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電廠

屏東首例!東片村成立綠能合作社 未來20年可享7%收益

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拚光電」,但地方未參與,商業化的光電開發造成與社會與環境衝突不斷;為創造能源轉型與地方發展雙贏,荒野保護協會近年推動公眾參與的公民電廠,屏東縣內埔鄉東片村前後任村長認為和該社區的社會企業組織理念契合,歷時半年籌劃,今天成立大武山公民綠能科技生產合作社,也是屏東縣首個、全台第6個綠能合作社。 「公民電廠,就是大家一起來當合夥人!」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專案主任劉峻儒說,公民電廠是從認識、參與到推廣綠能,從興建、集資到後期發電收益要如何使用等,都是大家一起決定的;和商業型電廠最大的不同,收益是讓給公民,非少數參與者獨享,更重要的公民電廠還會將收益,再投資在地方回饋、社會公益上,讓綠能發電成為社會共好。 他說,台灣的能源轉型師法國外,但制定的「綠能規劃階段即納入居民參與」、「綠能利益由居民共享」等原則,卻被政府忽視,電業法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2019年增訂國外行之有年的公民電廠,雖有獎勵和補助措施,但也面臨種種困難,包含民眾不了解、募集資金、融資不易、規模太小、合法屋頂問題等,加上法規和金融的高牆,讓有心推動者在困境中苦戰,難成氣候。 荒野保護協會近年推動公眾參與的公民電廠,在屏東縣內埔鄉東片村前後任村長支持下,歷時半年籌劃,今天成立大武山公民綠能科技生產合作社,也是屏東縣首個綠能合作社。 圖/潘欣中攝影 東片村前後任長徐俊雄和黃日揚說,荒野保護協會去年執行公民電廠輔導與陪伴計畫,參訪嘉義大林明華社區的綠能合件社後,發現不僅可參與國家能源政策、促進農村社區綠能經濟發展,東片村本就是以社會企業組織凝聚社區,贏得「寶石村」美名,「共好理念一拍即合」,未來也可透過合作社協助在地農業經營,創造共生、共榮、共好。 「東片社區凝聚力強是一大關鍵!」劉峻儒說,今天成立的合作社有40人隨即召開大會選出理監事,九成是社居區民,只要是屏東縣民都能認股入社,每股100元,最低門檻只要1萬元,沒有人數限制,社員未來20年可享比定存高的7%收益,並提撥公益金回饋地方,意者可洽社區發展協會;接著開始找以屋頂型為主的電案場、廠商,再和台電簽售電約,估計約要半年。 對照現階段光電大舉進駐農村造成的爭議,劉峻儒認為,如果電廠的存在,能幫助地方,大家對待電廠的態度會不同,公民電廠的精神是創造社會溝通、實現共享;能源轉型也是社會工程,必須降低門檻才能讓更多人參與,加速太陽能普及化,從能源消費者變成生產者,才能讓一般人連結並思考能源跟環境永續、社會成本的關係。 本文來自屏東首例!東片村成立綠能合作社 未來20年可享7%收益 | 地球人 | 倡議家 (udn.com)

北部光電行不行? 四個實例看太陽光電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文:劉如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許量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 近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正進行修法,其中第12-1條「未來新建、改建與增建建物,需要強制加裝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的修法條文引起關切,民間除了憂心建物成本提高或轉嫁、提醒須留意景觀感受等想法,多數民眾可能直觀地認為北部發電效益不佳,強制加裝太陽光電恐造成其他問題。 本文想點出,我們需要擴大尺度,將北部的太陽光電發電效益置於淨零減碳目標下,並與高緯度國家相比,才能彰顯其價值。同時提出四個北台灣公民電廠的發電實例,證明北部案場除了具一定的發電效益,更有不可量化的在地價值與意義指標,是淨零未來的重要基石。 一、太陽光電只有南部適合? 先看看高緯度國家怎麼做 「台灣北部不適合發展太陽光電吧!」