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高屏太陽光電支持率居全國之冠 屏東綠能推動獲民眾認同

在極端氣候的威脅下,國人減碳意識逐漸抬頭。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台灣企業永續學院日前發佈的「2021第四屆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高屏地區的民眾支持太陽光電的比例達42%,居全國之冠,顯示屏東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太陽光電設置,已獲得民眾認同。 日照充足 屏東具備發展光電產業優勢 在 「2021第四屆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中,詢問全台各地受訪者認為台灣未來適合哪種發電方式,包含核能、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域風電與水力發電。其中,高屏地區民眾選擇太陽光電的比例為全台第一,也是唯一選擇太陽光電高於其他發電方式的地區。 屏東縣日照充足,等效日照小時高達4.5小時,具備發展光電產業的先天優勢。再加上,屏東縣政府近年來的政策支持與完整配套措施,讓地方的光電產業發展顯著,不僅帶動相關就業機會,也獲得地方民眾的支持肯定。   高屏地區民眾選擇太陽光電的比例為全台第一。(翻攝自2021第四屆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     屏東縣政府超前部署 光電建設發展快速 台灣南部早期為工業重鎮,加上近年來境外汙染與燃煤電廠等影響,居民深受空汙危害,如何降低空汙、實踐能源轉型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課題。屏東縣政府在2015年成立全國首間綠能辦公室,亦開始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專區」等光電計畫,活絡閒置土地,並搭建產、官、民三方平台,透過專案輔導,創造農民、地主及業者三贏局面,成功加速屏東縣光電建設發展。 據台電公開資料顯示,屏東縣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經達到6.83億瓦(683MW)。屏東縣政府日前更宣示,預計在2021年底達成全縣28.8萬戶民生用電以綠電供給為主,待未來興達電廠完成燃煤機組除役後,空汙問題可更可進一步獲得改善。   面對光電開發爭議 積極尋求多贏方案 屏東縣政府除透過專案專區實踐能源轉型外,面對備受關注的石頭營光電文資爭議時,也積極尋求多贏方案,為落實最合適的歷史遺跡保存與活化,展開「枋寮二戰石頭營軍事遺跡調查研究計畫」,將對石頭營全區展開完整的文資調查與研究。 地方能源業者日前也主動將開發區內的重要遺跡提報為歷史建築文化資產,期望透過身分的認定加速相關保存活化方案。業者目前也與國立屏東大學文創系教授林思玲進行產學合作,計畫打造全台首座「生利文資綠能園區」,期望透過產官民的共同努力,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在達成能源轉型的目標下創造多方共存共融的光電開發模式。   本文轉自:高屏太陽光電支持率居全國之冠 屏東綠能推動獲民眾認同 — 上報 / 生活 (upmedia.mg)

國產署公告標租7宗太陽光電土地 面積合計8.59公頃

財政部國產署今公告標租7宗太陽能光電土地,面積合計約8.59公頃,預計9月23日開標。(記者鄭琪芳攝)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今日再度公告標租7宗太陽能光電土地,分別位於宜蘭縣礁溪鄉、花蓮縣鳳林鎮、台中市沙鹿區、新竹市、苗栗縣竹南鎮、嘉義縣大林鎮及台東縣太麻里鄉,區位及基地條件俱佳,面積合計約8.59公頃,預計9月23日開標。 國產署表示,相關招標資訊揭露於北、中、南區分署網站「招標資訊」項下,其中宜蘭縣及台東縣兩宗國有土地為首次於該地推出的標租光電標的,使用分區及使用地類別分別為一般農業區水利用地、山坡地保育區農牧用地,歡迎光電業者踴躍投標。 國產署表示,國有非公用土地於不影響保育及無公用前提下,配合政府各項政策提供使用,近年配合辦理太陽光電政策推動,積極提供申請開發(委託經營)、共同改良利用及標租等多元方式提供適宜國有土地供設置太陽光電設施使用。 根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中,國產署提供標租12案、委託經營10案及共同改良利用2案,共 24案約494公頃國有土地,預計發電量可達421.169MW,其中248.892MW已併網發電。國產署表示,為於2025年達成中央政府太陽光電累積裝置容量20GW總體目標,將持續篩選適宜國有土地辦理標租公告。   本文轉自:國產署公告標租7宗太陽光電土地 面積合計8.59公頃 – 自由財經 (ltn.com.tw)

