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wecc@gmail.com

About coc.wecc@gmail.com

This author coc.wecc@gmail.com has created 359 entries.

當惡火燒上屋頂光電 正視太陽能板火警 降低救災風險是第一步

3月7日清晨4點多,彰化芳苑工業區一家屋頂有裝設太陽光電的塑膠工廠發生大火,濃煙燒毀廠房與光電板的景象怵目驚心。起火點雖在廠房,但是,光電仍持續發電時噴水救火恐引發觸電,等多數太陽能板燒熔後,消防隊才能全力搶救,火勢燒到下午才撲滅。 在政府大力推動屋頂太陽能、儲能之際,大火燒出屋頂光電消防配套不足的問題。消防署、能源局、光電專家均加入討論,初步將從加強標示上著手,以減少消防員救災的風險。 光電專家建議:加強光電標示 不要用水柱滅火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顧問嚴坤龍表示,火災發生時,台電會切斷建築物的交流電源,避免消防員救火時有觸電的風險。現在大家擔心的是,屋頂的光電系統仍持續發出的電力,恐讓消防員置身危險。 他解釋,火災發生當下若是白天、光電系統發出直流電電壓可能高達數百伏特。不過,對台灣絕大多數的光電系統(無配置蓄電池、非防災型)而言,光電的直流電會隨台電交流電切斷而斷路,這時線路上仍有電壓,但並沒有電流。如果大火是由建築物本身而起,未燒到光電設備,一般狀況下,光電直流電不會流到建築物。但是,變流器的位置與火勢延燒情況,都會讓情況變得複雜。 他進一步分析,光電的直流轉交流的變流器一般裝設在屋頂,但如果變流器裝在一樓,屋內或外牆就會可能有直流線路,救火時須要特別注意。其次,火勢如果燒到光電區的直流線路,絕緣外皮破掉後銅線露出,被水柱噴到後可能會形成迴路,讓直流電流延著水柱下傳。他建議避免採用水柱救火,改用粉末或二氧化碳。 嚴坤龍說,消防體系並非因芳苑大火才注意到這些問題,去年他就受邀至高雄市消防大隊介紹因應對策,消防署內也有有研商會議。 他解釋,國際上處理光電火災的做法,一般是在直流接線箱內切離直流電,或是將漏電導引到大地。例如,在一樓以按鈕控制接線箱切斷,或以偵測到高溫就會自動切斷的火災保險絲切斷。 嚴坤龍說,這些設備可以在大火時發揮作用,但對於光電線路燒破皮可能導致的觸電還是無法完全避免。由於救火的策略會隨光電系統的設計而不同,因此,他強烈建議,裝置光電的建築物應該在一樓設立明顯告示牌,內容包括裝置容量、系統型式(併聯型、防災型、混合型等)、直流開關位置,台電與光電系統商的緊急連絡電話等,以供現場消防隊員利用。 能源局:與消防署研議標示 加速消防員掌握設備配置 金寧消防分隊演練太陽能板火警救災。圖片來源:金門縣政府。 經濟部能源局組長吳志偉受訪時也說明,在芳苑大火前,能源局已經跟消防署研商光電火災的規範,討論的方向包括加強標示、緊急時降低屋頂光電電壓的技術等。 吳志偉表示,標示在哪裡可以最快讓消防員知道,這一點還在討論中。另一種方法是利用現有的資訊系統,讓消防員可以快速查詢起火地點是否有光電。如何讓消防員知道光電板位在建築物的那些地方,或者在光電直流端會感電的線槽使用不同顏色標示,這些都在確認中。 吳志偉解釋,光電大火分為建築物起火跟光電板本身起火。如果是建築物起火但沒燒到光電板,在台電切斷建築物電源後,光電電力並不會送到用戶。但如果是光電板本身起火,現階段只能等光電板燒壞再處理。 本則新聞轉自:https://e-info.org.tw/node/223745

今年首批光電土地3宗標脫 20年售電收入上看4.36億!

