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聞消息

淨零轉型聚焦五大淨零新科技

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30日公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指出,2030年以前的淨零轉型要透過低碳技術的充分應用,強化能源部門去碳工作,2030年以後就需要更多的淨零新科技與新能源技術跟上。他說,淨零轉型已成立氫能推動小組,並與日本、澳洲等國際合作,加速新科技的落地應用。 壹、 淨零科技布局:回應淨零轉型的挑戰 台灣推動淨零轉型的過程,在先天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下(如: 能源自給率低、可用土地面積有限等),面對淨零議題推動策略應有在地思維。因此,淨零科技研發布局,將聚焦在如何克服臺灣面對淨零轉型的具體挑戰,相關布局有三個重點: 首先,要達到淨零世代以及高占比再生能源的情境趨勢,發展綠能科技相當重要,除各領域新能源的發展外,建構一個穩定的電力供應系統也刻不容緩。政府需有效連結再生能源與其他不同領域之能源,還要消弭影響穩定之各種風險因子。要達到這個目標,儲能與電網系統整合的科技發展,為建構台灣永續能源領域的重中之重。 第二,產業轉型所需低碳技術,強化能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亦為推動重點,而布局具長期減碳潛力之負碳技術及自然碳匯,則為淨零目標的最後一哩路。 最後,整體社會面對淨零轉型的衝擊影響與長期調適,需要相關社會科學研究論證,作為相關配套政策與社會溝通基礎。 為達成 2050 淨零排放之目標,政府規劃發展五大淨零科技領域,包括永續能源、低碳、循環、負碳、社會科學等,其推動重點摘述如下: 淨零科技布局。圖片來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報告書 一、永續能源領域 (一) 儲能技術用電需求的尖離峰差異,有賴儲能技術加以調節,將需求離峰時間多餘電力儲存,以供尖峰時間使用,強化電力調度彈性;或將再生能源所轉換電力先儲存起來,降低再生能源發電之間歇性對於電力系統的影響,協助提升電力供應穩定度;此外,儲能系統具快速充放電能力,協助電網快速反應電力系統短暫的頻率變動,以強化供電穩定性與可靠度。 因應使用型態,儲能設備可區分為定置型及移動型兩大類。定置型儲能主要應用於一般商業及工廠,如大型發電廠及企業用備援電力;短期需克服空間配置及饋線需求,長期以培養併網級儲能系統產業為主。至於移動型儲能,為帶動我國電動車產業發展之關鍵,需開發高能量、快充放電動車電芯,同時兼顧安全性及降低生產成本,如鋰固態等。 儲能技術之研發重點,以提升效率、增加安全、降低成本、資源循環為主。盤點儲能產業鏈相關技術缺口如下,亦為技術布局之推動方向: 材料科技突破,如電池之電芯材料及新技術研發,研發方向如高能量密度電池,以提升能量密度、充放速度、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 零組件效能提升,如電源轉換系統(PCS)開發,研發方向為大功率(MW 級以上)、優化轉換效率、高壓併網測試技術等。 系統整合能力強化,提升設備安全性及能源管理系統調控能力,如:再生能源平滑化、即時調頻備轉等功能。 資源循環,儲能設備含稀土、貴金屬等稀缺元素,考量地緣政治風險,應針對戰略物資建立回收技術,留於國內循環使用。 (二) 電網系統整合為提升整體供電品質、電力系統靈活性及安全性,分散式電網為電業發展推動重點,可降低集中式能源設施帶來的風險,避免個別發電端異常狀況影響整體電力供應。另規劃智慧電網及電網系統整合技術,藉由數位化電力系統具備多向數據和電力流動的特點,可結合機器學習技術大幅提升電力供需預測準確性,達到整合高占比再生能源之目標,並強化綠能及儲能系統之彈性輔助能力技術研發,提高綠能併網的供電效率,降低大量再生能源併網造成的系統負載落差。 目前電網系統整合之技術研發方向的重點包括: 增加再生能源穩定度相關技術,如:智慧預測(AI、大數據等)、智慧調度(搭配儲能、快速起停火力機組等)。 加快停復電速度相關技術,如:饋線自動化、圖像化資訊、 AI 及大數據分析等。快速故障定位與復電,縮短停電時間。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關技術,如:智慧電表系統、智慧能源管理,並透過數據分析技術,協助用戶進行節約用電。 (三) 氫能 氫氣於能源領域的應用比重仍偏低,但未來成長空間看好,並著重於氫能的安全性及生產技術的發展。氫能技術多元,對於發電、工業生產及運輸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考量目前氫能成本尚高,為降低使用成本達到規模經濟,需推動氫能之來源、輸儲管線及儲槽及相關基礎建設;另考量氫能使用區域多為人口密度高之都會地區,提升使用安全性及加強社會溝通,亦為技術及相關法規配套重點。 