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電共生

「沒有魚就沒有電!」屏東全台最在乎養殖的漁電共生場

「沒有魚就沒有電!」屏東海邊,全台最在乎養殖的漁電共生場 跟一般由光電業者投資不同,屏東這處石斑養殖場,是個體戶蔣坤龍從零開始,自己摸索蓋成的光電溫室。從室內通道到鋼骨結構都特製化,因為「我一切是為了魚。」 文 劉光瑩 天下雜誌765期 「我都是為了魚好!」從買地到真正賣出第一度電,蔣坤龍等了6年,他看著身長超過1米的龍膽石斑優游,很是欣慰。圖片來源:邱劍英攝 屏東枋寮一座室內養殖場,2022年12月的一天上午,呈現豐收景象。 偌大水泥圓池中,有上萬尾龍虎斑,員工穿著青蛙裝忙著將魚抬上車,準備出貨到香港。另一池裡,是身長超過1米的龍膽石斑,躍出水面激起水花。 儘管這座養殖場屋頂上蓋著太陽能板,但跟一般漁電共生案場最大不同在於,背後不是光電業者投資,而是道道地地的個體養殖戶。 40歲出頭的蔣坤龍,20年前就在東港開始養石斑魚,再到福建6年,累積了溫室養殖石斑魚的經驗。後來回到台灣,從東港一路養到枋寮,現在共有2座養殖場。 【小檔案】鑫台貿易 負責人/蔣坤龍 主要業務/石斑養殖、活魚運搬貿易 地位/獨立籌資投入光電的少數專業養殖戶 這座漁電共生溫室,面積約2公頃多,圓形的水泥魚池總共88個,中間還留下貨車進出的車道。 不為發電,最大推力是氣候 身為個體養殖戶,而非財力雄厚的大企業,漁電共生這條路,蔣坤龍從買地開始,前前後後走了6年,2022年底賣出第一度電。 養魚養得好好的,怎會想到要做光電?背後主因,其實是氣候變遷。 回想幾年前,蔣坤龍偶然聽到朋友說,光電是未來趨勢,又可以增加收入,讓他心動。但真正推了他一把的,還是魚:他不想再看天吃飯。 在露天的魚池,颱風來臨前因為悶熱而「倒池」(整池魚死光),是常有的事。或是夏天午後西北雨讓池水濃度改變,魚也可能大量暴斃。 讓他們最記憶猶新的是,八八水災帶來的豪雨讓屏東大淹水,枋寮許多養殖戶的魚因此跑光,雖然蔣坤龍的池因地勢高而倖免於難,夫妻倆還是從同業身上記取慘痛教訓。 現在,他的室內漁電石斑池壁高1.7米,正好是當年八八水災淹水高度。 蔣坤龍做活魚運搬貿易,在中國禁台灣石斑後,主要市場轉到香港。圖為員工正在收龍虎斑。(邱劍英攝) 「希望不用再看老天臉色,」蔣坤龍的想法,主要不是賺光電財,而是從養殖的需求出發,在室內做更先進、高單價、高密度養殖。 對他來說,光電收入只是加分,不是主體。 然而,申請室內漁電共生的程序複雜,從購地、建設、申請容許與養殖登記證,每一關都得等上數個月,他與太太兩人自己從頭摸索,「怪不得大家說只有財團做得來,」蔣坤龍苦笑說,因為等請照的這幾年不能養殖,就沒有收入。 具有多年養殖經驗的蔣坤龍,花了將近一年決定室內養殖的物種與做法。他什麼都試過:從蝦子、鰻魚到紅條都試養過,最後決定以最熟悉的石斑為大宗。 以魚出發,最重視養殖的案場 案場的設計,都是從養殖需求出發,「我們主體就是要做養殖,」他強調。 案場四周都裝設鋼板,可抵擋颱風。因為地質結構偏鬆軟,蔣坤龍用了蓋房子用的H型鋼;為了確保水質,他接管引入海水;更砸重本跟氣體公司買高壓氧槽,而非如一般養殖業者用水車打氣。 「蔣坤龍的場是我看過的漁電共生案場中,最重視養殖的,」日前帶學生參訪的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說。 最讓他津津樂道的,其一是節能。養殖池底與地面設計外高內低,還挖了排水溝,可輕易以重力排出池底髒污,能盡量省電,不怕停電。 其二是考慮收魚作業需求。郭建賢觀察,光電板的立柱位在魚池外,不妨礙人工作業,魚池間特別設計了寬闊車道,讓貨車可直接開到池邊收魚。 郭建賢說,蔣坤龍用的建材較其他光電場好,且環境風險控制得宜,可大幅提高養殖密度。2公頃地、88個圓池,每池可達2、3萬尾石斑,總養殖量跟6、7公頃的室外池相當,亦即密度是一般的3倍,因此兩相比較下,總成本沒有高出太多。 從養魚出發的光電石斑養殖場,單看投資金額確實不低。蔣坤龍說,還不算入土地成本,養殖場建置總成本就超過2億元。如果只靠賣電,回本時間需12年以上;但加上賣魚收入,回本時間可低於10年。 蔣坤龍不願意透露預估回本時間,只強調他盡量經營高價魚類,例如色澤鮮豔討喜的紅條石斑,一年就可賣到1億多元。 如何避免假養魚真賣電? 針對許多光電業者大舉投入室內漁電共生,動輒數百公頃,都號稱要養蝦,蔣坤龍並不看好。 「光電業者主要想賣電,但魚蝦是活的,」他強調,每個地方的疫病、水源和環境挑戰都不同,即使在某地養殖魚蝦成功,也不代表就能夠大量複製到其他地方。 很多光電業者想要收購他的場,「但是他們講得很白,他們只想要電,不想養魚,那就甭談了,」蔣坤龍說,他的立場很清楚:沒有魚就沒有電。 他認為,漁電共生想要達到光電業者、養殖戶和地主三贏,一定要結合熟悉水源與氣候的實際養殖者,而不是只靠學者或光電公司規劃,才能避免光電業者和養殖者對立,或是出現「假養魚真賣電」的狀況。 然而現況是,大多數光電業者傾向自己新建團隊,而不願找養殖業者合作,因為關注重點不同。相對地,專業養殖戶也少有意願跟光電業者合作,因為怕辛苦累積的知識被學走。 蔣坤龍認為,政府應鼓勵像他這樣的個體養殖戶建置光電,扭轉目前由光電業者主導的局面。「不能讓好好的漁電共生,變成混水摸魚,」他說得直白。(責任編輯:王儷華) 本文來自:「沒有魚就沒有電!」屏東海邊,全台最在乎養殖的漁電共生場|天下雜誌 (c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