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聞消息

台東紅葉地熱預計明年商轉 年發電876萬度盈餘回饋鄉鎮

台泥紅葉谷地熱發電,去年開始鑽井,目前依照時程發展順利。 其實台泥選中紅葉谷開發地熱綠能,是延平鄉鄉有的紅葉溫泉,13年前被八八風災摧損,歷屆鄉長都希望重新開發,甚至發展地熱,可是沒錢沒人,取得部落同意辦理對外招標。 台泥剛好有花蓮DAKA休閒與水泥廠發展的經驗得標,也看好地熱發電優於光電,和鄉公所簽訂20年的發電合約,去年8月休閒溫泉區先啟用,紅葉溫泉有了新的發展。 台泥綠能董事長呂克甫去年8月27日曾表示,「地熱發電,它去結合這個溫泉,因為跟這個地方創生跟觀光結合,是一個永續的。」 台泥預估紅葉地熱一年可發電876萬度,賣電給台電,盈餘會回饋延平鄉,而且工作人員也有7成雇用延平鄉在地居民。 雖然現在休閒溫泉區營運將近半年,門票含餐飲一張1千多元,鎖定高端客戶,不過反而讓紅葉部落的居民感受不到繁榮,也吸引不了年輕人回鄉工作。 紅葉部落耆老胡先生表示,「只是說我們這邊有一個溫泉而已啦,對年輕人沒有很吸引。」 延平鄉長余光雄則表示,「除了委員會以外,我也會努力的做功課,跟我們地方傾聽地方的聲音,以及業者這邊。」 紅葉谷地熱發電是前一任鄉長和台泥簽定的合約,現任鄉長表示,仍會依照合約執行。 紅葉谷地熱電基地,目前可能是全國僅次宜蘭清水的地熱發電基地。 本文來自:台東紅葉地熱預計明年商轉 年發電876萬度盈餘回饋鄉鎮 (yahoo.com)

高雄海關提醒業者正確申報「水面型太陽光電系統中浮動構造體」之貨品分類號列

【記者張永漢/高雄報導】高雄海關表示,近來有業者進口「水面型太陽光電系統中浮動構造體」(貨名FLOAT 8TH GENERATION FLOATER),申報貨品分類號列3926.90.39.00-1「其他專供工業用塑膠製品」,第1欄稅率5 %,輸入規定:空白,經審核結果應歸列貨品分類號列8907.90.00.00-9「其他水上浮動構造體(例如︰筏、浮箱、浮力圍堰、棧橋、浮筒及浮標)」,第1欄稅率10 %,輸入規定:空白。 高雄關進一步說明,經查案貨係聚乙烯 (PE)製浮動構造體,尺寸1,000×700 x600(mm),重24.25公斤,浮力330公斤,使用於浮動式太陽能發電系統[Floating PV(Photovoltaic)System],依據海關進口稅則解釋準則一及六規定,並參據HS註解第8907節詮釋,宜歸列稅則號別第 8907.90.00號。 高雄關呼籲,業者報運此類貨物時,請申報正確貨品分類號列,俾利貨物快速通關。如對貨物之貨品分類號列有疑問時,可於進口前依進口貨物稅則預先審核實施辦法規定,備齊申請書等文件(請至財政部關務署入口網首頁>資訊匯流>資料下載>書表下載查詢下載)向該關申請稅則預審,如對前揭相關事宜有任何疑問,亦可向該關稅則預先審核窗口洽詢(電話:07-5628262)。另於通關時如發生稅捐爭議,可向納保官申請溝通協調,以協助解決相關爭議。 本文來自:高雄關提醒業者正確申報「水面型太陽光電系統中浮動構造體」之貨品分類號列,俾利貨物快速通關 – 台灣電報 (enn.tw)

陳建仁首簽公文「淨零排放綱要計畫」 總統交付4大任務曝光

新內閣今天走馬上任,行政院長陳建仁簽署第一份公文為「淨零排放路徑112-115綱要計畫」,由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國科會、教育部、文化部、農委會、海委會與環保署共9個部會提出56項子計畫,總經費約743億元,期程共計4年,以強化環境韌性,讓台灣變得更堅韌、永續。 行政院指出,面對氣候變遷造成全球環境影響,以及「淨零碳排」的世界趨勢,台灣有必要儘速針對各項對策做出因應。這項計畫預計將以「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綠運輸及運具電氣化」、「產業及能源效率」、「負碳技術」及「治理」5大工作圈,針對淨零碳排進行各面向的減緩與調適,政府必須即刻開始進行,讓國內各項產業、相關領域與國際接軌。 而今天也是陳建仁第一次主持行政院會,他在院會向閣員說,總統有交付行政院4個重要任務,第一,因應疫情變化,盤整各種防疫措施,要讓國民的生活能夠更開放、更正常;第二,要檢討所有社會照護系統,持續減輕人民負擔,讓人民的生活更加地美滿;第三,強化中小企業體質,因應疫後的挑戰;第四,蔡總統在2020年開始就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計畫,這是國發會所研擬出來的,必須繼續加強,鞏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本文來自:新官上任!陳建仁首簽公文「淨零排放綱要計畫」 總統交付4大任務曝光-風傳媒 (storm.mg)