我國目前氫能技術處於研發與示範階段,綜合氫能特性,規劃開發低成本、高性能產氫技術與儲氫材料,進一步發展高效能、長周期、可量產及穩定之產氫與儲氫技術為策略目標,投入符合國內發展需求之應用技術。如:氫生產與氫/氨發電關鍵技術、氫能應用技術等。 (四) 其他能源新技術:台灣可用土地面積有限,為再生能源推動的挑戰之一,為協助再生能源擴大量能,以技術提高其轉換效率為研發方向。例如目前太陽光電轉換效率約 20%,科技研發將以提升現有太陽光電轉換效率為重點;離岸風電技術目前以固定式風機為主,科技研發將投入適合台灣海域環境條件之浮動式離岸風機相關技術;地熱部分目前主要應用傳統地熱發電技術,後續研發將著重於開發深層先進地熱技術等。 二、低碳領域 製造部門為目前台灣碳排放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將針對高碳排產業(如:鋼鐵、水泥、電子)等製程,進行減碳技術規劃;另我國建築物因大量應用水泥,亦為主要排放源之一,研發減碳材料及工法為減碳的重點;另為解決都市空氣污染同時降低交通工具碳排放,應推動綠運輸技術。 (一) 低碳製程:含氟氣體替代、多元進料產製化學原料、蒸汽裂解裝置電氣化、去碳燃氣等技術研發與落地應用。 (二) 綠建築:發展適合我國氣候特性與能源使用之建築減碳工法;投入零碳水泥材料、再生建材開發,降低建築碳排。 (三) 綠運輸:導入智慧化公共運輸交通系統與創新交通服務,營造友善公共運輸交通環境,降低運輸碳排;中長期研發投入智慧電動車輛相關技術研發,加速國內電動車產業發展。 三、循環領域 循環領域技術能協助能源有效利用、資源有效被再利用,是達到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概念。 (一) 二氧化碳再利用:聚焦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研發及落地應用,如二氧化碳電化學轉換製程。 (二) 材料循環再利用:例如電池分離回收再利用、廢塑膠/橡膠循環再利用技術、電子製程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示範技術。 (三) 生質循環:透過生物技術,將廢棄生質物轉換成燃料或化學品。 四、負碳領域 負碳的概念是讓二氧化碳的移除量比排放量多,在技術面以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及碳匯二大面向為主。參考國際技術趨勢,規劃研發方向重點如下: (一) 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二氧化碳捕捉後,後續須加以處理才有負碳效果;後續處理方式包括二氧化碳再利用納入循環概念,或將二氧化碳進行封存。盤點國內技術發展,目前碳捕捉技術已有部分基礎,例如化學吸收、鈣迴路等,規劃進行驗證及先期導入;對於具長期減碳潛力或有突破發展可能的碳捕捉技術,例如固體吸附、薄膜分離等低能耗碳捕獲之技術,亦投入開發。另對於地質封存、海洋封存、鹽地封存等固碳封存技術亦須加強研發及驗證。建議選定沙盒封存示範場址及監測機制,以建立科學證據作為社會溝通基礎。 (二) 自然碳匯:匯指物質歸結之所,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與生物體中,稱之為自然碳匯。過去台灣在此領域多著重於森林碳匯,除了持續擴大森林之外,經技術盤點,包括土壤碳匯、海洋碳匯、生質碳匯等,皆為長期發展減碳潛力之 技術領域。 五、社會科學領域 為使淨零轉型順利推動,各面向轉型過程所造成社會影響與必要的配套與調適方案,宜有所研究因應,以利提供決策參考並作為社會溝通基礎。目前研究方向規劃如下,未來視淨零轉型過程需求,適予調整相關社會科學議題: (一) 國家淨零政策效益評估:淨零為長期投入工作,相關政策需要因應社會發展及技術 進程,定期進行滾動式整體的檢討;在檢討過程需要基本數據及系統模擬提供決策參考。 (二) 淨零轉型社會影響及調適可行性策略評估:如高碳排產業轉型、新產業興起、就業市場因應或協助弱勢勞工等議題研究等,依本地社會情境及行為經濟,尋求最適推力策略。 (三) 因應台灣在地環境條件的淨零規劃議題如綠能基礎設施設置之社經生態檢核可行模式、空間規劃基礎研究等。 貳、行動方案 – 國家級淨零科技方案 淨零科技布局的五大淨零科技領域,短期以成熟技術擴大建置,中期以示範技術加速科技研發,長期以發展前瞻科技,提供各面向轉型所需技術,進而達成 2050 淨零排放之目標。 未來規劃推動國家級淨零科技方案,將著重於目標導向,選題方向將依據前揭轉型過程所需減碳潛力技術開發,採跨部會合作並適予納入產業及民間意見,連接上、中、下游的技術發展與產業應用。此外,也必須借鏡他國技術與經驗,促成國際合作案,加速國內轉型。 本文來自:【台灣淨零排放路徑】氫能、碳捕捉、自然碳匯 淨零轉型聚焦五大淨零新科技

