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姜宜菁雲林縣15日電)漁電共生台西育成基地今天併聯啟用,光電魚塭正式運作,10餘家業者申請進駐,預期每年發電1236萬度,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積極朝向「養殖為本、綠能加值」雙贏目標邁進。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配合能源轉型政策,今天舉辦漁電共生台西育成基地併聯啟用暨技術服務團授旗典禮,是當地第一個由官方帶頭示範的漁電共生基地,陳吉仲、民進黨立委劉建國、漁民團體和多家綠能廠商參與。 陳吉仲指出,台南七股與雲林台西規劃建置總面積廣達20公頃的漁電共生育成基地,提供綠能業者與農企業進駐,目有10餘家業者申請長期進駐,促成總投資額達新台幣5.5億元,養殖物種包括白蝦、虱目魚、金鯧等10多種高經濟魚貝類。 陳吉仲指出,進駐業者的光電板裝置總容量約10.08MW(百萬瓦),預期每年產生1236萬度電,減少約6290噸碳排量,相當於16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存量。 劉建國強調,漁電共生可以讓養殖漁業收入增加,國家能源政策到位,台灣是亞洲地區水產養殖研究重鎮,育成基地實驗成果累積,對全亞洲有意建置漁電共生生產場域的企業、能源業者或政府相關單位,極具參考價值及成為淨零減碳的示範場域。 陳吉仲表示,水試所針對漁電共生,包括地面型和設施型做相關育成基地,具體達成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的目標,還有淨零排放、打造漁電共生的示範場域的成效。 水試所指出,未來將以育成基地作為漁電共構創新養殖產業的先驅據點,將設施型漁電共生試驗案場陸續擴展至台東知本、彰化鹿港及澎湖馬公等地。 水試所同時將進一步結合綠能(太陽能)、智能(資通訊技術)、節能(水循環利用)三元素,建構永續、友善、韌性與智慧化生產模式,促進養殖產業轉型升級,並帶動綠能產業的成長共榮。(編輯:陳清芳)1111115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15日在雲林縣台西試驗場,舉辦「漁電共生台西育成基地併聯啟用暨技術服務團授旗典禮」,並由綠能業者現場導覽解說設施運作及養殖情況。 中央社記者姜宜菁攝 111年11月15日 本文來自:漁電共生台西基地啟用 示範漁業養殖綠能加值 | 生活 | 中央社 CNA
為解決氣候變遷危機,世界訂定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台灣宣誓加入。行政院政委唐鳳今(15)日強調,「淨零」是全世界都感到急迫的明確目標,我國將與世界同步,於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 《工商時報》15日與中華電信合作,於台北寒舍艾美飯店舉辦「智慧ESG新商機高峰論壇」,邀集各界先進共同探討ESG的大未來。 唐鳳致詞時說,很榮幸用遠距預錄的方式,受邀參與智慧ESG新商機高峰論壇。 唐鳳先與大家分享一支短片,並指出這是今年「總統盃黑客松」活動的前導影片,主題是「Climate Action: Practicing Net Zero」,氣候行動:實踐淨零目標。 唐鳳說,「淨零」是這次論壇關注的主題,也是全世界都感到急迫的明確目標。蔡英文總統在去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宣示,我國要與世界同步,於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這兩年來的總統盃黑客松,也都緊扣這個主題。 唐鳳說,總統盃黑客松是自己的工作之一,每年一度由總統府指導、行政院主辦,公開向各界募集構想、激盪創意,運用跨領域的數位創新,來促進永續發展。像去年的卓越團隊獲獎團隊「師‧牧漁」,提出「共享海洋牧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唐鳳說,這個提案的出發點,是考量到兩個問題,一個是目前火力電廠的廢熱能沒有充分再利用,希望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第二個是在氣候變遷下,養殖漁業常在冬季遭遇寒害,需要為魚塭加熱保溫,碳排量因此而變多。 