配合政府推動太陽光電政策,財政部國產署公告標租國有非公用土地設置太陽光電設備,今年首批3宗土地,分別位於台中市大安區、高雄市鳳山區及嘉義縣布袋鎮,今天3宗全數標脫,合計三案20年商機上看4.36億元。 國產署表示,今年首批原本有4宗標的,但雲林縣古坑鄉標的,因該地涉及占用問題,3月13日已公告停標,其餘3宗則順利標脫,3宗面積合計約3.8公頃,其中,高雄、嘉義面積各自達到1.28公頃,台中面積也達1.24公頃。 官員表示,台中市大安區龜壳段共有2家公司投標,由匯僑公司得標,保證金為124.3萬元,投標設備裝置容量為1505.28峰瓩,回饋金比率6%,預估每年售電情形約753萬元。 至於高雄市鳳山區建軍段也吸引2家投標、嘉義縣布袋鎮布鹽段更吸引6家投標,2宗最終都由兆明升公司得標,2宗保證金都為128萬元,投標設備裝置容量則分別為1445、1413峰瓩,回饋金比率各為19.5%、23.1%,預估每年分別可售電約722、706萬元,合計3案以租期20年來看,商機上看4.36億元。 官員表示,3案標脫後,自租日起的1年半內要完成設置,租期為20年。官員也補充,若是面積達2公頃以上的標租案件,則須經過環境評估影響,因此規定在起租日起2年半內才須開始發電。 國產署第二批將續推4宗標的,包括新竹縣湖口鄉、苗栗縣竹南鎮,以及2宗位於嘉義縣大林鎮,4宗面積合計達7.23公頃,其中,嘉義2宗皆達2公頃以上,預計4月24日公告招標、5月26日開標。 至於因故停標的雲林縣古坑鄉標的,後續則會視占用問題處理進度,再決定是否重新列標;未來也會視需求,進一步盤點釋出適合的土地,協助推動國內太陽能光電的發展。 本則新聞轉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111128

屏縣綠能遍地開花 2021拚全縣民生用電全綠能

屏東縣力拚綠能,去年就成長了160MW,累計全縣已併聯發電的綠能已達400MW,最近又有大廠在林邊動土,第一階段目標就達99MW,屏縣綠能可望大躍進,屏東縣政府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指出,綠電形式多樣,目前仍以屋頂型為主,其次是平面式,屏東要力拚2021年底前,全縣近30萬戶民生用電以綠電供給為目標。 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表示,為了讓綠電能優先滿足全縣28.8萬戶的民生用電,縣府去年已公告以嚴重地層下陷區推動光電計畫,目前選定東港、林邊、佳冬、枋寮四鄉鎮中不適宜農業耕種、需要休耕涵養地下水的土地。 歷經一年努力,最近終於有大廠在林邊鄉動土,第一階段目標99MW,總算讓縣府吃下定心丸。綠能辦公室估算,如果要達到以綠能供給全縣民生用電,至少需要800MW,以目前推進的速度,應該有機會達成。 近年政府大推綠能,屏東縣的綠能型態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林立,有的是屋頂型、有的是地面型,在新埤鄉的大響營堤防甚至有長達3公里的綠能堤防,另外在屏北地區也有利用砂石坑洞的太陽能板,只要是可以利用的空間,縣府全部挖空心思發展綠電,目前全縣累計併聯發電的綠電已達400MW。 以最近在林邊動工的寶晶能源公司為例,第一階段太陽光電建置容量99MW預計明年中即可併聯電,縣府預估未來每年發電量可達1.6億度,約等於可提供屏東縣2.9萬戶用電量。除此之外,縣府說今年應該還有二至三案有機會動工,綠能進度可望再往前推進。 在目前綠能遍地開花的情況下,究竟哪一種形式的發電效果最好?綠能專案辦公室表示,發電形式主要是遷就地形地貌,發電效果不受影響,以每天平均日照4.5小時計算,1MW一天約可發電4500度。 本則新聞轉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7/4401182