屏東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正式啟用運轉!

能想像嗎?緊鄰殺蛇溪的屏東工業區50年來竟然沒有「污水處理廠」! 扭轉殺蛇溪的命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央地方合力拚建設,屏東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正式啟用運轉,這就是屏東精神! 經濟部管轄的屏東工業區,開發超過50年,卻沒有建置污水處理廠,過去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殺蛇溪,加上生活污水、事業廢水及畜牧廢水的影響,造成嚴重污染,殺蛇溪也曾被諷為黑龍江… 上任後積極改善殺蛇溪水環境,縣府在2016年開始規劃縣民公園以及殺蛇溪心樂章時更發現問題,這麼好的溪流,絕對必須整治,2017年向中央爭取建設,與工業局一起建置污水處理廠,讓工業區內153家廠商的廢污水都能集中處理,管線超過5公里、匯集面積超過2,600平方公尺,每天可以處理1,200噸廢污水,大幅降低殺蛇溪的負荷。 縣府更同步積極在殺蛇溪中上游興建污水下水道及截流井等各項設施,將生活汙水引流到六塊厝污水處理廠處理,上游也會再建每日淨水量達1萬噸的水質淨化池,從上中下游全面扭轉殺蛇溪命運,搭配享譽國際的縣民公園驚豔大改造,讓曾經隱沒的城市角落,蛻變成為光榮的新亮點。 另一條屏東生命之河萬年溪,縣府這幾年在萬年溪上游打造6座濕地淨化水質,更在下游改造復興公園、萬年公園,讓大家有更親水的城市新面貌,讓兩條貫穿屏東市的生命之河,都能有美麗的新生命,繼續陪伴屏東下一個的百年發展。 扭轉殺蛇溪的命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央地方合力拚建設,屏東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正式啟用運轉,這就是屏東精神! 本文來自:扭轉殺蛇溪命運!

