身為碳排大戶,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低碳淨零,已經從氣候議題,拉升為城市競爭力的問題,不得不嚴肅面對。 《財訊》雙週刊本期推出年度專題:智慧城市關鍵報告。今年將重點放在淨零治理,探討各縣市政府如何透過智能手法,達到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的目標。調查發現,由於地方政府多優先著力於交通改善,因此民眾普遍有感,而廠商也從中找到商機。隨著全球淨零碳排已成趨勢,未來城市治理該如何跟上腳步,仍將是重要課題,值得持續關注。 2022年《財訊》雙週刊智慧城市競爭力調查中,以「智慧淨零城市」為主軸,從智慧交通、智慧社區與建築、智慧產業環境、智慧農業及智慧治理共五大面向進行評比,結果發現,六都中,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在各面向的表現皆居於領先,而在非六都部分,屏東縣在今年的評比中,異軍突起,雲林縣近年來在智慧低碳產業與農業的努力上,則是屢創佳績。 在案例挑選上,《財訊》仍依縣市政府的回函及評審顧問群的意見,選出較具特色的縣市政府在交通、建築與社區及農業三大面向推動淨零低碳的亮點案例,與平均總分的縣市排名略有不同,但也顯示智慧城市遍地開花的成果。 延伸閱讀: 2022智慧城市1》淨零治理 盤點縣市減碳成績單 2022智慧城市2》首長智慧施政滿意度調查 高雄、台中逆轉痛點成甜蜜點 2022智慧城市3》改善城市居民最有感的汙染源 低碳運輸綠色政策新顯學 2022智慧城市4》友善環境與荷包的心理矛盾 高達9成民眾認同電價調漲 2022智慧城市5》48個解決方案輸出27個國家地區 呂正華:跨域聯軍打入國際市場 2022智慧城市6》民眾先享受、政府後付款、廠商有錢賺 一盞智慧路燈創造基建3贏新局 2022智慧城市7》第5屆得主揭曉 智慧城市卓越貢獻獎 7人獲殊榮 關鍵字:智慧城市淨零治理減碳

2022排碳大戶綠電使用量比一比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8月19日(五) 上午十點,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洪申翰 立法委員、 邱顯智 立法委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於立法院中興大樓101會議室共同舉辦2022年排碳大戶綠電使用量比一比記者會當全球面臨原物料短缺,部分國家面臨缺電、限電的危機時,台灣也應積極再度檢視我國排碳大戶(用電大戶)使用綠電的狀況。2025年政府訂定20%的再生能源目標, 因為分母變大而無法達標,我們都知道台灣經濟發展快速,加上許多台商回流,工業使用在電力使用上愈趨擴大,但在企業使用大量電力的同時,是否也能兼顧使用綠電 的責任呢? 2020年底我國公佈用電大戶條款,要求用電大戶負擔百分之十的綠電責任,並規範每兩年進行滾動式檢討,政府在今年也提出了2050淨零碳排目標,因此我們希望在此呼籲政府及排碳大戶應更積極在法規政策及落實使用綠電上能跟上國際趨勢使用綠電,兼顧企業責任,並帶動台灣的綠色商機。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以下稱TRENA)調查全台前20大排碳大戶的綠電使用資料。希望藉此督促政府制定更積極的再生能源規範,也鼓勵用電大戶要跟上國際腳步,加 速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以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碳排大戶綠電使用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20大排碳大戶的名單參考台大風險中心網站〈2022企業氣候行動追追追〉統 計資訊,各家企業綠電使用狀況來自於2021年各家企業公開的ESG報告書,並以寄信 與電話做確認的資料進行評比。 排碳大戶再生能源發電設置量、綠電佔比、綠電與淨零碳排目標(包括加入RE100)與相關資訊揭露程度(評比歸類於A、B級企業) 排碳大戶再生能源發電設置量、綠電佔比、綠電與淨零碳排目標(包括加入RE100)與相關資訊揭露程度(評比歸類於C級企業) |積極設定長遠目標、自用比例卻不到1%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秘書長表示:依據本次評比結果,可發現目前已有多家 企業設定再生能源目標跟淨零碳排目標,在資訊揭露上也更為明確,無論是公司的總 用電量、再生能源的配置等等,都比兩年前的更為友善。我們認為政府的淨零目標跟 民間的監督,確實讓大戶的揭露更清楚。 但整體而言,設置再生能源的量以及實際使用再生能源的占比仍不理想,20家排碳大 戶中,仍只有有一半有使用再生能源,且僅有台積電使用超過4%,其他19家企業都不 足1%,評比中被分類到C級的企業,甚至在「實際使用綠電」的這個項目上全部交白卷。 我們認為目前國家規範的再生能源目標,在訂定2050淨零碳排目標後有必要更積極訂 定短中長期目標,並應更加強要求用電大戶訂定短中長期使用更高比例再生能源的義 務量。目前能源局預估用電大戶條款僅能在2025增加再生能源發電設備1GW,將離我 國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當我國因用電量增加,導致2025年難以達成20%再生能源占比的目標時,我們認為, 全國用電量的分母增加,企業使用綠電的責任也該增加。不應因企業用電的大幅增 加,就拖慢國家能源轉型的速度。 |TRENA對於政府的四大訴求: 1.