光電產業的最後一片拼圖 廢太陽能板完全回收系統

【文˙陳群芳 圖˙莊坤儒】 根據環保署預估,台灣的太陽能板廢棄物在2023年約產生一萬公噸,2035年起每年則將超過十萬公噸;而以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的預測模型來推估,至2050年全球的廢太陽能板將達到9.1億公噸,相當於2.2億隻亞洲象。發展潔淨能源的美意,恐被棘手的廢棄物問題而掩蓋,廢太陽能板的回收已是全球當務之急。 台南大學綠能所的研究團隊以「永續物命」為理念,領先國際開發出完全回收系統。他們打造太陽光電產業的循環經濟,為世紀難題找到解方,也為台灣的光電產業闢出一條新路。 夏季中南部艷陽高照,太陽能板努力地做工。若是民間集資架設,大家正開心賺進躉售電價,朝著潔淨能源的目標邁進。但這些裝設在屋頂、空地上的太陽能板,並非長命百歲,以現行技術,太陽能板壽命大約20年,而遭遇天災、鳥糞等攻擊造成的損壞也時有所聞。當我們認為大幅使用太陽能,可以延緩氣候變遷之時,大家可曾想過,這些退役的太陽能板將何去何從?   國際級超級任務 一塊太陽能板的組成,是將太陽能電池以封裝材料如EVA塑膠,封裝在玻璃與背板之間,然後在四周裝上鋁框。而市面上九成的太陽能電池,是採用矽晶製作的矽晶太陽能電池,因此太陽能板的主要材料裡大約是75%玻璃、10%鋁、10%EVA塑膠,其他還有矽、銅、銀等。「太陽能板可以耐受日曬、風吹雨打至少20年,代表這些材料的等級是很高的,應該被回收再利用。」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教授傅耀賢表示。 歐洲的太陽光電發展較早,也較快就面臨廢太陽能板的處理,因此,目前國際上處理廢太陽能板回收,主要是由歐盟成立的組織「PV Cycle」領頭。PV Cycle的處理方法是先將鋁框卸除,再以機械破碎方式分成玻璃、金屬、塑膠,其中塑膠會再以熱裂解的方式,將EVA膠合層及背板以高溫氣化,最後回收鋁、矽、銅、銀、玻璃等材料。 熱裂解可以想像成是沒有氧氣的燃燒,當太陽能板上的材料經過裂解後,會被碳化或是變成氣體。然而太陽能板的背板裡含有氟,燃燒後的氣體會破壞臭氧層,所以採用熱裂解的方式,必須建置捕捉有毒氣體的設備,再妥善處理。這也是為什麼PV Cycle的回收產線需要像煉鋼廠的大空間,且一台設備要價將近台幣一億元。 傅耀賢指出,歐洲的回收產業不像台灣發達,對他們而言,EVA、含氟背板的回收產值都太低,即使大費周章回收,也無處可用,最後還是得找地方掩埋或燒掉;且現階段歐洲也沒有技術將這些物質從太陽能板上分離,才會一開始就選擇燒掉。傅耀賢以含氟背板的成分PVDF為例,「PVDF的新料一公斤1,300元,回收後也有幾百元的價值,但當把它燒掉,價值就是零,還要花錢處理廢氣。」不忍有用的材料被廢棄,還會造成環境汙染的隱憂,這豈不有違發展綠能的初衷,促使傅耀賢與研究團隊,立志要做到太陽能板完全回收。   領先全球的完全回收系統 求學時代主修化學,傅耀賢2001年博士班畢業後便進入工研院,鑽研新材料在太陽能的應用,接著到台南大學任教,繼續太陽光電的研究。20多年不間斷的研究生涯,傅耀賢見證了太陽光電的起伏興衰。傅耀賢表示,冶金級的矽曾經要價1公斤1萬元台幣,當時矽晶太陽能電池的成本非常高,於是投入研究能替代矽晶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原本矽晶電池一瓦售價3.4美金,成本1.8美金的薄膜電池具有優勢;隨著矽晶成本降低,現在矽晶太陽能電池每瓦只要0.4美金,轉換效率差、成本相對高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被淘汰,台灣廠商也倒了好幾間。傅耀賢轉而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並持續尋找能促進產業發展的研究方向。 當國際間大力推動綠能,以2050年淨零碳排為目標時,傅耀賢意識到太陽能蓬勃發展的背後,是廢太陽能板回收的問題。「如果只是燒掉,沒有循環回收再使用,那全世界每年製造的廢棄物量將以億噸算,這樣太陽能發電還算是環保嗎?」傅耀賢自問。 於是2017年,傅耀賢帶領團隊開始進行回收的研究。化學出身的他們,起初以化學分解的方式切入,但溶劑會造成二次汙染,即使研究有成,仍沒想過推廣。團隊改嘗試物理性技術,以破壞材料接面親和力的方式,一層一層的拆解太陽能板。台灣是工具機大國,具備精密機械技術的深厚基礎,團隊與多間廠商合作研發,克服機器升溫膠合層會沾黏等問題。經過不斷地研究,如今最新的技術是,機台在室溫下即可進行太陽能板拆解,不需要增溫,可在不破壞材料原有特性的原則下,成功將鋁框、矽晶、玻璃、EVA、PVDF、貴重金屬等分別回收。 