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十大綠能新聞出爐

2022年邁入尾聲,疫情後的邊境管制以及隔離政策逐步鬆綁,但因俄烏戰爭仍未停息,歐洲面臨嚴峻的能源短缺,各國再生能源發展顯得更為積極。國際能源總署(IEA)公布再生能源將於2025年取代燃煤,躍居全球最大電力來源,成為今年最大進展。

歐盟上修2030年45%再生能源目標,過去不是太支持再生能源而仰賴核能的法國,也因為電價一年漲5倍,轉而積極加速再生能源的推動;美國通過《降低通膨法案》,投入3690億美元於氣候投資,也躍居國際再生能源重大進展。

台灣2050淨零路徑,提出再生能源佔比60-70%的目標,關鍵氣候法案《氣候變遷因應法》已完成初審,但從2025綠能20%目標確定無法達成、離岸風電國產化卡關受到監察部糾正能源局、工業局看來,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道路仍面臨諸多挑戰。

2022年11月26日,台灣剛經歷了縣市首長選舉,執政的民進黨面臨重大挫敗,台灣能源轉型之路是否會因此產生變數?是否更困難重重?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能源轉型的重要性,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仍依循往例,每年選出國內外10大綠能新聞,回顧全球與台灣提出的能源政策與目標,並藉此展望2023綠能的趨勢與願景。以下為10大綠能新聞:

2022十大綠能新聞。圖片來源/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1.  IEA:再生能源2025年將取代煤炭,躍居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IEA指出,2025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將取代燃煤發電,成為全球最主要的電力來源。依據IEA報告《再生能源2022(Renewables 2022)》,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俄烏戰爭引爆能源危機,預期全球電力結構加速轉變,多國更加重視再生能源發展,再生能源預計在2025年取代煤炭,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並預計於2027年增加至40%左右,而燃煤、燃氣、燃油、核能發電之佔比將下滑。

在預期全球電力結構重大轉變的此刻,台灣也應高度關注再生能源將帶來的轉變。

【新聞連結】:IEA:再生能源2025年將躍居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2. 台灣2050淨零路徑公佈,再生能源目標佔比60-70%

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國發會提出淨零12項關鍵戰略,配合「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落實淨零目標。

國發會提出淨零12項關鍵戰略。圖片來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_簡報

能源電力是影響淨零目標最大的因素。以2019年為例,溫室氣體排放量共265.6百萬公噸(Mt),其中電力排放就高達139 Mt。因此除了發展太陽能和風電之外,也將增設地熱、海洋能等基載型綠電並搭配儲能開發,目標2050年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60%-70%。我們也期待在2023年,政府應有深度的社會溝通、強化再生能源的系統整合、並調整國產化政策,讓我們的淨零路徑更為順暢。

【新聞連結】: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路徑 再生能源占七成打造「零碳電力」

3. 歐盟上修2030年45%再生能源目標

歐洲議會2022年9月通過2018年再生能源指令的新修訂版,支持歐盟2030年的再生能源占比,從早先6月份提出的40%上修到45%。考量烏俄戰爭的相關能源議題,以及經費規模2,100億歐元的「REPowerEU」能源計畫,並為其他再生能源提案鋪路,例如: 2025 年太陽能光電(PV)產能提高一倍、2030 年裝置容量提升600GW等。

歐盟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說明REPowerEU計畫。圖片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 Facebook

此外,每個歐盟國家將必須進行至少2個跨境電力計畫,針對年用電量超過10億度(100TWh)的會員國,則需要承擔3個跨境電力計畫,實現歐盟「減碳 55%(Fit for 55)」整體策略目標,以及盡快減少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和綠色轉型。

在此同時,我們也希望政府因應歐盟上修2030年的目標,提升我國2030年各種再生能源目標,並將其入法。

【新聞連結】:

  1. 歐盟2100億歐元能源計畫出爐 目標2025年太陽能發電量提升一倍
  2. 歐洲議會支持45%再生能源轉型目標

4. COP27「損失與損害」全球基金終將成立

涉及氣候公平正義的「損失與損害(Loss & Damage)」,在歷經多年談判與無數次討論未果後,終於在本次COP27氣候峰會取得共識,並將成立全球基金,讓富國出資協助窮國應對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損失與損害,尤其針對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區最易受到氣候衝擊的小島國家將是基金的主要受惠對象。

2022在埃及舉辦的COP27針對損失與損害(Loss & Damage)達成共識。圖片來源/UNFCCC flickr

不同於其他聯合國氣候基金,該基金的資金籌集來源廣泛,涵蓋開發銀行和創新融資,例如化石燃料稅或航空公司稅等。損失與損害基金將扮演減緩(mitigation)、調適(adaptation)與金融(finance)之外,全球氣候行動的第四座關鍵基石。基金的相關資金額度、來源、管理方式、資金接收條件等具體規範,將列入明年COP28進行討論。

我國政府也應更正視台灣偏鄉地區所面臨的氣候風險,並強化透過綠能協助部落,落實能源正義。

【新聞連結】:

  1. COP 27: “Loss & Damage” can become the fourth pillar of climate action, along with mitigation, adaptation and finance
  2. COP27損失與損害基金協議 氣候正義新曙光

5.法國電價一年漲5倍!給予核電大國當頭棒喝

一向以高度仰賴核能並自豪電價便宜穩定的法國,如今電價卻漲了5倍。導致民生經濟受到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因為電力不足的原因,非常可能分區輪流停電。