契約容量在800-4999KW的用電大戶應被納入規範對象。 2.規範應該搭配淨零碳排政策,設置更長遠的用電大戶責任,要求用電大戶至少在203 0年使用20%、2040年使用30%的再生能源。 3.政府機關、教育業、火力發電廠不應被排除在義務人之外。 4.政府應公布用電大名單,接受全民的檢視。 |TRENA對用電大戶的喊話: 1. 2025再生能源20%未達標,用電大戶責無旁貸 2. 應盡快跟上國際腳步,積極規劃短中長期使用再生能源目標 |大戶、行政、立法部門各自有責,應將氣候風險轉化為產業機會 洪申翰立委表示,台灣產業結構再用電減碳佔非常大比例,他們承擔責任攸關2050淨零轉型目標是否達成,過去參與在用電大戶條款的訂定,立法的原意就是希望傳達用電越大、責任越大。現在產業確實有開始動起來深度減碳、使用綠電,但速度不夠 快,也許多產業抱持「希望他人先做,我再跟進」的心態,這種保守想法難以將轉型 要求變成發展機會。 未來這些排碳大戶不可能逃過國際的管制要求,例如歐盟盤碳的申報工作,還有美國日本正在審查的碳管制法案,未來有這些機制的時候,那台灣依賴外貿的產業結構該怎麼辦?我認為必須把氣候風險下的情境,視為產業未來生存下來的機會。 我認為行政部門也有一定的責任,包含在綠電供應跟需求上,還有儲能系統,這方面 綠電的生態系,現在還不夠成熟。去年小英總統宣布淨零碳排目標後,我認為接下來 立法院有必要再進行一波系列性的修法,包含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管法的 修法等等,以吻合淨零目標所需要的政策工具、市場情境跟監管治理的創新。所以也希望行政部門趕快把這能源三法的版本送進立法院。 2050淨零的目標大家都有責任,當然大戶的責任是社會期望最大的,希望大家在自己 的角色上發揮120分的努力,我們才有可能做到。 |國營事業用綠電占比太低 ; 用電量大漲成為能源轉型挑戰 邱顯智委員表示,從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今天公布的報告來看,台灣用電大戶的綠 能使用率仍然太低,包含中鋼、中油這些國營事業。國營事業應該要帶頭呼應政府政 策,但使用上還是非常低,許多企業甚至根本沒有使用綠電,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 常重要的警訊。 從近年的統計數據來看,用電需求的成長可以說是台灣目前能源轉型與淨零轉型最大的挑戰,去年台灣用電增加4.68%,創下11年來的新高,而今年的用電尖峰負載,更已 經突破能源局在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中的預期,達到4,000萬瓩以上,政府2025年再生能 源佔比20%的目標之所以破功,用電需求的增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在台灣的總用電量當中,又以工業用電的占比最高,去年約佔57%,總量更達到1614 億度,突破史上最高。在中美對抗的全球政治經濟變化下,台商回流加上半導體製造 的成長,雖然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但也對台灣的能源轉型帶來更大的挑戰,這是我們 不可迴避的問題。 可以看到用電增加,綠電卻沒有跟上腳步,是我們的能源轉型現在遇到瓶頸,政府必 須要盡快拿出對策,不是2025年目標跳票就算了,事實上,從現在的數據來看,到底用電大戶能不能在2025年達成法律規定的綠電目標,恐怕社會也沒有甚麼信心。 最後要講四川限電,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這狀況就會過去啊,大家也都 很配合啊」,結果在台灣卻不斷抵制漲電價、製造缺電恐慌,限電六天同樣發生在台 灣的話,他們會如何羞辱台灣的官員,恐怕都要叫台電董事長下台,所以他們面對限 電,檢驗政府的標準在哪裡? 在此我也要呼籲企業界,享受台灣電力資源的同時,也要負起責任,除了加快腳步完 成再生能源條例規定的綠電設置義務外,更應該要朝更高的目標努力,同時加強節 能,才能跟的上國際趨勢。我相信協助台灣社會的能源轉型,也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我會持續關注這個議題,也要請全民一同來監督。 |排碳大戶減碳不力,淨零轉型承諾空談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柯乾庸表示,2020年,台灣前20大企業的碳排放,佔了全台總排放量的44.6%,如果這些企業不願積極減碳,2050淨零就只能淪為空談。分析20 家企業近年的排碳狀況,因2020年的疫情,多數企業的碳排都有下降,但到了2021 年,隨著經濟復甦,企業的生產與排碳也隨之升高。從各家企業2021年永續報告書所 揭露的碳排放量可以看到,長春集團、南亞、台泥、中鋼、中龍鋼鐵、東和鋼鐵、正 隆等公司在2021年的碳排放皆回歸2019年的排放量,甚至來到新高點。這顯示了半 數的排碳大戶近兩年在減碳上仍未做出實質的行動。 柯乾庸進一步指出,針對排碳大戶所提出的淨零承諾分析,多數的企業確實已經提出2

太陽光電模組用玻璃免徵貨物稅 延長5年