關心再生能源發展的朋友,應該時常在網路上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多數民眾認為相比於南部,北部「日照時間少」、「陰雨天多」,導致太陽光電發電效益不佳,不僅不符合成本,也無法達到減碳目的,因此不應該在北部推動。 然而,北部真的無法發電嗎?事實上,比台灣緯度更北的國家,也推動太陽光電。例如日本與德國,在近年都推出了建築安裝光電義務的相關法案。同樣緯度高於台灣的歐盟也在2022年訂下策略,不僅規範建築2029年皆需要強制加裝光電,同時也要求新建建築都應具備安裝太陽光電的能力。也就是說,這些緯度高於台灣、實際上日照時數更短的國家,都將太陽光電視為淨零能源政策的重要目標。 日本與德國既然強制推動太陽光電,代表他們實際上發電效率非常優異嗎?我們可以從數據來看:「容量因數」(Capacity factor)是判斷發電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代表發電裝置在一年中的實際發電量與裝置容量最大發電量的比例。簡單來說,就是平均可發電量。 日本預估2023年住宅用太陽光電容量因數平均為13.7%;而德國估計2021年屋頂太陽光電容量因數約為10.3%左右。台灣的數據則顯示,即便是潮濕多雨的北部[1],2022年平均的容量因數為12.47%,也有著不輸這些國家的發電潛力。 二、不完全以利潤為導向的公民電廠,發電量也有大潛力 除了發電效益外,由於光電具備規模彈性、進入成本低的特性,公民參與的門檻相對較低,也發展出許多別具意義的公民電廠。以下我們將從四個北部「看重價值更勝於價錢」的公民電廠的案例,其發電量的潛力以及所創造極大的社會意義。 為什麼以公民電廠為案例,而非規模型案場?公民電廠是由民眾自主發展、討論及參與再生能源的設置過程,從提供屋頂空間、興建電廠或資金來源到售電利潤分配,都有社區或民眾的加入,有著高度的參與度與公益性。 北台灣四座公民電廠的位置與相關資訊。製圖: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許量然 (一)信義新城公寓大廈 併網日期:2019年6月 裝置容量:145.7KW 年均發電量(2021-2022年):12萬9184.2度,每月可供35戶家庭用電[2] 容量因數[3](2020-2022年平均):10.12% 案場位置:台北市信義區公寓大廈頂樓(社區中10棟大廈的頂樓皆有安裝) 信義新城是台北市第一個公寓大廈型態的公民電廠。除了將售電回饋於社區居民,太陽光電板的設置也結合遮雨與水撲滿的設計,減少雨水直接打到屋頂造成的漏水現象。社區管委會也積極分享自身推動經驗,成為社區結合光電良好的示範場域。 (二)關渡國中干豆好 併網日期:2020年10月22日 裝置容量:19.845KWp 年均發電量(2021-2022年)2萬3015度,約可供六戶家庭用電 容量因數(2020-2022年平均):13.24% 案場位置:北投區關渡國中屋頂 干豆好公民電廠是台北市第一座「公有屋頂」開放公民集資的公民電廠。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攜手地方居民共同集資,並將其收益撥出部分回饋於關渡國中作為能源教育使用。同時也透過此次示範,促使台北市開放其他公有屋頂成為公民電廠場域。 干豆好案場規模是四個案場中最小的,但以2021與2022年的平均發電量來計算,容量因數達13.24%,已經高於北部縣市平均值。2021年的容量因數也高於全台平均的13.82%,證明即便不足20KWp的小案場,發電效益仍不容忽視,也可佐證北部是具有發電潛力的。 (三)長老教會天空7號 併網日期:2019年10月28日 裝置容量:50.63KWp 年均發電量:5萬6500度,約可供15戶家庭用電 容量因數: 12.74 % 案場位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 天空7號案場是由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於長老教會屋頂設置,希望透過與信仰中心的結合,破除北部不適合發電的效率思維,強調以實踐激發社會學習與討論。透過頂樓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結合良好維運,可以減少近40年老屋頂的隔熱層劣化及漏水情形,以及頂樓層的夏季電費支出。 (四)翡翠一號 併網日期:2021年9月 裝置容量:80.92 kWp 年均發電量(2022):6萬5668 度,約可供18戶家庭用電 容量因數:9.23% 案場位置:金山皇后鎮森林露營區 翡翠一號由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陽光伏特家、在地企業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共同發起並對外募資。是台灣最北的公民電廠,位於核一、核二廠中間,象徵從過往核電廠的受害者,成為能源的創造者。與核電廠為鄰長達50年後,公民電廠的打造如何見證地方創生與重新修補地方關係的過程,以及地方重新出發的動力,是台灣能源轉型的最佳案例。 營運滿一年的翡翠一號,雖然容量因數為四個案場最低,但夏季8、9月的發電量與關渡國中干豆好相去不遠,發電差異主要出現在冬季。由於每年的氣候狀況不同,需要再觀察未來冬季的發電情況。 綜整上述四個公民電廠案例,整理其容量因數以及社會意義: 電廠 信義新城 干豆好 天空7號 翡翠一號 容量因數 10.12% 13.24% 12.74% 9.23% 年均發電量(度) 12萬9184 2萬3015 5萬6500 6萬5668 可供家戶用電 35戶 6戶 15戶 18戶 社會意義 台北市第一個公寓大廈型態的公民電廠。 台北市第一個公有屋頂開放公民電廠。 與信仰中心結合,強調實踐學習,激發社會討論。 象徵從過往核電廠的受害者,成為能源的創造者。 整理:劉如意、許量然 上述案例顯示,公民電廠的發電效益雖然無法與規模型商業案場比擬,但絕非不能發電,更具備金錢以外的社會價值。 此外,有些民眾認為陰天太陽能板就無法發電。我們以2022年6月4日關渡國中干豆好的發電數據來看,即便當天是暴雨警報,太陽能板仍持續正常發電。 2022年6月4日為降雨日,該天仍可發電。圖片來源: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吳心萍提供 三、研究顯示,夏季南北部太陽光皆相當充沛 以台電統計2022年容量因數來看發電狀態,北部地區除了基隆明顯較為低落之外,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市、宜蘭縣的年平均容量因數都有13%。整體來看,北部與南部發電效率落差不大。 2022年太陽光電容量因數。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北部發電量在某些季節與天候狀況,甚至可媲美或超越部分南部區域。根據楊銘[4]等人在「氣候與環境因子對屋頂型太陽光電發電量之影響」[5]一文中指出,在其所探討的三年期間,由於每年7、8月間,南部地區有多次降雨嚴重情形,使得中南部的全天空日射量大降,北部的太陽光電廠每日瓩所產生的發電量,多次高於中部與南部地區的太陽光電案場。由此研究得知,南北的太陽光皆相當充沛,可為互補作用。 四、淨零轉型的社會工程,北台灣不可缺席 近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讓建物加裝太陽光電的話題再掀討論。我們認為應該在此時強調,再生能源是達成2050淨零的方式之一,其中屋頂光電的設置尤其重要,能夠減少地面光電的土地需求,加速達成淨零目標。 此外,北部太陽光電設置有其必要性與價值,從數據來看,北部發電效率與南部落差僅在於冬季,也不亞於日本、德國等正推動光電義務政策的高緯度國家,不應該以北部發電量不佳來忽視其發電潛力,若加上公民電廠所帶來的社會意涵,效益可謂再加倍。只要善用不同區域的季節特性與天候差異,太陽光電有機會為區域電力供應提供互補作用,從而提升電力供應系統的穩定性。 同時,北部太陽光電的設置更有助於提高北部能源自給率,減少「南電北送」的現況。若安於「北部發電量不佳」的說法而放棄北部,即便未來再生能源成為台灣發電主力,南電北送的不公平現況也不會減緩。 我們應該擴大尺度,將北部的太陽光電發電置於淨零減碳目標下看待,重視其發電效益與可創造之社會價值,透過完善的法令與政策,創造捲動全民參與的社會轉型工程。 註釋 [1] 北部縣市為宜蘭、基隆、新北、台北、桃園以及新竹。 [2] 根據工研院《2021家庭用電資訊百科》,2021年家戶用電每月約為311度。 [3] 容量因數計算公式為:總發電量(年) / (裝置容量*360*24)*100% [4]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經濟與財務碩士班碩士生。