綠色投資最佳典範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

際氣候發展智庫(ICDC)於23日在桃園市舉辦「2022永續城市論壇」,在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秘書長、世界智慧永續城市組織(WeGO)秘書長與多國駐台等國際組織代表的見證下,屏東縣政府今年以「被城市遺忘的土地,種植綠電開創未來-高樹光電示範區(Photovoltaic planting for a Green Future on Vacant Land – Gaoshu PV Demonstration Project)為投件主題,在政府單位眾多方案競爭激烈中,屏東縣獲得分數最高的殊榮,為本縣創造綠能友善投資環境的努力再獲得肯定。 在政府單位眾多方案競爭激烈中,屏東縣獲得分數最高的殊榮,為本縣創造綠能友善投資環境的努力再獲得肯定。 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乃結合縣府、國產署與光電業者三方協力,推動全臺首座盜採砂石回填地轉型設置光電。 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乃結合縣府、國產署與光電業者三方協力,推動全臺首座盜採砂石回填地轉型設置光電,該示範區內在20多年前有多筆國有地遭盜採砂石形成大面積坑洞,後來本府與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合作,以經濟部水利署疏濬後的土石方回填,歷時5年完成,但因土地貧瘠且缺少水利設施無法作為農用而荒廢。 直到106年本府與國產署簽訂土地進行改良利用契約,利用屏東縣優良的日照優勢發展太陽光電,將這塊曾被傷害的土地,漸漸蛻變成潔淨、低碳的光電示範區;再由台電公司負責興建跨越荖濃溪鐵塔6座及位於里港鄉高樹開閉所,業者自建特高壓升壓站及案場聯絡鐵塔,以長達2.5公里距離拉線至跨鄉鎮(里港鄉)輸電線路的方式併網,示範區才能得以繼續進行,亦於去(110)年12月完工併網發電,設置量為41MW,每年約可產生5,075萬度電,可供應高樹鄉全鄉約9,100戶的家庭用電。 以「太陽光電專案專區」與「土地複合式利用」兩大原則,優先利用相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設置太陽光電,集中開發區域,避免因設置太陽光電造成土地破碎化,以及有效提升劣地使用效率 屏東縣環保局表示,屏東縣綠能推動策略,朝以「太陽光電專案專區」與「土地複合式利用」兩大原則,優先利用相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設置太陽光電,集中開發區域,避免因設置太陽光電造成土地破碎化,以及有效提升劣地使用效率;目前高樹地區尚有160MW可併網潛力,藉以透過公開遴選方式,擇選出相對具有開發建置能力的廠商,並且秉持「劣地活化」原則,本府、廠商與地主共同完成建置高樹地區太陽光電發電業整體規劃發展計畫。 去(110)年12月完工併網發電,設置量為41MW,每年約可產生5,075萬度電,可供應高樹鄉全鄉約9,100戶的家庭用電。 本文來自: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 榮獲綠色投資最佳典範

廢棄太陽光電板何去何從?

界關注太陽光電板廢棄回收議題,經濟部表示,國內已有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規範設置者預繳模組回收費用,納入模組回收基金,再委由專業處理機構進行回收與利用;未來將持續與環保署滾動檢討、精進相關機制。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太陽光電是乾淨永續的再生能源,台灣建置太陽光電發電設施所用光電模組都符合國際標準(IEC),具可靠度及耐久性,可耐用20年以上,且發電效率仍保有80%。 因此,優惠躉售台電20年期滿後,原有系統仍可發電自用、售電予民間企業或台電公司,也可更換更高效率的光電模組永續經營,避免原有案場閒置。 針對光電板的回收,能源局表示,已與環保署建立模組回收與利用機制,成立模組回收基金,規範設置者預繳模組回收費用(1000元/瓩),且每片模組都有編號及列管,當光電業者或案場所有權人需要排除廢棄模組時,可由專人協助清運。 此外,模組回收基金也會應用在開發再利用技術,將模組破碎分離的玻璃、金屬、塑膠等,以高值化處理技術提高回收率及效益。 能源局指出,目前環保署已核可多家拆卸清除案場廢棄太陽光電板,以及拆卸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業者,可上環保署「許可核發證照查詢」網站,於廢棄物代碼中輸入廢太陽光電板的「一般事業廢棄物」代碼D-2528查詢。 經濟部表示,為持續發展綠電,光電案場在20年躉購期滿後仍可繼續發電不須拆除,若須拆除也有相關回收與利用機制;更鼓勵於原址重建發電設備,更換效率更高的模組,讓綠電永續發展,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本文轉自:http://廢棄太陽光電板何去何從 能源局:設有回收機制