政部表示,為持續強化國內太陽光電產業供應鏈及發展太陽光電能源,以達節能減碳目標,行政院今日核定,延長太陽光電模組用玻璃免徵貨物稅5年,至2027年11月23日。 財政部說明,太陽光電模組用玻璃免徵貨物稅措施,將於2022年11月23日屆期,考量發展綠電與再生能源為我國「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配合國際間因應氣候變遷,我國積極規劃節能減碳的國家發展整體策略及打造零碳能源系統,增設太陽光電模組為其中重要策略之一,延續太陽光電模組用玻璃免徵貨物稅具有政策必要性。 因此,財政部參酌經濟部建議,依「貨物稅條例」規定,陳報行政院建議續延長太陽光電模組用玻璃免徵貨物稅措施實施年限5年(2022年11月24日至2027年11月23日),行政院於今日核定。財政部指出,延長太陽光電模組用玻璃免徵貨物稅年限,有助推動「2050淨零排放」及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目標,達成節能減碳及實現綠能科技創新產業願景。〔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

全國NO1屏東民生全綠電達標

生能源已成為全球重要議題,屏東縣政府積極發展綠電,8月9日宣佈屏東縣再生能源併網容量達成1GW目標,成為全國第一個達到民生綠電RE100( Renewable Energy 100%)的縣市,同時在全球參加RE100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聯盟眾多城市裡,屏東亦為完成RE100民生綠電城市中人口及土地面積規模最大的城市。 圖、與會貴賓騎上Pbike腳踏車進行點亮儀式 屏東縣政府9日舉行「民生綠電RE100暨邁向永續城市發表會」,潘孟安縣長帶領著現場來賓,騎上最具代表性的低碳交通運具P-bike公共自行車,踩踏發出綠電點亮「Renewable Energy 100% (RE100) Pingtung」,宣布屏東完成創舉。 圖、屏東縣長潘孟安 屏東縣政府致力發展綠電及推動民生綠電,可追溯自2016年屏東縣加入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全球100% 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聯盟」,當年屏東縣舉辦「屏東縣韌性城鄉國際論壇」,邀請美國亞斯本市、夏威夷茂宜島與ICLEI專家,共同討論地方政府如何實現「100%綠電城市」,當時潘孟安縣長向ICLEI秘書長遞交申請書,設下「100%民生綠電」的階段性目標,引領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以該年度民生用電為基準,考量屏東縣日照條件,訂定全縣再生能源併網容量1GW目標,並由環保局成立綠能專案辦公室全力推動。   圖、屏東縣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簡報說明綠能推動與永續發展成果 環保局指出,綠能專案辦公室跳脫傳統單一局處業務思維,採「太陽光電專案專區」與「土地複合式利用」兩項策略,建立平台整合光電廠商及民眾三方的「零預算」模式,優先以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劃設太陽光電專區,其中高樹太陽光電示範區,以盜採砂石坑轉型設置光電廠,在今(2022)年獲得全球智慧解決方案(Global Smart Solution Report)「最佳綠色投資獎」。 同時,縣府團隊及鄉鎮公所在不影響原有設施功能下,結合再生能源活化閒置空間或場域,齊心協力合作推動「全國首座大武丁滯洪池浮動型光電及大響營堤防光電」、「掩埋場光電」、「公墓轉作光電運動公園」、「停車場光電屋頂」、「校園光電風雨球場」、「原鄉部落防災型微電網」、「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計畫」與「高樹太陽光電示範區」等案例,成為其他城市學習取經的對象。 截至今年6月底,屏東縣達成1GW再生能源併網量,作為屏東邁向100%再生能源城市永續的第一步。 圖、屏東縣點亮RE100綠能新時代 環保局進一步說明,縣府參考台電公司用電部分統計,屏東縣用電最高的是住宅部門,即家庭、民生用電,佔了33%,第二高為工業用電28%,其次依序為服務業、農林漁牧等,而100%民生綠電的意思是,透過屏東縣1GW已併網再生能源設施產生發電量,可供應白天尖峰用電時刻的家庭用電需求,有效舒緩全球熱浪對屏東電力供應穩定性的衝擊。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ICLEI「100%再生能源城市網路」已達成RE100的城市中,屏東縣擁有80萬人口、土地面積2,776平方公里,是人口及土地面積規模最大的城市,難度高於澳洲坎培拉、韓國麟蹄郡、美國科羅拉多州亞斯本等城市。 潘孟安縣長表示,屏東縣1GW再生能源設施包括太陽能、風力、沼氣等,今日完成RE100民生綠電成果,感謝眾多中央部會單位支持,特別是經濟部能源局成立跨部會協調平台,加上台電公司協助「循線找地」的饋線盤點與綠能策略研擬,才能在不到6年時間裡達標。未來將與更多公營事業夥伴合作,結合屏東新農業發展、生態及景觀等永續發展概念,整體規劃閒置國有地活化再利用,讓屏東繼續向前。 圖、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專區案場 而多年來縣府施政是「以人為本」為核心主軸,亦有效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17項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其涵蓋面向甚廣,例如社會服務、基礎建設、永續農業、城鄉及能源等,其中SDG7為永續能源由綠電供給民生用電,代表縣府在能源轉型道路上,達成重要里程碑,接軌國際對綠電發展需求,也展現屏東擠身世界先進城市企圖心。

「再生能源綠市集」8/10最終場 集結綠電業者協助企業取得綠電+憑證

