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wecc@gmail.com

About coc.wecc@gmail.com

This author coc.wecc@gmail.com has created 361 entries.

用電大戶選儲能 能源局祭電費扣抵誘因

鼓勵用電大戶做儲能! 經濟部能源局今天(17日)表示,目前用電大戶申報要做儲能設置已有41.6MW,為了避免相關設施閒置,並讓資源有最佳利用,提出2大方案給用戶選擇,配合者給予電費扣減誘因。 根據用電大戶條款,契約容量5000KW以上用電大戶有義務,可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或購買綠電憑證或繳代金等四管道完成。能源局表示,儲能設備安裝後,原本是由用電大戶自行運用,但台電新訂「義務儲能設備參與需量反應措施」方案,用戶可選擇參與台電調度,再生能源多的時候儲能,夜尖峰時段放電。用戶可獲得電價優惠的誘因,系統調度調節也可增加助力。 能源局指出,目前申報裝置儲能設備的總量已經達到41.6MW,今年底開始會陸續安裝完成,估算總儲電量可達約8.32萬度,相當可供16萬個家庭用戶1小時的用電,同時兼具抑低夜尖峰負載的效益。 能源局說明,用電大戶所設置的儲能設備,可以在全年週一至週五(離峰日除外),每天下午6點至8點之間連續放電2小時,就可以選擇電費抵減方式;目前規劃2方案讓用電大戶「自願選擇」參與、擇一方案適用。 方案一,是採用義務時數(400小時)制度,超過400度後可提供每度10元電費扣減 方案二,不設定義務時數,採時數累進給予差別電費扣減,150小時以內每度扣減1元,151到400小時每度扣減2元、401小時以上每度扣減5元。 官員補充,基本上就是鼓勵用越久,電費扣抵金額就會越高。 能源局表示,「義務儲能設備參與需量反應措施」規劃方案,今年將先行試行,有意參與先行試行的用電大戶,可洽台電(電話:02-23666713),明年將會正式上路實施。 本文來自:用電大戶選儲能 能源局祭電費扣抵誘因 – 自由財經 (ltn.com.tw)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

能源轉型,打造綠能科技島 —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

一、前言 臺灣能源 98%仰賴進口,又因是島國,電力無法跨國支援,提升能源自主及多元至為重要。同時,全球為因應環境惡化與能源短缺,刻正邁入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因此,推動能源轉型達成減碳目標,減少進口能源依賴,並帶動我國綠能科技及產業躍升,對臺灣而言已勢在必行。為落實能源轉型,行政院於105年10月27日通過「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亦是「5+2」產業創新之一環,期以推動綠能科技產業,成為我國能源轉型及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整體方案以「創能、儲能、節能、系統整合」為推動主軸,以國內需求為基礎,發展特色產業,並引進國內外大型投資、增加優質就業,期能帶動3.2萬人就業、105-114年累積投資額可達2兆元。 二、方案推動成果(至111年11月底) (一) 太陽光電 ■ 目標:強化太陽光電在地產業、建構國內自主供應鏈;至114年共設置20 GW(10億瓦),帶動總投資1.2兆元,114年產值達3,400億元。 ■ 進展: 1. 109年起推動漁電共生,以不影響原養殖使用為原則,將養殖魚業與太陽光電設施結合。地方政府已劃設漁電專區649.2公頃,另經濟部與農委會共同公告漁電先行區4,702公頃及漁電非先行區14,552.2公頃,共計19,903.4公頃。 2. 110年5月公告《太陽光電發電業設置共同升壓站及容量分配作業要點》,針對併接點不足線路,要求大型業者設置升壓站共用,協助專區內業者於光電設置熱區內集結併網,並已完成遴選共同升壓站21家(共用容量約1.908 GW),媒合業者集結併網。 3. 為改善太陽光電間歇性供電問題,使太陽光電之電能經儲存後得於夜間饋入電網,並促進饋線有效利用,以提升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建置量,111年9月修正發布《儲能系統結合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中華民國101度競標及容量分配作業要點》,已有7家廠商得標,儲能系統容量合計為70.6 MW。將持續辦理競標,規劃113年累計設置達500 MW。 4. 截至111年12月16日太陽光電累計裝置容量已達9.37 GW。 5. 修正《海關進口稅則》,免徵太陽光電模組使用材料進口關稅,已有4,567案次申請,促成國內廠商向下游投資模組廠。 (二) 離岸風力發電 ■ 目標:讓臺灣風場成為具國際競爭力風場,建置風電發展所需水下基礎及重件碼頭。至114年離岸風力發電累計裝設約5.6 GW,預估114年離岸風力年發電量可達210億度,累計帶動投資超過8,655億元,提供2萬個工作機會。 ■ 進展: 1. 已分別於苗栗、彰化外海完成共2座離岸風電示範風場。 2. 107年公告《潛力場址容量分配作業要點》,並於同年遴選核配3,836 MW,競價核配1,664 MW,合計共5.5 GW,將陸續於114年前完成建置。 3. 截至111年10月底離岸風電裝置量已達568 MW;預計至114年臺灣離岸風電容量將達5.6 GW,完成14座離岸風場。 4. 目前為區塊開發階段,規劃115年起每年設置1.5 GW,115-124年累計10年共設置15 GW,提供長久穩定市場需求,支持供應鏈永續發展。 (三) 智慧電表布建 ■ 目標:至113年累計布建智慧電表300萬具,帶動智慧電表相關產業;106-113年創造國內產值413億元。 ■ 進展: 1. 截至111年12月16日,累計完成約206萬具智慧電表布建。 2. 持續以每年至少50萬具數量大量布建,並將滾動式調整進度,期提前完成113年累計300萬具之目標。 (四)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 目標:建置連結產、學、研的產業創新聚落,成為國家綠能科技產業重點研發與示範場域及我國科技對國際展示之櫥窗,並打造成國際級的智慧生態城市。111年法人及學術機構與產業參與人數可超過1,364人,民間投資逾27億元。 ■ 進展: 1. 核心區開發方面,111年3月啟動沙崙醫療服務與創新園區、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第二期工程上梁;111年4月大臺南會展中心開幕營運;111年5月資安暨智慧科技研發專區第二期工程動土及沙崙K12雙語學校開工動土。 2. 建設完善能源管理系統、智慧電網、低碳運輸系統、智慧共桿及公車路線管理系統、串聯5G、光纖及無線網路,提供叫車系統、治安、城區資訊及智慧節能等服務,並使用再生能源以滿足生活需求。 三、增加配套,為能源轉型打底 (一) 成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統一管理國內再生能源憑證及其所需之電源查證與稽核,建立憑證可信度。 (二) 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將資金導引至綠能產業、綠色產業及具永續概念之企業與專案,並提升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資訊之揭露質量及透明度、建立永續分類標準的雛型,以及培養金融機構因應氣候變遷風險的韌性。 (三) 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108年5月1日修正公布,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入法,並規範用電大戶之綠電義務。為進一步優化再生能源推動環境,再於111年12月8日通過修正案,加速我國各類再生能源發展,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四) 積極推動電動機車:107-111年投入72億元,使電動機車從106年的11萬輛,提升到61萬輛;充(換)電站數由8,400座提高到近5萬座。112-115年將再投入58億元,推動「電動機車產業環境加值補助計畫」,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機車,每輛最高補助8千元外,業者設置充換電站及車行購買電動機車試乘車、維修工具或參訓課程,亦均有補助。 (五) 提供住宅與商業節能設備補助措施:為加速汰換耗電設備,自112年起,住家汰換冷氣、冰箱,除補助每臺3千元,同年6月14日前還可再申請貨物稅退稅最高2千元;一般店家汰換空調,每家最高補助20萬元、汰換節能標章LED燈具,最高補助5萬元,另提供系統節能的專案補助,最高補助500萬元。四、結語能源轉型是臺灣為永續發展必須要走的路,綠能科技則是我們能源轉型、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政府將持續推動綠能科技產業創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於能源轉型過程中,兼顧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之均衡發展,與民間共同攜手,達成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

