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產業

零預算多贏共生平台,打造屏東全民生綠電

屏東家鄉發展綠能,是縣長潘孟安長久的夢想,為此縣府打造單一窗口,提高行政效率,促成政府、廠商、地主、農民、環境共好的綠能產業生態圈,並創建偏鄉防災的再生微電網,讓綠能不僅是國家能源大計,也是極端氣候下的民生建設。 屏東雖有良好日照量,但「適宜的土地與充裕饋線」是設置光電必要難題,環保局盧俊中科長說明,國內只有台電一個大電網,光電案場發電後還需透過台電線路(饋線)才能將綠電送回電網以供使用,以往台電饋線多鋪設於人口密集區,以供民生、經濟使用,因此郊區饋線有限,如何與眾多地主溝通相關法規、稅務、光電廠商與地主間的權益義務等,都是課題。 單一窗口跨部會溝通,促進光電產業發展 莫拉克風災之後,屏東縣政府為協助災損的農漁民生計及土地復育,提出「養水種電」計畫,但當時綠電相關法規及配套皆不齊全,時任屏東縣立法委員的潘孟安語帶激昂地說,「為推動這計畫,當時我四處奔波,開過無數次協調會,溝通縣府、農委會、經濟部、台電、地主、廠商等」,將跨部會、中央、地方、公私部門之間無數的疑慮都解決後,才打造出當時全國第一個大型地面光電案場。 這段經歷讓潘孟安縣長上任後,了解民眾對縣府持續推動綠能之期待,2016年便成立全國第一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單一諮詢窗口,跨局處溝通與整合行政資源,民眾或廠商不必費心來回跑件詢問,大幅提升行政效率。2018年縣府再推出「綠能數位資料庫」,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置,系統性地排除環境敏感區域,再配合台電輸電線路,以循線(饋線)找地(土地)的方式,促成全國第一個「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專區」。 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計畫。 為擴大光電產業發展,綠能辦公室清查境內公立學校、機關、公共設施等地,在不影響原設施功能下,複合利用土地,陸續完成大武丁滯洪池浮動型光電、大響營堤防光電、閒置鄰避設施設置太陽能板等;校園內除了屋頂,也在戶外架設太陽能板,校方免費得到可遮陽避雨的風雨球場,後續發電回饋金也能提供學校收入。 屏東縣以「土地複合式利用」的原則,優先以既有公共設施的閒置空間設置太陽光電。全國第一座的「大響營堤防太陽光電」,利用堤防上方空間建置3公里帶狀光電板。 以綠能為偏鄉打造天災時最佳後盾 屏東有不少的原鄉部落,地處偏遠建設不易,極端氣候下,常造成道路崩塌、電纜破壞停電,甚至對外交通及通訊中斷成為孤島。綠能辦公室篩選脆弱的偏鄉部落,結合創能、儲能、能源管理等設施,設置「防災型微電網系統」,以綠電供居民日常活動使用,減少支出及碳排放,而災害時能確保供電與通訊不間斷,成為居民最佳後盾。 專案專區讓不利耕種的劣地變黃金 屏東縣雖有發展光電的天然條件與企圖心,但農業仍為屏東的根本,為不讓光電與農業發展失衡,縣府主動於2020年8月禁止農地660平方公尺容許設置再生能源,並以專案整體規劃光電產業發展。 「高樹鄉太陽光電示範計畫」,是全臺第一座盜採砂石回填坑轉型綠能示範區。 東港、林邊、佳冬及枋寮等沿海鄉鎮,早期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土壤鹽化,土地需休養復育;高樹鄉則因盗採砂石嚴重,留下許多巨大坑洞,回填河底沙石後不適栽種;這些土地雖然在身分上仍是農地,但實際已不利栽種,成劣地,而在地老化的農業人口也面臨生計難題。縣府提供新選項,在保有農地的前提下,充份利用土地並透過租金保障其收入,因此化身為綠能產業平台,與廠商簽訂20年期的行政契約,在動工前成立第三方信託專戶,避免後續廠商倒閉風險。 八年來屏東綠能成長10倍(90MW至951MW),今年將達成1GW階段里程碑,朝向100%民生用電目標,更難得的是「綠能專案是0預算」潘孟安縣長驕傲又心酸地表示,屏東綠能產業的背後是縣府團隊無數的汗與淚「我們和其他縣市條件不同,他們是單一地主,我們全是小地主,要一一溝通說明」,以一個99MW光電案場,背後就有近500名地主。因這全台首創綠能共好的平台方式,屏東不只增加綠電,也讓民眾有機會了解綠能並參與其中。 屏東的綠能成績近年在國際上不斷被認證:連續兩年被國際碳揭露平台(CDP)評為「具領導力」城市、於去年日本東京國際論壇以零預算推動策略獲得國際學者讚許、高樹光電示範區今年得到GSSR綠色投資最佳典範獎。期待屏東繼續以多贏模式,成為世界綠能發展典範,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   本文來自:零預算的多贏共生平台,打造屏東全綠能民生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