於國際淨零碳排觀念抬頭,世界各國及國際品牌大廠紛紛宣示淨零目標,啟動減碳行動以減緩氣候變遷衝擊。我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分量,面對國際企業要求上下游轉型綠色供應鏈、落實永續作為,國內企業綠電需求也逐步殷切。 經濟部為滿足國內企業綠電需求,除積極推動太陽光電、離岸風力等再生能源案場建置以充裕綠電外,負責綠電交易的標準檢驗局亦提出「再生能源綠市集」方案,透過調查、媒合及專人專案三大步驟,為供需雙方,在綠電及憑證採購上規劃整體性解決措施。自今(111)年起與公協會合作,鼓勵較具價格競爭力的太陽光電案場進入市場,同時調查各產業廠商綠電需求,推出團購媒合方案,再由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台經院、商檢中心、金屬中心、大電力中心、工研院等所組成的6個輔導團隊,積極媒合綠電供需雙方交易,並與民間售電業者保持密切合作,以專人專案方式,協助其已簽訂綠電購售電合約的案件,儘速完成行政程序,開始綠電轉供。 在6月,針對商辦大樓承租戶購買綠電的需求,標準檢驗局推出「綠色租賃方案」,以房東為綠電採購主體來團購綠電,再分配予有綠電需求之承租戶,協助更多商辦大樓、集合式建物或倉儲物流等多元型態的用電戶,以更為簡便的方式取得綠電。緊接著,為強化媒合成效,陸續辦理綠市集線上說明會,北、中、南綠市集實體活動,並同步於標準檢驗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官網設置媒合專區,提供企業購買綠電憑證之諮詢及服務。 首波「再生能源綠市集-綠電業者專場」已於6月29日盛大舉行。說明發售電業者關心之再生能源憑證市場運作、活絡交易市場的相關機制規劃,並邀請能源局及台電公司就業者關心案場三轉一申請流程及轉供行政程序說明最新進展。活動計有逾60家綠電業者參與,成功建置發電業者、售電業者接觸管道,期能促進雙方攜手合作,加速提升市場綠電供應。 針對企業需求之「再生能源綠市集-實體活動」系列自7月陸續登場(註)。活動採取先座談後媒合模式,除說明再生能源憑證交易機制及如何採購綠電外,並安排發電業者、售電業者逐一說明其可提供的綠電案場與服務模式、特色,參與活動之綠電需求企業可於現場與設攤之綠電發、售電業者洽談綠電需求,獲得專業綠電採購策略建議。 隨著台灣綠電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標準檢驗局將透過精進優化原有綠電交易平台,並輔導企業投入各類示範計畫及憑證申請,利用「再生能源綠市集」線上線下管道,積極提供企業多元綠電採購途徑,以因應不同產業再生能源之多樣性需求,協助在地企業達成國際供應鏈需求,取得淨零商機,接軌國際。 標準局新聞稿(圖卡)-再生能源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再生能源綠市集】:https://www.trec.org.tw/activity/2022-06-21%2011-57-17 本文來自:「再生能源綠市集」陸續登場 集結綠電業者協助企業取得綠電+憑證

小水力發電不只可24小時發電,更帶動社區凝聚力!?

水力系統可以說是社區凝聚力的展現,帶動居民對地區性水域、發電、減少碳足跡等當責(accountability)的環境意識。…..但我們仍不免思索,小水力能否與生態保護並進? 烏干達的小水力發電設施。圖片來源:SAVCA 文 / 王迺卉 台灣早在 1909 年就開始運作小水力發電廠,至 1983 年,全台共有 25 處商轉中的小水力發電廠,2016 年已達 47 座,同年台電又與水利署水資源局合作,盤點全台共13處的小水力發電場址。一但啟動商轉,裝置容量可達 27 MW,預計在 2025 年將我國水利裝置容量提升到 2150 MW。 截至 2022 年 3 月,全台慣常水力發電量已達 2094MW,佔整體綠電的 17.6%。資料來源:台電月刊 小水力發電在台灣發展的優勢還不少。包括可於偏遠地區供電、屬潔淨能源且碳排量低;相較於 2 萬瓩以上之水力發電設備,小水力發電設置對環境衝擊較小,因此環保意識抬頭後,民眾接受度較高;且在有水的情況下可 24 小時發電,比太陽能發電時間更長,供電量更多。因此自 2016 年開始,國家能源轉型計畫中,小水力逐漸成為水力發電的重點項目。 發展小水力發電 ,社區互動、環境都加分 然而,受氣候變遷影響,旱澇交替,降雨不確定性增加,年雨量下降,水力供電不穩的狀況越發頻繁,因此小水力發電無需蓄水,改採「逕流式」發電,成為氣候衝擊下的新解方。 除了廣佈的農業灌溉渠道可設置小水力,其他水利設施或農業用的尾水、民生污水和企業或工廠的放流水、自來水的水源頭及放流水、河川水都可運用。根據小水力聯盟 2019 年的統計資料,全台共 5135 處潛力點,潛在裝置容量約為 2683 MW。 由於使用土地不多,在地居民無需流離失所,也因此能維護人民使用土地、水和能源的權利,並且成為貧困地區的發電契機。 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修女吉薩(Alphonsine Ciza),就帶領志工為周邊城鎮提供小水力,解決當地供電供水不穩定的狀態,提升生活品質。英國Stockport小鎮的水力發電,更呈現小水力可以是社區居民凝聚力的展現,帶動對地區性水域、發電、減少碳足跡等當責(accountability)的環境意識。 展望小水力發電未來 ,應當留意生態觀察 在台灣,小水力發電陸續商轉之際,台水、台電、民營電廠都積極投入,在系統建置上正由上而下推動小水力市場的活絡,彙聚資金、調整政策、以及提升再生能源躉購費率,或舉辦大學以下的小水力設計比賽,鼓勵一般民眾參與。也有民間組織正由下而上積極活化與政府與企業溝通的管道。 但我們仍不免思索,小水力能否與生態保護並進呢? 目前台灣小水力相關的生態觀察資料相對缺乏,歐洲河流組織(European Rivers Network)以法國案例提醒,小水力開發與水環境修復政策存在矛盾,可能使低流量的河流更加脆弱。也因此,我們不得不多加留意這些小規模且「遍地開花」的干擾,對生態會有什麼程度的影響,