垃圾掩埋場轉型光電場變黃金

東縣潮州鎮泗林里的簡易垃圾掩埋場,不僅土地閒置荒廢,還造成公所財務負擔,鎮公所為開源,2年前著手轉型為光電廠,近期硬體建設已完成,潮州鎮長周品全指出,光是公所的部分,年收益就可望突破60萬元,除納入公庫,得標公司還會捐贈予「社會救助金專戶」,讓原本如同無底洞的垃圾場,搖身一變成籌措財源的設施。 潮州的簡易垃圾掩埋場在早年潮流下,於1998年啟用,如今已成歷史共業,雖然在崁頂焚化爐於2001年啟用後即封場,但面積廣達2公頃、最深逾4公尺的地下所掩埋廢棄物多不勝數,處理費用初估約1.2億元,地方政府根本無力負荷,封場後一度轉作為堆放農廢場所。 近年利用劣地轉型光電廠已儼然成為趨勢,鎮長周品全表示,該場至今仍每年皆須向台糖付租20萬元,但地面閒置荒湮漫草無法利用,已是公所財務多年下來的沉痾,為避免遭汙染且暫時無法復育的荒地繼續耗費公帑,2年多前跨機關協商與討論,去年開始執行綠電設置計畫希望加以活化。 周品全指出,全案絕不砍樹取地,而是利用暫時無法復育的土地設置綠電,經最有利標方式招商,目前光電板部分已完工,佔地約1.2公頃,近期就會發電並併入台電電網,強調垃圾掩埋場搖身變為綠電廠,除減少環境繼續受汙染,公所也有收入,還能增加就業機會,也藉此維持週遭區域自然景觀,讓廢墟變寶地。 公所指出,得標廠商以優於坊間一般12%的17.2%回饋而得標,採取閥式基礎施工,預估未來發電量可逾1.2MW(百萬瓦),且依約須支付租金及社會救金助還有部分回饋,收益並要繳納公所,不僅減輕公所財政負擔,還能活化用地開闢財源。 本文轉自:歷史共業垃圾掩埋場處理費至少1億 轉型光電場變黃金

台灣綠能里程碑!再生能源憑證核發突破百萬張

2022-02-18 10:35 再生能源憑證作為台灣最有力的「環境效益證明」,自2017年5月發出第一張憑證以來,累計至今年2月,經濟部標準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核發的憑證突破百萬張!成為台灣綠能與憑證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隨著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概念成為全球重點關注議題,再生能源憑證可協助企業證明其投入環境保護、永續價值所產生的效益,企業為了滿足其綠電及憑證的需求,可透過直轉供或自發自用等方式取得憑證,做為企業使用綠電的佐證。 1p3標準局致力於推動再生能源憑證與綠電交易機制,迄今憑證案場數達226個,核發憑證超過106萬張(約10.6億度綠電,減碳量約53.4萬公噸),總體憑證交易則突破91萬張(約9.1億度綠電)。自109年綠電轉供交易開展,標準局促成了能源業、售電業、電子業、金融業、生技業、美妝業、法律服務業及商辦大樓等跨領域產業共同合作完成綠電轉供,提升企業綠電使用的比例。 標準局掌握綠電交易市場的發展,配合企業購買再生能源的國際趨勢,推出多元的綠電交易方案,例如適合中小企業的「單一電號多用戶示範計畫」,讓商辦大樓中的承租企業取得綠電,目前台灣萊雅、元大證券公司等企業皆透過該示範計畫,順利完成綠電轉供。為持續活絡市場,標準局亦積極舉辦綠電與憑證的交易媒合會,邀請綠電需求企業與售電業一同交流,增加綠電交易媒合的成功率。 除綠電轉供交易外,自發自用憑證的交易量亦逐年上升,交易紀錄已累計達萬張以上,在企業追求環境效益需求帶動的商機下,愈來愈多地方政府機關、學校積極配合政府綠能政策,將自發自用的再生能源案場申請核發憑證;亦有售電業者與社福機構合作,號召多家企業共同響應,開創新模式,建置公益再生能源案場,將機構自發自用產生的憑證售予有需求的企業,不僅省去大量電費,憑證售出的收入還能為社福機構創造額外收益,亦有助於我國推動能源轉型,支持綠能產業發展。 企業對永續發展的重視日漸增加,使用綠電及憑證成為全球趨勢,我國的再生能源憑證制度已獲得國內外獎項及重要倡議(如CDP、RE100)的認可,可有效協助企業接軌國際。在今年3月7日至9日,憑證中心將隆重舉辦APEC論壇,邀集各國的代表與專家深度探討再生能源憑證制度,促進亞太地區永續能源發展。   本文轉自:台灣綠能里程碑!再生能源憑證核發突破百萬張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政府挺綠能 電網均化成本納建置費