環保署推屋頂光電 全台社區鄰里一起發電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光電是目前台灣各項再生能源中,技術相對成熟、建置時間最短的能源類型,且台灣還具備日照充足的發展優勢。環保署力推屋頂型太陽光電,只要面積達四十坪以上、日照超過二小時的屋頂,都可設置太陽能板,今年將著手盤點全國一千處潛力屋頂,希望全台社區鄰里屋頂一起發電。 盤點千處潛力屋頂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指出,只要在屋頂上架設太陽能板,小屋頂也可以有發電夢。屋頂型太陽能板不僅可以發電,還能幫助室內降溫,更不會有搶土地問題,一舉數得。 蔡玲儀表示,環保署規劃優先從全國一千多處的「低碳永續家園」村里社區做起,這些社區大多設有小型的光電設施,但主要是做為教育示範用途,今年會從中盤點出至少一千處的潛力屋頂,希望在二年內能將屋頂光電設置完成。 頂樓逾40坪、日照超過2小時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簡任技正孫忠偉說明,只要頂樓面積超過四十坪以上、日照數超過二小時,就可以設置綠能屋頂,社區大樓、活動中心或公營事業屋頂等,都是很好的設置地點。環保署也會建立媒合平台,協助民眾與光電業者合作,架設成本由業者買單,民眾只需提供屋頂,就可共享售電回饋利益。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陳詩婷則點出,無論是何種能源轉型,都不能只是改變發電方式,綠能不能淪為財團、業者才玩得起的開發遊戲。國外的綠能發展皆強調由下而上、社區能源自治,台灣也應依循此模式,擴大公民參與發電的比例;當民眾了解自身的用電來源,也會提高節電意願,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才會走得更順利。 本文來自:環署推屋頂光電 鄰里一起發電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淨零法規調適 國發會:配套訂修法令28項已完成九項

為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國發會去年3月及12月分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及「台灣淨零轉型之2030年階段目標」,並說明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的具體行動與措施。另為加速落實相關策略及行動計畫,國發會也已會商相關部會盤點應配套訂修的法令共計28項,其中已完成發布者計九項。 國發會指出,包括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案已於今年1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淨零排放,並將徵收碳費入法。 此外,為加速推動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去年12月已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送請立法院審議,其修正重點主要為明定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之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以及增加地熱能探勘許可與地熱能開發許可的申請、審查程序等相關規定。 同時,為強化國內太陽光電產業供應鏈, 行政院也已於去年8月核定國外進口或國內產製專供太陽光電模組用的玻璃,可免徵貨物稅至2027年11月23日。財政部亦於同年9月發布令釋,自去年7月1日起,以支柱直接支撐太陽光電板,未於太陽光電板上方或下方以建材舖設頂蓋,且未設有門窗、牆壁及其他裝備之太陽光電設施,非房屋稅課徵範圍,以提升民眾及業者裝設太陽能板的意願。 此外,為增加電動車普及率並友善電動車使用環境,去年11月已修正公布停車場法,明文規定公共停車場須設置電動車充電專用車位及充電設施。另內政部刻正研議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針對充電樁設置及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等問題進行檢討,希望能兼顧電動車輛用戶權益及社區用電安全。 2022年9月亦修正發布螢光燈類產品的容許耗能基準等法規,自2024年7月1日起提高標準,促使民間淘汱市售螢光燈類產品,提升住商用電效益,預估每年節電1.41億度。 同時,為督促上市櫃公司及早因應訂定其減碳目標並予相關企業一年緩衝期,去年11月修正發布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及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公開說明書應行記載事項準則,上市櫃公司自2024年起應揭露該公司有關因應氣候變遷相關資訊,並依資本額大小及產業分階段揭露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情形,以作為未來減碳參考基準。 農委會將檢討修正森林法及其施行細則,以及國有林林產物處分規則,提升國產材自給率,推動森林經營、活化森林碳吸存能力。 國發會表示,我國2050淨零排放轉型的長期願景是透過打造具競爭力、循環永續、韌性且安全的各項轉型策略,以促進經濟成長,帶動民間投資,提升能源自主及社會福祉。國發會作為肩負國家發展的規劃、審議及管考機關,將持續偕同各部會配合12項關鍵戰略計畫,滾動檢討其應配套調適的氣候基礎法制、再生能源、低碳運具及節能建築等相關法令,引導產業轉型,以兼顧環境及經濟的永續發展。 本文來自:淨零法規調適 國發會:配套訂修法令28項已完成九項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春節期間綠能發威,初四風光首度破發電占比 30%