農業部最快可望上半年掛牌 循環農業加速推動2040農業淨零達標

  農業部今年成立有望,以組織改造方式建構農業新樣貌。圖為六十石山金針花田與山下聚落。(圖片來源/水保局flicker邱南賀 攝) 主導農業部門組織大改造的農業部組織法本會期已送立法院,預計下個會期可進入審議階段,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希望今年就能三讀通過,動物保護司及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是農業部組改兩大亮點,動保司的設立是為了因應未來極具發展性的寵物產業需求,而農村發展署則是擘劃並建設完整農村的樣貌,提供農村發展建設藍圖。 另外,農委會將淨零目標訂在2040年,比國家淨零時程2050年還提早10年,陳吉仲表示,農業碳匯與循環農業是未來農業部門淨零排放的主軸,將每年1千萬公噸的農業剩餘資材導入循環農業的各項工作已陸續執行,例如3年內將雞糞轉為有機質肥料,解決養雞場每年要處理225萬公噸雞糞的煩惱,伐除恆春半島的銀合歡,破碎後製成菇包、肥料或生質燃料,加以利用。以下是陳吉仲訪談紀要: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農業部的組織有兩大亮點,期待立法院下個會期能通過。(攝影/吳尚鴻) 問:今年5月行政院會通過農業部組織法後,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的組織改造啟動,目前立法推動進度為何?主委有沒有想承擔第一任農業部長? 答:比較重要的是農業部成立後與現在農委會組織有什麼差異、有何亮點,對農村與農漁民有什麼改變,誰當農業部長不重要。大家期待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已經是3、40年的事,終於在總統蔡英文任內將農業部組織法送交立法院,這個預算會期來不及,努力看看下個會期能否通過。 農業部組織法有2個亮點,新增動物保護司,以及水土保持局成為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 動保議題牽涉範圍廣泛,且對於動保團體、學術界、產業界或寵物飼主都非常重要,寵物口數快速成長,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醫療、殯葬都需要有相關的規範,光是寵物的食衣住行育樂產值高達5、6百億元 ,舉例行的部分,帶毛小孩出門,搭乘捷運高鐵的規定,食的部分,一般食品及保健食品的管理,醫療的部分又更複雜,這些未來都會在動物保護法中訂定專章規範,動保司負責執行相關業務,這是因應未來三、五十年趨勢所需。 很多人拿德國或歐盟農村來看待國內的農村發展,但我們並沒有任何非都市計畫法的相關法規與權責機關,這是農業部要設立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的原因,訂定類似都市計畫法的非都市計畫法規來管理非都市計畫土地,處理水土保持、納入休閒農業、農場,農村裡有農業生產、居住、休閒旅遊,這個才是完整的農村,未來「庄跤」的土地使用問題,都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對農村面貌的改變發揮正面作用。 獨立出動物保護部門,統籌管理與動物保護及福利相關事務,農業部設立動物保護司顯示對動保議題的重視。(攝影/吳尚鴻) 2023年農委會主委專訪: 01》穀價有感提升 去年二期作每刈逾1100元半世紀最高 拒絕補貼政策改造稻作體質 03》農業作為一種志業——最後的農委會主委 問:農業部組織對臺灣農業有新的架構,主委心目中對臺灣農業的圖像是什麼? 答:用經濟的角度來看,臺灣農業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弱勢、競爭力不好,又因為貿易自由化而逐漸萎縮,對GDP貢獻又低,農業本身也有結構性問題,包括年齡老化、耕地面積減少等。但實際上很多人仍對農業存在感情,畢竟全國2千多萬名消費者,不說每天吃的食物是來自農業,他們可能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都在農漁村或山村裡,大家對農業還是有很多同情或是感同身受,這樣的氛圍下,也不捨臺灣農業愈來愈走向弱勢。 我不敢太想像臺灣農業未來一定要怎麼走,但很簡單地說就是要讓農業永續,永續不是嘴巴講講,而是必須做到幾件事,要有土地、陽光、水,加上農漁民,臺灣農業就可以永續。 要讓農漁民從農從漁有非常大的挑戰,非常務實地說,如果不能讓農漁民所得提高、賺到錢,他就不會從農從漁,因此這幾年政策目標很清楚有兩個,一是農漁民要賺錢、所得要增加,二是讓國內外消費都可以買到安全的農漁畜產品,只要這兩目標達到,農業一定可以永續。 以這兩個目標為主題,農漁業所遇到大環境問題就可以一一解決,包括產業結構、人力、土地、氣候變遷、貿易自由化等。如何解決?整體農業分成三大區塊,福利政策、產業政策、基礎環境建設討論,如果沒有把福利政策與產業政策做明確區分,會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基礎環境建設就是土地跟水,土地方面,用於生產的農地一定要維持74萬到81萬公頃,這個目標從來沒改變,這些農地是國土計畫裡的農業發展區,土地不能只有量,還要有品質,因此農地不能受汙染。 