唐鳳說,於是台電和海洋大學、基隆區漁會共同提案,將電廠的溫排水用於打造適合魚類生長的溫暖環境,協助漁民因應極端氣候,減少養殖漁業冬季使用加熱設備而耗電產生的碳排,換算估計每年大約可減碳3萬噸以上。 唐鳳表示,台電電廠排出的溫室氣體,也用來養殖微藻以吸附二氧化碳,這些微藻可當作魚類的食物,還可以製成保養品及保健食品。這個模式,現在已經導入運作,並且陸續評估所有排放溫水的電廠,評估實施海洋牧場的可能性。 唐鳳說,又或是像在2020年獲獎的「CircuPlus 奉茶行動」,這個提案,是因為發起人參加淨灘活動時,發現有撿不完的寶特瓶,為了從源頭減少瓶裝水造成垃圾,於是和朋友們一起開發了奉茶App,建立飲水地圖,民眾可以很方便找到飲水站,不用再買新的瓶裝水,同時達成源頭減塑與循環經濟的目標。 唐鳳說,截至今年第1季,全國的奉茶站數量達到8000站、奉茶 App下載也超過20萬。這都是經由總統盃黑客松,透過跨部門合作,對於具有共同急迫性、明確目標的問題,來尋求解決之道。 唐鳳說,今年的總統盃黑客松,共收到將近200件提案,正在進行線上的「平方投票」。 唐鳳說,有句話說,「如果你不是解方的一部分,那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If we are not a part of the solution, we are a part of the problem,很高興有今天這樣的論壇,讓各界領袖齊聚一堂,深入世界所面臨的問題核心,一起成為解方的一部分。 本文來自:唐鳳:「淨零」是全世界感到急迫的明確目標
上市櫃一千多家公司及十九萬家中小企業都將面臨碳揭露課題,從碳盤查到淨零這條路要怎麼走?有的企業超前部署,節電、綠(儲)能、資源循環利用,是這些企業拚淨零的集體共識。 「企業不做淨零,訂單就會被『淨零』。」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表示,邁向淨零碳排已是全球趨勢,絕不是只達成政府設定的目標,而是企業馬上面臨生存問題,去年就有很多宣示達成RE100(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國際客戶,要求台達電要全用綠電生產,否則就拿不到新訂單,「現在推動淨零,是投資自己和未來」。 舊樓變綠 三年回本 台達電改善生產設備的用電效率、以天然氣取代柴油,在二○二○年之前的十年累積節電二點七億度。去年起逐年提高使用綠電,要加速全球據點達成RE100。台達電已擬出三大策略,包含節能、用光電創造綠能以及買綠電或取得綠電憑證。 「我們為舊廠辦做節能改造,搖身一變成為綠建築。」台達電每年都導入一、二百個節能專案,好比在製程上,以往測試電源供應器的穩定性,要長時間通電,後來就設法把這些測試電力全回收再使用。在辦公大樓節能也下功夫,台達電一九九九年落成的台北總部大樓已改造成綠建築,利用變頻設備、感測器等自動化技術改善。 台達電花了三年共一千萬元,讓這棟老大樓從年耗電三百萬度減為一百八十萬度,年省三百多萬元電費,三年就回本,也成了接近零碳排的綠建築,現在海內外據點都比照辦理。 節電做起 AI管理 面板龍頭友達是用電大戶,已承諾RE100,淨零路徑也從節電做起。友達碳盤查後,二○○七年起數位轉型,用數據分析、AI技術管理用電,抓出耗電量高的機台改善,也研發獨到的循環用水技術,加上現在的能源管理事業,整合起來為友達創造新的事業版圖與商機,從自己淨零到能為國際企業淨零。友達表示,廿年前還沒有客戶要求減碳,現在淨零時代,反而增加友達的國際競爭力。 「淨零這條路一定要走,資源全循環利用是成功的鑰匙。」永豐餘投控永續長暨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表示,上市公司對碳盤查相當清楚,關鍵在於盤查完後要如何減碳?永豐餘認為在淨零這條路上,全循環、零廢棄應該是解答。 「醣經濟」 淨零解方 黃鯤雄說,永豐餘在工業用紙就用九成七的回收紙再製瓦楞紙箱等包裝材,「一張紙回收六次,碳足跡就歸零」;另在生產過程回收熱能再利用,也把無法再利用的有機物轉換成再生能源。 他表示,永豐餘的新屋廠有全台最大的沼氣發電系統,紙廠也幫桃園市政府燒廢棄物,讓廢棄物取代煤與天然氣發電。永豐餘七成用電是自行發電,未來目標是百分百。 永豐餘創辦人何壽川提出「醣經濟」作為淨零解方,他說,植物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成醣,衍生各種有機化合物,是地球最豐沛又可循環的資源;像造紙原料是木頭纖維,改變樹木醣纖維特質,讓纖維變成不親水、防油、阻燃等特性的低碳友善材料,就能取代石化塑料,減碳效益很大。 製程要變 人也要變 石化龍頭台塑集團在淨零時代首當其衝,總管理處總經理林善志說,台塑宣示二○五○年達到碳中和,二○三○年將減碳百分之卅五,關鍵路徑之一是製程節能,已提出六千個改善製程的節能方案。台塑也申請蓋六輕天然氣接收站、發電廠,取代現有的燃煤電廠,二○三○年減碳目標就能達標三分之一,再透過發展水力等再生能源全達標。 台塑日前補助集團四點五萬名員工買電動機車,年減碳九三六二噸。林善志說,這只是拋磚引玉,政府應該鼓勵並強制民眾改騎電動機車,也能改善空汙。 本文來自:企業淨零 再不做訂單就淨零