初四中午太陽能及風力瞬時發電量合計達623.3萬瓩,風光滲透率達31.21%,相當於每3度電中,便有約1度是綠電。在風光合力發威下,風光滲透率首度突破3成,再創新高。 台電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大年初四,風光合力發威,帶動風光滲透率首度突破3成;今天中午12時32分,太陽能及風力瞬時發電量合計達623.3萬瓩,風光滲透率達31.21%,相當於每3度電中,便有約1度是綠電。 台電說明,除了過年用電量低外,主因仍是2022年衝刺出史上最高的年度再生能源裝置量,因此能增加發電量。 台電指出,去年國內再生能源設置創新高,太陽光電部分模組配置量達2.5GW,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一年,透過漁電共生等模式,有效加快設置速率;離岸風電方面,新增裝機量超過1GW,近幾年逐漸累積海事工程經驗,各業者將持續推進離岸風電進程。 台電並靈活運用抽蓄水力、時間電價、輔助服務及需量反應等彈性措施,配合精進傳統機組調度策略,維持夜尖峰穩定供電,並維持系統頻率及電壓穩定。 台電強調,近期特定媒體人稱再生能源導致電壓不穩一事,證明並非事實,希望特定媒體人藉由網路傳播資訊時,能夠謹慎查證再發言。 台電表示,特定媒體人稱核二2號機每年發電量達150億度電,全段引用「維基百科」文字,錯誤把1、2號機的合計發電量搞錯成一台機組的錯誤資訊。 此外,台電虧損主因是國際燃料成本大漲,為避免通膨影響全國民眾,因此吸收成本,卻被誤導為能源政策問題,台電對此深表遺憾。 台電並以核電占比更高的法國及韓國為例,法國及韓國電價漲幅都大於台灣,但法國虧損超過新台幣4000億元,韓國虧損將近新台幣8000億元,也大於台電。 台電表示,新年剛開始,再生能源滲透率即首次突破3成,台電感謝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努力成果,年假時每日超過4000人次出勤人力,是維持電網安全的重要支柱。 針對少數不實訊息,台電強調會持續向社會說明正確資訊,並努力維持供電穩定,盼望特定媒體人能正視台電努力,在販賣網路聲量的同時,可以運用影響力,多多傳播正確資訊。 本文來自:大年初四風光合力發威 每3度電約有1度是綠電 | 產業熱點 | 產業 | 經濟日報 (udn.com)

用電大戶選儲能 能源局祭電費扣抵誘因

鼓勵用電大戶做儲能! 經濟部能源局今天(17日)表示,目前用電大戶申報要做儲能設置已有41.6MW,為了避免相關設施閒置,並讓資源有最佳利用,提出2大方案給用戶選擇,配合者給予電費扣減誘因。 根據用電大戶條款,契約容量5000KW以上用電大戶有義務,可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或購買綠電憑證或繳代金等四管道完成。能源局表示,儲能設備安裝後,原本是由用電大戶自行運用,但台電新訂「義務儲能設備參與需量反應措施」方案,用戶可選擇參與台電調度,再生能源多的時候儲能,夜尖峰時段放電。用戶可獲得電價優惠的誘因,系統調度調節也可增加助力。 能源局指出,目前申報裝置儲能設備的總量已經達到41.6MW,今年底開始會陸續安裝完成,估算總儲電量可達約8.32萬度,相當可供16萬個家庭用戶1小時的用電,同時兼具抑低夜尖峰負載的效益。 能源局說明,用電大戶所設置的儲能設備,可以在全年週一至週五(離峰日除外),每天下午6點至8點之間連續放電2小時,就可以選擇電費抵減方式;目前規劃2方案讓用電大戶「自願選擇」參與、擇一方案適用。 方案一,是採用義務時數(400小時)制度,超過400度後可提供每度10元電費扣減 方案二,不設定義務時數,採時數累進給予差別電費扣減,150小時以內每度扣減1元,151到400小時每度扣減2元、401小時以上每度扣減5元。 官員補充,基本上就是鼓勵用越久,電費扣抵金額就會越高。 能源局表示,「義務儲能設備參與需量反應措施」規劃方案,今年將先行試行,有意參與先行試行的用電大戶,可洽台電(電話:02-23666713),明年將會正式上路實施。 本文來自:用電大戶選儲能 能源局祭電費扣抵誘因 – 自由財經 (ltn.com.tw)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