水的部分,土地有了,水資源也會沒問題,因為農田水利會升格公務機關後,服務的不只30幾萬公頃的灌區,灌區外的土地也陸續提供服務,從2020年10月開始迄今2年多,已擴大3萬2千公頃的灌溉服務。 問:農業碳排在全國占比微乎其微,但農業會還是推動循環農業減少碳排,減碳的目標及執行方案為何? 答:淨零本來就有減碳,我們農業只有5、6百萬公噸碳排,占全國2億8千萬公噸微乎其微,農業碳匯2千萬公噸就遠超過農業碳排。減碳可以減,但不能影響到糧食安全,農業碳匯與循環農業是未來農業部門淨零排放的主軸。 循環農業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把1千萬公噸的農業剩餘資材全部利用,原本農民要花錢處理的農業剩餘資材以後可以賣錢,例如1年225萬公噸的雞糞,本來要花錢處理,但未來3年內可以做到銷售,全部做成有機肥,再搭配2030年國內化學肥料減半從80萬公噸減半到40萬公噸,有機肥做內銷,或外銷也行。 臺中農改場開發菇類副產物加值再利用技術套組,運用菇類剩餘物質與耐酸性益生菌混合,開發出畜牧飼養用的除臭墊料與處理劑。未來墊料使用完畢後,雞糞加上墊料一起送堆肥製成有機肥,再用於農作。(圖片來源/臺中農改場臉書) 225萬公噸的雞糞怎麼處理?白肉雞土雞比較容易,一次一批,墊料可一次翻清,裝袋送堆肥場執行,將來會有四聯單的設計,全面執行。 全國18萬公頃的果樹種植面積,產生24.8萬公噸的廢棄果樹枝條,可以做成生物碳或生質燃料,但要有效率的話不是請農民載來集中處理場,而是破碎機要到果園來,打碎後送到集運場域,進行資源化處理、產品分類,可生產堆肥、菇包介質、栽培介質、生質燃料等,今年3月銀合歡及蓮霧的廢棄枝條循環示範就會登場,還有每年4.4億包的廢棄菇包的循環處理也會逐年增加執行數量。 農業剩餘資材導入循環農業首要解決運輸成本的問題,其次是要有市場需求的拉動,剩餘資材才能賣錢,農民才會配合,須儘快建立商業模式。 連強韌的竹纖維都能粉碎,桃園農改場開發「履帶式植物殘枝粉碎機」可粉碎稻草與綠竹,適用範圍廣,吃軟又吃硬,粉碎後可做堆肥或生質燃料。(圖片來源/桃園農改場) 問:從鳳梨開始到最近的魷魚秋刀魚等水產品,中國暫停大部分原本能進口的臺灣農產品進口,如果保護臺灣農業不被中國的農產貿易政策傷害? 答:我很納悶,中國十幾億人口,糧食供應要倚賴全世界,還有經濟發展所需的製造業、建築業,再怎麼資源豐富也不可能自給自足,他十幾億人口沒有吃飽也是很大的問題。 為大家解讀最近這一次(去年)12月8日公告輸中食品註冊,2019年11月中國對全球說要做這件事,只講你賣到我國家來,就要求要註冊,就這樣講而已,但大家不知要做什麼,那時已有某種程度的美中貿易戰展開,很多國家包括臺灣,自2020年3月起就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TBT)委員會例會陸續共9次提出特定貿易關切,各國是一直到2021年才確定中國要求的內容。 一開始是網站,開放大家填寫,2021年底前都是這樣做,2022年3月9日突然來函,要求我國全面改書面,且比其他國家的期限還縮短一年,須在2022年6月30日前完成,我們按照規定全部改紙本,相關部分工作,農委會主要負責水產品包括漁船及水產品公司,有179家提出註冊申請,12月公布只有1家通過,其餘都沒通過。為何6月底截止補件,但可繼續出口到8月31日,但9月、10月、11月都沒有停止進口,12月8日才公告暫停進口。 針對這個,我們花更多時間在產業因應,第一時間是處理產銷的調節措施。午仔魚的漁民心裡都有底,這事情早晚會來,只是他們用什麼理由而已,漁業署同仁之前也討論過因應措施,在討論石斑魚的因應措施時已把午仔魚魷魚秋刀魚怎麼做都想好了。 漁業署立刻與漁民座談,午仔魚4千多公噸的產銷調節就是這樣討論出來的,遠洋漁業更快,魷魚公會召開會員大會討論,建議跟漁業署提出的因應措施一樣,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總統及院長交待最簡單的目標是農漁民不會受到影響。 農委會也盤點6個月內從中國進口的肥料資材是否充足,連可替代進口的國家都找好了,飼料、肥料、種子及農藥,都必須沒問題,依據以往年度平均並考慮進口來源國情形;檢視臺灣農業是否更有韌性,不再大幅度倚賴不友善的單一市場、進口資材也同步分散,這樣我會覺得農業跟之前比,風險大幅降低。 問:中國暫停臺灣水產品的進口,使得國內水產品加工量能一下子被催生出來,要感謝中國的壓力? 答:我不能這樣說,但漁業署為了加工量能的提升很辛苦,今年6月石斑魚被暫停進口,過去石斑以活魚外銷中國的形態要改變,為了提升石斑魚的加工能量,既有的業者提升1.5倍能量外,還新增10條加工生產線,我們有太多水產品可以處理了,因為養殖漁貨會比海撈漁獲還多,養殖漁業是未來重要發展項目,趁此機會把加工量能及冷鏈建立起來,那不是很好嗎?很感謝漁業署。 漁業署長張致盛做了很多事,原本漁業署的公文要走很久,但現在只要2天就能處理完,養殖漁業、沿近海漁業、遠洋漁業的白皮書陸續推出,以前漁業署的預算不到50億元,現在超過100億元,因為發現很多議題要解決。 中國暫停午仔魚進口後,陳吉仲與張致盛到午仔魚主要產地屏東縣與漁民座談,並提出產銷調節措施。(圖片來源/漁業署臉書) 本文來自:農委會主委專訪02》農業部最快可望上半年掛牌 循環農業加速推動2040農業淨零達標 – 農傳媒 (agriharvest.tw) 延伸閱讀:2023年農委會主委專訪系列報導 01》穀價有感提升 去年二期作每刈逾1100元半世紀最高 拒絕補貼政策改造稻作體質 03》農業作為一種志業——最後的農委會主委

