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100

屏東百年永續發展之路

▲連任兩屆屏東縣縣長的潘孟安,希望接棒給下一任縣長,是做好「永續發展」準備的百年城市。(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萬玟伶/屏東報導 位處國境之南的屏東縣,過去以墾丁恆春的自然樣貌,吸引熱愛生態的遊客。然而幅員遼闊的地形,雖然造就獨特且豐富的山海秘境風貌,卻也導致交通與醫療資源難以進入偏鄉,年輕人不斷出走,讓屏東縣一度陷入人口老化的困境。2014年屏東縣長潘孟安上任,隨即為縣府團隊設定多個目標,從高鐵南延、爭取醫學中心,到輔導創業、打造城市美學,於此同時也不忘重視兒童意見,為下一代量身訂做宜動宜靜的學習成長環境。然而,將不被人看好的屏東縣翻轉成宜居城市,不只是潘孟安對家鄉寄予的願景,他更希望接棒給下一任縣長的屏東縣,是做好「永續發展」準備的百年城市。 不只宜居更要永續 以零預算達到「民生綠電RE100」助農漁業提升競爭優勢 當「永續」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之一,與國際同步接軌的台灣也陸續宣布「2050淨零排放」等相關政策。《今周刊》今年邁入第3年的「2022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主要以聯合國2015年公布的17項可持續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為基礎,評選出落實SDGs的最強城市。屏東縣在淨零轉型方面,以幾乎被視為不可能任務的「零預算」,達到「RE100」民生用電百分之百來自綠能的目標,因此擊敗其他非六都縣市榮獲「最佳綠能發展獎」,對潘孟安來說,這無疑是對縣府團隊自2016年以來推動綠電政策的肯定。 ▲潘孟安帶領屏東縣加入ICLEI國際組織「100%再生能源城市網絡」,並在5年內達成民生綠電RE100的目標。 「像2050淨零排放這些願景目標,如果沒有紮根去做,坦白說很困難!」潘孟安於2014年上任後,便開始著眼於屏東縣擁有長時間日照的先天優勢,與團隊訂定相關規劃。2016年,ICLEI(Local Government for Sustainability,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會)世界大會在韓國首爾登場,前往參加的潘孟安笑說,自己當初就這樣傻傻地遞出申請書,帶著屏東縣加入會員,也因此設下了民生綠電RE100的目標。 「其實在達成RE100目標的全球城市中,屏東縣是土地面積最大(2,776平方公里)、人口最多(80萬人口)的達標城市。」意即要以5年的時間,且以零預算的方式達成RE100,可說相當需要公部門的積極協調,以及在地居民的配合與認同。「下個階段,希望在工商用電方面,也能達到RE100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的目標!」 ▲位於大武丁滯洪池的太陽光電發電設施。 「永續發展對於屏東來說,是必然之路,未來我們的競爭優勢就在這裡!」潘孟安以國際半導體大廠為例,「碳零排放不只是全球趨勢,也是企業發展趨勢,現在要拿到國際訂單,具備綠能憑證、依循低碳指標都是基本,哪怕屏東傳統的農漁業,未來也都會走到這樣的階段。」在潘孟安眼中,任期持續推動的政策與綠能設備,便是為未來的百年屏東,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現在即使是『用水』,也強調永續利用。」