屏東力拼全球100%綠電城市嚴重地層下陷區光電專案計畫首批動工

    力拼台灣第一個全球100%綠電城市的屏東,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專案計畫有新的突破進展了!此計畫專業輔導業者寶晶能源公司今(5)日於林邊鄉舉辦太陽光電案場動工典禮,是目前參與屏東力拼100%綠電城市目標專案輔導廠商中,最看好屏東友善綠電投資環境而拔得頭籌率先動工的第1家公司,目前於該區第一階段太陽光電建置容量可達99MW,預估每年發電量可達1.6億度,約等於可提供屏東縣2.9萬戶用電量;相當於減少8.6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減碳效益。     屏東縣政府一直致力於綠能事務推動,105年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城市發展ICLEI組織,成為全台第一個以100%綠電城市為縣政發展目標的縣市,潘孟安縣長表示,現階段將會優先以提供滿足屏東縣28.8萬戶民生需求之綠電作為本府推動綠能政策重要策略之一。嚴重地層下陷區光電計畫選定目前東港、林邊、佳冬、枋寮四鄉鎮中不適宜農業耕種、需要休耕涵養地下水的土地,為避免饋線不足問題,由業者、縣府、台電與地主四方協力採專案集結升壓方式設置太陽光電,呼應未參與98年養水種電之農民的期待,並兼顧國土復育及活化地方產業等效益。     本計畫區域有別於其他縣市單一土地權屬案場建置,由本府籌組專家委員會,評選相對具開發能力業者,計畫區域多為私人土地,由業者親自向地主承租土地建立關係,本府則是站在推廣與監督的第三方角色。本計畫為全國第一例,在無先例可循情形下,從計畫草創時期開始著手,從既有各項資源盤點、整合,到計畫於108年初公告後,歷經專案輔導業者資格篩選、管理契約簽訂;同步進行中央各部會及府內各局處溝通協調,協助專案輔導業者降低行政成本。在業者與地主關係建立上亦屬不易,以寶晶能源公司為例,在其目標未來建置300MW以上太陽光電案場,籌備過程中就需與至少800位以上的地主溝通,相對其他業者開發單一土地權屬案場更為艱辛且漫長。     屏東縣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表示,本計畫過去一年是縣府、專案輔導業者及地主三方參與者辛苦耕耘的一年,今年陸陸續續將會有其他案場動工,將會是本計畫逐步收成的一年,相信寶晶能源公司的開工典禮,能為四鄉鎮帶來周邊效益,亦使民眾看到縣府推動綠能的決心與成效。   ▲屏東縣長潘孟安、環保局長顏幸苑與能源局、寶晶能源董事長等人見證動工時刻  