「沒有魚就沒有電!」屏東全台最在乎養殖的漁電共生場

「沒有魚就沒有電!」屏東海邊,全台最在乎養殖的漁電共生場 跟一般由光電業者投資不同,屏東這處石斑養殖場,是個體戶蔣坤龍從零開始,自己摸索蓋成的光電溫室。從室內通道到鋼骨結構都特製化,因為「我一切是為了魚。」 文 劉光瑩 天下雜誌765期 「我都是為了魚好!」從買地到真正賣出第一度電,蔣坤龍等了6年,他看著身長超過1米的龍膽石斑優游,很是欣慰。圖片來源:邱劍英攝 屏東枋寮一座室內養殖場,2022年12月的一天上午,呈現豐收景象。 偌大水泥圓池中,有上萬尾龍虎斑,員工穿著青蛙裝忙著將魚抬上車,準備出貨到香港。另一池裡,是身長超過1米的龍膽石斑,躍出水面激起水花。 儘管這座養殖場屋頂上蓋著太陽能板,但跟一般漁電共生案場最大不同在於,背後不是光電業者投資,而是道道地地的個體養殖戶。 40歲出頭的蔣坤龍,20年前就在東港開始養石斑魚,再到福建6年,累積了溫室養殖石斑魚的經驗。後來回到台灣,從東港一路養到枋寮,現在共有2座養殖場。 【小檔案】鑫台貿易 負責人/蔣坤龍 主要業務/石斑養殖、活魚運搬貿易 地位/獨立籌資投入光電的少數專業養殖戶 這座漁電共生溫室,面積約2公頃多,圓形的水泥魚池總共88個,中間還留下貨車進出的車道。 不為發電,最大推力是氣候 身為個體養殖戶,而非財力雄厚的大企業,漁電共生這條路,蔣坤龍從買地開始,前前後後走了6年,2022年底賣出第一度電。 養魚養得好好的,怎會想到要做光電?背後主因,其實是氣候變遷。 回想幾年前,蔣坤龍偶然聽到朋友說,光電是未來趨勢,又可以增加收入,讓他心動。但真正推了他一把的,還是魚:他不想再看天吃飯。 在露天的魚池,颱風來臨前因為悶熱而「倒池」(整池魚死光),是常有的事。或是夏天午後西北雨讓池水濃度改變,魚也可能大量暴斃。 讓他們最記憶猶新的是,八八水災帶來的豪雨讓屏東大淹水,枋寮許多養殖戶的魚因此跑光,雖然蔣坤龍的池因地勢高而倖免於難,夫妻倆還是從同業身上記取慘痛教訓。 現在,他的室內漁電石斑池壁高1.7米,正好是當年八八水災淹水高度。 蔣坤龍做活魚運搬貿易,在中國禁台灣石斑後,主要市場轉到香港。圖為員工正在收龍虎斑。(邱劍英攝) 「希望不用再看老天臉色,」蔣坤龍的想法,主要不是賺光電財,而是從養殖的需求出發,在室內做更先進、高單價、高密度養殖。 對他來說,光電收入只是加分,不是主體。 然而,申請室內漁電共生的程序複雜,從購地、建設、申請容許與養殖登記證,每一關都得等上數個月,他與太太兩人自己從頭摸索,「怪不得大家說只有財團做得來,」蔣坤龍苦笑說,因為等請照的這幾年不能養殖,就沒有收入。 具有多年養殖經驗的蔣坤龍,花了將近一年決定室內養殖的物種與做法。他什麼都試過:從蝦子、鰻魚到紅條都試養過,最後決定以最熟悉的石斑為大宗。 以魚出發,最重視養殖的案場 案場的設計,都是從養殖需求出發,「我們主體就是要做養殖,」他強調。 案場四周都裝設鋼板,可抵擋颱風。因為地質結構偏鬆軟,蔣坤龍用了蓋房子用的H型鋼;為了確保水質,他接管引入海水;更砸重本跟氣體公司買高壓氧槽,而非如一般養殖業者用水車打氣。 「蔣坤龍的場是我看過的漁電共生案場中,最重視養殖的,」日前帶學生參訪的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說。 最讓他津津樂道的,其一是節能。養殖池底與地面設計外高內低,還挖了排水溝,可輕易以重力排出池底髒污,能盡量省電,不怕停電。 其二是考慮收魚作業需求。郭建賢觀察,光電板的立柱位在魚池外,不妨礙人工作業,魚池間特別設計了寬闊車道,讓貨車可直接開到池邊收魚。 郭建賢說,蔣坤龍用的建材較其他光電場好,且環境風險控制得宜,可大幅提高養殖密度。2公頃地、88個圓池,每池可達2、3萬尾石斑,總養殖量跟6、7公頃的室外池相當,亦即密度是一般的3倍,因此兩相比較下,總成本沒有高出太多。 從養魚出發的光電石斑養殖場,單看投資金額確實不低。蔣坤龍說,還不算入土地成本,養殖場建置總成本就超過2億元。如果只靠賣電,回本時間需12年以上;但加上賣魚收入,回本時間可低於10年。 蔣坤龍不願意透露預估回本時間,只強調他盡量經營高價魚類,例如色澤鮮豔討喜的紅條石斑,一年就可賣到1億多元。 如何避免假養魚真賣電? 針對許多光電業者大舉投入室內漁電共生,動輒數百公頃,都號稱要養蝦,蔣坤龍並不看好。 「光電業者主要想賣電,但魚蝦是活的,」他強調,每個地方的疫病、水源和環境挑戰都不同,即使在某地養殖魚蝦成功,也不代表就能夠大量複製到其他地方。 很多光電業者想要收購他的場,「但是他們講得很白,他們只想要電,不想養魚,那就甭談了,」蔣坤龍說,他的立場很清楚:沒有魚就沒有電。 他認為,漁電共生想要達到光電業者、養殖戶和地主三贏,一定要結合熟悉水源與氣候的實際養殖者,而不是只靠學者或光電公司規劃,才能避免光電業者和養殖者對立,或是出現「假養魚真賣電」的狀況。 然而現況是,大多數光電業者傾向自己新建團隊,而不願找養殖業者合作,因為關注重點不同。相對地,專業養殖戶也少有意願跟光電業者合作,因為怕辛苦累積的知識被學走。 蔣坤龍認為,政府應鼓勵像他這樣的個體養殖戶建置光電,扭轉目前由光電業者主導的局面。「不能讓好好的漁電共生,變成混水摸魚,」他說得直白。(責任編輯:王儷華) 本文來自:「沒有魚就沒有電!」屏東海邊,全台最在乎養殖的漁電共生場|天下雜誌 (cw.com.tw)