〔記者張慧雯/台北報導〕經濟部能源局一月底正式公告今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其中太陽光電平均降幅約○.三%,且政府鼓勵小型綠能,包括小水力、地熱級距增加外,費率也較去年高。業者多認為「不滿意但仍可接受」,太陽能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表示,電網均化成本自今年開始納入建置成本,已展現政府支持綠能的誠意。 今年光電躉購費率降幅0.3% 業者不滿意但可接受 去年底經濟部能源局預告今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草案」後,因費率降幅達三%至十八%不等,引發太陽能業界怒吼,今年一月召開第三次審定會,加上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與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同業公會合力爭取,過年前最後一個工作日,能源局正式公告今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費率雖仍小幅下降,業者多認為不滿意但仍可接受。 輸電費用今年起可納入建置成本 系統業者表示,平均降幅○.三%還在可接受範圍;至於台電要求系統業者一起分擔饋線成本,包括輸電系統、饋線都要付費,連大型升壓站也規定一.五公里內的架空線不補助,業者分攤成本越來越多,而政府也聽到系統業者的抱怨,自今年開始輸電費用可反映在建置成本中,也算是展現誠意的一種;為了台灣綠能的未來,業者還是會繼續努力。 太陽能公協會也異口同聲呼籲,國內綠電未來將嚴重不足,二○二五年太陽能建置量達二○GW的目標,不僅目前看起來「危險」,且二○GW的綠電供應量恐怕也還不夠,二○五○年台灣要達到零碳排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如何部署、是否再提高太陽能發電建置量,都是政府該積極思考的課題。   本文轉自:政府挺綠能 電網均化成本納建置費 – 自由財經 (ltn.com.tw)

2022年綠能躉購費率出爐!太陽光電平均降0.3%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經濟部能源局今(28日)正式公告「111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備受關注的太陽光電有所調整,草案原改為1年為3期,正式公告版本恢復為1年2期,且因應疫情關係,部分小屋頂型光電費率與去年第4季相同,地面型、水面型光電約降0.5%,太陽光電平均降幅約0.3%;另也可見政府鼓勵小型綠能,包括小水力、地熱級距增加外,費率也較去年高。 能源局正式公告的111年度各類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僅太陽光電和草案相比變動較大,包括恢復為1年2期,按容量級距區分費率,躉購費率介於每度3.8680元至5.8952元;考量國內疫情,屋頂型費率予以緩降,另有關加強電力網、特高壓升壓站與輸電線路及併網工程等成本費用,訂定各項額外費率,反映案場併網成本及其差異性。 政府也積極鼓勵小水力發電,不及2MW的小水力去年費率為3.1683元,能源局表示,為反映近年枯水期影響發電現象,調整年售電量參數,費率不降反升為每度4.1539元;地熱被視為重要新綠能,增訂不及2MW容量級距外,固定20年、階梯式等躉購費率都比去年提高。 其餘生質能發電、廢棄物發電、一般及一般事業廢棄物、海洋能發電等均維持與草案相同。值得注意是,全新增加的海洋能給到每度7.32元,農業廢棄物也有5.1407元,鼓勵業者意味濃厚。 在其他獎勵機制方面,也和草案一樣,包含新增地熱、小水力的原民利益共享機制、台東地區納入太陽光電區域加成機制、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系統之費率適用條文外,其他如離島加成、階梯式費率、太陽光電之高效能模組加成、區域加成等110年度獎勵措施,均予延續。   本文轉自:2022年綠能躉購費率出爐!太陽光電平均降0.3% – 自由財經 (ltn.com.tw)

