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

北興光電共融運動設施

回響/屏縣鼓勵光電場複合式農業

聯合報陽光行動日前報導光電進駐屏東,種電範圍涵蓋農地、山區到有文資價值的二戰遺跡,造成家園地景地貌變遷,衝擊在地產業、變相迫遷青農,光電場又因疏於環境維護,被周邊果農形容為「惡鄰」。屏東縣府綠能辦公室表示,4鄉鎮嚴重地層下陷專區農地種電目前不到1成,會鼓勵廠商發展複合式農業維持地力,並強化環境維護。 針對荒野保護協會輔導成立屏東第一家屋頂型公民電廠,屏縣府綠能辦公室指出,政府近年推動的公民電廠無法遍地開花,包括民眾缺乏信任感、募集資金、銀行融資不易、規模太小、合法屋頂來源等問題,如今有首座公民電廠,確實可創造多贏,縣府在法令和申辦過程上都會全力協助。 綠辦表示,過去東港、林邊、佳冬、枋寮因超抽地下水,被水利署列嚴重地層下陷區,雖已廢止嚴重地層下陷區名詞,仍有土地持續下陷,縣府尊重私有地主利用土地意願下,有限度推動光電專區,專區農地3800公頃目前僅一成種電。 綠辦指出,不適合耕種的土地做有限度的發展綠能,讓無力在田間工作及因土地鹽化無法耕作的老農有穩定收入,至於案場疏於環境維護引發民怨,已要求廠商加強維護,縣府會不定期查察。另為確保生物多樣性和防止土地劣化,將攜手農友共同防治,將影響降至最低。 至於光電對農漁村造成產業及環境衝擊,環團直指地面型光電免環評,且只有漁電共生案場才要做環境社會檢核,因是行政命令,有業者視若無睹。綠辦說,農地種電雖無環境社會檢核機制規定,為避免衝突,會要求光電廠商做好地方溝通才能施工,原民獅子鄉一處山坡光電案場,即因村民有水土保持疑慮被要求停工。

陳駿季:暫停所有圳路光電板設置 埤塘、水庫可能跟進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民進黨立委邱議瑩今(11日)質詢表示,美濃獅子頭圳的灌溉支渠覆有太陽能光電板,嚴重影響田園風光,並認為對弱勢的農業會加重傷害,農業部代部長陳駿季回應表示,將暫停所有圳路的光電板設置,也考慮未來埤塘跟水庫的光電板也一併處理。 在2018年農田水利會時期,便開始在灌溉溝渠上建設光電板增加綠能發電量,農業部代部長陳駿季今赴立院經濟委員會報告,邱議瑩於質詢時表示,農業部稱要農業為本、綠能加值,而這是為促進農業發展,並出示2011年時美濃獅子頭圳空拍圖時一片田園風光,而現在獅子頭圳的支渠上面覆有光電板,整個都蓋起光電龍,變成整個田園風光都不見,魚塭也都蓋起光電板,也讓魚塭景象消失,表示綠能加值的工作應該是經濟部能源局的工作,不能加諸在農業部身上,農業部不該負擔綠能。 陳駿季則回應表示,目前將暫停所有圳路的光電板設置,尤其如果水圳覆蓋光電板的面積不大,但影響這麼廣的田園風光就不該繼續做,除圳路覆蓋光電板暫停,也會考慮埤塘跟水庫的部份也都暫停設置光電板,但總體農業的再生能源規劃總發電量9GW目標不變,也會再盤點尋找其他更適合地點。 農水署署長蔡昇甫補充指出,代理部長指示其他地方也都比照美濃地區的原則辦理,也就是若當地民眾贊成未佔多數者,灌溉渠道若要設置覆蓋光電板都一律暫緩,而之前已經鋪設光電板的灌溉渠道並不會拆除。 蔡昇甫進一步表示,民眾對灌溉渠道設置光電板過去有疑慮處,包含擔憂鋪設光電板的渠道可能難以疏濬,但鋪設於渠道的光電板事實上都會留機具可直接下到渠道清理的出入口,另部分民眾也會憂慮清洗光電板是否會造成汙染等,政府也都已釋疑,並規範業者清理方式。 蔡昇甫說,目前民眾唯一會有不同意見者就是在景觀影響的主觀認定,因此都是透過說明會來彙整居民意見,他也表示,因為一開始設置光電板的渠道多為人煙稀少之處,因此較無爭議,當地民眾贊成居多,而隨著這些區域都已設置完畢,開始進入居民較多之處,這幾年就會有較多不同聲音,贊同比例也偏低,農水署都會舉行說明會溝通,若當地居民普遍不認同,就不會設置,他也說,除美濃當地居民反對外,彰化、宜蘭等部分民眾也同樣持反對意見。 原規劃圳路鋪設光電板發電量為400MW,蔡昇甫表示,目前已鋪設發電板的圳路有53處,統計圳路光電的設置容量有82MW,概估發電量為一年19476萬度,有部分地區對在圳路鋪設光電板持正面態度,如雲林土庫當地居民就持正面意見,並要求光電板應該更大,讓居民可將光電板下的遮陽空間作為里民活動區域,或辦理農產品產銷活動等。(17:37更新)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記者楊媛婷攝) 本文來自陳駿季:暫停所有圳路光電板設置 埤塘、水庫可能跟進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供電議題炎上,台電董事長親拍影片說明台電該怎麼做?