碳排數據揭露從志願轉強制,供應鏈壓力加速範疇三盤查需求

2023年開始出現第一波必須在年報中強制揭露溫室氣體數據的企業,而且要通過第三方確認,但在品牌供應鏈壓力下,更難的範疇三碳盤查挑戰成為新課題 文/余至浩 | 2023-01-06發表 在2022年3月,金管會發布一份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 將從2023年開始要求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依法必須完成碳資訊盤查,每年盤查的結果,還必須強制揭露於年報中,甚至不只上市櫃公司,對於金融業也有同樣要求。(圖片來源/金管會) 在2022年3月初,金管會發布一份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訂出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2027年必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完成查證,以此來達到企業碳排放資訊揭露。這份永續發展路徑圖一公布,也代表臺灣邁出企業落實永續發展責任一大步。 2023年碳盤查新制上路,資本額百億元的上市櫃公司、鋼鐵、水泥業首當其衝 從2023年開始,臺灣也將進到ESG碳盤查啟動的元年,未來上市櫃公司依法負有碳盤查的責任,而且每年盤查的結果,不但要經過查證,還必須揭露於年報中,甚至不只上市櫃公司,對於金融業也有同樣要求,未來每年年報中都必須有相關揭露,意味著,企業必須開始動起來,將以往口號轉為實際行動,落實ESG減碳。 碳盤查新制上路後,臺灣首波受到衝擊的企業,高科技製造業與電子製造業,像是台積、鴻海、聯電、廣達、友達、佳世達、和碩、緯創等等,這些大型企業都是資本額破百億元的上市櫃公司,屬於碳盤查首波實施對象,需要在2023年底前完成第一階段盤查。 除了特定上市櫃公司,此階段也將鋼鐵、水泥業這類排碳大戶列入,預估約有一百多家業者受影響。 從這份永續發展路徑圖的規劃中,臺灣2023年先從資本額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展開盤查工作,接下來,將擴大適用到50~100億元和5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分別須在2025年、2027年陸續完成盤查。金管會未來還要建立上市櫃公司ESG評鑑制度,來引導企業良性競爭,提高上市櫃公司整體永續發展水平。 上市櫃公司和金融機構自2024年起皆須在年報中強制揭露碳排在內的氣候資訊 企業完成每一階段碳盤查後,都必須在一年內完成碳盤查確信,確保提供的資訊為可信,而且不只對單一家企業進行盤查,未來更要擴大到集團所有子公司,都必須在完成第一次盤查後的1~2年內,一併完成旗下子公司盤查的動作。 這些上市櫃公司每年公布年報中,以後都必須加入包含溫室氣體在內的氣候資訊,尤其,對於溫室氣體盤查的資訊揭露,必須提供更詳細的資訊,包括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密集度、確信機構,以及確信情形說明等。 另外,修法後的新規定,也要求年報中要提供氣候相關資訊,包括需敘明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監督及治理、氣候風險與機會對企業業務、策略及財務影響,還有因應管理氣候相關風險轉型計畫等。其他如果有使用內部碳定價作為規劃工具,也得額外提供相關價格制定。 不僅如此,金管會預告,從2024年起,金融業年報有關氣候資訊揭露將比照上市櫃公司辦理。 以前主管機關對於上市櫃公司碳盤查資訊揭露,並沒有特別要求,大多是由業者主動揭露,來落實治理及永續發展。但從2023年起,不只要求企業進行碳資訊盤查,未來更強制要求其必須在年報中揭露盤查及確信情形,而且揭露範圍,未來更從單一家企業,到旗下子公司碳排資訊都包含,數據蒐集與複雜度也因此大幅提高。 從國際趨勢發展來看,配合美國最快2024年實施CCA碳關稅,歐盟CBAM也將上路,臺灣企業商品之後輸入美國、歐盟,必須依據產品包含範疇一(直接排放溫室氣體)或是再加上範疇二(間接排放能源)的碳排放量統計進行申報,以此繳交碳邊境稅。 因此,企業現在必須加緊腳步,展開盤查工作,以掌握內部直接和間接碳排放的情形,才能跟上國際潮流的變化。 除了法規要求範疇一和二碳資訊揭露,面對供應鏈壓力,也加速範疇三盤查需求 但是,除了範疇一、範疇二的碳排數據蒐集及揭露,企業也開始重視範疇三的盤查。像是蘋果、Google、Dell、HP等品牌商過去1~2年開始紛紛要求其供應商揭露碳排放量,作為其範疇三的碳排計算,來設定減碳計畫,以達成ESG永續目標。 這些品牌商生產的上下游企業,為了將自身碳排數據蒐集及揭露,提供給品牌商進一步做資訊彙整,除了需要強化數據蒐集及建構溫室氣體盤查能力,甚至必須有一套資料交換標準,才能夠向品牌商提供完整內部碳排資訊,來因應日後減碳所需,或更短交付周期,掌握供應鏈排碳數據變化。 臺灣目前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碳盤查資訊,僅限於範疇一、範疇二,並不包含範疇三,對於企業於年報中揭露的資訊,僅包含範疇一和二的資訊,並沒有要求範疇三,而是交由企業自行決定是要否揭露。 但是,臺灣一些大型科技或製造公司早早已經開始為範疇三的碳盤查積極展開布局。以華碩為例,統計超過9成總體排放量是來自範疇三的供應鏈碳排放,成為未來推動減碳的關鍵。就連銀行的投資、授信對象的額度也將計入銀行的範疇三碳排,成為企業未來必須關注的新課題。 2023年完成第一階段碳盤查計算後,企業一方面可以根據碳盤查的結果擬定減碳策略,接下來也能進到數據分析、碳減量的執行階段,持續透過數據蒐集、分析及監測,改善碳排放量,來達到減碳目標。 從iThome 2022 CIO大調查中看到,臺灣企業目前因應ESG碳排減量主要IT做法,以無紙化、機房節能和雲端採用為大宗,另外也有少數企業開始建立系統化的碳盤查監測機制,或發展碳足跡儀表板,強化數據監控和管理。 為了趕在2024年完成碳盤查,以便開始在年報中揭露碳排相關資訊,企業勢必得投入更多時間和IT資源,也將加速企業更進一步邁向淨零。 本文來自:【2023年CIO必看10大趨勢:趨勢5】碳排數據揭露從志願轉強制,供應鏈壓力加速範疇三盤查需求 | iThome

2023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公告 光電維持去年費率未調降

  經濟部今(6)日公告2023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與2022年度相比,太陽光電、小水力、海洋能維持相同費率;離岸風力、部分陸域風力及地熱發電調升。 據先前公布草案,光電躉購費率採一年二期,原本較2022年度費率調降,按各分類容量級距區分費率,平均調降1至3%;但按照正式公告,2023光電躉購費率與2022年維持相同,並無逐年調降。 對此,經濟部解釋,國內太陽光電產業當前仍部分受原物料價格及缺工因素影響,等到今年下半年營造工程物價指數有逐漸回穩趨勢,可望舒緩物價缺工因素對太陽光電開發之影響,審定會為兼顧目標量達成及鼓勵業者投入建置,決議費率維持2022年度水準。 而風力發電方面,則與先前草案公布版本相同,如陸域風電1瓩以上未達30瓩與2022年相同,維持每度7.4110元;離岸風電則是「不降反升」,如1瓩以上離岸風電固定20年躉購費率從2022年的每度4.5024元,提升至每度4.5085元,增幅約0.1%。 針對生質能發電,經濟部能源局新增「農林植物」躉購費率,每度為3.1187元;沼氣發電躉購費率提升為每度7.0089元;無厭氧消化設備維持與2022年相同費率,即每度2.8066元。 農業廢棄物發電及一般事業廢棄物均維持2022年度費率水準,分別為每度5.1407元及每度3.9482元。其餘發展中能源,如小水力發電、地熱及海洋能發電,基於鼓勵廠商設置,均維持與2022年度費率水準。 風力發電方面,則與先前草案公布版本相同,如陸域風電1瓩以上未達30瓩與2022年相同,維持每度7.4110元;離岸風電則是「不降反升」,如1瓩以上離岸風電固定20年躉購費率從2022年的每度4.502… 據先前公布草案,光電躉購費率採一年二期,原本較2022年度費率調降,按各分類容量級距區分費率,平均調降1至3%;但按照正式公告,2023光電躉購費率與2022年維持相同,並無逐年調降。截自能源局 經濟部表示,為鼓勵業者及早完工併網,2023年度除了延續2022年度之各項獎勵配套機制外,另一致增訂各類再生能源加強電力網額外費率。針對太陽光電部分,修正太陽光電第一型發電設備適用2023年度費率之起算時點,由取得同意備案日調整為籌設許可日,且對於裝置容量2至10MW(百萬瓦)無併聯升壓站者,將其期限相較2022年度延長二個月。 本文來自:2023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公告 光電維持去年費率未調降 | 產業熱點 | 產業 | 經濟日報 (udn.com)

【懶人包:淨零12項關鍵戰略重點一次看】

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已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主政機關業依分工研擬行動計畫並開展社會溝通工作。 為加速減碳腳步,將透過十二項關鍵戰略投入,提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配合電力系統與儲能設備的建置,以擴大再生能源使用;另一方面,積極擴大節能行動效益,鼓勵企業投入減碳行動,以及推動運具電動化,致力於促成產業及生活的轉型,最大化2030年前的減碳成果。 在前瞻新興減碳技術部分,政府亦已布局包含氫能、地熱、海洋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領域,以多元化去碳電力來源。同時政府亦投入自然碳匯及負排放技術的研發,擬透過森林、土壤及海洋等自然管道,與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抵銷難以削減之碳排量。 透過推動「十二項關鍵戰略」,我國將可減少7,200~7,600萬噸,亦即相當於2020年29%的碳排量。 本文來自:【懶人包:淨零12項關鍵戰略重點一次看】 (ndc.gov.tw) 國家發展委員會-十二項關鍵戰略 (ndc.gov.tw)