正價回收,太陽光電的循環經濟 光把材料逐項回收還不夠,為讓太陽能板回收有機會帶動產業發展,團隊繼續研究回收後的材料應用,探索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核心成員之一的洪嘉聰博士表示,回收技術研發的過程中,其實數度有廠商想向傅耀賢買下技術。傳統的學術研究,或許就止步於單項技術開發,但傅耀賢知道,技術轉移後,在商言商,人們只會取用價值高的材料,如矽、銀,而EVA、玻璃等商業價值低的材料,可能就被廢棄;所以必須開發各種回收材料的加值應用,將整條產業鏈串起來,才能真的為廢太陽能板找到出路。 傅耀賢表示,台灣有著回收產業鏈完整的優勢,其他國家眼中的廢棄物,台灣的廠商卻有辦法把垃圾變黃金,就像台灣有領先全球的寶特紗紡織技術。回收料對台灣廠商而言是能節省成本的原料,不用從石油提煉新料,也不用挖礦,為地球省下資源。 從太陽能板上回收下來的EVA,因為封裝膠合的過程會混雜金屬,所以純度不若新料高。團隊化缺點為優點,開發本來就要在EVA添加金屬的產品,例如無塵室裡具抗靜電材質的鞋子。在團隊的努力下,現在已有廠商願意使用從太陽能板回收來的EVA,來製作鞋子、瑜珈墊等。 從太陽能背板上刨下來的PVDF,若以熱裂解的方法處理,其產生的氫氟碳化物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但傅耀賢的團隊卻是利用PVDF抗酸鹼的特性,正在研究要做成工業排水的水管,還是工廠用的塗料,抑或是做成水庫的濾水器,評估哪種用途的可行性、商業價值比較高,再持續邁進。   創新思維,不再與民爭地 團隊的理念是,不光做到回收(recycle),還要創價(upcycling),甚至要做到回復(recovery),讓回收後的材料重新變成太陽能板。太陽能板裡占比最大的玻璃,也是最棘手、大家最不想碰觸的問題,傅耀賢的團隊卻能將從太陽能板回收的玻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太陽能板,延續它的生命。 傳統的太陽能板使用的是平板玻璃,必須加裝鋁框強化玻璃的耐受力。傅耀賢團隊從名為「槽型玻璃」的建材為發想,並將太陽能電池嵌入玻璃中,開發出使用回收玻璃製作槽型光電玻璃的製程。核心成員之一、具物理專長的戴學斌博士拿了一張名片舉例,本來是一張平平的紙無法耐重,但將兩個短邊往內折兩折後,變成ㄇ字型,讓應力能平均展開便能耐重,就是槽型玻璃的原理。 去年九月,傅耀賢的團隊與中油合作,使用他們開發的槽型玻璃來搭建一間太陽能屋,核心成員劉真誠博士笑說:「架設的過程中榔頭不時會敲中玻璃,可一點事兒也沒有,表示這個建材的強度真的夠。」而太陽能屋所發的電力,也足夠供應裡頭的冷氣使用,增強了團隊推展光電建材的信心。 為了增加太陽能占整體發電的比例,勢必得大量增加太陽能板的鋪設,所以太陽能發電一直有與民爭地的問題。團隊的構想是,太陽能板若能跟建築物整合,只要花費建材成本,便能達到發電效果,例如高速公路的隔音牆、人行道等,都是傅耀賢認為可行的裝設場所。如此不僅大幅降低搭建太陽能板的成本,更能將太陽光電融入生活,就不需要特地找空間來裝設,解決與民爭地的問題。 許光電產業一個未來 團隊投入太陽能板回收的研究已經五年,如今,光電建材正籌募認證經費,並已有國內外廠商表達合作意願,一旦通過建材與光電的雙認證,便能為光電產業拓展另一種視野。回收機台設備也已進入自動化的測試階段,團隊還計畫打造一條全自動化、能裝進40呎貨櫃的產線,如此一來便能將回收裝置送到世界各地,節省大型太陽能電廠運輸廢太陽能板所耗費的能源,也意味著台灣能藉由太陽能板回收的技術,在國際市場闢出一條新路。 問傅耀賢這五年來是否遇過瓶頸?他笑笑地說:「走到盡頭很多次,但是都熬過了。」光是回收技術的改良就歷經三次大變動,許多起初理念契合的廠商,開始很支持,但後來等不下去而放棄,一度令傅耀賢沮喪。他明白從零開始的研究,很難讓要養員工的企業願意投入,所以傅耀賢申請政府計畫來取得經費,一點一滴地讓研究往前推進。他說,如何爭取計畫、如何提高技術門檻,這些都是團隊時時刻刻在面對的挑戰。 這幾年政府鼓勵大學成立公司,讓研究成果能與產業接軌,團隊成立台南大學第一個因計畫成果衍生的新創公司。在教育部與科技部的協助下,傅耀賢還要學習企管、募資等各項知識,早已超過人們對大學教授的想像。包含傅耀賢在內的四位團隊核心成員,已決定就算賣地賣房,也要拿出百萬積蓄,作為公司營運的資金。戴學斌笑說,傅耀賢像是傳教士,總提醒團隊把太陽能板回收當成志業。「因為這是對環境有幫助的事,能不能賺錢不知道,但做這件事是快樂的。」傅耀賢義無反顧地說。   本文轉自:光電產業的最後一片拼圖 廢太陽能板完全回收系統 | 雜誌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國產署標租太陽能光電土地 3宗標脫商機5.07億元

