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P

零預算多贏共生平台,打造屏東全民生綠電

屏東家鄉發展綠能,是縣長潘孟安長久的夢想,為此縣府打造單一窗口,提高行政效率,促成政府、廠商、地主、農民、環境共好的綠能產業生態圈,並創建偏鄉防災的再生微電網,讓綠能不僅是國家能源大計,也是極端氣候下的民生建設。 屏東雖有良好日照量,但「適宜的土地與充裕饋線」是設置光電必要難題,環保局盧俊中科長說明,國內只有台電一個大電網,光電案場發電後還需透過台電線路(饋線)才能將綠電送回電網以供使用,以往台電饋線多鋪設於人口密集區,以供民生、經濟使用,因此郊區饋線有限,如何與眾多地主溝通相關法規、稅務、光電廠商與地主間的權益義務等,都是課題。 單一窗口跨部會溝通,促進光電產業發展 莫拉克風災之後,屏東縣政府為協助災損的農漁民生計及土地復育,提出「養水種電」計畫,但當時綠電相關法規及配套皆不齊全,時任屏東縣立法委員的潘孟安語帶激昂地說,「為推動這計畫,當時我四處奔波,開過無數次協調會,溝通縣府、農委會、經濟部、台電、地主、廠商等」,將跨部會、中央、地方、公私部門之間無數的疑慮都解決後,才打造出當時全國第一個大型地面光電案場。 這段經歷讓潘孟安縣長上任後,了解民眾對縣府持續推動綠能之期待,2016年便成立全國第一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單一諮詢窗口,跨局處溝通與整合行政資源,民眾或廠商不必費心來回跑件詢問,大幅提升行政效率。2018年縣府再推出「綠能數位資料庫」,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置,系統性地排除環境敏感區域,再配合台電輸電線路,以循線(饋線)找地(土地)的方式,促成全國第一個「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專區」。 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計畫。 為擴大光電產業發展,綠能辦公室清查境內公立學校、機關、公共設施等地,在不影響原設施功能下,複合利用土地,陸續完成大武丁滯洪池浮動型光電、大響營堤防光電、閒置鄰避設施設置太陽能板等;校園內除了屋頂,也在戶外架設太陽能板,校方免費得到可遮陽避雨的風雨球場,後續發電回饋金也能提供學校收入。 屏東縣以「土地複合式利用」的原則,優先以既有公共設施的閒置空間設置太陽光電。全國第一座的「大響營堤防太陽光電」,利用堤防上方空間建置3公里帶狀光電板。 以綠能為偏鄉打造天災時最佳後盾 屏東有不少的原鄉部落,地處偏遠建設不易,極端氣候下,常造成道路崩塌、電纜破壞停電,甚至對外交通及通訊中斷成為孤島。綠能辦公室篩選脆弱的偏鄉部落,結合創能、儲能、能源管理等設施,設置「防災型微電網系統」,以綠電供居民日常活動使用,減少支出及碳排放,而災害時能確保供電與通訊不間斷,成為居民最佳後盾。 專案專區讓不利耕種的劣地變黃金 屏東縣雖有發展光電的天然條件與企圖心,但農業仍為屏東的根本,為不讓光電與農業發展失衡,縣府主動於2020年8月禁止農地660平方公尺容許設置再生能源,並以專案整體規劃光電產業發展。 「高樹鄉太陽光電示範計畫」,是全臺第一座盜採砂石回填坑轉型綠能示範區。 東港、林邊、佳冬及枋寮等沿海鄉鎮,早期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土壤鹽化,土地需休養復育;高樹鄉則因盗採砂石嚴重,留下許多巨大坑洞,回填河底沙石後不適栽種;這些土地雖然在身分上仍是農地,但實際已不利栽種,成劣地,而在地老化的農業人口也面臨生計難題。縣府提供新選項,在保有農地的前提下,充份利用土地並透過租金保障其收入,因此化身為綠能產業平台,與廠商簽訂20年期的行政契約,在動工前成立第三方信託專戶,避免後續廠商倒閉風險。 八年來屏東綠能成長10倍(90MW至951MW),今年將達成1GW階段里程碑,朝向100%民生用電目標,更難得的是「綠能專案是0預算」潘孟安縣長驕傲又心酸地表示,屏東綠能產業的背後是縣府團隊無數的汗與淚「我們和其他縣市條件不同,他們是單一地主,我們全是小地主,要一一溝通說明」,以一個99MW光電案場,背後就有近500名地主。因這全台首創綠能共好的平台方式,屏東不只增加綠電,也讓民眾有機會了解綠能並參與其中。 屏東的綠能成績近年在國際上不斷被認證:連續兩年被國際碳揭露平台(CDP)評為「具領導力」城市、於去年日本東京國際論壇以零預算推動策略獲得國際學者讚許、高樹光電示範區今年得到GSSR綠色投資最佳典範獎。期待屏東繼續以多贏模式,成為世界綠能發展典範,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   本文來自:零預算的多贏共生平台,打造屏東全綠能民生用電  