歐盟揮刀 要整頓電力市場

歐盟當局計劃整頓歐盟的電力市場,以壓低再生能源的價格,然而業界已警告,此舉可能阻礙市場對風電和太陽能的投資。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歐盟能源執委辛姆森(Kadri Simson)說,歐盟為因應數十年來最嚴峻的能源危機,在重新規劃電力市場、以減輕民眾的電價負擔方面,承受非常強的政治壓力。她說,布魯塞爾當局在非比尋常的情勢下,以比往常更快的速度改革。FT見到的文件顯示,歐盟建議讓再生能源的價格更能反映真實的生產成本,原因是相關基礎建設一旦完成後,風力和太陽能的成本趨近於零。歐盟也計劃延長對再生能源業者課徵暴利稅,該稅原定於2023年到期。數月以來,法國、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一直要求布魯塞爾當局整頓電力市場。他們認為,歐盟應終結以區內最昂貴的燃料價格來作為電價基準,目前是以價格最高昂的天然氣為依歸。 這項模式被稱為「優先交易順序」(merit order),要求先以再生能源和核能來滿足電力需求,再來才是天然氣和燃煤。這種模式雖然促進了再生能源的投資,因為其成本與價格較貴的天然氣掛鉤,卻也意味著消費者須支付更貴的再生能源價格。 然而,產業主管說,布魯塞爾的提案,將降低電力採購協議(PPA)等長期合約的效力。這些合約是建立在合約期間的平均能源價格,確保能源開發商的投資能獲得回報。 丹麥沃旭能源公司法規主管史崔貝克說,在這個關鍵時刻,整頓電力市場卻剝奪了業者的利潤,是錯誤的思維。 Mytilineos公司法規主管卡拉米達斯則表示,這些PPA的價值上看數億歐元,原因是合約存續期長達十~15年,因此必須確保市場的基本面未改變。 布魯塞爾當局說,將針對可能進行的改革召開評議,定3月底公布完整的改革提案。 本文來自:歐盟揮刀 要整頓電力市場 | 全球財經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2022十大綠能新聞出爐

2022年邁入尾聲,疫情後的邊境管制以及隔離政策逐步鬆綁,但因俄烏戰爭仍未停息,歐洲面臨嚴峻的能源短缺,各國再生能源發展顯得更為積極。國際能源總署(IEA)公布再生能源將於2025年取代燃煤,躍居全球最大電力來源,成為今年最大進展。 歐盟上修2030年45%再生能源目標,過去不是太支持再生能源而仰賴核能的法國,也因為電價一年漲5倍,轉而積極加速再生能源的推動;美國通過《降低通膨法案》,投入3690億美元於氣候投資,也躍居國際再生能源重大進展。 台灣2050淨零路徑,提出再生能源佔比60-70%的目標,關鍵氣候法案《氣候變遷因應法》已完成初審,但從2025綠能20%目標確定無法達成、離岸風電國產化卡關受到監察部糾正能源局、工業局看來,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道路仍面臨諸多挑戰。 2022年11月26日,台灣剛經歷了縣市首長選舉,執政的民進黨面臨重大挫敗,台灣能源轉型之路是否會因此產生變數?是否更困難重重?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能源轉型的重要性,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仍依循往例,每年選出國內外10大綠能新聞,回顧全球與台灣提出的能源政策與目標,並藉此展望2023綠能的趨勢與願景。以下為10大綠能新聞: 2022十大綠能新聞。圖片來源/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1.  IEA:再生能源2025年將取代煤炭,躍居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IEA指出,2025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將取代燃煤發電,成為全球最主要的電力來源。依據IEA報告《再生能源2022(Renewables 2022)》,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俄烏戰爭引爆能源危機,預期全球電力結構加速轉變,多國更加重視再生能源發展,再生能源預計在2025年取代煤炭,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並預計於2027年增加至40%左右,而燃煤、燃氣、燃油、核能發電之佔比將下滑。 在預期全球電力結構重大轉變的此刻,台灣也應高度關注再生能源將帶來的轉變。 【新聞連結】:IEA:再生能源2025年將躍居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2. 台灣2050淨零路徑公佈,再生能源目標佔比60-70% 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國發會提出淨零12項關鍵戰略,配合「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落實淨零目標。 國發會提出淨零12項關鍵戰略。圖片來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_簡報 能源電力是影響淨零目標最大的因素。以2019年為例,溫室氣體排放量共265.6百萬公噸(Mt),其中電力排放就高達139 Mt。因此除了發展太陽能和風電之外,也將增設地熱、海洋能等基載型綠電並搭配儲能開發,目標2050年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60%-70%。我們也期待在2023年,政府應有深度的社會溝通、強化再生能源的系統整合、並調整國產化政策,讓我們的淨零路徑更為順暢。 【新聞連結】: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路徑 再生能源占七成打造「零碳電力」 3. 歐盟上修2030年45%再生能源目標 歐洲議會2022年9月通過2018年再生能源指令的新修訂版,支持歐盟2030年的再生能源占比,從早先6月份提出的40%上修到45%。考量烏俄戰爭的相關能源議題,以及經費規模2,100億歐元的「REPowerEU」能源計畫,並為其他再生能源提案鋪路,例如: 2025 年太陽能光電(PV)產能提高一倍、2030 年裝置容量提升600GW等。 歐盟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說明REPowerEU計畫。圖片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 Facebook 此外,每個歐盟國家將必須進行至少2個跨境電力計畫,針對年用電量超過10億度(100TWh)的會員國,則需要承擔3個跨境電力計畫,實現歐盟「減碳 55%(Fit for 55)」整體策略目標,以及盡快減少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和綠色轉型。 在此同時,我們也希望政府因應歐盟上修2030年的目標,提升我國2030年各種再生能源目標,並將其入法。 【新聞連結】: 歐盟2100億歐元能源計畫出爐 目標2025年太陽能發電量提升一倍 歐洲議會支持45%再生能源轉型目標 4. COP27「損失與損害」全球基金終將成立 涉及氣候公平正義的「損失與損害(Loss & Damage)」,在歷經多年談判與無數次討論未果後,終於在本次COP27氣候峰會取得共識,並將成立全球基金,讓富國出資協助窮國應對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損失與損害,尤其針對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區最易受到氣候衝擊的小島國家將是基金的主要受惠對象。 2022在埃及舉辦的COP27針對損失與損害(Loss & Damage)達成共識。圖片來源/UNFCCC flickr 不同於其他聯合國氣候基金,該基金的資金籌集來源廣泛,涵蓋開發銀行和創新融資,例如化石燃料稅或航空公司稅等。損失與損害基金將扮演減緩(mitigation)、調適(adaptation)與金融(finance)之外,全球氣候行動的第四座關鍵基石。基金的相關資金額度、來源、管理方式、資金接收條件等具體規範,將列入明年COP28進行討論。 我國政府也應更正視台灣偏鄉地區所面臨的氣候風險,並強化透過綠能協助部落,落實能源正義。 【新聞連結】: COP 27: “Loss & Damage” can become the fourth pillar of climate action, along with mitigation, adaptation and finance COP27損失與損害基金協議 氣候正義新曙光 5.法國電價一年漲5倍!給予核電大國當頭棒喝 一向以高度仰賴核能並自豪電價便宜穩定的法國,如今電價卻漲了5倍。導致民生經濟受到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因為電力不足的原因,非常可能分區輪流停電。 仰賴核電的法國,因近期電價上漲,民生經濟大受影響。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法國過去將投資全押在核電,再生能源發展牛步,現在付出的代價是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只能仰賴鄰國,或是輪流限電。這結果,除了再度證明法國過度仰賴核能決策的錯誤外,也凸顯了我們台灣對於因為氣候變遷、地緣政治風險所可能導致的能源危機意識的不足。要避免重蹈覆轍烏克蘭或是法國的慘痛經歷,我們現在就應該提早超前部屬台灣的能源自主安全網絡。 【新聞連結】:法國電價一年漲5倍!核電大國的當頭棒喝:「過去我們喝醉了」 6. 烏俄戰爭引能源危機,加速再生能源發展 國際能源總署10月底公布最新「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報告時表示,烏俄戰爭造成的全球能源危機正造成深刻的長久轉變,加速再生能源發展。 歐盟意識到自身過度仰賴自俄羅斯進口化石能源,故決議提高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加快對再生能源開發案的審查,暫時縮減需經各國內部冗長核可的流程,以解燃眉之急。 因為烏俄戰爭爆發,讓歐盟意識到過度仰賴自俄羅斯進口化石能源,應加速再生能源發展。圖片來源/Photo by Marcin Jozwiak on Unsplash 沒有人期待戰爭,但也因為戰爭讓世人意識到能源自主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以及再生能源可分散快速佈建的優勢。 【新聞連結】: IEA:烏戰使再生能源投資增 全球排放2025碰頂 All the European countries returning to ‘dirty’ coal as Russia threatens to