仰賴核電的法國,因近期電價上漲,民生經濟大受影響。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法國過去將投資全押在核電,再生能源發展牛步,現在付出的代價是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只能仰賴鄰國,或是輪流限電。這結果,除了再度證明法國過度仰賴核能決策的錯誤外,也凸顯了我們台灣對於因為氣候變遷、地緣政治風險所可能導致的能源危機意識的不足。要避免重蹈覆轍烏克蘭或是法國的慘痛經歷,我們現在就應該提早超前部屬台灣的能源自主安全網絡。

【新聞連結】:法國電價一年漲5倍!核電大國的當頭棒喝:「過去我們喝醉了」

6. 烏俄戰爭引能源危機,加速再生能源發展

國際能源總署10月底公布最新「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報告時表示,烏俄戰爭造成的全球能源危機正造成深刻的長久轉變,加速再生能源發展。

歐盟意識到自身過度仰賴自俄羅斯進口化石能源,故決議提高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加快對再生能源開發案的審查,暫時縮減需經各國內部冗長核可的流程,以解燃眉之急。

因為烏俄戰爭爆發,讓歐盟意識到過度仰賴自俄羅斯進口化石能源,應加速再生能源發展。圖片來源/Photo by Marcin Jozwiak on Unsplash

沒有人期待戰爭,但也因為戰爭讓世人意識到能源自主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以及再生能源可分散快速佈建的優勢。

【新聞連結】:

  1. IEA:烏戰使再生能源投資增 全球排放2025碰頂
  2. All the European countries returning to ‘dirty’ coal as Russia threatens to turn off the gas tap
  3. 歐洲能源危機「完美風暴」:7.45億人面臨寒冬生存難關,化石燃料「去俄化」各國自尋解方

7. 台灣2025綠能20%目標確定無法達成

我國再生能源發電配比20%已確定跳票,2022年10月底再生能源發電配比僅達8.1%,3年後要增加12%達到20%已不可能。

台灣再生能源基礎薄弱,太陽能受到諸多法規及行政流程限制,能源局人力不足及位階過低,無力鬆綁法規及整體規劃,加上饋線不足,導致進度落後且亂象叢生。離岸風電之佈建全仰賴國外技術及設備,新冠肺炎防疫政策導致專家及機具受阻斷而進度落後。地熱發電發展無力,直到最近才比較有心推動。

 

台灣的再生能源基礎薄弱,太陽能發展受到許多限制,離岸風電又仰賴國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6年多來由於低水電價,產業無法騰龍換鳥,用電量大增超過預期,也使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下降。

【新聞連結】:2025再生能源只占15.2%…非核家園能源配比 宣告跳票

8. 台灣氣候立法關鍵法案「氣候變遷法」完成初審

為了因應未來全球的淨零減排,台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在今年的5月12日立法院聯席委員會初步審查通過,雖保留26條條文,但在法案上已往前跨進了一步。

經12月16日的黨團協商後,確定「2050年淨零排放」列為國家長期減碳目標,也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並納入碳定價的實施,中央政策未來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協調與整合,地方則設立「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以利政策溝通和推行。

立法院黨團完成「氣候變遷法」的初審。圖片來源/立委鄭麗文 臉書

但本次的協商在許多的地方依然未有共識,諸如要徵收碳費或碳稅?是否要加入公益訴訟條款?還有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架構等。

TRENA期待氣候變遷因應法能夠在納入多方的聲音後,制定的更加完善,也同時對於規範企業的義務能有更務實的做法。

【新聞連結】:《氣候變遷因應法》初審,2050淨零碳排、碳費徵收等關鍵條文難達共識,近半保留院會協商

9. 離岸風電國產化卡關,監察部糾正能源局、工業局

我國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將於2025年達到5.6GW(10億瓦)。然而,遴選階段的3GW被要求須符合工業局所訂定之水下基礎等20餘項國產化項目,對從未接觸離岸風電產業之我國廠商,要在短短數年內大量投資陌生領域、建立學習曲線,無疑困難重重。

台灣的離岸風電國產化卡關。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綜觀歐洲離岸風電大國丹麥、英國、德國等,亦無如我國將眾多風機零組件限縮於國產,政府應重新檢視我國風電產業能量,訂定務實的門檻,給予開發商簽訂國產化項目的彈性選擇,扶植確可發展之零組件項目,不僅能滿足我國未來離岸風電之需求,更具國際競爭力,可出口亞洲各國,使台灣成為離岸風電亞太區最重要之據點。

政府應正視離岸風力開發途中遇到的國產化困境;台中港基礎建設問題;興達港能否成為水下基礎製造基地;造船問題,以及離岸風電人才培訓及教育訓練,並且應該訂定相關獎勵配套機制,有效扶植並打造台灣離岸風力產業鏈國家隊,才能展望未來亞太市場。

【新聞連結】:離岸風電國產化難達標 監察院糾正經濟部、要求再檢視

10. 美國通過《降低通膨法案》,投入3690 億美元於氣候投資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8月16簽署《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該法案聚焦綠能、醫療保險以及稅制等三大面向,被視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法案,預計在10年內投入近3750億美元於應對氣候變遷,使美國在2030年以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

美國通過《降低通膨法案》聚焦綠能、醫療保險以及稅制等三大面向。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該法案除補貼消費者購買美國本土製造的電動車及綠能,亦提供大量補貼以獎勵美國本土企業製造風能和太陽能設備。

台灣強調能源產業本土化的同時,也應考量提供本土企業適足的輔導措施。

【新聞連結】:Congress sends historic $369 billion climate, clean energy legislation to President Biden’s desk

本文來自:2022十大綠能新聞出爐 再生能源2025年將取代煤炭成全球最大電力;台灣2025綠能佔比20%確定跳票 – CSR@天下 (cw.com.tw)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