最大私有地光電案掛表送電 屏縣今年可達100%民生綠電

全國最大私有地太陽光電案場位在屏東縣嚴重地層下陷區佳冬鄉,力暘光電整合佳冬鄉超過100公頃私人土地、340名地主,集結升壓併接輸電線路方式,完成99MW(千瓩)設置容量,今天舉行掛表送電暨枋寮案場開工典禮,預估每年約可發電1.6億度電,可供應佳冬鄉約7000戶家庭使用。 縣長潘孟安今天出席典禮致詞時說,縣府今年預期達到100%民生綠電的階段目標,約1GW(百萬瓩)的併網量,截至今年1月,屏東縣的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併網量已達897MW,每年約可發14.7億度電,發電量足以供應全縣四分之三以上家庭用電,每年約可間接減少78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環保局指出,縣府在2019年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區光電計畫」,篩選東港、林邊、佳冬、枋寮四鄉鎮中不適宜農業耕種、需休耕涵養地下水土地,招商遴選業者,透過經濟誘因,包括減免行政規費、加速行政程序,吸引業者投資。 縣府做為平台,透過行政契約保障地主權益,讓地主自願出租土地,參與建置太陽光電的模式,以能源轉型活化既有土地利用做法,解決農村高齡化以及限制抽取地下水問題。歷經兩年的籌備與建置,今年完成建置5處升壓站,共142MW併網量。 力暘能源指出,屏東佳冬「天權、玉衡、開陽、瑤光99MW光電場」,集結340名地主、459筆分散土地,歷經一年半施工後,完成掛表送電,打造全台最大分散集結式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場。
 佳冬鄉地主73歲的林阿伯說,他的地因地處低窪,種蓮霧、香蕉都種不好,常遇到淹水,每次種都賠錢,他將兩個8分地租給業者,還能有收入,一分地一年有4萬元租金,業者整地後地面變得平整,不像以前雜草叢生。 枋寮鄉的地主陳女說,她本來的土地種蓮霧都種不好,改種電後,物盡其用,還能有租金,簽約一次20年,20年後土地利用還要再思考。 力暘能源指出,力暘是縣府遴選太陽能專案輔導業者,深耕屏東縣四鄉嚴重地層下陷區,承租超過350多甲土地,繼天權四案陸續完成,力暘能源與中租接續打造「義暘99MW太陽能光電場」,今舉行動土,預計2023年完成併網送電。 力暘能源指出,力暘預計與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簽約合作,推動光電場「領頭暘」,讓羊隻進駐力暘能源光電案,羊隻擔任案場下除草,讓發電阻礙雜草成為羊的飼料,羊的排泄物,成為地力改造推手。 力暘能源與中租接續在屏東縣打造「義暘99MW太陽能光電場」,今舉行動土,預計2023年完成併網送電,今舉行動土典禮。記者劉星君/攝影 力暘能源整合屏縣佳冬鄉逾100公頃私人土地、340名地主,集結升壓併接輸電線路方式,完成99MW(千瓩)設置容量,預估每年約可發電1.6億度電,可供應佳冬鄉約7000戶家庭使用。圖/屏縣環保局提供 力暘能源整合屏縣佳冬鄉逾100公頃私人土地、340名地主,集結升壓併接輸電線路方式,完成99MW(千瓩)設置容量,預估每年約可發電1.6億度電,可供應佳冬鄉約7000戶家庭使用。圖/屏縣環保局提供 屏東佳冬「天權、玉衡、開陽、瑤光99MW光電場」,集結340名地主、459筆分散土地,歷經一年半施工後,縣長潘孟安(右四)等人出席,今啟動掛表送電儀式,打造全台最大分散集結式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場。記者劉星君/攝影 本文轉自:最大私有地光電案掛表送電 屏縣今年可達100%民生綠電 | 科技產業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應對氣候變遷 太陽光電2025年20GW就位 中央地方聯手力拼 全臺縣市發「陽」光大!

