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板

南部沒下雨和廣設太陽能板有關?彭啟明提3個「氣象科學」拆解:乾旱和它擦邊不來更有關

台灣南部超過600天沒下大雨,再來梅雨季能否讓水情壓力解除備受關注,資深媒體人彭蕙仙提出她的觀點,認為南部沒下雨是跟廣設太陽光電板有關。 氣象達人彭啟明則是認為,這篇評論文章科學上的立論還可以更充分一點。南部乾旱是否是太陽能板造成的,應該從氣象科學角度來看。 彭蕙仙:光電板產生的熱能,會被釋放到周圍環境「對降雨不利」 彭蕙仙在中國時報論壇版以「廣設光電板的災難」為題,提出國內外科學研究報告顯示,太陽光電板會造成熱島效應,阻礙鋒面的形成,她認為光電板產生的熱能,也會被釋放到周圍的環境,對降雨不利。 她說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指出,太陽能發電廠可引發熱島效應,與附近相比,太陽能發電站周圍的溫度高出3至4度。這項研究報告已刊登於《Scientific Reports》。 不過氣象達人彭啟明也在臉書上發文,說這篇評論文章,科學上的立論還可以更充分一點。彭啟明說,南部乾旱是否是太陽能板造成的,應該從氣象科學角度來看。 彭啟明:造成乾旱主因是這幾年恰巧颱風擦邊而過 彭啟明說,首先乾旱絕對不是1個月不下雨造成的,從去年6月到今年4月,南部降雨在台南高雄只有歷史平均值的3成,2021年在中部的乾旱也類似,中部當時同期平均降雨量的4成,南部當年也吃緊,但至少還有超過5成。「造成這原因,主要還是這幾年恰巧颱風擦邊而過,降雨不如歷史值」。 其次是,氣候變遷正在全球與台灣發生中,根據聯合國IPCC 及台灣的TCCIP的報告,降雨的趨勢正在改變,季節降雨的改變、颱風次數、梅雨鋒面都將會有影響,這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科學問題。 彭啟明解釋,春天本來就是南部的枯水期,春天鋒面或梅雨鋒面,本就屬於區域大氣環境流場的變動,和小尺度的縣市差異很大。 「綠地消失讓降雨改變,變化遠比太陽能面板大得多」 第三則是都市化的改變,綠地消失讓降雨也會改變,這個變化遠比太陽能面板大得多。「台南目前太陽能約2GW,以100MW約 140公頃算法,需要2800公頃(約28平方公里),台南市土地面積約2192平方公里,約1.2%,這裡面很多還是屋頂上的」。 彭啟明說,如果未來全台灣到20GW,約將使用280平方公里的面積,不到台灣1%的面積!「這的確是可以關心的問題,但等到2%以上我們再來關心都來得及啊」! 「我們未來在氣象模式中,可以把地表是太陽能面板的參數放入,但現在的比例實在太小,很難去驗證到底對某場降雨有何實際影響」。 彭啟明認為,如果要驗證,簡單的說當這幾天春雨下雨時,到家附近的水泥地上,和到附近公園的草地上就可以觀察,兩個降雨有什麼差別?「其實不會差別很多的」。 本文來自南部沒下雨和廣設太陽能板有關?彭啟明提3個「氣象科學」拆解:-ESG永續台灣 (businesstoday.com.tw) 撰文: 李易紓整理     分類:太陽能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5-02