葡萄牙布拉加「脫碳生活實驗室」城市供電自己來

果城市可以創造和儲存自己的電力,就算遇上全國大停電,也無須擔憂,甚至未來市民收到的電費帳單可能來自市長,葡萄牙的一個創新項目設想了這樣的一個新時代。 在未來,城市真的可以在能源上自給自足嗎? 葡萄牙「脫碳生活實驗室」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1 年的能源政策審查報告,葡萄牙相當依賴進口化石燃料,2019 年,葡萄牙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為 74%,是國際能源署成員國中依賴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所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都是進口的。不過,近年來葡萄牙持續發展再生能源,並提高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尤其是在電力上,可以說,在減少能源進口依賴性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 葡萄牙北部城市布拉加(Braga)人口約 20 萬人,是葡萄牙最悠久的古城之一,也是北部商業中心。位於布拉加的「脫碳生活實驗室」正在設計和研究乾淨能源的生產和儲存新技術,並設想城市在不遠的將來可以監督自己的能源供應。生活實驗室是「Baterias 2030」的核心,這是一個葡萄牙計劃,旨在建立一個基於低碳微電網的能源社區,替代化石燃料,減少城市中產生的二氧化碳。 加強城市能源獨立 「我們的想法是創建一個可以在本地發電並透過自己的電網自主運行的能源社區。」Baterias 2030 團隊的工程師兼主要研究員 Pedro Salomé 在接受《euro cities》說道。 Salomé 是國際伊比利亞納米技術實驗室 (INL) 的團隊領導人,該生活實驗室由 9 個國家研究機構與 14 家公司聯手合作,希望將 Baterias 2030 計畫設想的未來變為現實。目前,布拉加市議會作為「觀察夥伴」參與其中,如果該實驗項目被證明可行,代表布拉加市未來在能源上可以變得更加獨立。 「城市不能繼續只用電,未來將不得不生產自己的能源。實現這一目標的其中一種方法是透過可再生能源,這也將促進城市脫碳。」Baterias 2030 首席研究員 Pedro Salomé 解釋說。 隨著專家預測未來城市人口的繁榮,實現城市的能源獨立性也將變得更加重要。 聯合國預估,到 2050 年,將有近 7 成的人口集中在都市。「城市將日益成為主要的能源用戶之一,因此在當地生產能源是很合理的。」Salomé 解釋說。 布拉加市長 Ricardo Rio 認為 Baterias 2030 是一個前瞻的創新模式,而且相當可行,「它將該地區的科學家和企業置於電力存儲和管理的最前沿,並預測城市將在永續能源革命中發揮主導作用。」 城市綠色電力實驗室 生活實驗室位於布拉加市中心,一個前軍警總部內,該軍警總部後來被改建並更名為「Gnration」。該建築為市政府所有,如今已成為一個創意中心,同時作為藝術、展覽和音樂中心,同時容納初創企業和大學廣播電台等。 Salomé 說,這個建築物充滿了來這裡工作或參觀的人,它為測試項目的創新提供了理想的現實條件。 2021 年 7 月下旬啟動的 Ba​​terias 2030 將在 2023 年達到其第一個里程碑,屆時「脫碳生活實驗室」將完成並投入使用。 實驗性基礎設施將基於綜合方法,用不同的再生能源供應電力——電池、太陽能電池板、路面發電和城市風車——為建築物的微電網收集電力。 GNRartion (圖片來源:baterias 2030微電網 因再生能源為間歇性能源,在陰天、無風天氣時,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會有無電可發的情形,所以需要儲存時間長的儲能系統,將電力儲存起來,以便之後使用。 電池是該計畫的核心;該項目的名字來源於電池並非偶然(Baterias 在葡萄牙語中是電池的意思)。電池將為生活實驗室所在的建築物供電,並為附近的電動汽車充電站供電。 在屋頂和建築外牆上,光伏電池板將收集太陽能以進一步為微電網供電。除了傳統的太陽能網絡,研究人員還將開發和安裝一種由鈣鈦礦製成的新型面板,鈣鈦礦是一種可以在當地生產的高性能材料。 風車將為建築物附近沿路的路燈供電;此外,生活實驗室附近的路面也能提供額外電力,讓路面收集太陽能和動能並將兩者輸送到當地電網。Salomé 說,這種路面發電的開發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在 Baterias 2030