封面:裝置容量達150MW(15萬瓩)的台南鹽田太陽光電場,以臺灣及台南虱目魚設計太陽能板面整體意象,象徵與環境共存共榮。 中央地方跨部協調 簡化行政程序加速光電開發 這一年多來,能源局透過三大作法提升光電開發進度,包括:成立專案推動小組追蹤管控進度;透過經濟部召開跨部會會議,與水利署、營建署分別就出流管制、海岸管理法規鬆綁審查流程;定期邀集公協會及台電公司召開三方溝通平台會議,以及透過聯審機制,協助業者加速通過行政程序審查,及早取得施工許可。 在法規鬆綁方面,原有出流管制為扣除水域空間面積達2公頃以上容許使用案件即須辦理出流管制計畫書,但太陽光電並非大面積整面利用,以及容許使用(如漁電共生)對原本用途及地貌影響較小,故與水利署協商調整該漁溫水域空間面積可不納入計算,只有以開發後實際仍作為魚塭使用的水域空間面積作為扣減標準。 而「海岸管理法」原是為了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防治海岸災害等因素而立,為了讓海岸地區的永續發展與綠電可以併行,經業者提出光電板以支架方式建置,對海岸地區較無影響之疑慮,後由經濟部與內政部協商,透過與內政部研議簡化書圖格式及程序內容的方式,讓受影響的開發案場可如期進行,例如位在陸域緩衝區符合已公告之特定區位範圍內,水面型及地面型太陽光電申請或累積利用面積達5公頃,才需要申請特定區位許可,將可加速整體再生能源的建置。 五大縣市拼出光電佈建好佳績 成綠能推動最佳示範 截至2021年10月為止,全臺累積光電設置量已達7.1GW,預估年發電量約88.9億度電,可供應253萬戶家庭用電,換算投資效益4,266億元,並可帶動3.6萬個就業機會。 另據經濟部統計,至2020年為止全臺太陽光電建置量最高的前五名縣市分別為臺南市、彰化縣、屏東縣、雲林縣及高雄市,這五大縣市帶頭拼出在地光電好成績,更是推動太陽光電的最佳示範。 其中,臺南市長期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早在國內劃設漁電共生先行區之前,便已提出六個漁電專區,並已建置許多大型太陽光電案場,如台糖七股不適耕作地太陽光電案場,以及象徵與環境共存共榮的台南鹽田太陽光電場。市長黃偉哲上任後,持續積極推動,除了設立單一窗口提升行政效率,也規劃邀請太陽光電業者參與說明會,向業者說明臺南市太陽光電申請的制度及未來審查制度,成為推動太陽光電的最佳城市代表。 台糖七股不適耕作地太陽光電案場。(圖片由台糖提供) 屏東縣則是近三年光電設置量成長最多的縣市。在不與民爭地以及土地複合式利用前提下,透過全國首創循線找地「嚴重地層下陷區光電計畫」以及全臺首座砂石回填坑轉型綠能示範區,展現推動綠能成果。 突破地狹人稠限制 政府攜手地方與業者、民間共創四贏 能源局目前也與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及臺東建立共同工作小組,以專案處理加速推動各項光電案場,透過縣市工作小組可加速解決土地容許與變更編定、土地分區變更、出流管制、水土保持與特定區位許可等行政流程。另一方面擴大補助地方推動行動專案及專區補助等措施,強化光電審核的人力與資源,提升地方推動再生能源動能。 然而,長期以來,太陽光電的建置,一直都有尋找用地困難,為此,能源局在推動過程積極尋求突圍之道。 首先以土地複合利用的精神,運用光電建置來達到土地發揮的最大功效,像屏東縣的大響營光電堤防,以及臺南市的太陽光電自行車道,都是在不影響原有功能外,土地利用加值的最佳實例。 屏東縣地面型大響營堤防光電。(圖片由屏東縣政府提供) 再者,加強電網設置與鼓勵業者設置共同升壓站,也可增加饋線容量與解決併網點的不足。目前能源局與台電公司在光電熱區已推動32項電網加強工程,可增加6.96GW饋線容量,並公告共同升壓站要點,透過遴選共同升壓站,以及媒合業者集結併網,將饋線容量資源做最好的分配。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能源局將透過滾動式修正盤點需求,與地方、開發業者、民間攜手共贏,在務實、完整的規劃及管控機制下,太陽能光電將成台灣綠色新未來的一盞明燈! (經濟部能源局)   本文轉自:應對氣候變遷 太陽光電2025年20GW就位 中央地方聯手力拼 全臺縣市發「陽」光大! – 今周刊 (businesstoda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