近期台電供電不穩引發能源供應問題,財政部國產署標租今年首批太陽能光電土地受到外界關注。根據國產署規劃,此批標租土地有6宗,總面積10.06公頃,今日開標標出3宗土地,包含花蓮吉安鄉、高雄市阿蓮區及台中東勢區土地,共計4.89公頃,估計20年商機高達5.07億元。 根據國產署規劃,今年首批規劃標租土地包含花蓮縣吉安鄉、花蓮縣鳳林鎮、台中市東勢區、苗栗縣竹南鎮、高雄市阿蓮區、嘉義縣大林鎮土地6宗,土地面積10.06公頃。 國產署成功標出3宗土地,包含花蓮縣吉安鄉土地,面積2.96公頃,有1標封投標,投標設備裝置容量為3515峰瓩(kWp),回饋比率3.5%,根據計算每年售電金額1634萬元。 標出第2宗土地為高雄阿蓮區土地面積為4671平方公尺,同樣是1標封投標,投標設備裝置容量為468峰瓩,回饋金比率為15%,每年售電金額218萬元。 而第3宗則是台中市東勢區土地,面積達1.46公頃土地,有2標封搶標,最終以投標設備裝置容量為1469峰瓩,回饋金比率6%標出,每年售電金額估計有683萬元。以租期20年來算,這3宗土地順利標出估將創造5.07億元商機。 國產署表示,配合行政院2025年太陽光電目標累積裝置容量20GW總體目標,國產署近年以多元方式釋出國有地供業者設置太陽光電設備,包含申請開發(委託經營)、共同改良利用及標租等。 本文轉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520006517-260410?chdtv

