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人實實在在,嗣大人惦惦打拚無人知,少年人骨力走闖四處拚,我猶原記得一句話,『無雨傘的囡仔,要比別人跑卡緊』…」 在影片中,屏東縣縣長潘孟安以溫厚略帶沙啞的嗓音娓娓道出國境屏東人的心聲。 屏東縣位於台灣最南端,南北長達112公里,東西寬47公里,依山傍水,農漁產豐富。 然而,「位於國境之南,卻是本島中的離島,沒有離島基金,也沒有花東特別條例,過去很多重大交通建設跨不過高屏溪,很多人到屏東就是直奔墾丁,將屏東跟墾丁劃上等號,」屏東囡仔─潘孟安點出以往家鄉的困境。 「屏東人實實在在,嗣大人惦惦打拚無人知,少年人骨力走闖四處拚,我猶原記得一句話,『無雨傘的囡仔,要比別人跑卡緊』…」 在影片中,屏東縣縣長潘孟安以溫厚略帶沙啞的嗓音娓娓道出國境屏東人的心聲。 屏東縣位於台灣最南端,南北長達112公里,東西寬47公里,依山傍水,農漁產豐富。 然而,「位於國境之南,卻是本島中的離島,沒有離島基金,也沒有花東特別條例,過去很多重大交通建設跨不過高屏溪,很多人到屏東就是直奔墾丁,將屏東跟墾丁劃上等號,」屏東囡仔─潘孟安點出以往家鄉的困境。 不過,他話鋒一轉,「但我們不自怨自艾,從逆境中奮力向前,」他帶領屏東縣政府團隊用8年的時間讓屏東轉大人,創造許多奇蹟。 圖/看海美術館。 奇蹟一:清償近兩百億的歷史債務 「屏東是台灣中的離島」,潘孟安常對外戲稱,先天上的不良,像是國家重大的建設從來沒有到過屏東;因為交通不足,缺乏重大的產業政策,後天的失調,因此一直被視為農業縣。 潘孟安回想,2014年12月25日上任時,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地方縣市政府的財政狀況,屏東縣是處於「重度葉克膜級」,比在加護病房的患者還嚴重。 因此,屏東這8年來沒有發放生育津貼、敬老年金,但開源節流,撙節開支,還掉歷史共業,總計新台幣183億8300萬元債務,「債務結清後,讓身體健康,健步如飛。」 奇蹟二:最美的台灣燈會 潘孟安指出,在2018年之前,公務機關總是1加1小於1;屏東團隊希望是1加1大於2,2019年他們創造的奇蹟是成功舉辦最美的台灣燈會,而地點是在大鵬灣,一個沒有陸海空的公共運輸,鳥不生蛋的荒郊野外。 台灣燈會在屏東,從一開始不被看好的「疑問號」,到最後是令大家驚豔的「驚嘆號」,縣府上下將士用命,也激起公務員的凝聚力,建立城市的凝聚力與光榮感,讓在地人高喊:「我屏東我驕傲」。 尤其,改變過去30年來公部門舉辦燈會,結束後就拆除或遺棄,但屏東縣以永續的精神,將所有燈飾作為地標或送給國外延續燈會精神。 化危機為轉機:守住國境山海關 這3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遠在國境之南的屏東未能倖免,2021年6月23日起,在沒有醫療院所的偏鄉─枋山鄉,陸續出現10多起Delta病毒。 潘孟安指出,枋山鄉長達46公里,如何防堵強大的病毒是重中之重,他們採取精準疫調,擴大匡列,進行萬人篩檢及施打疫苗,微封村,並加強環境監測,在當時全世界因Delta病毒而採取封城或鎖國的政策下,屏東用19天成功守住國境的山海關,也是屏東的一項奇蹟。 圖/大武丁滯洪池。 綠色奇蹟:第一個百分百民生綠電的縣市 位在南台灣的屏東,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以太陽能光電莫屬,國際潮流為節能綠電,朝向低碳生活,這是台灣未來立於國際不敗之地。 屏東再次創造奇蹟,化腐朽為神奇。自2016年屏東加入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全球100%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聯盟」,設下「100%民生綠電」的階段性目標,同年成立台灣第一個綠能辦公室。 