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建築

建築減碳 別再製造密閉盒子

棟房子朝北邊開窗,有很好的採光,卻沒有東西曬的輻射熱。」 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說明校內「綠色魔法學校」的節能減碳設計,基本原則是正確的坐向、讓自然風能順利進出,不能當成冰箱四面全封起來、只靠空調,才有顯著的節能減碳效果。 綠色魔法學校原名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是台灣第一棟「零碳建築」,被國際公認世界最「綠」的建築。二○一一年由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捐建,由推動台灣綠建築制度的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設計。設計時預估比同級建築節能百分之六十五,啟用後曾創下節能百分之七十佳績;每平方公尺的年耗電量僅卅四度,遠低於一般住商建築。 由裡到外,幾個細節就能看出大樓節能減碳的企圖心。容納三百多人的會議廳使用白色波浪形天花板,能有效反射音響,音樂演奏效果好,演講也不用麥克風,全場聽得一清二楚;搭配體育場常用的陶瓷複金屬燈在兩側朝天花板投射,觀眾席的照度均勻,沒有刺眼的眩光,也比天花板布滿燈具省電。 灶窰原理 通風取代空調 林憲德借用早年家戶常見的灶窰通風原理,亦即氧氣從灶窰口進入助燃,熱廢氣從煙囱排出;他在會議廳講台下方挖了一排開口引進涼風,在階梯式觀眾席最高處的牆面做了壁爐式煙囱,把上升的熱氣帶往煙囱處排出,創造由低往高處流動的風場。偌大的會議廳全年至少五個月不必開空調,建築內另有兩個區塊採用相同設計,豔陽天置身其中仍感覺涼爽舒適。 海綿道路 透水貯水功能 大樓外牆使用高隔熱係數材料、裝修材盡量用國產回收再製品、回收雨水再利用、屋頂綠化並裝設高發電效率的光電板,戶外鋪面使用可透水、貯水的「海綿道路」鋪面,種種作為都在節能減碳、調節微氣候。林憲德說,節能還是有極限,最後減碳障礙靠復育四點七公頃森林完成碳中和。 綠色魔法學校讓台灣的零碳建築似乎看到曙光,現實卻非如此。林子平說,台灣接近零排碳的建築還非常稀有,很多建築設計還是當成密閉的盒子,外牆習慣用玻璃帷幕,冷熱、換氣全靠空調解決,用電、排碳自然減不下來。台灣綠建築制度對達成二○五○淨零已不夠用,要求高標準節能才能創造「深綠」的「近零碳建築」。                          零碳建築怎麼蓋 製表/鄭朝陽 全球建物 碳排高於工業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指出,二○一九年統計建築耗能占全球總耗能三成五,碳排放更高達總量的三成八,甚至高於工業和運輸部門的總排放量,建築節能減碳是達成淨零碳目標的重中之重。 林憲德說,改善建築節能與排碳,亟待多項基礎工程。例如法令規範要全盤檢討,應取消綠建築的容積獎勵,把節能減碳當責任與義務;同時比照家電的「能源效率分級標示」,要求新舊建築提升能源效率,並在出租、買賣時列入紀錄,「但來自建築業的阻力很大,蔡政府要有Guts才行。」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說,已參考歐盟研擬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把建築能效分七級,初期以最耗能的大型公有建築優先示範,並鼓勵民間業主參與,再分階段實施;估計實施後,整體建築節能可提升二、三成以上,碳排也大幅減少。但林憲德認為,要達成淨零目標,要加快也要更全面。 工程建築 思考生命周期 營造業者指出,建築在使用階段耗能排碳最大,另一重點是施工階段,目前政府尚未盤點排碳量,應盤點、訂準則讓業界遵循。 「工程、建築都要有生命周期減碳觀念。」台大土木系名譽教授陳振川指出,十年前行政院就提出永續公共工程節能減碳白皮書,但沒落實,例如應提高建築與設施的強度與耐久性,壽命拉長就能少用很多建材,這要改混凝土等規範,甚至讓建築軀殼成為儲能場。 本文來自:建築減碳 別再製造密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