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050淨零碳排的趨勢,全球企業都像加入限時賽,趕不上法規或供應鏈要求就淘汰。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連第一步「碳盤查」都沒做,要如何迎戰這場生存遊戲? 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經濟日報共同製作「減碳限時賽」專題報導,剖析產業現況及實戰指引,陪伴產業走過轉型陣痛期。 綠電都被台積電買光了?「綠電憑證交易」上路至今,台積電買下總量99%的憑證,一度成眾矢之的。事實上,台積電可能背了「綠鍋」,台電才是綠電的最大買家。去年台灣生產的綠電超過九成由台電保證收購,只有6.5%流通到憑證交易市場。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副局長謝翰璋說,政府正引導綠電進入市場,也開始輔導售電業,「未來中小企業買綠電,就像去便利商店一樣簡單。」 根據台電與標檢局資料,去(2021)年全台生產的綠能僅約6.5%進入憑證交易市場,而98%的憑證又由台積電買下。 這些數據解釋了「買不到綠電 」的背後原因:絕大多數綠電根本沒有進入市場。 美妝品牌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表示,歐萊德很早就加入RE100,承諾2025年100%使用綠電,用電是多數公司的主要排碳源,因此,公司目前已盡可能自建電廠,今年預計可達一半目標,「其餘部分仍須買綠電才能滿足」。 企業抱怨買不到綠電,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強調:「我們估算過,現在綠電是供給大於需求。」他表示,買不到綠電不是綠電不夠,而是市場結構問題;對發電業者與銀行融資端而言,台電很穩固,20年保證收購,而且買家是政府。 台電躉購制度是效法德國,在綠能發展初期為了鼓勵開發,由政府保證收購。「以前是政府當奶媽,銀行才勉為其難接受這機制;現在出現新機制叫『綠電市場』,但對銀行來講,放款風險很大。」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說。 林子倫指出,這點在201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時已解套,發電業者目前可在「躉購」及「直轉供(給客戶)」間自由轉換;換句話說,若客戶後來不買了,還是可以回頭賣給台電,而且仍然適用當年和台電簽約收購時的價格。 即使法規已解套,謝翰璋說:「最難解決還是金融機構,當發電商要拿到市場賣,金融業者就開始猶豫。」標檢局近期持續拜訪金融機構,盼能找到解方。 未來若綠電成功引入市場,中小企業面臨的下個問題是「該找誰買」? 林子倫指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綠電需求量不同,大企業可直接找上發電業者;中小企業需求小,需透過「中盤商」,也就是售電業。 2017年《電業法》修正後,台灣開放民間售電業,至今已有21家。售電業向發電商買電後、再賣電給用戶,不僅幫中小企業找綠電,還能處理繁瑣的行政程序。例如歐萊德成功買到綠電,就是透過售電商「陽光伏特家」。 要讓中小企業買得到綠電,售電業是重要角色。 近期標檢局找售電商一對一交流,了解其發展困境,也提供公版購售電合約,協助售電業發展成熟機制。謝翰璋說,「未來希望綠電變成標準化商品,例如50瓩一份」,讓中小企業買綠電,就像去便利商店購物一樣簡單。 政府目前以「倡議永續金融」、「扶植售電業」兩手段,期望將綠電引入市場。許博涵建議台電也可調整自身角色,甚至親自當售電商。 事實上,台電在2020年就取得綠能售電業執照,不過林子倫說,台電目前只是「備援投手」,若未來市場需求遠大於供給時,才會考慮。 今年初,葛望平曾公開主張「綠電正義」,呼籲政府讓中小企業也有購買綠電的公平機會。 攤開台灣綠電產銷圖來看,多位專家都指出,想讓中小企業買到綠電,不只是量的問題,綠電市場機制更為關鍵。政府該做的不只是增加綠電,更需加速綠電市場成熟,讓發電商逐步走出台電「奶媽制度」的保護。 本文來自:綠電難買的真相:台電保證收購太誘人,包下9成綠電
歐盟提出碳關税(CBAM),國際大廠包括蘋果、Google等均加入Re100宣示100%使用綠能,台灣落實用電大戶條款,但台灣企業投入綠電購售合約(CPPA)的門檻高,目前台灣綠電直購案例較少,且多集中龍頭企業,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表示,當前台灣企業對綠電需求的迫切性已浮現,希望綠電供需資訊交流平台能朝向定型與規模化,再生能源業者則呼籲三項利器助台灣達成2050淨零碳排。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近日共同辦理首場離岸風電綠電購售合約研討會,邀請多達30家半導體廠商與會,分享並提出企業對現行再生能源及綠電市場現況的問題,提出實務可行的企業綠電解決方案。 與會業者表示,台灣企業作為全球科技業重要供應鏈並以貿易為命脈,綠電已然成為重要戰略物資,能否取得穩定綠電更關乎著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企業綠電購售合約(CPPA)成為掌握綠電供應的關鍵,但簽署CPPA涉及法律、財金、風險評估與能源專業知識等諸多面向,進入門檻高,目前台灣綠電直購案例較少且多集中龍頭企業,導致一般企業即使有採購綠電的需求,卻常不得其門而入。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致遠表示,當前台灣企業對於綠電需求的迫切性已浮現,作為產業公會,本著服務企業會員的使命,希望能拋磚引玉、率先搭建起綠電供需雙方溝通的橋樑,讓健全的綠電交易契機能開始萌芽。未來希望這樣的資訊交流平台能更定型與規模化,為完備的綠電市場機制鋪路。 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指出,充沛穩定的資金挹注、以綠能科技創新為趨動引擎、加上健立完善的綠電供需機制,是協助台灣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三項利器,CIP去年參加COP 26氣候峰會時已宣示,目標於2030年將對再生能源投資規模擴展至1000億歐元(約3.2兆台幣),另針對創新綠能科技領域投注大量資源,包括PtX電能轉換與儲能、浮動式風場開發等,協助建立透明的綠電資訊及需求交流。(許麗珍/台北報導) 本文轉自:企業投入綠電CPPA門檻高 業者提三利器助2050年淨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