值得一提的是,設置光電場域並非來自良田,而是在四個地層下陷的鄉鎮區,以及被盜採砂石坑,利用閒地與荒地,變成重要的綠電設施,作為光電的運動公園跟球場。 此外,全國第一座浮動型光電廠也是在屏東,廠商用42天打造太陽能面板。 經過一番努力,屏東創造綠色奇蹟,2022年成為國內第一個民生用電百分之百使用綠能的縣市。 圖/屏菸1936文化基地。 美學奇蹟:新舊融合的建築美學 另一項奇蹟是在新舊建物的融合下,打造出許多年輕人拍照打卡的建築美學景點。 像是將日治時期的宿舍群改建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是目前全國最夯的打卡景點,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是台灣最美麗的圖書館,將舊菸葉廠逐步轉變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以及將日治時期蔗渣的地坑,整治為屏東縣民公園,共獲得12座國際獎項,享譽國際。 來自屏東漁村,潘孟安年輕時拎著一卡皮箱勇闖世界,開拓國際視野,練就一身好功夫後,返回家鄉,他用8年的時間證明,即便無路也要找路,從逆境中出發,讓外界想到屏東,不只侷限於墾丁。 圖/屏東縣長潘孟安。 「期待下一個世紀的屏東,產業投資屏東,科學園區、產業園區進駐,讓屏東不再是遙遠的代名詞,屏東就是一個品牌,」雖然將於年底卸任,潘孟安猶原掛念家鄉未來的發展,因為「無論建設按左進步,有些代誌永遠袂變;心在哪,家就在哪,咱永遠站一起。」 (屏東縣政府廣告) 你可能也喜歡 30年前就懂農業創生!酒糟牛教父薛承琛再出發,助地方小農打造永續牧場進行式 退休後愈老愈窮?專家建議5點理財斷捨離 謙虛過頭很矯情,得意忘形太臭屁?「被稱讚」時3種回應不尷尬 潘孟安屏東縣 訂閱遠見電子報每週一、四發報 首頁 時事熱點 社會 退撫新制三讀過關!明年7月後新進公務員改「確定提撥制」 文 / 中央社 攝影 / 張智傑 2022-12-16 瀏覽數 5,250+ 圖/公務員示意圖。張智傑攝 立法院會今天三讀通過公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法,規定民國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的退撫新制,由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並設立個人專戶,提供多元化的投資組合。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於5月9日初審通過公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法草案,但包括現職公務人員(舊制)能否轉換到新制等關鍵條文,在場立委未達成共識,因此保留交黨團協商。朝野黨團於13日、15日兩度協商,無法取得共識。 立法院會今天處理前,朝野黨團再度協商並達成共識,共同提出修正動議且三讀通過,當中並無現職人員可轉換到新制的規定。 此外,三讀條文規定,公務人員在任職期間,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儲金費用,強制提撥費率為15%;其中由公務人員負擔35%,政府負擔65%,公務人員也可自願增加提繳金額到個人專戶,每月上限為5.25%。提繳退撫儲金費用,不計入提繳年度薪資收入課稅。 三讀條文規範,退撫基金管理機關應自行或委託金融機構或專業機構,設計不同收益、風險的投資標的組合,供公務人員自行選擇。 同時,為確保較不諳投資理財的公務員權益,三讀條文規定,如果公務員擇定風險最低的投資工具,政府保證其最低收益不得低於當地銀行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如有不足,由國庫補足。 本文轉載自2022.12.16「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政院拍板退撫新制!2023年7月初任公教人員改採「確定提撥制」 第二波公教年改來了!