太陽能助攻白天供電,尖峰發電量破 300 萬瓩比核能還要高

經過 513 與 517 五天內兩次分區限電後,大眾對台灣供電能力頗為關心,擔心是否又會無預警停電,不過對於近日的天氣狀況來說,太陽光電有如白日救場先鋒,從台電系統各機組發電量可發現,太陽能在早上 10:30 分就能帶來超過 300 萬瓩電力。 夏季提早到來各地天氣晴朗炎熱,有局部超過 38 度高溫機率,冷氣需求大增,加上景氣升溫帶動用電增加,台電預估今天最高用電量高達 3,780 萬瓩,系統最大供電能力為 4,014.0 萬瓩,預估用電量比昨天高、供電量比昨天低,顯然供電仍不太餘裕。 (Source:台電) 不過晴朗天氣也有助太陽能發電,如今太陽能裝置量已經能協助白天用電尖峰,從台電系統各機組發電量可發現,太陽光電在早上 10:30 分發電量就超過 300 萬瓩,已經超過核能的 276 萬瓩。 近年來台灣正進行能源轉型,再生能源裝置量也逐年攀升,已經從 2016 年 4.7GW 翻倍增加到 2020 年 9.4GW,其中太陽能更是發展主力之一,裝置量在四年間從 1.2GW 增加到 5.8GW,增加幅度高達 383%。 雖說 2020 年因疫情衝擊太陽能進口材料,同時也基於國土管理,政府增設農業用地變更審查程序、海岸管理與出流管制,2020 年太陽能裝置量受影響,沒有達到去年的 6.5GW 目標,將會延後到今年第二季達標,但也期望今年在漁電共生、屋頂型太陽能推進下達到 8.75GW。 今日的供電燈號依然為供電吃緊的黃燈,備轉容量比昨天的 6.73% 還要低,僅 6.14%,不過若用電量與昨天大致相同、也無機組故障,白天還不用過於擔心限電,從今天與昨天的資料來看,太陽能在中午尖峰時段發電量近 340 萬瓩,發電占比也高達 9%。 (Source:台電) 不過黃昏後隨著太陽能發電量下降、以及水資源限制條電下,電力調度仍需面對夜間的尖峰負載、備轉容量吃緊的挑戰,太陽能畢竟是靠天吃飯電源,在下午 14、15 點過後就會降至 300 萬瓩以下,日落後自然也無電可發,若要提高電網穩定與將再生能源當作備援,還需要加速儲能設備進展。 台電昨日則採取通知個別通知大用戶抑低用電條件及加強需量反應措施,16

