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熬與甜蜜都是印記 大聲說 我來自屏東

在潘孟安心中,屏東有著甩不掉的宿命,那就是肩負著全國糧倉的使命,致使屏東多數土地都被劃成農業用地,但是當年輕人在家鄉找不到工作被迫北漂,農村只剩老弱婦孺時,面對著被大水淹沒的魚塭,還有破敗的農地,屏東的重建工作走到了十字路口,潘孟安想著,需要怎樣的大轉變,才能擺脫屏東宿命,注入活力與生氣呢?

堅定心方向 敢作為勇擔當

位於國境之南的屏東,有著上天的恩澤。依據國際上的統計,屏東一天日照時間平均4到4.5小時,遠高於全球平均的3.3小時,非常適合發展太陽光電。所以八八風災後,屏東推行「養水種電」政策,輔導農漁民在荒廢的魚塭與農地上架設太陽能板,從種田改成種電。「養水種電」是屏東發展綠能的雛形,也是重大契機,但當時屬實驗性質,所以裝置容量不高。真正讓屏東太陽光電政策邁開大步向前走,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是2014年12月25日潘孟安上任縣長以後,他終於可以去實現16年前的夢想,只是這一次他借助的不是風力,而是陽光。

在屏東土生土長,潘孟安非常了解屏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嚴重性。他接任縣長時,屏東早已負債累累,財政上的拮据,被形容為不只住進加護病房,還裝上了葉克膜,所以他上任後就和團隊訂下目標,「不舉新債還舊債,建設更不能等待」,他要求縣府嚴守財政紀律,不能藏債於民,而要藏富於民。潘孟安言出必行,2022年底卸任前,他已經還了183億8,300萬元的債務,建設的步伐卻未曾停歇。

屏東的財政困窘,沒有限制潘孟安的想像,反到是激發出他的許多靈感。潘孟安說,「沒有錢有沒有錢的做法」,所以在執行四鄉鎮地層下陷區光電專案時,潘孟安獨創「零預算模式」,建立政策誘因、明確廠商義務、保障地主權益及強化民眾信賴四管齊下,由縣府作為綠能產業平台,透過行政契約保障地主權益,讓地主自願出租土地,參與建置太陽光電,以能源轉型活化既有土地,解決農村高齡化以及過度抽取地下水問題。這個零預算模式後來也被複製到縣府各局處推動之太陽光電專案,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也擴充縣府自有財源。

藉綠能產業 找到生存之道

2021年11月1日,國際論壇組織IAFOR(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於日本東京舉辦「第11屆亞洲永續發展、能源與環境研討會」,屏東縣以「邁向100%再生能源城市策略」為主題,是全台唯一入選受邀出席的城市,研討會中報告「屏東縣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土地活化利用暨太陽光電發電業整體規劃發展計畫」時,特別強調縣府沒有編列任何預算的「零預算模式」,引發了日本東京大學、越南胡志明國家大學等與會者的熱烈討論,他們很難想像屏東非直轄市,竟不花一毛錢,就完成如此大的專案,不僅充滿創意且兼具可執行性,值得作為其他國家參考的借鏡。屏東經驗,終在國際上發光。

為了翻轉屏東農業縣的形象,潘孟安創設單一窗口招商引資,鼓勵民間業者投資綠能產業,以形成產業聚落。但跟其他政治人物不一樣,潘孟安不跟業者有任何酬酢往來,他畫下紅線,縣府同仁必須嚴格遵守,但也要求不能故意刁難廠商,找業者麻煩,「如果廠商在施工上碰到困難,我們都要協助解決問題」,所以在很多太陽能業者心中,屏東是最友善的城市。

和時間賽跑 贏回光榮感

不過在整個太陽光電發展環節中,潘孟安念茲在茲的還是人的問題,這也是他施政的核心理念。來自農村,潘孟安深知農民之所以惜土惜財,是因為這塊地不論大小,都已經凝聚了好幾代人的情感,所以要農民拿地出來種電,一簽約就是20年,難免害怕最後土地不見了,會對不起子孫。也因為了解這種心理,潘孟安才會要求業者在與縣府簽行政契約時,必須提撥信託基金,「業者都怪我苛刻」,潘孟安說,保障農民權益是不能退讓的底線,在投資者眼中,一分地可能值不了多少錢,但站在農民角度,土地卻是代代相傳,價值自然不同。

如今綠能成績斐然,再生能源併網容量已達1GW,這個數字是潘孟安上任前的10倍之多,真正做到「自己的電自己發」。你若問潘孟安,屏東成功的祕密是什麼?他會告訴你,屏東是「惦惦地做、實實地做、憨憨地做」。

恆春半島的落山風不斷吹著,熾熱的陽光依舊普照屏東大地,潘孟安一步一腳印,達成了他年輕時的夢想,打造屏東成為綠能城市,讓屏東在人們心中留下永不抹滅的印記。

屏東綠電成功心法大公開,購書去>> 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37485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