從RE100最新年報看綠電大趨勢

2019年開始,來自製造業領域的新會員明顯上升,此刻該行業55家企業裡,已有32%的綠能採用率! 在疫情變化起伏不定,與氣候緊急狀態衍生的能源轉型強烈需求下,再生能源成為集環保、健康、經濟於一身的發展利器,除了被各國綠色復甦計畫納為重點措施,更是企業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這之中,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共同合作促成的國際倡議「RE100」,在過去五年多來越來越具實質影響力,從其最新出爐的2021年度報告《加緊步伐:RE100於挑戰市場中加速發展》(Stepping Up: RE100 gathers speed in challenging markets),即可一覽未來幾年的綠電潮流走向。 亮點一:綠能使用率近半,「亞太區」扮演成長主力 截至2022年1月,響應RE100的企業已有349家。但受限於資料彙整年份,2021年報只算到2020年底的315家會員狀態。不過環顧其內容,可抓出三個亮點。 RE100整體綠電採用率已逼近50%。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報告首先指出,RE100旗下所有企業的電力消費量來到每年3400億(340TWh),這般規模已超越英國,足以名列全球第12大耗電國。而其會員的電力消費量中,約有45%(1520億度)產自再生能源,採用率足足比2015年(22%)翻了一倍! 至於外界最關注的會員面孔,其實早從2018年開始,超過四成的新加入企業總部皆位於亞太地區,顛覆早期歐美品牌掛帥的情況。以2020年度為例,就有36家新會員來自亞太,一舉貢獻當年度逾六成新血,光是日本就新增了17家,堪稱近年來的成長主力。 當然,扮演全球供應鏈要角的台灣,目前也有13家企業加入RE100俱樂部。 亞太區已成RE100新動能,目前會員數僅次於歐洲。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亮點二:「製造業」大舉搶進,但達標年延至2030年 接著檢視行業別,《加緊步伐》報告分析,RE100超過三成的會員都屬於服務業範疇,超過七成的綠能使用率,在眾多行業別中僅次於運輸業(91%)。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9年開始,來自製造業領域的新會員明顯上升,此刻該行業55家企業裡,已有32%的綠能採用率。眾所皆知,製造業向來有高耗能、高排碳、高污染的「三高」特色,能多用一度低碳電力,都是世界之福。 然而,也因製造業會員變多之故,間接拉低了100%綠能的達成時間。《加緊步伐》統計,RE100會員的100%再生能源平均達標年份為2030年,比過往平均值晚了兩年,主因為新成員多來自綠能採購及開發相對困難的亞太地區。檢視各區會員平均達標年分:亞太2039、歐洲2025、北美2027,落差一覽無遺。 不同產業的100%綠能達標年份,有著不小落差。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類似狀況,也發生在不同產業別,計算RE100各產業會員的100%綠能達標年,製造業平均為2035年,和基礎設施產業並列最末。 亮點三:綠電「直購」已成趨勢! 六大建議請收下 從上面描述不難得知,再生能源的取得方式與採購難易程度,直接影響企業落實100%綠電願景的執行進度。 對此,《加緊步伐》報告統整RE100會員近年的綠電採購演變趨勢,最受關注的首推「再生能源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意即直接跟電廠簽約的綠電直供合約,這種方式在過去五年愈來愈受歡迎,2020年的使用比率已攀升至28%,成為僅次於「非綑綁式能源證書」(Unbundled Energy Attribute Certificates)的第二大綠電來源。 直購合約(黑色)已成為RE100企業取得綠能的第二大管道。 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不能免俗地,這份年報也得替會員們吐吐苦水,裡頭列出不少大家抱怨的綠電取得障礙,從供應量不足、缺乏購買管道、法規限制太多、價格過高等都有。為協助企業盡快實現100%綠能目標,《加緊步伐》最後提出六項政策建言,值得相關單位參酌。 打造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可公平競爭的環境; 移除法規屏障,實行更穩定的市場架構; 建立更完整機制,讓不同規模的企業都有機會參與; 促進公用事業或電力供應商合作,提供更多採購選項; 加大再生能源的投資力道; 資訊透明化,以利發行具公信力的再生能源憑證。 報告彙整的再生能源市場十大障礙。圖片來源:擷取自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參考資料 Climate Group & CDP, RE100 2021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中華經濟研究院,RE100台灣網站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RE100 2020年報重點摘要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亞太區抬頭、製造業湧入! 從RE100最新年報看綠電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