近年來的停電斷電事故讓外界十分關注台灣供電議題,憂心是否會缺電,經濟部次長兼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台電 YouTube 頻道以短片向外界說明,面對綠電增加、用電量增加,台電該怎麼做? 曾文生指出,過去沒有太陽能的時候,過去台電要面對日尖峰與夜尖峰「兩座山」,現在太陽能可以滿足日尖峰 6 個小時,只要專注在夜尖峰 3 的小時,由水力發電補上,是綠電帶來最大的改變。他補充,水力發電一直以來都是「用水優先」,用水單位會先決定一天要放多少水,台電才規劃要怎麼樣發電,因此只是改變發電的時間,沒有多用水。 只是太陽能、風力發電為間歇性發電,曾文生提到,「會再增加燃氣機組群,它是綠電最好的搭檔」。面對綠電波動的特性,要選擇能夠快速起停的機組來搭配,傳統機組當中,水力機組反應最快,其次是燃氣機組,速度是燃煤跟核能機組比不上的,且燃氣機組佔地小、興建速度快,可以跟得上用電快速成長的需求。 曾文生表示,此外,燃氣可以混燒、甚至專燒,例如氫這樣子的無碳燃料,現在興建燃氣機組也是在為淨零做好準備。 曾文生表示,依台電規劃,到 2030 年會再多增加 910 萬瓩發電量,用電大約會成長 700 萬瓩,光是燃氣機組淨增加的發電量,就已經可以 cover 掉用電成長的幅度,還而且不包括綠電的成長。 用電成長 700 萬瓩,大家可能沒什麼感覺,但他強調,換算下來,每年用電成長約 100 萬瓩,和過去 10 年相比,過去每年增加的平均值大約是 75 萬瓩。這不只計算台商回流發電量,也納入半導體等科技業擴廠、電動車成長的用電需求,才會出現這麼高的預估值。 不過針對停電、斷電等議題,曾文生表示,針對幾次大停電,我們檢討之後也發現是「電網問題,當下系統是有電的,但是沒有送到您家」。 曾文生指出,台灣 20 年年來用電量增加超過一半,但台電的電網並沒有跟著增加一半,1 個變電所拖 20 年蓋不成,只好一直增加原來舊有系統的負荷。台電 2022 年提出 10 年約 5,000 億的電網投資計劃,希望電網能從集中走向分散,加速汰換老舊的零件設備,降低事故風險,調整變電所設計,像是把變電所屋內化、結合當地需求設成多功能建築,盼電網建設不再被認為是鄰避設施。 面對淨零、綠電新時代的來臨,曾文生指出,若是一直從現況想未來會擔憂、會害怕缺電,但是如果從目標想回來,就會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事情:善用綠電、妥適配置供電、強化電穩韌性。 (首圖來源:台電