潘孟安指出,屏東縣近年就將本來流入大海的伏流水,以獨特的生態自然工法倒引進灌溉平原。「未來包括農民在生產中,必然也要一同參與低碳排放的過程。這對屏東縣的優勢在於,能確保產品品質,走出國際爭取訂單甚至提高單價!」 傳統產業轉型迎接高科技產業 潘孟安期許屏東縣擁有更多元樣貌 做為縣內有30%以上農漁業人口的農業大縣,潘孟安透過第一任期成立的農業大學,協助接下家業的農二代,習得田間管理、加工加值等概念與技術,將慣性農法提升成精緻農業,並增加附帶價值,鼓勵學員加入包裝設計之際,也協助他們成立電商、自行宅配,取代過去只能送到拍賣場,收入常受制於市場等狀況。「讓傳統產業提升自給自足的能力,到了市場才有競爭力,這就是我認為對屏東縣來說相當重要的農業寧靜革命!」 其次,潘孟安近年也率領團隊大力招商,截至目前共媒合490多公頃的閒置工業區土地,引進無數企業進駐,創造1,6000多個工作機會。潘孟安甚至透露許多人不知道的屏東縣創業秘密,「屏東縣低碳慢活的生活步調,讓這裡成為一個早午餐的創業基地,很多早午餐品牌都是從屏東發跡,一路北上開加盟分店,我們也為這些店家盤整了很多閒置空間,例如目前的觀光景點勝利新村,讓他們能以低廉的價格進駐,安心在家鄉發展築夢。」  ▲勝利新村是許多在地年輕人在家鄉創業的開始。 然而,潘孟安對屏東縣的期待也不滿於此,「從交通醫療的重大建設引進、觀光品牌的翻轉,加上我們在縣內也極力打造小黃公車、幸福巴士以及DRTS(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等交通網絡,推動遠端視訊診療、讓藥師走入鄉村,在縣內建置25座共融公園、協助新手媽媽產檢坐月子、佈建392個社區關懷據點,把老中青的需求都照顧到,縮短城鄉差距的友善生活環境,我相信現在的屏東縣,就是一個最宜居的城市,對下一個世代更重要的事,就是以永續發展的成績引進高科技產業,讓屏東縣擁有更多元的樣貌!」 ▲▼穿梭城鄉的小黃計程車,方便接送偏鄉長輩以及有就醫需求的在地縣民。行動藥師的規劃,也能為偏鄉長輩帶來暖心關懷以及精準的藥物需求。 看見在地累積的歷史底蘊 不戀棧的縣長期許這片土地以「文化立縣」邁進 不只說過一次要做屏東縣「永遠的志工」,潘孟安暖心道,「這塊土地跟縣民,其實才是給我舞台、為我孕育最大的能量!雖然我們就像約聘人員,時間到了就要說再見,但『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即使敲到最後一天,我也想做好做滿,把這口鐘敲得更加響亮。」 在潘孟安的眼中,過去在幾十年的鄉鎮發展史中被視為化外之地的屏東縣,其實積累相當豐沛的能量。「其實我最大的期許就是可以『文化立縣』!別忘了,大航海時代400年來,屏東縣是最早跟國際接軌的城市,它接納並孕育了各種當地與外來的祭典禮儀,擁有非常多元的文化與歷史建築,更可以是代表整個台灣的縮影。」 對於下一任縣長與施政團隊的期待,潘孟安始終抱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中立立場。「但屏東在過去承載了太多歷史功業,好不容易這幾年靠著交通、醫療平權,陸續打通任督二脈,過去被視為沙漠的國境之南,終於也有一片文化綠洲,期待下一任縣長除了重大建設,也能繼續在這樣的基礎上把屏東縣發展得更加發光發熱。」連任兩屆的縣長說不戀棧,但仍心繫2023、甚至是接下來的百年屏東,「文化是這個城市的靈魂,當綠洲已經在沙漠築起,希望它能夠開花結果、枝葉茂盛,繼續紮根在這片土地上,這是我對屏東縣最終的期待!」 本文來自:八年打造成宜居城市 潘孟安卸任前曝心願:屏東百年永續發展 | ETtoday政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全國NO1屏東民生全綠電達標