能源轉型,打造綠能科技島 —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

一、前言 臺灣能源 98%仰賴進口,又因是島國,電力無法跨國支援,提升能源自主及多元至為重要。同時,全球為因應環境惡化與能源短缺,刻正邁入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因此,推動能源轉型達成減碳目標,減少進口能源依賴,並帶動我國綠能科技及產業躍升,對臺灣而言已勢在必行。為落實能源轉型,行政院於105年10月27日通過「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亦是「5+2」產業創新之一環,期以推動綠能科技產業,成為我國能源轉型及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整體方案以「創能、儲能、節能、系統整合」為推動主軸,以國內需求為基礎,發展特色產業,並引進國內外大型投資、增加優質就業,期能帶動3.2萬人就業、105-114年累積投資額可達2兆元。 二、方案推動成果(至111年11月底) (一) 太陽光電 ■ 目標:強化太陽光電在地產業、建構國內自主供應鏈;至114年共設置20 GW(10億瓦),帶動總投資1.2兆元,114年產值達3,400億元。 ■ 進展: 1. 109年起推動漁電共生,以不影響原養殖使用為原則,將養殖魚業與太陽光電設施結合。地方政府已劃設漁電專區649.2公頃,另經濟部與農委會共同公告漁電先行區4,702公頃及漁電非先行區14,552.2公頃,共計19,903.4公頃。 2. 110年5月公告《太陽光電發電業設置共同升壓站及容量分配作業要點》,針對併接點不足線路,要求大型業者設置升壓站共用,協助專區內業者於光電設置熱區內集結併網,並已完成遴選共同升壓站21家(共用容量約1.908 GW),媒合業者集結併網。 3. 為改善太陽光電間歇性供電問題,使太陽光電之電能經儲存後得於夜間饋入電網,並促進饋線有效利用,以提升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建置量,111年9月修正發布《儲能系統結合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中華民國101度競標及容量分配作業要點》,已有7家廠商得標,儲能系統容量合計為70.6 MW。將持續辦理競標,規劃113年累計設置達500 MW。 4. 截至111年12月16日太陽光電累計裝置容量已達9.37 GW。 5. 修正《海關進口稅則》,免徵太陽光電模組使用材料進口關稅,已有4,567案次申請,促成國內廠商向下游投資模組廠。 (二) 離岸風力發電 ■ 目標:讓臺灣風場成為具國際競爭力風場,建置風電發展所需水下基礎及重件碼頭。至114年離岸風力發電累計裝設約5.6 GW,預估114年離岸風力年發電量可達210億度,累計帶動投資超過8,655億元,提供2萬個工作機會。 ■ 進展: 1. 已分別於苗栗、彰化外海完成共2座離岸風電示範風場。 2. 107年公告《潛力場址容量分配作業要點》,並於同年遴選核配3,836 MW,競價核配1,664 MW,合計共5.5 GW,將陸續於114年前完成建置。 3. 截至111年10月底離岸風電裝置量已達568 MW;預計至114年臺灣離岸風電容量將達5.6 GW,完成14座離岸風場。 4. 目前為區塊開發階段,規劃115年起每年設置1.5 GW,115-124年累計10年共設置15 GW,提供長久穩定市場需求,支持供應鏈永續發展。 (三) 智慧電表布建 ■ 目標:至113年累計布建智慧電表300萬具,帶動智慧電表相關產業;106-113年創造國內產值413億元。 ■ 進展: 1. 截至111年12月16日,累計完成約206萬具智慧電表布建。 2. 持續以每年至少50萬具數量大量布建,並將滾動式調整進度,期提前完成113年累計300萬具之目標。 (四)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 目標:建置連結產、學、研的產業創新聚落,成為國家綠能科技產業重點研發與示範場域及我國科技對國際展示之櫥窗,並打造成國際級的智慧生態城市。111年法人及學術機構與產業參與人數可超過1,364人,民間投資逾27億元。 ■ 進展: 1. 核心區開發方面,111年3月啟動沙崙醫療服務與創新園區、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第二期工程上梁;111年4月大臺南會展中心開幕營運;111年5月資安暨智慧科技研發專區第二期工程動土及沙崙K12雙語學校開工動土。 2. 建設完善能源管理系統、智慧電網、低碳運輸系統、智慧共桿及公車路線管理系統、串聯5G、光纖及無線網路,提供叫車系統、治安、城區資訊及智慧節能等服務,並使用再生能源以滿足生活需求。 三、增加配套,為能源轉型打底 (一) 成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統一管理國內再生能源憑證及其所需之電源查證與稽核,建立憑證可信度。 (二) 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將資金導引至綠能產業、綠色產業及具永續概念之企業與專案,並提升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資訊之揭露質量及透明度、建立永續分類標準的雛型,以及培養金融機構因應氣候變遷風險的韌性。 (三) 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108年5月1日修正公布,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入法,並規範用電大戶之綠電義務。為進一步優化再生能源推動環境,再於111年12月8日通過修正案,加速我國各類再生能源發展,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四) 積極推動電動機車:107-111年投入72億元,使電動機車從106年的11萬輛,提升到61萬輛;充(換)電站數由8,400座提高到近5萬座。112-115年將再投入58億元,推動「電動機車產業環境加值補助計畫」,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機車,每輛最高補助8千元外,業者設置充換電站及車行購買電動機車試乘車、維修工具或參訓課程,亦均有補助。 (五) 提供住宅與商業節能設備補助措施:為加速汰換耗電設備,自112年起,住家汰換冷氣、冰箱,除補助每臺3千元,同年6月14日前還可再申請貨物稅退稅最高2千元;一般店家汰換空調,每家最高補助20萬元、汰換節能標章LED燈具,最高補助5萬元,另提供系統節能的專案補助,最高補助500萬元。四、結語能源轉型是臺灣為永續發展必須要走的路,綠能科技則是我們能源轉型、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政府將持續推動綠能科技產業創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於能源轉型過程中,兼顧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之均衡發展,與民間共同攜手,達成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