為光電「後事」著想,環保署完備廢棄太陽能板清理機制

太陽能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主力之一,並以 2025 年太陽能裝置量達 20GW 為目標邁進,考量到太陽能模組「後事」處理事宜,行政院環保署已完備廢棄太陽能板機制,目前台灣更有 2 家合法處理機構可處理。 根據台灣的再生能源規劃,2025 年太陽能裝置容量預估將達 20GW,以太陽能板 20 年壽命來看, 2035 年後每年會有超過 10 萬公噸的廢棄模組,每年也會有 0.5% 因為天災提早退休的太陽能板,須重視太陽能板的回收處理議題。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矽晶太陽能板主要成分為玻璃 74.2%、鋁框架 10.3%、電池 4% 等,組成方式則由電池與玻璃間的醋酸乙烯酯聚合物(EVA)黏著,鋁框緊密封裝太陽能電池,雖並不會自行溶解或滲出液體造成環境污染,可廢棄後貯存、清除階段屬一般事業廢棄物,但仍不可隨意丟棄。 台灣太陽能板回收處理方式,現階段由經濟部能源局代徵費用,並先行保管,根據 2019 年 2 月 1 日訂定的「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已經納入太陽能板回收費用 1,000元 / KW,用來建立回收機制,同年 12 月 31 日公告訂定「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模組回收費用為每度新臺幣 0.0656 元 因此自 2019 年環保署以委辦方式委託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辦理廢棄太陽能板清除處理,並輔導該協會負起生產者延伸責任,成立專案管理小組協助建立清除處理體系與順暢廢棄太陽能板清除處理工作等前置作業。 目前台灣已有 2 家合法處理機構可處理廢太陽光電板,同時也取得日本與德國收受處理意願,已經能因應現階段廢太陽能板量能與天災發生時大量損壞情形。 民眾或業者要回收太陽能板時,可於「廢太陽能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自行登錄,按照「問」、「填」、「集」、「收」回收 4 步驟,由專案管理小組協助媒合合法清除處理機構清理;另外家戶甚至是露營車等民眾少量使用者,也可委由該縣市清潔隊協助清理,或撥打專線電話 (03)-8520009,獲得協助處理。 不過若是大型電廠,需要處理的太陽能板累計達 50 片,業者需在限定時間內,自行或由專案辦公室媒合具廢棄物代碼為「D-2528 裝置使用後廢棄之太陽能光電板」運送至指定暫存點或處理(模廠)業者。 也提醒,若任意棄置廢棄太陽光電板,或透過不合法的管道清除處理,違者將依廢清法,最高處 300 萬元罰鍰。 本文轉自:https://technews.tw/2021/05/18/solar-cell-module-recycle/