其餘作者: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慧珠、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助理教授李怡慧、真理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孫育伯。 [5] 刊登於台灣能源期刊(2022年9月),第九卷,第三期。 參考資料 EU Solar Energy Strategy(2022) 太陽光発電について(2021),資源エネルギー庁 – 経済産業省,55 Aktuelle Fakten zur Photovoltaik in Deutschland(2023),Harry Wirth,Fraunhofer ISE ,43 「氣候與環境因子對屋頂型太陽光電發電量之影響」,台灣能源期刊(2022年9月),第九卷,第三期,p271 本文來自劉如意、許量然/北部光電行不行? 四個實例看太陽光電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 環境資訊中心 (e-info.org.tw)

嘉義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阿公阿嬤樂賺零用錢

嘉義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阿公阿嬤樂賺零用錢 原文自《遠見雜誌》2023年04月號〈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環保經濟一兼二顧〉  | 文  攝影 蘇義傑 嘉義縣明華社區積極推動社造,2019年成立公民電廠合作社,由社區居民共同出資,設置太陽能再生能源設備,發電賺錢,不僅跟上環保潮流,也為社區開拓財源。 民眾個人想參與減碳大計,有一種不費力還能年年領紅包的妙方──投資公民電廠。 車行至嘉義縣北部的大林鎮,穿過沒人帶一定會迷路的鄉間小道,來到一戶民宅登上三樓屋頂,這個號稱「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的第一案場,其實僅是48片340W的太陽光電板,換算下來不過約12坪多。 可就僅僅貢獻如此大小的坪數,屋主田小燕卻每年能分得兩萬元的租金和現金紅利,「利息比存銀行還好!」她笑說。而這也促使連爸媽都投資了公民電廠的其他案場,等到明年兒子滿18歲是公民了,也鼓勵他參與新案場的建置。 源於歐洲的公民電廠,堪稱能源轉型一大清流,因為減碳不只是政府和企業的事,也須尋求庶民的角色和力量。公民電廠,便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的淨零行動。各地青果生產者的合作組織,稱為青果合作社;由消費者擁有和經營的零售店,是消費合作社。近年來,台灣還出現以生產電力為目標的合作社。 延伸閱讀:「民間賣電」商機大爆發!台達憑什麼拿下全台65%儲能專案? 全台共五個發電合作社,在地扎根經營 目前台灣共有五個發電合作社,分別是庶民發電合作社、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綠主張綠電合作社、金門縣再生能源社區合作社,以及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成員清一色是關心環保的民眾。 熟知全台發電合作社的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陳潁峰,發現各合作社面貌多元,儘管經營模式各有所長,卻都是淨零社會轉型、邁向綠電路上微小而重要的齒輪。 相較於其他,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合作社尤為注重「綠金」,每年必定發放發電收入的紅利給合作社的社員,一連20年保障收益。「真的很特別,這個合作社很多爺爺奶奶很熱中,凝聚力很強,」陳潁峰說。 「太陽能屋頂免費裝!零用錢輕鬆賺!」藍底黃字的布條,橫掛在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前,這個位於阿里山下的金牌社區,歡迎民眾加入綠能屋頂的行列。 今年45歲的江志弘,見人總是憨憨地笑。