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德國電力營運商積極探索農地與太陽能發電複合運用之可行性

作者:經濟部 /駐德國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德國電力營運商積極探索農地與太陽能發電複合運用之可行性 資料來源:德國經濟週刊(WIWO) 文號:1124020067號 有感於社民黨(SPD)、綠黨(Grünen)、自民黨(FDP)組成之聯邦政府正致力拓展全德再生能源建設,並已於2022年大幅修正「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es, EEG),簡化電廠設立行政流程與減少障礙,德國大型電力營運商VattenfallRWE以及小型太陽能電廠開發商BayWa r.e.,近期正積極探訪德國各地區農村,與擁有農地所有權之農家洽談土地運用合作,盼使農地可同時運用於農作物耕種與太陽能發電,俾同時為企業與農民創造額外收益,並對德國能源自主與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據德國財經專業雜誌「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 WIWO)報導,目前相關設施大致可分為3類: 一、農地高架型設施:在農地上設置高架,太陽能面板安裝於高架上,下方則仍可讓農耕機具通行以進行農事,太陽能面板並可視農事需要移動位置,主要可運用於種植小麥、馬鈴薯之農地。 二、畜牧型設施:牛、羊群可於太陽能面板旁土地進行放牧或圈養。 三、果樹型設施:太陽能面板較一般地面型面板更為架高,使蘋果樹、櫻桃樹或莓果樹可種植於太陽能面板下方區域。 BayWa r.e.公司負責人Matthias Taft坦言,目前尚不清楚哪種類型的設施可為農民帶來收益、哪種設施具有推廣到全德之潛力,未來仍必須進行試驗與改良。 WIWO分析指出,為達2030年太陽能發電215GW之目標(2022年底發電容量為66.5GW),德國勢必加緊步伐、開拓可以運用於發電之空間。未來全德太陽能發電約有二分之一係由架設在屋頂上之裝置發電,另一半則需運用開放空間,例如停車場上方、高速公路、廢棄褐煤礦區、垃圾掩埋場、廢棄機場以及農業用地等。就經濟效益而言,使用一般閒置空地作為太陽能電廠,通常比雙重運用土地更為便宜,但德國是否可取得足夠空間是懸而未決之難題。且依據德國指標性技術研究機構「Fraunhofer Institute太陽能系統研究所」(Solare Energiesysteme, ISE)之評估,高架太陽能發電系統之潛力達1,700GW,另修正後之「再生能源法」亦降低農民因使用農地發電而失去農業補貼或遺產稅優惠之風險,致使複合式運用農地之誘因正逐漸提升。 另一方面,為促進農地複合運用,RWE公司已於全德新增7個營運據點、新聘200名員工,專營相關業務,並將於德西Garzweiler廢棄煤礦區附近(位於北萊西伐邦Nordrhein-Westfalen)建造容量為3MW農地與太陽能複合式電廠;Vattenfall公司則宣布於德北Tützpatz(位於麥佛邦Mecklenburg-Vorpommern)建造76MW之複合式電廠。顯示不僅電力營運商對相關商機躍躍欲試,亦已為德國經濟帶來促進就業之效益。 針對相關趨勢,德國農民協會(Deuts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