綠能與文化遺址的對話 舊筏灣借日光點亮排灣族石板屋

    為保障偏鄉部落用電權益、提升居住品質,同時兼顧部落文化生態永續,屏東縣政府與舊筏灣部落協力,共同於部落13座石板屋設置移動式太陽能發電設備,以不破壞石板屋結構、不改變部落生態環境等原有環境衝擊最小的方式,為部落點亮石板屋光覆舊筏灣 綠能點亮黑暗部落。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海拔810公尺的舊筏灣部落,曾是屏東境內大型的排灣族部落,亦是臺灣罕有的完整石板屋群,但因地域偏遠,交通、教育、醫療不便等因素,於民國63年全數遷至今瑪家鄉排灣村(位於縣道185旁),仍有不少族人心繫原鄉時常返家打理故居、種植農作,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肆虐南臺灣,造成舊筏灣部落全境電力、訊號中斷,淪為「黑暗部落」,近年來族人深感舊部落與文化資產間的重要連結,紛紛返回原鄉重建或修復石板屋,沿山錯落保存完善13座,並以「無電部落」為號召,發展生態旅遊及部落文化體驗,帶領遊客遠離城市喧囂回到最原始的部落生活,在沒有外物干擾下體驗排灣族的部落文化。 然而基礎民生用電仍有其必需性,為了回應當地族人維持基本用電和緊急用電的需求,同時兼顧不欲過多現代設施干擾部落的期盼,今年本府於舊筏灣部落13戶石板屋每戶設置1kW太陽能板,並於石板屋中設置太陽能儲能設施,包含1kWh儲能電池、IHD螢幕和2.4kW/3kVA混合式儲能轉換器等設備,每年每戶約可發1,157度電,每年減少約6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僅部落居民日常用電更有彈性,也將部落用電的環境衝擊降到最低。 舊傳統遇新能源 因地制宜為民爭電     舊筏灣部落曾獲2019年亞太旅行協會文化與遺產類金獎,具有深厚原民文化底蘊,為最大限度保存石板屋的完整性,也因應山區多變的天氣狀態,舊筏灣部落採用「移動式」的工法設置太陽能設備,更依照13座石板屋相異的房屋架構、陽光角度、建置地點等因素,因屋制宜為每一座石板屋量身打造最適宜的太陽能設置方案。     不同於平地設置屋頂型太陽能發電設施是將太陽能板固定於支架上,舊筏灣部落的太陽能設備因為可拆卸式,颱風來襲或遇山區強風等情況即可拆卸移動,以免設備因劇烈的天氣毀損。 縣長潘孟安表示,屏東縣地形狹長涵蓋眾多原民部落,屬於原民大縣,近年甚多原民部落有感傳統文化永續傳承的重要性,返鄉極力推廣或從事文化保存工作,而屏東縣同時也是綠能大縣,當部落族人試圖在用電需求和部落傳統中尋找平衡時,本府將綠能設施導入部落中,相比傳統電力必須費力將電送至山上,綠能發電反而更能因地制宜為居民供電,當舊傳統遇上新能源未必彼此排斥,反而能為部落能源轉型提供新思維,相信舊筏灣部落的成功能為屏東原民部落開創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新方向。 ▲立委伍麗華、秘書長邱黃肇崇、環保局長顏幸苑、瑪家鄉公所羅清仁秘書、排灣社區麥飛虎理事長、蕭惠美總幹事一同為舊筏灣部落太陽光電設施揭幕啟用    

台灣用電大戶產業升級大哉問:如何智慧配置企業能源利用?

電力不僅對現代人的生活而言,已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在產業的發展上,也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不過,由於人口的持續集中與產業發展的需求,整個社會對電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有鑑於火力發電等化石燃料發電對環境的影響甚鉅,在環保意識盛行的今日,發展再生能源就成了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 台灣近年致力於能源轉型規劃,並大力發展 再生能源產業 ,明定 2025 年時,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總量將達 2,700 萬瓩以上。為達此目標,不僅是在相關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並透過修法方式,讓既有的用電大戶,透過興建再生能源、儲能設備、購買綠電憑證及代金等方式共同參與再生能源的推廣。 然而,由於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這類以天然資源為主的再生能源,基於其來源及連續性是受到季節等非人為因素所決定,而其波動性與間歇性則會影響整體電網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為了降低今後大量導入再生能源比例,對整體供電系統可能造成的衝擊,透過搭配相對應的儲能系統,並透過儲能系統本身具有的快速反應及高效能功率輸出等特性,降低及消除大量再生能源發電可能帶給電網穩定性的衝擊,就成了現階段最為可靠且可行的解決方案。 另外,對於產業界的用電大戶而言,在台灣想要藉由興建再生能源或購買綠電憑證,達到法規上所規範的設置一定比例再生能源,實際上都存有窒礙難行的因素;因此, 透過儲能設備的建置 ,以滿足法律規範的要求 ,勢必也將成為產業界最具效益的方向 。 如何確保 24 小時供電穩定,是半導體、化工業挑戰 當然,建置儲能系統對個別企業的營運影響,自然會因為個別企業的用電模式有所不同。像是具有 24 小時不間斷運作特性的半導體產業或化工產業,對於本身用電負載可以加以平衡調節,使其 24 小時週期間用電趨於平穩,沒有瞬間或短週期的尖峰負載。 這類型業者若建置儲能系統,除了藉此符合法規要求外,還可以尋求其他電力交易平台,如需量反應等應用,藉此提高經濟效益。