明年7月新進公務員強制提撥率為15% 退撫新制公務員立法院 不過,他話鋒一轉,「但我們不自怨自艾,從逆境中奮力向前,」他帶領屏東縣政府團隊用8年的時間讓屏東轉大人,創造許多奇蹟。 圖/看海美術館。 奇蹟一:清償近兩百億的歷史債務 「屏東是台灣中的離島」,潘孟安常對外戲稱,先天上的不良,像是國家重大的建設從來沒有到過屏東;因為交通不足,缺乏重大的產業政策,後天的失調,因此一直被視為農業縣。 潘孟安回想,2014年12月25日上任時,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地方縣市政府的財政狀況,屏東縣是處於「重度葉克膜級」,比在加護病房的患者還嚴重。 因此,屏東這8年來沒有發放生育津貼、敬老年金,但開源節流,撙節開支,還掉歷史共業,總計新台幣183億8300萬元債務,「債務結清後,讓身體健康,健步如飛。」 奇蹟二:最美的台灣燈會 潘孟安指出,在2018年之前,公務機關總是1加1小於1;屏東團隊希望是1加1大於2,2019年他們創造的奇蹟是成功舉辦最美的台灣燈會,而地點是在大鵬灣,一個沒有陸海空的公共運輸,鳥不生蛋的荒郊野外。 台灣燈會在屏東,從一開始不被看好的「疑問號」,到最後是令大家驚豔的「驚嘆號」,縣府上下將士用命,也激起公務員的凝聚力,建立城市的凝聚力與光榮感,讓在地人高喊:「我屏東我驕傲」。 尤其,改變過去30年來公部門舉辦燈會,結束後就拆除或遺棄,但屏東縣以永續的精神,將所有燈飾作為地標或送給國外延續燈會精神。 化危機為轉機:守住國境山海關 這3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遠在國境之南的屏東未能倖免,2021年6月23日起,在沒有醫療院所的偏鄉─枋山鄉,陸續出現10多起Delta病毒。 潘孟安指出,枋山鄉長達46公里,如何防堵強大的病毒是重中之重,他們採取精準疫調,擴大匡列,進行萬人篩檢及施打疫苗,微封村,並加強環境監測,在當時全世界因Delta病毒而採取封城或鎖國的政策下,屏東用19天成功守住國境的山海關,也是屏東的一項奇蹟。 圖/大武丁滯洪池。 綠色奇蹟:第一個百分百民生綠電的縣市 位在南台灣的屏東,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以太陽能光電莫屬,國際潮流為節能綠電,朝向低碳生活,這是台灣未來立於國際不敗之地。 屏東再次創造奇蹟,化腐朽為神奇。自2016年屏東加入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全球100%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聯盟」,設下「100%民生綠電」的階段性目標,同年成立台灣第一個綠能辦公室。 值得一提的是,設置光電場域並非來自良田,而是在四個地層下陷的鄉鎮區,以及被盜採砂石坑,利用閒地與荒地,變成重要的綠電設施,作為光電的運動公園跟球場。 此外,全國第一座浮動型光電廠也是在屏東,廠商用42天打造太陽能面板。 經過一番努力,屏東創造綠色奇蹟,2022年成為國內第一個民生用電百分之百使用綠能的縣市。 圖/屏菸1936文化基地。 美學奇蹟:新舊融合的建築美學 另一項奇蹟是在新舊建物的融合下,打造出許多年輕人拍照打卡的建築美學景點。 像是將日治時期的宿舍群改建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是目前全國最夯的打卡景點,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是台灣最美麗的圖書館,將舊菸葉廠逐步轉變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以及將日治時期蔗渣的地坑,整治為屏東縣民公園,共獲得12座國際獎項,享譽國際。 來自屏東漁村,潘孟安年輕時拎著一卡皮箱勇闖世界,開拓國際視野,練就一身好功夫後,返回家鄉,他用8年的時間證明,即便無路也要找路,從逆境中出發,讓外界想到屏東,不只侷限於墾丁。 圖/屏東縣長潘孟安。 「期待下一個世紀的屏東,產業投資屏東,科學園區、產業園區進駐,讓屏東不再是遙遠的代名詞,屏東就是一個品牌,」雖然將於年底卸任,潘孟安猶原掛念家鄉未來的發展,因為「無論建設按左進步,有些代誌永遠袂變;心在哪,家就在哪,咱永遠站一起。」 (屏東縣政府廣告)