屏東從逆境中轉大人,化腐朽為奇蹟

「屏東人實實在在,嗣大人惦惦打拚無人知,少年人骨力走闖四處拚,我猶原記得一句話,『無雨傘的囡仔,要比別人跑卡緊』…」 在影片中,屏東縣縣長潘孟安以溫厚略帶沙啞的嗓音娓娓道出國境屏東人的心聲。 屏東縣位於台灣最南端,南北長達112公里,東西寬47公里,依山傍水,農漁產豐富。 然而,「位於國境之南,卻是本島中的離島,沒有離島基金,也沒有花東特別條例,過去很多重大交通建設跨不過高屏溪,很多人到屏東就是直奔墾丁,將屏東跟墾丁劃上等號,」屏東囡仔─潘孟安點出以往家鄉的困境。 「屏東人實實在在,嗣大人惦惦打拚無人知,少年人骨力走闖四處拚,我猶原記得一句話,『無雨傘的囡仔,要比別人跑卡緊』…」 在影片中,屏東縣縣長潘孟安以溫厚略帶沙啞的嗓音娓娓道出國境屏東人的心聲。 屏東縣位於台灣最南端,南北長達112公里,東西寬47公里,依山傍水,農漁產豐富。 然而,「位於國境之南,卻是本島中的離島,沒有離島基金,也沒有花東特別條例,過去很多重大交通建設跨不過高屏溪,很多人到屏東就是直奔墾丁,將屏東跟墾丁劃上等號,」屏東囡仔─潘孟安點出以往家鄉的困境。 不過,他話鋒一轉,「但我們不自怨自艾,從逆境中奮力向前,」他帶領屏東縣政府團隊用8年的時間讓屏東轉大人,創造許多奇蹟。 圖/看海美術館。 奇蹟一:清償近兩百億的歷史債務 「屏東是台灣中的離島」,潘孟安常對外戲稱,先天上的不良,像是國家重大的建設從來沒有到過屏東;因為交通不足,缺乏重大的產業政策,後天的失調,因此一直被視為農業縣。 潘孟安回想,2014年12月25日上任時,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地方縣市政府的財政狀況,屏東縣是處於「重度葉克膜級」,比在加護病房的患者還嚴重。 因此,屏東這8年來沒有發放生育津貼、敬老年金,但開源節流,撙節開支,還掉歷史共業,總計新台幣183億8300萬元債務,「債務結清後,讓身體健康,健步如飛。」 奇蹟二:最美的台灣燈會 潘孟安指出,在2018年之前,公務機關總是1加1小於1;屏東團隊希望是1加1大於2,2019年他們創造的奇蹟是成功舉辦最美的台灣燈會,而地點是在大鵬灣,一個沒有陸海空的公共運輸,鳥不生蛋的荒郊野外。 台灣燈會在屏東,從一開始不被看好的「疑問號」,到最後是令大家驚豔的「驚嘆號」,縣府上下將士用命,也激起公務員的凝聚力,建立城市的凝聚力與光榮感,讓在地人高喊:「我屏東我驕傲」。 尤其,改變過去30年來公部門舉辦燈會,結束後就拆除或遺棄,但屏東縣以永續的精神,將所有燈飾作為地標或送給國外延續燈會精神。 化危機為轉機:守住國境山海關 這3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遠在國境之南的屏東未能倖免,2021年6月23日起,在沒有醫療院所的偏鄉─枋山鄉,陸續出現10多起Delta病毒。 潘孟安指出,枋山鄉長達46公里,如何防堵強大的病毒是重中之重,他們採取精準疫調,擴大匡列,進行萬人篩檢及施打疫苗,微封村,並加強環境監測,在當時全世界因Delta病毒而採取封城或鎖國的政策下,屏東用19天成功守住國境的山海關,也是屏東的一項奇蹟。 圖/大武丁滯洪池。 綠色奇蹟:第一個百分百民生綠電的縣市 位在南台灣的屏東,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以太陽能光電莫屬,國際潮流為節能綠電,朝向低碳生活,這是台灣未來立於國際不敗之地。 屏東再次創造奇蹟,化腐朽為神奇。自2016年屏東加入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全球100%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聯盟」,設下「100%民生綠電」的階段性目標,同年成立台灣第一個綠能辦公室。 值得一提的是,設置光電場域並非來自良田,而是在四個地層下陷的鄉鎮區,以及被盜採砂石坑,利用閒地與荒地,變成重要的綠電設施,作為光電的運動公園跟球場。 此外,全國第一座浮動型光電廠也是在屏東,廠商用42天打造太陽能面板。 經過一番努力,屏東創造綠色奇蹟,2022年成為國內第一個民生用電百分之百使用綠能的縣市。 圖/屏菸1936文化基地。 美學奇蹟:新舊融合的建築美學 另一項奇蹟是在新舊建物的融合下,打造出許多年輕人拍照打卡的建築美學景點。 像是將日治時期的宿舍群改建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是目前全國最夯的打卡景點,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是台灣最美麗的圖書館,將舊菸葉廠逐步轉變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以及將日治時期蔗渣的地坑,整治為屏東縣民公園,共獲得12座國際獎項,享譽國際。 來自屏東漁村,潘孟安年輕時拎著一卡皮箱勇闖世界,開拓國際視野,練就一身好功夫後,返回家鄉,他用8年的時間證明,即便無路也要找路,從逆境中出發,讓外界想到屏東,不只侷限於墾丁。 圖/屏東縣長潘孟安。 「期待下一個世紀的屏東,產業投資屏東,科學園區、產業園區進駐,讓屏東不再是遙遠的代名詞,屏東就是一個品牌,」雖然將於年底卸任,潘孟安猶原掛念家鄉未來的發展,因為「無論建設按左進步,有些代誌永遠袂變;心在哪,家就在哪,咱永遠站一起。」 (屏東縣政府廣告) 你可能也喜歡 30年前就懂農業創生!酒糟牛教父薛承琛再出發,助地方小農打造永續牧場進行式 退休後愈老愈窮?專家建議5點理財斷捨離 謙虛過頭很矯情,得意忘形太臭屁?「被稱讚」時3種回應不尷尬 潘孟安屏東縣 訂閱遠見電子報每週一、四發報 首頁 時事熱點 社會 退撫新制三讀過關!明年7月後新進公務員改「確定提撥制」 文 / 中央社    攝影 / 張智傑 2022-12-16 瀏覽數 5,250+ 圖/公務員示意圖。張智傑攝 立法院會今天三讀通過公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法,規定民國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的退撫新制,由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並設立個人專戶,提供多元化的投資組合。