生能源已成為全球重要議題,屏東縣政府積極發展綠電,8月9日宣佈屏東縣再生能源併網容量達成1GW目標,成為全國第一個達到民生綠電RE100( Renewable Energy 100%)的縣市,同時在全球參加RE100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聯盟眾多城市裡,屏東亦為完成RE100民生綠電城市中人口及土地面積規模最大的城市。 圖、與會貴賓騎上Pbike腳踏車進行點亮儀式 屏東縣政府9日舉行「民生綠電RE100暨邁向永續城市發表會」,潘孟安縣長帶領著現場來賓,騎上最具代表性的低碳交通運具P-bike公共自行車,踩踏發出綠電點亮「Renewable Energy 100% (RE100) Pingtung」,宣布屏東完成創舉。 圖、屏東縣長潘孟安 屏東縣政府致力發展綠電及推動民生綠電,可追溯自2016年屏東縣加入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全球100% 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聯盟」,當年屏東縣舉辦「屏東縣韌性城鄉國際論壇」,邀請美國亞斯本市、夏威夷茂宜島與ICLEI專家,共同討論地方政府如何實現「100%綠電城市」,當時潘孟安縣長向ICLEI秘書長遞交申請書,設下「100%民生綠電」的階段性目標,引領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以該年度民生用電為基準,考量屏東縣日照條件,訂定全縣再生能源併網容量1GW目標,並由環保局成立綠能專案辦公室全力推動。   圖、屏東縣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簡報說明綠能推動與永續發展成果 環保局指出,綠能專案辦公室跳脫傳統單一局處業務思維,採「太陽光電專案專區」與「土地複合式利用」兩項策略,建立平台整合光電廠商及民眾三方的「零預算」模式,優先以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劃設太陽光電專區,其中高樹太陽光電示範區,以盜採砂石坑轉型設置光電廠,在今(2022)年獲得全球智慧解決方案(Global Smart Solution Report)「最佳綠色投資獎」。 同時,縣府團隊及鄉鎮公所在不影響原有設施功能下,結合再生能源活化閒置空間或場域,齊心協力合作推動「全國首座大武丁滯洪池浮動型光電及大響營堤防光電」、「掩埋場光電」、「公墓轉作光電運動公園」、「停車場光電屋頂」、「校園光電風雨球場」、「原鄉部落防災型微電網」、「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計畫」與「高樹太陽光電示範區」等案例,成為其他城市學習取經的對象。 截至今年6月底,屏東縣達成1GW再生能源併網量,作為屏東邁向100%再生能源城市永續的第一步。 圖、屏東縣點亮RE100綠能新時代 環保局進一步說明,縣府參考台電公司用電部分統計,屏東縣用電最高的是住宅部門,即家庭、民生用電,佔了33%,第二高為工業用電28%,其次依序為服務業、農林漁牧等,而100%民生綠電的意思是,透過屏東縣1GW已併網再生能源設施產生發電量,可供應白天尖峰用電時刻的家庭用電需求,有效舒緩全球熱浪對屏東電力供應穩定性的衝擊。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ICLEI「100%再生能源城市網路」已達成RE100的城市中,屏東縣擁有80萬人口、土地面積2,776平方公里,是人口及土地面積規模最大的城市,難度高於澳洲坎培拉、韓國麟蹄郡、美國科羅拉多州亞斯本等城市。 潘孟安縣長表示,屏東縣1GW再生能源設施包括太陽能、風力、沼氣等,今日完成RE100民生綠電成果,感謝眾多中央部會單位支持,特別是經濟部能源局成立跨部會協調平台,加上台電公司協助「循線找地」的饋線盤點與綠能策略研擬,才能在不到6年時間裡達標。未來將與更多公營事業夥伴合作,結合屏東新農業發展、生態及景觀等永續發展概念,整體規劃閒置國有地活化再利用,讓屏東繼續向前。 圖、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專區案場 而多年來縣府施政是「以人為本」為核心主軸,亦有效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17項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其涵蓋面向甚廣,例如社會服務、基礎建設、永續農業、城鄉及能源等,其中SDG7為永續能源由綠電供給民生用電,代表縣府在能源轉型道路上,達成重要里程碑,接軌國際對綠電發展需求,也展現屏東擠身世界先進城市企圖心。