農業部最快可望上半年掛牌 循環農業加速推動2040農業淨零達標

  農業部今年成立有望,以組織改造方式建構農業新樣貌。圖為六十石山金針花田與山下聚落。(圖片來源/水保局flicker邱南賀 攝) 主導農業部門組織大改造的農業部組織法本會期已送立法院,預計下個會期可進入審議階段,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希望今年就能三讀通過,動物保護司及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是農業部組改兩大亮點,動保司的設立是為了因應未來極具發展性的寵物產業需求,而農村發展署則是擘劃並建設完整農村的樣貌,提供農村發展建設藍圖。 另外,農委會將淨零目標訂在2040年,比國家淨零時程2050年還提早10年,陳吉仲表示,農業碳匯與循環農業是未來農業部門淨零排放的主軸,將每年1千萬公噸的農業剩餘資材導入循環農業的各項工作已陸續執行,例如3年內將雞糞轉為有機質肥料,解決養雞場每年要處理225萬公噸雞糞的煩惱,伐除恆春半島的銀合歡,破碎後製成菇包、肥料或生質燃料,加以利用。以下是陳吉仲訪談紀要: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農業部的組織有兩大亮點,期待立法院下個會期能通過。(攝影/吳尚鴻) 問:今年5月行政院會通過農業部組織法後,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的組織改造啟動,目前立法推動進度為何?主委有沒有想承擔第一任農業部長? 答:比較重要的是農業部成立後與現在農委會組織有什麼差異、有何亮點,對農村與農漁民有什麼改變,誰當農業部長不重要。大家期待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已經是3、40年的事,終於在總統蔡英文任內將農業部組織法送交立法院,這個預算會期來不及,努力看看下個會期能否通過。 農業部組織法有2個亮點,新增動物保護司,以及水土保持局成為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 動保議題牽涉範圍廣泛,且對於動保團體、學術界、產業界或寵物飼主都非常重要,寵物口數快速成長,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醫療、殯葬都需要有相關的規範,光是寵物的食衣住行育樂產值高達5、6百億元 ,舉例行的部分,帶毛小孩出門,搭乘捷運高鐵的規定,食的部分,一般食品及保健食品的管理,醫療的部分又更複雜,這些未來都會在動物保護法中訂定專章規範,動保司負責執行相關業務,這是因應未來三、五十年趨勢所需。 很多人拿德國或歐盟農村來看待國內的農村發展,但我們並沒有任何非都市計畫法的相關法規與權責機關,這是農業部要設立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的原因,訂定類似都市計畫法的非都市計畫法規來管理非都市計畫土地,處理水土保持、納入休閒農業、農場,農村裡有農業生產、居住、休閒旅遊,這個才是完整的農村,未來「庄跤」的土地使用問題,都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對農村面貌的改變發揮正面作用。 獨立出動物保護部門,統籌管理與動物保護及福利相關事務,農業部設立動物保護司顯示對動保議題的重視。(攝影/吳尚鴻) 2023年農委會主委專訪: 01》穀價有感提升 去年二期作每刈逾1100元半世紀最高 拒絕補貼政策改造稻作體質 03》農業作為一種志業——最後的農委會主委 問:農業部組織對臺灣農業有新的架構,主委心目中對臺灣農業的圖像是什麼? 答:用經濟的角度來看,臺灣農業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弱勢、競爭力不好,又因為貿易自由化而逐漸萎縮,對GDP貢獻又低,農業本身也有結構性問題,包括年齡老化、耕地面積減少等。但實際上很多人仍對農業存在感情,畢竟全國2千多萬名消費者,不說每天吃的食物是來自農業,他們可能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都在農漁村或山村裡,大家對農業還是有很多同情或是感同身受,這樣的氛圍下,也不捨臺灣農業愈來愈走向弱勢。 我不敢太想像臺灣農業未來一定要怎麼走,但很簡單地說就是要讓農業永續,永續不是嘴巴講講,而是必須做到幾件事,要有土地、陽光、水,加上農漁民,臺灣農業就可以永續。 要讓農漁民從農從漁有非常大的挑戰,非常務實地說,如果不能讓農漁民所得提高、賺到錢,他就不會從農從漁,因此這幾年政策目標很清楚有兩個,一是農漁民要賺錢、所得要增加,二是讓國內外消費都可以買到安全的農漁畜產品,只要這兩目標達到,農業一定可以永續。 以這兩個目標為主題,農漁業所遇到大環境問題就可以一一解決,包括產業結構、人力、土地、氣候變遷、貿易自由化等。如何解決?整體農業分成三大區塊,福利政策、產業政策、基礎環境建設討論,如果沒有把福利政策與產業政策做明確區分,會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基礎環境建設就是土地跟水,土地方面,用於生產的農地一定要維持74萬到81萬公頃,這個目標從來沒改變,這些農地是國土計畫裡的農業發展區,土地不能只有量,還要有品質,因此農地不能受汙染。 