電網革命2》莫拉克颱風教訓 屏東避免斷電事件重演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屏東許多偏鄉部落成為風雨中的孤島,如今透過防災型微電網,這些偏鄉社區活動中心已成為不斷電的緊急避難中心。 從屏鵝公路轉往屏東縣獅子鄉南世村,沿路盡是芒果樹,《財訊》來到這個原鄉部落的社區活動中心時,正是盛夏的午後,幾個小朋友在一旁空地玩耍。這個社區活動中心其實不只是村民聚集的場所,更因具備防災型微電網的設備,隨時就能搖身一變,成為不斷電的緊急避難中心。 防災型微電網是近年屏東縣政府推動綠能的一大亮點,也是全台灣設置最多微電網的縣市,目前已有11座微電網設置在原鄉部落的社區活動中心或是教堂等居民集會場所。之所以有如此的構想,是因為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造成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沿海地區嚴重淹水及電力中斷,摧毀了當地賴以為生的農田及魚塭。 新亮點》設置微電網設施最多縣市 為恢復在地農漁民的生計,屏東縣政府發展出養水種電計畫,利用受到海水倒灌、土壤鹽化,以致無法耕種的農地,媒合出租土地給再生能源業者設置太陽能設備,透過20年躉售期間的穩定收入,提供給地主、農民另一個收入的新選項。 為了預防天災導致電網中斷,以致區域大停電的情況再次上演,屏東縣政府整合地方團體與民間,在當時養水種電鄰近區域,建置再生能源微電網,成立「屏東縣綠能生態永續教育園區」,整合太陽光電、風力、生質能等多元的再生能源種類,建構出可以自給自足、孤島運轉72小時的能源系統,為全台第1座以防災需求為出發點的區域型微電網。 ▲防災型微電網,只要透過手機App即可監控發電、儲能、用電等情況。 後續,屏東縣政府再提出「原鄉防災型微電網區塊鏈」的構想,依照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災害潛勢地圖,盤點出11處因天災易成孤島且交通不便的原鄉部落,繼續建置防災型微電網。屏東縣府綠能辦公室主任盧俊中表示,偏遠用電困難又易受災地區的原鄉部落,時常因汛期豪大雨爆發土石流,造成連外道路崩塌以及電纜破壞而停電與通訊中斷,增加了救援與復電的困難度。以來義鄉義林村大後部落為例,過去只要颱風、豪雨一來,200多位村民就必須撤離到活動中心避難。 因此,屏東縣府從2019年開始進行建置工作,其中4處為縣府獨力完成,因為疫情被迫中斷施工的剩餘7處,則與台電共同協力建置,今年4月全數完工。預估每套設備每年約可發出8000度電,減少近3公噸碳排放量,且微電網設計具備分散式電網的特性,不受全國單一電網的相互影響與牽制。 新商機》佳得集團拿下7座微電網標案 這次拿下7座防災型微電網標案的,是全新通公司,隸屬曾登錄興櫃、今年才撤銷公開發行的佳得集團,旗下還有冠宇國際、捷萌科技等公司,結合了電信、電力與通訊等軟硬體的技術,正積極布局台灣的微電網、儲能系統市場。這次的微電網處女作,得標金額約1400萬元,還包括3年的維護合約。 佳得集團電信工程處副理廖俊瑋帶著《財訊》記者,實地走訪獅子鄉南世村的微電網設備,機台上配置12吋大的螢幕,顯示目前電網的運作狀態。他也可以透過手機App,從遠端監控其他偏鄉微電網的發電量、儲能資訊及用電狀況。 這些偏鄉的防災型微電網,每套都是結合5~8KW(千瓦)太陽能發電、能源伺服器、20KWh儲能電池、逆變器以及10KW備援柴油發電機等設備,透過能源管理系統進行運算,選擇最佳運轉模式,如市電停止供電時,優先將太陽能及儲能電力提供作為緊急備用電力;當日照不足且儲能系統電力用罄時,由備援發電機供電,目的是讓偏鄉在災害發生停電時,仍可維持通訊、照明與維生等基礎設備運作,延長黃金救援時間。 廖俊瑋表示,從太陽能板到逆變器等產品,台灣本土廠商供應鏈完整,也有競爭力。這次的太陽能板是與聯合再生能源合作,逆變器則採用亞源集團旗下新望公司的產品,至於發電機則採購自西班牙,儲能系統則是使用日本松下(Panasonic)的磷酸鋰鐵電池。 ▲防災型微電網的儲能設備可以在緊急斷電的時間支援通訊、照明、以及維生必要設備用電所需。 由於屏東縣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在發展太陽能發電擁有相當好的先天條件。不過,台電屏東區營業處設計經理徐立基表示,既然定義為防災型,就是救急用,微電網容量不會太大,在只用於通訊、照明、必要維生設備的情況下,可以連續使用48~72小時,平日這些偏鄉的居民的用電來源,還是會以市電為主。 新典範》高雄、桃園擬複製屏東模式 徐立基也透露,在偏鄉建置電網作業是一大難題。先前霧台鄉對外道路中斷至少修了數個月的時間,偏鄉的救難、電力恢復等作業是超乎想像地困難,施工人員得沿著河道旁的臨時道路前進。此外,屋頂型太陽能必須要在合法建物上才可以施作,在場地會勘時,才發現偏鄉地區有很多建物是沒有使用執照的。 完成這11處防災型微電網後,屏東縣府仍繼續推動在其他適合的地點設置微電網,台電也會往其他區域發展,包括高雄鳳山、高雄桃源等地,都有建置的構想;桃園市政府也有意在復興區等處複製。透過這些防災型微電網的普及,偏鄉即使成孤島,也不必再擔心因斷電而失去光明。 本文來自:財訊-電網革命2》莫拉克颱風教訓 屏東避免斷電事件重演

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灣正努力提升再生能源於總發電量的佔比,在天氣好的日子,太陽能發電在日間尖峰已能扛起將近 20% 的用電量,未來發展備受關注。隨著太陽能光電板一片片鋪得越來越多,從生產製作、維運發電,到退役回收,即便貼著綠能標籤,也免不了承受社會大衆升高的好奇與質疑:太陽能發電會不會「污染環境」、會不會「破壞生態」?為了解開這些疑問,我們採訪多位在光電能源產業第一線工作、經驗豐富的業界專家,讓你看懂太陽能光電板的身世與來世! 太陽能板不是有毒的電池,更像封裝好的熱壓三明治 「我覺得我們太陽能電池的名字取錯了。」提及民衆對太陽能板的各種疑問,聯合再生的協理劉修宏感慨苦笑道。 因為一般人對「電池」的既定印象就是含有毒性電解液,因此大家會擔憂放置在戶外的太陽能光電板,經歷日曬雨淋後,可能泄露出化學物質。但實際上,這片不厚的板子與其説是電池,不如說它與臺灣之光——半導體更相近。 