農委會公布養殖漁業白皮書,4年投87億拚產業轉型,2025漁電共生規劃一萬公頃

海洋資源減少,養殖漁業成為海鮮供應重要來源,台灣雖為遠洋漁業大國,但遠洋捕撈漁獲有九成直接外銷,實際上台灣餐桌上的海鮮自給率不到六成,其中以養殖漁業為最大宗,2018年台灣養殖漁業產值更首度超越遠洋漁業,達到375億元,77%產量均為內銷。 然而,養殖漁業近年面對嚴峻挑戰,包括氣候變遷、人力短缺與成本上揚,市場通路由實體往網購、超市挪移,保鮮量能需求大增,為增加養殖漁業競爭力,農委會昨(11)日提出養殖漁業白皮書,六大措施拚產業升級,預計四年投入87.3億元,包含推動漁電共生、建置養殖專區、培訓人才、統籌供水系統、引導魚塭轉型、強化加工凍儲、冷鏈體系。(詳細措施內容與預算請見文末附表) 值得注意的是六大措施中的漁電共生,2025年地面型漁電設置目標需達4GW,換算面積為1萬公頃魚塭面積,佔我國魚塭面積的1/4。漁業署目前盤點出4702公頃露天魚塭優先推動。農委會企劃處表示,魚塭設置漁電必須綁定產銷履歷,避免「假養魚、真種電」的亂象。 2019養殖漁業年產值375億,內銷77% 台灣漁業分為遠洋漁業、沿近海漁業及養殖漁業,2018年起養殖漁業產值超過遠洋漁業,2019年養殖漁業產值為375億元,總產量約29.3萬公噸,以吳郭魚 (6.5萬公噸)、虱目魚 (5.2萬公噸)、文蛤 (5萬公噸)、牡蠣 (2.2萬公噸)、鱸魚(2萬公噸)、石斑魚 (1.8萬公噸)、午仔魚 (1.2萬公噸)、白蝦 (1萬公噸) 為主要養殖魚種,內銷比例為77%。 2025年預計一萬公頃漁電,佔全國魚塭面積1/4 六大措施預計於四年內投入約87.3億元,包含前端基礎建設53.9億元、中端產業輔導15.4億元、後端物流行銷則為18億元。 針對綠能共構部分,漁業署長張致盛說明,為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目前已盤點130場、共計229公頃的室內養殖場來發展屋頂型太陽能光電以及智能節水循環系統,預計可設置容量為 0.339GW。 政府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需達30.161GW,佔比最高的太陽能光電設置目標為20GW,農業部門被分配到9.3GW的光電設置量,其中有4GW為漁電設置,換算成魚塭面積為一萬公頃,佔我國魚塭總面積1/4。 企劃處:漁電需綁定產銷履歷,避免假養魚真種電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說明,經過內政部套疊、排除產業聚落,初步盤點出的4702公頃的露天魚塭是較無社會及生態疑慮的區域,「目前僅是初步盤點,真正要蓋上還需經過環設檢核。」現已核定的漁電共生案場面積總計649.1公頃。 農委會企劃處企劃科長黃新達說明,盤點仍在持續進行,會透過各式圖資排除生態熱點如石虎、Ebird的鳥類活動區域,以及產業聚落,篩選出最沒爭議的區域,而為避免「假養魚、真種電」的亂象,魚塭設置漁電必須綁定產銷履歷。 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預計 4 年內產銷履歷驗證戶數要增加到現在的2倍、覆蓋率要達10%,漁業署將增加49項可申辦品項,並補助驗證費用鼓勵業者申請TGAP,加強食魚教育、魚塭水質監測儀器增設,直接傳輸資料上網。 淡水養殖魚塭比例將減少10%,輔導業者退場 針對產業轉型,張致盛說明,因應國土資源有限,內陸魚塭將從4.1萬公頃縮減為3.5萬公頃,漁業署將依據《國土計畫法》去盤點不適合養殖區域,例如:地目為非養殖用地的漁塭,將在四年內輔導業者退場。 內陸魚塭面積減少,漁業署的對應措施是強化海面箱網養殖以及整補作業港口整頓。張致盛說明,漁業署已盤點沿海11處箱網養殖區域,過去箱網會因為颱風到來而影響表層水體的漁獲收產,接下來會請學者協助開發沉降式的智慧箱網,遇到海況不佳時可以下沉。 六大措施也包含增設養殖漁業生產區,張致盛表示,現在有51處的養殖漁業專區增加到60處,並讓養殖魚塭更集中,且淡水養殖魚塭比例會從45%下降至35%,減少地下水使用量,鎖定區域是西部(臺17線以西),因為臺17線以西的魚塭面積佔全國53.8%,改以鹽水或是半鹹水的方式養殖;此外,興建5處供水設施(總面積約1344公頃)。 漁業署長張致盛(攝影/林怡均) 鼓勵養青投入、增設冷鏈、初級加工 全國養殖漁戶為3.6萬戶,從業人口約10.2萬人,平均年齡為57.3歲。張致盛說明,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之一是青年的投入,目前全國有5處聯誼會 (彰化、雲林、嘉義、屏東、台東)、會員203人,未來會增加到12處、會員2500人,並成立養殖培訓專班,人力資源培訓包括養殖漁業青年及研究人員,讓整體產銷輔導及資訊可以完整交流。 針對智慧轉型、廢棄物循環利用和冷鏈措施,張致盛說明,將補助節能、智能高效漁機具,並讓改良性浮具替代率達90%以上,其他蚵殼等廢棄物則研發再利用,此外,還要增加年製冰量10萬公噸、2.3萬公噸的冷凍倉儲能力、15萬公噸魚體魚池邊或漁船上的保鮮能量、1.2萬公噸水產加工產能,延長水產品保存時限、減少水產品損耗3%至5%。 養殖大宗午仔魚、石斑魚銷路長年依賴中國,漁業署:拓展其他內外銷 針對養殖漁業午仔魚、石斑魚產量多數依賴中國市場為產業隱憂,張致盛回應,會透過內外銷雙軌並行,去年Covid-19使得銷中受阻,午仔魚轉內銷,國內消費量增加,評估開發國外華人市場將有機會;至於石斑魚,去年發現歐美市場有需求,但養殖方式必須調整,石斑魚養到一定體積後,改以箱網養殖、讓體積更大,再製作成魚片,才能滿足歐美市場。 學界技術支援,漁民有的支持、亦有觀望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冉繁華說明,養殖漁業未來產業發展要兼顧糧食安全及能源政策,六大措施中的智慧箱網、AIOT的物聯網建置等需要技術等項目,學界會全力支援。高雄市彌陀區漁會總幹事林子清對漁業署政策表達肯定,獲得第32屆十大神農的屏東佳冬養殖青年陳啟宏則表示養殖漁業最需要乾淨的水源,希望供水站的設置能夠讓台灣養殖漁業發展更有前景。 針對漁電共生,屏東縣林邊漁會總幹事陳忠敏則表示,不同地區養殖狀況不同,林邊佳冬一帶多養殖午仔魚,「太陽能板蓋下去,我們要怎麼抓魚?」且設置光電板前後的漁獲會差多少,仍是未知數,因為水試所今年才要開始做試驗,林邊及佳冬的漁民多採觀望態度。 陳忠敏表示,光電板設置時間長達20年,但20年間魚塭的經營可能會有變動,漁電設置雖然明定遮蔽率為40%,在當地仍會看到少數「只種電不養魚」的漁塭,「政策我們當然會支持、會配合,但配套措施、檢核一定要做確實! 本文轉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52031/