從RE100最新年報看綠電大趨勢

2019年開始,來自製造業領域的新會員明顯上升,此刻該行業55家企業裡,已有32%的綠能採用率! 在疫情變化起伏不定,與氣候緊急狀態衍生的能源轉型強烈需求下,再生能源成為集環保、健康、經濟於一身的發展利器,除了被各國綠色復甦計畫納為重點措施,更是企業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這之中,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共同合作促成的國際倡議「RE100」,在過去五年多來越來越具實質影響力,從其最新出爐的2021年度報告《加緊步伐:RE100於挑戰市場中加速發展》(Stepping Up: RE100 gathers speed in challenging markets),即可一覽未來幾年的綠電潮流走向。 亮點一:綠能使用率近半,「亞太區」扮演成長主力 截至2022年1月,響應RE100的企業已有349家。但受限於資料彙整年份,2021年報只算到2020年底的315家會員狀態。不過環顧其內容,可抓出三個亮點。 RE100整體綠電採用率已逼近50%。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報告首先指出,RE100旗下所有企業的電力消費量來到每年3400億(340TWh),這般規模已超越英國,足以名列全球第12大耗電國。而其會員的電力消費量中,約有45%(1520億度)產自再生能源,採用率足足比2015年(22%)翻了一倍! 至於外界最關注的會員面孔,其實早從2018年開始,超過四成的新加入企業總部皆位於亞太地區,顛覆早期歐美品牌掛帥的情況。以2020年度為例,就有36家新會員來自亞太,一舉貢獻當年度逾六成新血,光是日本就新增了17家,堪稱近年來的成長主力。 當然,扮演全球供應鏈要角的台灣,目前也有13家企業加入RE100俱樂部。 亞太區已成RE100新動能,目前會員數僅次於歐洲。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亮點二:「製造業」大舉搶進,但達標年延至2030年 接著檢視行業別,《加緊步伐》報告分析,RE100超過三成的會員都屬於服務業範疇,超過七成的綠能使用率,在眾多行業別中僅次於運輸業(91%)。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9年開始,來自製造業領域的新會員明顯上升,此刻該行業55家企業裡,已有32%的綠能採用率。眾所皆知,製造業向來有高耗能、高排碳、高污染的「三高」特色,能多用一度低碳電力,都是世界之福。 然而,也因製造業會員變多之故,間接拉低了100%綠能的達成時間。《加緊步伐》統計,RE100會員的100%再生能源平均達標年份為2030年,比過往平均值晚了兩年,主因為新成員多來自綠能採購及開發相對困難的亞太地區。檢視各區會員平均達標年分:亞太2039、歐洲2025、北美2027,落差一覽無遺。 不同產業的100%綠能達標年份,有著不小落差。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類似狀況,也發生在不同產業別,計算RE100各產業會員的100%綠能達標年,製造業平均為2035年,和基礎設施產業並列最末。 亮點三:綠電「直購」已成趨勢! 六大建議請收下 從上面描述不難得知,再生能源的取得方式與採購難易程度,直接影響企業落實100%綠電願景的執行進度。 對此,《加緊步伐》報告統整RE100會員近年的綠電採購演變趨勢,最受關注的首推「再生能源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意即直接跟電廠簽約的綠電直供合約,這種方式在過去五年愈來愈受歡迎,2020年的使用比率已攀升至28%,成為僅次於「非綑綁式能源證書」(Unbundled Energy Attribute Certificates)的第二大綠電來源。 直購合約(黑色)已成為RE100企業取得綠能的第二大管道。 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不能免俗地,這份年報也得替會員們吐吐苦水,裡頭列出不少大家抱怨的綠電取得障礙,從供應量不足、缺乏購買管道、法規限制太多、價格過高等都有。為協助企業盡快實現100%綠能目標,《加緊步伐》最後提出六項政策建言,值得相關單位參酌。 打造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可公平競爭的環境; 移除法規屏障,實行更穩定的市場架構; 建立更完整機制,讓不同規模的企業都有機會參與; 促進公用事業或電力供應商合作,提供更多採購選項; 加大再生能源的投資力道; 資訊透明化,以利發行具公信力的再生能源憑證。 報告彙整的再生能源市場十大障礙。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參考資料 Climate Group & CDP, 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中華經濟研究院,RE100台灣網站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RE100 2020年報重點摘要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亞太區抬頭、製造業湧入! 從RE100最新年報看綠電大趨勢

三招助企業降低綠電CPPA門檻

盟提出碳關税(CBAM),國際大廠包括蘋果、Google等均加入Re100宣示100%使用綠能,台灣落實用電大戶條款,但台灣企業投入綠電購售合約(CPPA)的門檻高,目前台灣綠電直購案例較少,且多集中龍頭企業,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表示,當前台灣企業對綠電需求的迫切性已浮現,希望綠電供需資訊交流平台能朝向定型與規模化,再生能源業者則呼籲三項利器助台灣達成2050淨零碳排。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近日共同辦理首場離岸風電綠電購售合約研討會,邀請多達30家半導體廠商與會,分享並提出企業對現行再生能源及綠電市場現況的問題,提出實務可行的企業綠電解決方案。 與會業者表示,台灣企業作為全球科技業重要供應鏈並以貿易為命脈,綠電已然成為重要戰略物資,能否取得穩定綠電更關乎著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企業綠電購售合約(CPPA)成為掌握綠電供應的關鍵,但簽署CPPA涉及法律、財金、風險評估與能源專業知識等諸多面向,進入門檻高,目前台灣綠電直購案例較少且多集中龍頭企業,導致一般企業即使有採購綠電的需求,卻常不得其門而入。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致遠表示,當前台灣企業對於綠電需求的迫切性已浮現,作為產業公會,本著服務企業會員的使命,希望能拋磚引玉、率先搭建起綠電供需雙方溝通的橋樑,讓健全的綠電交易契機能開始萌芽。未來希望這樣的資訊交流平台能更定型與規模化,為完備的綠電市場機制鋪路。 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指出,充沛穩定的資金挹注、以綠能科技創新為趨動引擎、加上健立完善的綠電供需機制,是協助台灣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三項利器,CIP去年參加COP 26氣候峰會時已宣示,目標於2030年將對再生能源投資規模擴展至1000億歐元(約3.2兆台幣),另針對創新綠能科技領域投注大量資源,包括PtX電能轉換與儲能、浮動式風場開發等,協助建立透明的綠電資訊及需求交流。(許麗珍/台北報導) 本文轉自:企業投入綠電CPPA門檻高 業者提三利器助2050年淨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