身兼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以及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合作社監事主席,幾乎全身心都奉獻給了社區:老人家要辦康樂活動,就把自己家捐出來做場地;安排居民屋頂裝設太陽能板,跑台電流程,再繁瑣也從不氣餒。 超愛穿社區發的粉紅T恤,從春天穿到冬天一穿數年,日思夜想,念茲在茲,便是希望明華社區發展得更好。「社區找到轉型的契機,不就是環保?!」江志弘總結多年社區營造經驗,最後下了一個結論。 發電合作社的緣起,得追溯至2014年,明華社區以積極倡導節能減碳、清淨家園、環保電動機車、農村再生、資源回收等環保作為,贏得了「金牌社區」榮譽,獎金100萬元。江志弘別出心裁,運用這筆錢,在社區活動中心的屋頂架設起9KW(千瓩)太陽能板,再賣電給台電,為社區籌措源源不絕的資金來源。 策略1〉發動認股,每年賣電分紅 翻開社區專屬的「太陽能存摺」,江志弘底氣十足,從2015年8月26日掛表,每兩個月就一筆發電收入進帳,迄今賣電所得將近60多萬元。 明華社區1300餘位居民,老年人口比率約23%,這筆從太陽公公手裡掉出來的售電金,就巧妙轉成重陽敬老金,發放給社區裡的長者。每人300元現金,第一年有299人受惠,隔年有306人受惠。 「屋頂賣電可以賺到錢!」頓時在阿公阿嬤間引發轟動,加上台電當時推廣公民電廠,江志弘便召集大家開會,決議利用更多的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售電,並成立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但限定設籍嘉義縣人士為集資對象。認股方式很簡單,一股100元,每人認捐1000股,相當於10萬元,最後有30位鄉親拿錢入股。 圖/賣電所得「綠金」,令明華社區在辦長者康樂活動時再不必為錢發愁。蘇義傑攝 「為著10萬摳,歌星用唱的,我是跟它拚了,」江志弘說,300萬元,成就了如今全台灣第一個社區轉型推動公民電廠的合作社。 足夠的利益誘因,是第一個案場順利運轉經營至今的主因。投入10萬元,每位社員每年可分得紅利一萬元,只要台電不倒閉,保證連領20年。若是提供屋頂做為案場裝置太陽能板,每年另有一萬元租金收入。 策略2〉保證20年收益,子女可繼承 此外,資訊透明的溝通,也建立起合作社與里民間的信任。每當長者質疑「自己能否活超過二十冬?」江志弘便說明,合約透過法院第三方公證,社員過世後便由子女繼承相關收益。突破第一哩路後,明華社區的案場彷彿裝上渦輪引擎,自2019年起至今,總計完成兩期、八座案場建置,已有54位居民加入,每一案場皆採取一人認股10萬元的方式興建,從無爭端。 據財務相關報表,第一期300萬元工程案場在2022年總計發電57.35KW(千瓩),合計賣電46萬6453元,紅利發派後若有盈餘,便做為社區活動基金。 同樣的,第二期240萬元工程案場於2022年的發電量為32.5 KW,售電所得亦可觀,有28萬5958元。 首創全台社區有能力開闢自主財源,江志弘再度開心表示,這是疫情當下最不受影響的社區轉型產業。 算算這些可再生能源的減碳效果──截至2022年底,環保發電共完成169瓩,累計發電22萬9591度,約莫減少了12萬7193公斤的二氧化碳。更難得的是,屋頂裝設綠電後,民眾跟著開始關心發電與節電,更有上了年紀的出資民眾想要進一步了解「什麼是淨零?」「COP又是什麼碗糕?」 明華社區從無到有打造出永續的綠能產業,吸引了2、300台遊覽車前來取經,甚至還有國際人士特意前來參訪,豎起大拇指按讚。 回想一路走來的歷程,江志弘坦言其中挑戰不少。 圖/邱莉燕整理 首先,申辦裝置房屋型太陽能的流程十分繁瑣,從併聯審查、同意備案再到細部協商,總計19道流程,皆需一一核實,還要準備疊起來比人還高的資料文件,花了七個月時間才走完。而他本人沒領合作社一毛錢薪水,也不想領。其次,贊成在家中裝置太陽能板,居然老人家很認同,但是年輕人卻不願意:「因為覺得簽約20年太久。」只好再一一說服。 最後會遇到的狀況,是未必每一棟建築物都有使用執照,因此不符合台電流程,無法做為案場。 種種困難與障礙,最終在耐心與熱情下陸續排除。公民集資成立的小型發電廠,儘管力量如同小小螞蟻,影響上卻銳不可擋。 本文來自:嘉義大林公民電廠賣綠電,阿公阿嬤樂賺零用錢 | 邱莉燕 | ESG遠見 (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