太陽光電板由矽半導體構成,再接通導線將太陽能光電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 注1 ] 產生的電流,連接到電網加以運用。 元晶太陽能的經理黎致成則生動地用「熱壓三明治」比喻太陽能光電板模組的構造。 最上層是玻璃,再來會有兩層封裝材料,夾著最核心的發電元件矽晶片電池串列,避免受潮,最下層則是背板。如同三明治的内餡及起司片在高溫下被土司包裹好,太陽能板製作過程中封裝材料會被融化具有流動性,與玻璃和背板一同將電池包覆封裝,最後再將鋁框塗上矽膠後進行裝框。 如同熱壓三明治的太陽能光電板構造圖。圖/經濟部能源局,2016 能源產業技術白皮書 躺在屋頂上、地面上、水面上,悄悄用光發電的「安靜能源」 雖然風光同為再生綠能,與風力發電機組產生的低頻噪音相比,太陽能光電板可謂悄然無聲的「安靜能源」。 太陽能光電板的架設,可分為屋頂型、地面型及水面型,使用壽命大約是 20 到 25 年。能用免費的陽光發電聽起來很棒,但陽光同時也是生態系的重要能量來源。當太陽能板密密麻麻地鋪在農地,似乎會影響底下植被的生長;鋪在魚塭水面上,則搞不好會妨礙水中的生物,影響水產的生產率。 針對這些疑慮,友達光電的經理張哲誌建議大家到太陽能光電板案場走一遭,便會發現架設的太陽能板之間是保有間隙、可讓陽光透過的,底下的植物仍能正常生長,在光電板拆除後也不會變成一塊荒地,也因此,除草成了許多案場維運的必要工作。 太陽能光電板的使用壽命大約是 20 到 25 年。圖/Pixabay 目前經濟部以「農業為本、綠能加值」作為農(漁)業用地增設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重要方針,若該用地經評估在建設光電案場後,農漁本業產量無法維持一定的量,便無法興建光電案場。在這樣的前提下,以養殖為本,綠電加值的漁電共生,更有可能通過評估。根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針對不同水面與養殖設施遮蔽率所做的試驗,發現在 40% 的遮敝率下,起碼可以維持產量的 70%。 有人可能擔心,維護清洗太陽能板時,會不會用到有毒化學藥劑?這一點也可放心,因為太陽能光電板就如車子擋風玻璃般會鍍膜,其目的是抗反射、增加光電轉換效率,反而不能用化學藥劑去清洗。以清水(特別是軟水)定時沖洗即可。 但要是遭遇非典型情況,例如被颱風襲擊,太陽能板碎裂掉到水中,又會如何?黎經理補充說,業界製造的太陽能光電板,都經過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 61215 及 IEC 61730 規範標準。他們將板子曝露在高溫高濕的環境長達三千小時,模擬在大自然環境中的加速老化,再把它擊破投入水中,模仿外力的破壞。七天後進行檢測,發現水質依然符合飲用水標準。 誕生與退役之刻,太陽能光電板又是否傷害了環境? 在大部分情況下,太陽能板在裝置和使用階段,對環境沒有衝擊,但在製作生產、除役退場之際,會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呢?過去有不少報導資訊,控訴太陽能板的製作過程產生切削液、矽污泥,造成嚴重環境污染。 對此,聯合再生的協理劉修宏坦言,這是過去生產技術不成熟時的一些案例,不少人因此對太陽能光電板有了不良印象;但隨著製程革新,這些問題不再出現,例如原本切割晶體的金屬線改為鑽石切線,不會產生有毒的切削液。 而製作太陽能矽晶電池的工廠,其實就像較低等級的半導體廠,所有製程都在科學園區進行,接受管制。工廠產生的污水污物,皆會在排放前經過處理,成為低環境影響的物質。而光電板生產端下游的組件厰,則只進行各部分的組裝工作,更沒有污染的疑慮。 光電板生產端下游的組件厰,則只進行各部分的組裝工作,更沒有污染的疑慮。圖/Pixabay 若把老化退休的太陽能光電板拆解開來,每個組件均是相當單純的物質。從鋁框、玻璃及塑料封裝材,都可回收再利用。只是以臺灣來說,目前退役的太陽能光電板數量仍太少,市場需求還不足以支撐完整的回收產業鏈。為此,政府超前部署,自 108 年起新設置的太陽能光電系統,每片模組都經編號列管,並預收每千瓦一千元費用,作為未來的模組回收基金。而隨著退役量增加,市場擴大,再利用的產業鍊也會隨之成熟。 現下業界與政府、各法人也正攜手合作,目標在二十年後光電板第一波大退役潮來臨前,找到更有效合適的太陽能光電板回收方法。現時研發方向是往物理性拆解的回收方法前進,以避開使用高溫燃燒產生有毒氣體、危害環境的銷毀方式。 從太陽能光電板,看見各方溝通的重要性 天泰能源的法務專員彭郁文以她們負責設置的嘉義布袋鹽田地面型光電案場為例,她表示為了進行中立客觀的研究、環境背景資料的建立,特別請東海大學、成功大學建立研究團隊,主導大於案場範圍二十倍的第九區鹽田生態調查。該案場不只將當地生物利用情況納入考慮,也盡可能在不改變原本地貌植被的情況下動工,並確保太陽能光電板的架設,不會產生額外的重金屬污染。 她也談及業界推動光電能源所作的努力與面臨的難題。國外在推動太陽能光電板時,主管機關會事先處理好與社區的溝通、建立完整的環境資料庫,業者只需負責架設與維運即可。但臺灣的業者,需要自行承擔社會溝通的成本,甚至得面對反對聲浪與阻礙,不管是無法預期的時間金錢成本、負面社會觀感等,都不利於太陽光電產業在台灣永續轉型途徑上的正向發展。即便主管機關在遴選場址階段,已和專家學者、當地政府進行長時間溝通,才劃定場址,但決策流程的公開透明及社會參與的程度不一,不知情的社會大衆,常會因為輿論的刻意導引,將質疑的矛頭,指向負責執行建設的太陽能光電業者。 社會輿論是臺灣的太陽光電產業業者推動光電能源面臨的難題之一。圖/Pexels 在其他議題方面,經濟部可能會受限於行政資源有限、各種經濟相關的議題重要程度排序及其他部會的配合程度不同,難以提供有效的支援。