水的部分,土地有了,水資源也會沒問題,因為農田水利會升格公務機關後,服務的不只30幾萬公頃的灌區,灌區外的土地也陸續提供服務,從2020年10月開始迄今2年多,已擴大3萬2千公頃的灌溉服務。 問:農業碳排在全國占比微乎其微,但農業會還是推動循環農業減少碳排,減碳的目標及執行方案為何? 答:淨零本來就有減碳,我們農業只有5、6百萬公噸碳排,占全國2億8千萬公噸微乎其微,農業碳匯2千萬公噸就遠超過農業碳排。減碳可以減,但不能影響到糧食安全,農業碳匯與循環農業是未來農業部門淨零排放的主軸。 循環農業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把1千萬公噸的農業剩餘資材全部利用,原本農民要花錢處理的農業剩餘資材以後可以賣錢,例如1年225萬公噸的雞糞,本來要花錢處理,但未來3年內可以做到銷售,全部做成有機肥,再搭配2030年國內化學肥料減半從80萬公噸減半到40萬公噸,有機肥做內銷,或外銷也行。 臺中農改場開發菇類副產物加值再利用技術套組,運用菇類剩餘物質與耐酸性益生菌混合,開發出畜牧飼養用的除臭墊料與處理劑。未來墊料使用完畢後,雞糞加上墊料一起送堆肥製成有機肥,再用於農作。(圖片來源/臺中農改場臉書) 225萬公噸的雞糞怎麼處理?白肉雞土雞比較容易,一次一批,墊料可一次翻清,裝袋送堆肥場執行,將來會有四聯單的設計,全面執行。 全國18萬公頃的果樹種植面積,產生24.8萬公噸的廢棄果樹枝條,可以做成生物碳或生質燃料,但要有效率的話不是請農民載來集中處理場,而是破碎機要到果園來,打碎後送到集運場域,進行資源化處理、產品分類,可生產堆肥、菇包介質、栽培介質、生質燃料等,今年3月銀合歡及蓮霧的廢棄枝條循環示範就會登場,還有每年4.4億包的廢棄菇包的循環處理也會逐年增加執行數量。 農業剩餘資材導入循環農業首要解決運輸成本的問題,其次是要有市場需求的拉動,剩餘資材才能賣錢,農民才會配合,須儘快建立商業模式。 連強韌的竹纖維都能粉碎,桃園農改場開發「履帶式植物殘枝粉碎機」可粉碎稻草與綠竹,適用範圍廣,吃軟又吃硬,粉碎後可做堆肥或生質燃料。(圖片來源/桃園農改場) 問:從鳳梨開始到最近的魷魚秋刀魚等水產品,中國暫停大部分原本能進口的臺灣農產品進口,如果保護臺灣農業不被中國的農產貿易政策傷害? 答:我很納悶,中國十幾億人口,糧食供應要倚賴全世界,還有經濟發展所需的製造業、建築業,再怎麼資源豐富也不可能自給自足,他十幾億人口沒有吃飽也是很大的問題。 為大家解讀最近這一次(去年)12月8日公告輸中食品註冊,2019年11月中國對全球說要做這件事,只講你賣到我國家來,就要求要註冊,就這樣講而已,但大家不知要做什麼,那時已有某種程度的美中貿易戰展開,很多國家包括臺灣,自2020年3月起就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TBT)委員會例會陸續共9次提出特定貿易關切,各國是一直到2021年才確定中國要求的內容。 一開始是網站,開放大家填寫,2021年底前都是這樣做,2022年3月9日突然來函,要求我國全面改書面,且比其他國家的期限還縮短一年,須在2022年6月30日前完成,我們按照規定全部改紙本,相關部分工作,農委會主要負責水產品包括漁船及水產品公司,有179家提出註冊申請,12月公布只有1家通過,其餘都沒通過。為何6月底截止補件,但可繼續出口到8月31日,但9月、10月、11月都沒有停止進口,12月8日才公告暫停進口。 針對這個,我們花更多時間在產業因應,第一時間是處理產銷的調節措施。午仔魚的漁民心裡都有底,這事情早晚會來,只是他們用什麼理由而已,漁業署同仁之前也討論過因應措施,在討論石斑魚的因應措施時已把午仔魚魷魚秋刀魚怎麼做都想好了。 漁業署立刻與漁民座談,午仔魚4千多公噸的產銷調節就是這樣討論出來的,遠洋漁業更快,魷魚公會召開會員大會討論,建議跟漁業署提出的因應措施一樣,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總統及院長交待最簡單的目標是農漁民不會受到影響。 農委會也盤點6個月內從中國進口的肥料資材是否充足,連可替代進口的國家都找好了,飼料、肥料、種子及農藥,都必須沒問題,依據以往年度平均並考慮進口來源國情形;檢視臺灣農業是否更有韌性,不再大幅度倚賴不友善的單一市場、進口資材也同步分散,這樣我會覺得農業跟之前比,風險大幅降低。 問:中國暫停臺灣水產品的進口,使得國內水產品加工量能一下子被催生出來,要感謝中國的壓力? 答:我不能這樣說,但漁業署為了加工量能的提升很辛苦,今年6月石斑魚被暫停進口,過去石斑以活魚外銷中國的形態要改變,為了提升石斑魚的加工能量,既有的業者提升1.5倍能量外,還新增10條加工生產線,我們有太多水產品可以處理了,因為養殖漁貨會比海撈漁獲還多,養殖漁業是未來重要發展項目,趁此機會把加工量能及冷鏈建立起來,那不是很好嗎?很感謝漁業署。 漁業署長張致盛做了很多事,原本漁業署的公文要走很久,但現在只要2天就能處理完,養殖漁業、沿近海漁業、遠洋漁業的白皮書陸續推出,以前漁業署的預算不到50億元,現在超過100億元,因為發現很多議題要解決。 中國暫停午仔魚進口後,陳吉仲與張致盛到午仔魚主要產地屏東縣與漁民座談,並提出產銷調節措施。(圖片來源/漁業署臉書) 本文來自:農委會主委專訪02》農業部最快可望上半年掛牌 循環農業加速推動2040農業淨零達標 – 農傳媒 (agriharvest.tw) 延伸閱讀:2023年農委會主委專訪系列報導 01》穀價有感提升 去年二期作每刈逾1100元半世紀最高 拒絕補貼政策改造稻作體質 03》農業作為一種志業——最後的農委會主委