「低地力」光電仍與農爭地? 農委會:開發皆需農民同意

2023年03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太陽光電「與農爭地」事件頻傳,立法委員陳椒華今(9日)偕同地方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建立配套機制,完整評估光電對農地的影響,不要只重視再生能源,反而忽略了農漁村、原鄉部落的生計。農委會回應,會依調查結果劃設「低地力」農地供經濟部能源局參考,但實際開發仍需取得農民同意,盼能提供農民「另一條路的選擇」。 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我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其中太陽光電預計設置40~80GW,但要取得大面積的光電用地為一大難題。近年農地、濕地、淺山等地區光電開發爭議不斷,而能源局近期規劃在彰化縣大城鄉劃設「光電示範區」,由地主自行決定是否與業者簽約種電,史無前例的機制再度引發民間擔憂。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說明,農委會將大城鄉339公頃農地劃為「低地力地區」,能源局藉此開發光電示範區,但政府並沒有科學量化數據作為低地力評估標準,現勘發現範圍內農地產量高,擔憂農地受周邊光電開發影響,恐逐漸被侵吞、破碎化。然而政府卻完全沒有配套措施,大面積可耕農地開放光電仍有許多需要釐清跟改善的地方,建議該案應暫緩招標遴選。 立委陳椒華呼籲,目前沿海農漁村光電並不需要環評,缺乏對區域影響的評估機制,造成農業生產環境潛在危機。應完善相關配套以及回饋金機制,不要只重視再生能源,忽略了農漁村、原鄉部落的生計。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認為,光電建置後可能連帶影響周圍農地的產值,迫使農民棄耕。攝影:李蘇竣 低地力、國有耕地皆需農民同意 農委會:給農民另一選擇 農委會代表說明,低地力認定原則會依土壤調查資料評估,如地層下陷地區確實有土壤鹽化、水源不穩定等情形,範圍以西部海岸為主,藉調查協助經濟部指認低地力區域。但劃設區域後,也不代表該範圍內全部都是低地力農地。 農委會強調,農地利用絕對是「農業為主、綠能加值」,農地變更一定要經地主同意,現行光電確實衍生農地利用的議題,農委會將陸續強化法令、加嚴審查程序,盼提供農民另外一條路選擇。 今日記者會上有屏東農民透過視訊發言,指出當地農民跟國有財產署承租耕地,卻遭無預警收回土地改建設光電,農民求助無門。國產署對此回應,目前有設定「同意書」機制,業者必須取得使用土地承租戶的同意,才會給予審查許可、委託經營,在此之前不能利用該土地。只要承租人不同意,業者就不能開發光電,就算租約到期,國產署也會循原有租約關係要求取得同意。   本文來自:「低地力」光電仍與農爭地? 立委憂無配套 農委會:開發皆需農民同意-生活-HiNet生活誌

【懶人包:淨零12項關鍵戰略重點一次看】

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已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主政機關業依分工研擬行動計畫並開展社會溝通工作。 為加速減碳腳步,將透過十二項關鍵戰略投入,提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配合電力系統與儲能設備的建置,以擴大再生能源使用;另一方面,積極擴大節能行動效益,鼓勵企業投入減碳行動,以及推動運具電動化,致力於促成產業及生活的轉型,最大化2030年前的減碳成果。 在前瞻新興減碳技術部分,政府亦已布局包含氫能、地熱、海洋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領域,以多元化去碳電力來源。同時政府亦投入自然碳匯及負排放技術的研發,擬透過森林、土壤及海洋等自然管道,與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抵銷難以削減之碳排量。 透過推動「十二項關鍵戰略」,我國將可減少7,200~7,600萬噸,亦即相當於2020年29%的碳排量。 本文來自:【懶人包:淨零12項關鍵戰略重點一次看】 (ndc.gov.tw) 國家發展委員會-十二項關鍵戰略 (n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