「這棟房子朝北邊開窗,有很好的採光,卻沒有東西曬的輻射熱。」 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說明校內「綠色魔法學校」的節能減碳設計,基本原則是正確的坐向、讓自然風能順利進出,不能當成冰箱四面全封起來、只靠空調,才有顯著的節能減碳效果。 綠色魔法學校原名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是台灣第一棟「零碳建築」,被國際公認世界最「綠」的建築。二○一一年由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捐建,由推動台灣綠建築制度的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設計。設計時預估比同級建築節能百分之六十五,啟用後曾創下節能百分之七十佳績;每平方公尺的年耗電量僅卅四度,遠低於一般住商建築。 由裡到外,幾個細節就能看出大樓節能減碳的企圖心。容納三百多人的會議廳使用白色波浪形天花板,能有效反射音響,音樂演奏效果好,演講也不用麥克風,全場聽得一清二楚;搭配體育場常用的陶瓷複金屬燈在兩側朝天花板投射,觀眾席的照度均勻,沒有刺眼的眩光,也比天花板布滿燈具省電。 灶窰原理 通風取代空調 林憲德借用早年家戶常見的灶窰通風原理,亦即氧氣從灶窰口進入助燃,熱廢氣從煙囱排出;他在會議廳講台下方挖了一排開口引進涼風,在階梯式觀眾席最高處的牆面做了壁爐式煙囱,把上升的熱氣帶往煙囱處排出,創造由低往高處流動的風場。偌大的會議廳全年至少五個月不必開空調,建築內另有兩個區塊採用相同設計,豔陽天置身其中仍感覺涼爽舒適。 海綿道路 透水貯水功能 大樓外牆使用高隔熱係數材料、裝修材盡量用國產回收再製品、回收雨水再利用、屋頂綠化並裝設高發電效率的光電板,戶外鋪面使用可透水、貯水的「海綿道路」鋪面,種種作為都在節能減碳、調節微氣候。林憲德說,節能還是有極限,最後減碳障礙靠復育四點七公頃森林完成碳中和。 綠色魔法學校讓台灣的零碳建築似乎看到曙光,現實卻非如此。林子平說,台灣接近零排碳的建築還非常稀有,很多建築設計還是當成密閉的盒子,外牆習慣用玻璃帷幕,冷熱、換氣全靠空調解決,用電、排碳自然減不下來。台灣綠建築制度對達成二○五○淨零已不夠用,要求高標準節能才能創造「深綠」的「近零碳建築」。 零碳建築怎麼蓋 製表/鄭朝陽 全球建物 碳排高於工業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指出,二○一九年統計建築耗能占全球總耗能三成五,碳排放更高達總量的三成八,甚至高於工業和運輸部門的總排放量,建築節能減碳是達成淨零碳目標的重中之重。 林憲德說,改善建築節能與排碳,亟待多項基礎工程。例如法令規範要全盤檢討,應取消綠建築的容積獎勵,把節能減碳當責任與義務;同時比照家電的「能源效率分級標示」,要求新舊建築提升能源效率,並在出租、買賣時列入紀錄,「但來自建築業的阻力很大,蔡政府要有Guts才行。」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說,已參考歐盟研擬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把建築能效分七級,初期以最耗能的大型公有建築優先示範,並鼓勵民間業主參與,再分階段實施;估計實施後,整體建築節能可提升二、三成以上,碳排也大幅減少。但林憲德認為,要達成淨零目標,要加快也要更全面。 工程建築 思考生命周期 營造業者指出,建築在使用階段耗能排碳最大,另一重點是施工階段,目前政府尚未盤點排碳量,應盤點、訂準則讓業界遵循。 「工程、建築都要有生命周期減碳觀念。」台大土木系名譽教授陳振川指出,十年前行政院就提出永續公共工程節能減碳白皮書,但沒落實,例如應提高建築與設施的強度與耐久性,壽命拉長就能少用很多建材,這要改混凝土等規範,甚至讓建築軀殼成為儲能場。 本文來自:建築減碳 別再製造密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