因此經濟部轄下的能源局,在行政職權上的局限能否有所提升,也是臺灣加速能源轉型過程的關鍵。而為了拓展更有效的利害關係人溝通能源局已經與環團合作,建立及施行「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盡可能弭平太陽光電板裝設、既有經濟活動及環境保護的落差。 「在施工前的溝通協調,是非常重要的。」來自雲豹能源的協理程榮勝,表示在臺南北門建置太陽能光電板時,因事先做好與當地居民的溝通,而能順利開展。進場前與施工時,他們重視漁民跟地主的顧慮與需求,定期進行環境水質與鳥類生態監測,更會在接下來 20 年營運期間做長期追蹤。工程也著重維持原本魚塭養殖的設施,包括整堤護坡、抽排水設施,以協助漁民與漁電共存共榮。除了到範圍内的每個里巡迴舉辦施工説明會,他們也主動提供各種報告給當地民衆,減少施工時與營運時遇到的陳抗。 總結來說,現今太陽能板製程產生的廢液或廢棄物,其處理方式得符合科學園區的規定,製程改良已減少了切削液污染。作為成品的太陽能板也非一大塊電池,不會被水沖刷就溶出有毒物質。 架設時保留的空隙作為維護用的通道,也讓陽光照射到地面跟水面,使生物得以利用。隨著回收量增加,業界也研發出物理性的拆解回收方式,讓更高比例的太陽能板能進入循環經濟。受訪的一位業界專家表示,會從事這一行的人,都比較在乎環境,希望能幫臺灣加速脫碳,有時被誤會為污染環境,也不免覺得難過。 你是否也對太陽能發電感興趣呢?對於其相關技術、未來發展還有其他的疑問?歡迎留言提出你的見解與問題,泛科將繼續邀請專家與大家對話。 【注釋】 太陽能光電板由 N 型與 P 型矽半導體組合而成,在接受陽光之後,帶負電的電子會往 N 型半導體移動,而帶正電的電洞在 P 型半導體中變多,電子與電洞的分離使這兩種半導體中存在電位差。只要在光電板電極兩端接通導綫,就能產生電流,進一步連接到電網被加以運用。 【參考資料】 【再生能源知多少】 太陽能發電 漁電共生環社檢核 經濟部能源局:太陽光電板已有回收機制 將持續與環保署研議精進 「農業為本、綠能加值」 推動太陽光電設置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漁電共生成果發表會手冊 水面太陽光電相關科學資訊 太陽能板廢棄物處置專家意見 太陽能板廢棄回收與再利用技術觀點 太陽能板的成分與結構專家意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丹麥要建造全球第一座能量島!?

稱為離岸風機三巨頭之一的丹麥維斯塔斯風力系統公司,近幾年不斷拓展規模,讓自家離岸風機遍布世界各地,完成能源願景。而這都來自於一名僅出於想挑戰自己而設計風力渦輪想法的 19 歲年輕人 Henrik Stiesdal。  他當時並非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只是想著: 「說不定我能做個風力渦輪來發電?」 這不僅讓他成功發明機體,甚至還做了一個更大的機型,得以在面臨石油危機時期的困境,提供了家中所需的電力。後來 Henrik 將風力發電機的設計賣給一家公司,也就是維斯塔斯。 丹麥離岸風電場埋下再生能源故事的伏筆 維斯塔斯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機製造商。 當年 Henrik 的發明成為現今遍布世界各地許許多多風機的原型。這也丹麥離岸風電場寫下第一筆再生能源的願景故事。 1991 年, 丹麥建了世界第一座離岸風力發電場—溫德比,11 座 54 公尺高的發電機成為當時著名的地標。 而把目光拉到今日,溫德比卻顯得小的許多,因為目前丹麥最大的離岸風電場 Kriegers Flak,總共有 72 座高達 188 公尺的風力發電機,每座風機的葉片每轉一圈,就可以產出 1,400 支手機所需的充電量,此風力場能滿足 60 萬戶家庭所需的電量。 丹麥要建造足以改變地圖的「能量島」 丹麥位居歐盟產油國之首,去年政府卻做了一項重要的決定,要在 2050 年 終止石油及天然氣的開採, 同時立即停止審核開採執照。即使代價高昂但丹麥卻還是讓世界知道石油及天然氣完全能被取代的,而這個策略其中一個關鍵是:丹麥要建造全球第一個能量島。 這個島離岸 80 公里遠, 面積相當於 64 個足球場, 是丹麥史上最大的基礎建設投資,規模大到足以重劃丹麥地圖。 而環繞能量島的則是數百座的離岸風機,當它們全面運轉時,能產生 100 億瓦特的電力,這足夠供應一千萬個家庭用電量,遠超丹麥全國所需。不僅如此,還可將電能轉成氫能以製造綠色燃料,再出口到其他國家,幫助他國做到能源系統的脫碳。 電力轉換為氫能再變成再生能源 這真的可行?沒有風的日子要怎麼辦?無法開採石油,飛機少了燃油怎麼飛?貨輪少了船用燃油怎麼開?外界的疑惑層出不窮且不曾停過。 但丹麥的能源工廠卻做到了解決目前風能所面對的兩大問題, 第一,先儲存風能以備無風之日 ; 第二, 電力轉為氫能再轉換成綠色燃料。 也就是,北海的風被離岸風機轉變成電力,再用電解器將電轉換成氫能,氫又進一步被製成永續的綠色燃料,得以用在船隻及飛機的航行上。 而為了大量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大幅擴張離岸風電產能則成為關鍵,而這正是丹麥所規劃進行的能量島。  若能透過創新、 科技與對策,最後善用遠比人類強大許多的大自然力量,或許在氣候變遷下我們則可以利用大自然的一體兩面,一解人類對於未來環境的集體焦慮。 本文來自:丹麥要建造全球第一座能量島!足以重劃歐洲地圖,數百座離岸風機如何發威? 資料參考:TEDPOLITICOCPH,圖片來源:VindØ/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