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於5月9日初審通過公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法草案,但包括現職公務人員(舊制)能否轉換到新制等關鍵條文,在場立委未達成共識,因此保留交黨團協商。朝野黨團於13日、15日兩度協商,無法取得共識。 立法院會今天處理前,朝野黨團再度協商並達成共識,共同提出修正動議且三讀通過,當中並無現職人員可轉換到新制的規定。 此外,三讀條文規定,公務人員在任職期間,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儲金費用,強制提撥費率為15%;其中由公務人員負擔35%,政府負擔65%,公務人員也可自願增加提繳金額到個人專戶,每月上限為5.25%。提繳退撫儲金費用,不計入提繳年度薪資收入課稅。 三讀條文規範,退撫基金管理機關應自行或委託金融機構或專業機構,設計不同收益、風險的投資標的組合,供公務人員自行選擇。 同時,為確保較不諳投資理財的公務員權益,三讀條文規定,如果公務員擇定風險最低的投資工具,政府保證其最低收益不得低於當地銀行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如有不足,由國庫補足。 本文轉載自2022.12.16「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政院拍板退撫新制!2023年7月初任公教人員改採「確定提撥制」 第二波公教年改來了!明年7月新進公務員強制提撥率為15% 退撫新制公務員立法院 不過,他話鋒一轉,「但我們不自怨自艾,從逆境中奮力向前,」他帶領屏東縣政府團隊用8年的時間讓屏東轉大人,創造許多奇蹟。 圖/看海美術館。 奇蹟一:清償近兩百億的歷史債務 「屏東是台灣中的離島」,潘孟安常對外戲稱,先天上的不良,像是國家重大的建設從來沒有到過屏東;因為交通不足,缺乏重大的產業政策,後天的失調,因此一直被視為農業縣。 潘孟安回想,2014年12月25日上任時,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地方縣市政府的財政狀況,屏東縣是處於「重度葉克膜級」,比在加護病房的患者還嚴重。 因此,屏東這8年來沒有發放生育津貼、敬老年金,但開源節流,撙節開支,還掉歷史共業,總計新台幣183億8300萬元債務,「債務結清後,讓身體健康,健步如飛。」 奇蹟二:最美的台灣燈會 潘孟安指出,在2018年之前,公務機關總是1加1小於1;屏東團隊希望是1加1大於2,2019年他們創造的奇蹟是成功舉辦最美的台灣燈會,而地點是在大鵬灣,一個沒有陸海空的公共運輸,鳥不生蛋的荒郊野外。 台灣燈會在屏東,從一開始不被看好的「疑問號」,到最後是令大家驚豔的「驚嘆號」,縣府上下將士用命,也激起公務員的凝聚力,建立城市的凝聚力與光榮感,讓在地人高喊:「我屏東我驕傲」。 尤其,改變過去30年來公部門舉辦燈會,結束後就拆除或遺棄,但屏東縣以永續的精神,將所有燈飾作為地標或送給國外延續燈會精神。 化危機為轉機:守住國境山海關 這3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遠在國境之南的屏東未能倖免,2021年6月23日起,在沒有醫療院所的偏鄉─枋山鄉,陸續出現10多起Delta病毒。 潘孟安指出,枋山鄉長達46公里,如何防堵強大的病毒是重中之重,他們採取精準疫調,擴大匡列,進行萬人篩檢及施打疫苗,微封村,並加強環境監測,在當時全世界因Delta病毒而採取封城或鎖國的政策下,屏東用19天成功守住國境的山海關,也是屏東的一項奇蹟。 圖/大武丁滯洪池。 綠色奇蹟:第一個百分百民生綠電的縣市 位在南台灣的屏東,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以太陽能光電莫屬,國際潮流為節能綠電,朝向低碳生活,這是台灣未來立於國際不敗之地。 屏東再次創造奇蹟,化腐朽為神奇。自2016年屏東加入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全球100%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聯盟」,設下「100%民生綠電」的階段性目標,同年成立台灣第一個綠能辦公室。 值得一提的是,設置光電場域並非來自良田,而是在四個地層下陷的鄉鎮區,以及被盜採砂石坑,利用閒地與荒地,變成重要的綠電設施,作為光電的運動公園跟球場。 此外,全國第一座浮動型光電廠也是在屏東,廠商用42天打造太陽能面板。 經過一番努力,屏東創造綠色奇蹟,2022年成為國內第一個民生用電百分之百使用綠能的縣市。 圖/屏菸1936文化基地。 美學奇蹟:新舊融合的建築美學 另一項奇蹟是在新舊建物的融合下,打造出許多年輕人拍照打卡的建築美學景點。 像是將日治時期的宿舍群改建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是目前全國最夯的打卡景點,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是台灣最美麗的圖書館,將舊菸葉廠逐步轉變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以及將日治時期蔗渣的地坑,整治為屏東縣民公園,共獲得12座國際獎項,享譽國際。 來自屏東漁村,潘孟安年輕時拎著一卡皮箱勇闖世界,開拓國際視野,練就一身好功夫後,返回家鄉,他用8年的時間證明,即便無路也要找路,從逆境中出發,讓外界想到屏東,不只侷限於墾丁。 圖/屏東縣長潘孟安。 「期待下一個世紀的屏東,產業投資屏東,科學園區、產業園區進駐,讓屏東不再是遙遠的代名詞,屏東就是一個品牌,」雖然將於年底卸任,潘孟安猶原掛念家鄉未來的發展,因為「無論建設按左進步,有些代誌永遠袂變;心在哪,家就在哪,咱永遠站一起。」 (屏東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