新能源政策外資覬覦,台灣將成亞洲風電市場前哨戰

  台灣的能源轉型已成為國際大廠覬覦的目標市場,總統蔡英文希望透過風力​​發電減少台灣對核能的依賴,目標是到 2025 年海上風電場發電量達約 5.7GW,占台灣能源結構 7%。政策企圖心吸引日本電力供應商抓緊機會爭搶台灣商機,將台灣視為佈局全球新能源市場的前哨戰。 台灣第一個商業性海上風電場福爾摩沙 1 號(Formosa 1)計劃於 2019 年底開始營運,發電能力為 130 MW。丹麥的沃旭能源(Orsted)是全球海上風電領導者,占福爾摩沙 1 號所有投資比重的 35%,另外一個投資者是日本公用事業東京電力公司和中部電力公司的合資企業 JERA,JERA 還持有福爾摩沙 2 號(Formosa 2)49% 股份,預計 2021 年開始商業營運,發電量為 376MW。 日經新聞(Nikkei Asian Review)報導台灣在全球風力發電市場的重要性,分析 JERA 看重台灣的原因。報導指出,JERA 成立於 2015 年,最初是液化天然氣進口商,於今年 4 月接管兩家日本公用事業公司的國內火力發電業務,但是,全球削減碳排放的努力及國內電力市場萎縮,促使 JERA 海外發展可再生能源業務。 目前海外發電約占 JERA 淨利潤 20%,計劃到 2025 財年將占比提高至 30%,這目標取決於將全球可再生能源業務從目前的 1.1GW 擴大至 5GW。接近 JERA 的消息人士稱,為實現這些目標,「台灣至關重要」。 JERA 也正在商討福爾摩沙 3 號(Formosa 3)約

養豬場不臭了! 台糖東海豐帶動畜產轉型 資源循環再生

屏東為國內養豬第二大縣,飼養超過120萬頭豬,過去幾年頻頻發生養豬廢水偷排、污染臭味引發居民抗議不斷的新聞事件。台灣集約化養豬發展超過50年,養豬場的設置對週邊環境影響大,成為鄰避設施,傳統的養殖方式亟需改變和轉型。 今年9月,台糖公司在屏東長治鄉打造的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正式啟用。台糖表示,這是台灣第一座畜產業循環生態園區,以循環經濟的理念,設置現代化綠能養豬場和區域沼氣中心、環境教育中心等,把過去視為廢棄物的豬糞尿和農業廢棄物,轉變為可利用資源,落實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要改變民眾對養豬業污染負面的印象,發展新經濟。   全密閉負壓水簾豬舍 智慧化管理 減少用水80% 東海豐這座養豬場畜養2萬頭豬。在透明的玻璃景觀窗內,可見豬隻在綠能畜舍內的飼養情況。 「豬舍內溫度維持在24-28度之間,這是對豬最舒適的溫度。採用全密閉負壓水簾,屋頂有太陽能板隔熱。豬舍採全封閉型,可做好生物防疫。」台糖公司再生能源小組經理吳耀煌說明,全密閉負壓水簾和太陽能板除了幫畜舍降溫,畜舍內的溫度、通風、環境、餵食控制系統等,都透過物聯網技術智慧化管理,以現代化養殖改善傳統開放式豬舍臭味外溢的問題。 密閉式負壓水簾畜舍除了可解決臭味問題,過去傳統開放式豬舍,為了清理豬糞尿,每天要用大量水沖洗豬隻和豬舍,新的畜舍採用高床式條狀地板,豬的糞尿會從縫隙漏至下方,下面設有自動刮糞設備,可定期清除豬的排洩物。 這樣的改變減少了大量清洗豬舍的用水,吳耀煌說,「平均每頭豬的每日用水量,從過去的30公升減少為5公升,節省用水達80%以上。」 高床式豬舍地板,可減少清洗豬舍用水達80%。攝影:李育琴 區域沼氣中心 把豬糞、農業廢棄物變綠電 收集後的豬糞尿,集中至園區內的沼氣中心,進行厭氧消化處理。產生的沼渣進行推肥,生產有機質肥料,讓園區作物和景觀植物施用;沼氣經脫硫後用來發電,生產的綠電賣給台電躉售,或提供園區畜舍使用;沼液廢水、雨水回收,處理後作為園區豬舍清洗和水簾降溫用水,或經再生處理成可飲用水。整個園區內的能資源皆可循環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