「沒有魚就沒有電!」屏東全台最在乎養殖的漁電共生場

「沒有魚就沒有電!」屏東海邊,全台最在乎養殖的漁電共生場 跟一般由光電業者投資不同,屏東這處石斑養殖場,是個體戶蔣坤龍從零開始,自己摸索蓋成的光電溫室。從室內通道到鋼骨結構都特製化,因為「我一切是為了魚。」 文 劉光瑩 天下雜誌765期 「我都是為了魚好!」從買地到真正賣出第一度電,蔣坤龍等了6年,他看著身長超過1米的龍膽石斑優游,很是欣慰。圖片來源:邱劍英攝 屏東枋寮一座室內養殖場,2022年12月的一天上午,呈現豐收景象。 偌大水泥圓池中,有上萬尾龍虎斑,員工穿著青蛙裝忙著將魚抬上車,準備出貨到香港。另一池裡,是身長超過1米的龍膽石斑,躍出水面激起水花。 儘管這座養殖場屋頂上蓋著太陽能板,但跟一般漁電共生案場最大不同在於,背後不是光電業者投資,而是道道地地的個體養殖戶。 40歲出頭的蔣坤龍,20年前就在東港開始養石斑魚,再到福建6年,累積了溫室養殖石斑魚的經驗。後來回到台灣,從東港一路養到枋寮,現在共有2座養殖場。 【小檔案】鑫台貿易 負責人/蔣坤龍 主要業務/石斑養殖、活魚運搬貿易 地位/獨立籌資投入光電的少數專業養殖戶 這座漁電共生溫室,面積約2公頃多,圓形的水泥魚池總共88個,中間還留下貨車進出的車道。 不為發電,最大推力是氣候 身為個體養殖戶,而非財力雄厚的大企業,漁電共生這條路,蔣坤龍從買地開始,前前後後走了6年,2022年底賣出第一度電。 養魚養得好好的,怎會想到要做光電?背後主因,其實是氣候變遷。 回想幾年前,蔣坤龍偶然聽到朋友說,光電是未來趨勢,又可以增加收入,讓他心動。但真正推了他一把的,還是魚:他不想再看天吃飯。 在露天的魚池,颱風來臨前因為悶熱而「倒池」(整池魚死光),是常有的事。或是夏天午後西北雨讓池水濃度改變,魚也可能大量暴斃。 讓他們最記憶猶新的是,八八水災帶來的豪雨讓屏東大淹水,枋寮許多養殖戶的魚因此跑光,雖然蔣坤龍的池因地勢高而倖免於難,夫妻倆還是從同業身上記取慘痛教訓。 現在,他的室內漁電石斑池壁高1.7米,正好是當年八八水災淹水高度。 蔣坤龍做活魚運搬貿易,在中國禁台灣石斑後,主要市場轉到香港。圖為員工正在收龍虎斑。(邱劍英攝) 「希望不用再看老天臉色,」蔣坤龍的想法,主要不是賺光電財,而是從養殖的需求出發,在室內做更先進、高單價、高密度養殖。 對他來說,光電收入只是加分,不是主體。 然而,申請室內漁電共生的程序複雜,從購地、建設、申請容許與養殖登記證,每一關都得等上數個月,他與太太兩人自己從頭摸索,「怪不得大家說只有財團做得來,」蔣坤龍苦笑說,因為等請照的這幾年不能養殖,就沒有收入。 具有多年養殖經驗的蔣坤龍,花了將近一年決定室內養殖的物種與做法。