澳洲社區共享電池現身 替超額發電解套

洲家庭裝設太陽能板發電自用的比例高,但是卻很常因為白天用電量不多,而浪費了多餘的發電量。因此,澳洲的電力公司近年試著在社區中設置「共享電池」,計劃把整個社區白天多發的電儲存起來供晚上使用,目前試驗結果看起來十分成功。 自用的太陽能板白天常會產出過多的電。圖片來源:PhotoMIX-Company/Pixabay 日間超額發電 多餘電力無處去 為了防止重要的資料佚失,許多公司會選擇裝設不斷電系統(UPS),讓伺服器、電腦等重要電子儀器在電網不穩、降壓的時候仍能有穩定的供電。而對於供電相對「看自然臉色」的再生能源來說,有這樣的系統當然是再好不過。澳洲的「社區共享電池」就扮演類似角色。 澳洲因為地廣人稀,大約每六戶家庭就有一戶家裡設有太陽能板,只要天氣良好,白天就可以用太陽能板產出少量家裡所需的電力。然而在這些家庭當中,每60戶才會有一戶擁有可以儲備多餘發電量的電池,這代表著太陽能板在白天大多數人不在家、用電量較低時發出的電,一旦有「溢出」就是全部浪費,也不能留到晚上回家後使用。 不只如此,太陽能板白天產出的過量電力在負荷較低的家用線路中無處可去,還可能會造成社區變電所、家戶電器電力氾濫,最後導致設施毀損。當然如果願意升級負載量更高的電纜,或是強化基礎設施,把多餘的電力從地方線路疏導到負荷較高的電網中也不失為一個做法,只是這樣成本太高,只剩下裝設大型電池一途。 共享電池可以在白天用電量低時保存太陽能板產出的多餘電力。圖片來源:擷取自Western Power官網 共用電池 減少電費與電網負擔 然而,能有效儲存大量電力的電網用電池非常昂貴,只為了太陽能板發出的溢出電力特別去買一個電池,實在是不符合成本效益。也因為如此,當位於西澳洲首府珀斯(Perth)近郊的阿爾基莫斯海灘社區(Alkimos Beach)於2016年試辦社區共享電池時,當地居民原本也充滿了懷疑,不過最後的結果令他們十分滿意。 在阿爾基莫斯海灘社區設立的電池電容為1.1兆瓦小時,約可讓1000個一般的家庭使用2小時。平時社區民眾可以先月繳11澳元(約新台幣231元)的電池月租費,然後每一次將多餘電力儲存進電池時,可以獲得一筆補助金,而從電池取用電力時則需另外支付費用。 最後參與整個實驗計畫的119個家庭加起來,總共在實驗進行的五年間省了超過8.1萬澳元(約新台幣170萬元)電費,電網在用電尖峰時期的負荷則銳減85%。 雖然最後主導實驗的澳洲國營Synergy電力公司和西部電力公司(Western Power)坦承,每戶家庭每個月僅需繳交11澳元的月租費,是在接受很多補助之後才能壓低的金額。由於不可能長期保持這種補助的規模,實驗最後無法繼續下去,不過兩間公司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資料,得以開始推廣到其他社區。 澳洲的電力公司正在實驗社區共享電池 圖片來源:擷取自Western Power官網 共享電池潛力大 澳洲政府積極投入研究 2018年,兩間公司又在澳洲西南部的米多泉(Meadow Springs,音譯)社區裝設電容420千瓦小時的特斯拉電池供當地52個家庭使用,這也是澳洲首次將社區共享電池與國家建設的既有電網相連接,以達成最有效率的電力運用。 在首都墨爾本,聯合能源公司(United Energy)前(2020)年則嘗試連接40個小型社區電池,以供應3000個家庭共用。 見識到社區共享電池的潛力,澳洲再生能源局也從澳洲國立大學的電容與整合計畫聘請了一些研究員,希望可以徹底挖掘其中的經濟潛力。不過團隊負責人布萊赫(Lachlan Blackhall)教授強調,雖然因為技術和商業模型都還在開發階段,最後的成本效益還會受許多因素影響,不過最終的目的,仍是希望藉由大規模設置社區共享電池,來減少消費者在能源上的支出。 台灣地狹人稠,政府也鼓勵許多地區居民可以利用閒置土地、屋頂等空間設置太陽能板發電自用。如果能藉由社區共享電池的協助,或許將不只有助於民眾減少電費支出,還能進一步降低我國的碳排放,達成人民與政府雙贏的局面。 參考資料 Community batteries: what are they, and how could they help Australian energy consumers? Our community battery storage trials A community battery ‘like a corner store’: Is this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