「全國第一座」黃金級綠建築環保局,屏東縣政府生態節能大樓啟用!

「全國第一座」黃金級綠建築環保局,屏東縣政府生態節能大樓啟用! 環保局搬新家啦!從1988年成立至今,長期寄人籬下,從租用舊酒廠到舊衛生局廳舍,44年來沒有自己的辦公大樓,而且頂樓還是鐵皮屋,不只同仁工作環境不理想,連民眾出入洽公都不便。   上任後走訪環保局發現問題,我們積極解決,籌措經費覓地規劃新大樓,讓同仁和民眾有更好的洽公環境,更要帶動屏東綠建築的典範。 新大樓不到2年就完工,建築結合屏東美學,外觀設計源自大武山,地上5層、地下1層,結合陽光、空氣、水,加強通風、植栽,更在周邊提供最大開放空間給民眾使用。                     環保局更是屏東推動節能、綠能的先鋒,必須以身作則,因此新大樓符合「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水資源」及「污水及垃圾改善」等9大指標,是「全國第一座」黃金級綠建築的環保局,同步接軌國際規範。 環保局同仁工作包山包海,需要日夜輪班稽查,同時肩負綠能推動的重責大任,謝謝同仁們的辛苦,期待新大樓啟用後,繼續和各社區巡守隊守護屏東環境。 我們在環保相關議題上,和團隊一一解決歷史共業,屏東會持續努力改善不足! 今天起大家到環保局洽公,不要跑錯地方囉! 地址:屏東市北興街56號(國稅局對面)

屋頂裝光電板 不加徵房屋稅

政府力推綠能發展,於屋頂架設太陽能光電板,也成為家戶投資的新選擇之一,屏東縣政府財稅局指出,最近常聽到民眾詢問光電板的房屋稅議題,其實這方面多慮了,跟一般頂樓違建加蓋不同,光電板不屬於建築物,因此架設後,也不會增加房屋稅的負擔。 一般來說,即便是與建照不符的頂樓加蓋,在稽徵機關實際勘查發現後,還是會依照頂加的實際使用情形,課徵房屋稅。不過隨著政府、企業對綠電的需求愈來愈大,中南部也開始有不少家戶,願意提供自家的屋頂出來,因此財稅局也接到很多電話,民眾好奇如果在屋頂加蓋太陽能光電板,是否會被課徵房屋稅? 官員表示,有意投資綠電的民眾不必擔心,在頂樓裝設太陽能光電設備,不會增加房屋使用價值,因此不是房屋稅的課徵範圍。 本文轉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43/5365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