他什麼都試過:從蝦子、鰻魚到紅條都試養過,最後決定以最熟悉的石斑為大宗。 以魚出發,最重視養殖的案場 案場的設計,都是從養殖需求出發,「我們主體就是要做養殖,」他強調。 案場四周都裝設鋼板,可抵擋颱風。因為地質結構偏鬆軟,蔣坤龍用了蓋房子用的H型鋼;為了確保水質,他接管引入海水;更砸重本跟氣體公司買高壓氧槽,而非如一般養殖業者用水車打氣。 「蔣坤龍的場是我看過的漁電共生案場中,最重視養殖的,」日前帶學生參訪的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說。 最讓他津津樂道的,其一是節能。養殖池底與地面設計外高內低,還挖了排水溝,可輕易以重力排出池底髒污,能盡量省電,不怕停電。 其二是考慮收魚作業需求。郭建賢觀察,光電板的立柱位在魚池外,不妨礙人工作業,魚池間特別設計了寬闊車道,讓貨車可直接開到池邊收魚。 郭建賢說,蔣坤龍用的建材較其他光電場好,且環境風險控制得宜,可大幅提高養殖密度。2公頃地、88個圓池,每池可達2、3萬尾石斑,總養殖量跟6、7公頃的室外池相當,亦即密度是一般的3倍,因此兩相比較下,總成本沒有高出太多。 從養魚出發的光電石斑養殖場,單看投資金額確實不低。蔣坤龍說,還不算入土地成本,養殖場建置總成本就超過2億元。如果只靠賣電,回本時間需12年以上;但加上賣魚收入,回本時間可低於10年。 蔣坤龍不願意透露預估回本時間,只強調他盡量經營高價魚類,例如色澤鮮豔討喜的紅條石斑,一年就可賣到1億多元。 如何避免假養魚真賣電? 針對許多光電業者大舉投入室內漁電共生,動輒數百公頃,都號稱要養蝦,蔣坤龍並不看好。 「光電業者主要想賣電,但魚蝦是活的,」他強調,每個地方的疫病、水源和環境挑戰都不同,即使在某地養殖魚蝦成功,也不代表就能夠大量複製到其他地方。 很多光電業者想要收購他的場,「但是他們講得很白,他們只想要電,不想養魚,那就甭談了,」蔣坤龍說,他的立場很清楚:沒有魚就沒有電。 他認為,漁電共生想要達到光電業者、養殖戶和地主三贏,一定要結合熟悉水源與氣候的實際養殖者,而不是只靠學者或光電公司規劃,才能避免光電業者和養殖者對立,或是出現「假養魚真賣電」的狀況。 然而現況是,大多數光電業者傾向自己新建團隊,而不願找養殖業者合作,因為關注重點不同。相對地,專業養殖戶也少有意願跟光電業者合作,因為怕辛苦累積的知識被學走。 蔣坤龍認為,政府應鼓勵像他這樣的個體養殖戶建置光電,扭轉目前由光電業者主導的局面。「不能讓好好的漁電共生,變成混水摸魚,」他說得直白。(責任編輯:王儷華) 本文來自:「沒有魚就沒有電!」屏東海邊,全台最在乎養殖的漁電共生場|天下雜誌 (c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