在潘孟安心中,屏東有著甩不掉的宿命,那就是肩負著全國糧倉的使命,致使屏東多數土地都被劃成農業用地,但是當年輕人在家鄉找不到工作被迫北漂,農村只剩老弱婦孺時,面對著被大水淹沒的魚塭,還有破敗的農地,屏東的重建工作走到了十字路口,潘孟安想著,需要怎樣的大轉變,才能擺脫屏東宿命,注入活力與生氣呢? 堅定心方向 敢作為勇擔當 位於國境之南的屏東,有著上天的恩澤。依據國際上的統計,屏東一天日照時間平均4到4.5小時,遠高於全球平均的3.3小時,非常適合發展太陽光電。所以八八風災後,屏東推行「養水種電」政策,輔導農漁民在荒廢的魚塭與農地上架設太陽能板,從種田改成種電。「養水種電」是屏東發展綠能的雛形,也是重大契機,但當時屬實驗性質,所以裝置容量不高。真正讓屏東太陽光電政策邁開大步向前走,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是2014年12月25日潘孟安上任縣長以後,他終於可以去實現16年前的夢想,只是這一次他借助的不是風力,而是陽光。 在屏東土生土長,潘孟安非常了解屏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嚴重性。他接任縣長時,屏東早已負債累累,財政上的拮据,被形容為不只住進加護病房,還裝上了葉克膜,所以他上任後就和團隊訂下目標,「不舉新債還舊債,建設更不能等待」,他要求縣府嚴守財政紀律,不能藏債於民,而要藏富於民。潘孟安言出必行,2022年底卸任前,他已經還了183億8,300萬元的債務,建設的步伐卻未曾停歇。 屏東的財政困窘,沒有限制潘孟安的想像,反到是激發出他的許多靈感。潘孟安說,「沒有錢有沒有錢的做法」,所以在執行四鄉鎮地層下陷區光電專案時,潘孟安獨創「零預算模式」,建立政策誘因、明確廠商義務、保障地主權益及強化民眾信賴四管齊下,由縣府作為綠能產業平台,透過行政契約保障地主權益,讓地主自願出租土地,參與建置太陽光電,以能源轉型活化既有土地,解決農村高齡化以及過度抽取地下水問題。這個零預算模式後來也被複製到縣府各局處推動之太陽光電專案,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也擴充縣府自有財源。 藉綠能產業 找到生存之道 2021年11月1日,國際論壇組織IAFOR(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於日本東京舉辦「第11屆亞洲永續發展、能源與環境研討會」,屏東縣以「邁向100%再生能源城市策略」為主題,是全台唯一入選受邀出席的城市,研討會中報告「屏東縣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土地活化利用暨太陽光電發電業整體規劃發展計畫」時,特別強調縣府沒有編列任何預算的「零預算模式」,引發了日本東京大學、越南胡志明國家大學等與會者的熱烈討論,他們很難想像屏東非直轄市,竟不花一毛錢,就完成如此大的專案,不僅充滿創意且兼具可執行性,值得作為其他國家參考的借鏡。屏東經驗,終在國際上發光。 為了翻轉屏東農業縣的形象,潘孟安創設單一窗口招商引資,鼓勵民間業者投資綠能產業,以形成產業聚落。但跟其他政治人物不一樣,潘孟安不跟業者有任何酬酢往來,他畫下紅線,縣府同仁必須嚴格遵守,但也要求不能故意刁難廠商,找業者麻煩,「如果廠商在施工上碰到困難,我們都要協助解決問題」,所以在很多太陽能業者心中,屏東是最友善的城市。 和時間賽跑 贏回光榮感 不過在整個太陽光電發展環節中,潘孟安念茲在茲的還是人的問題,這也是他施政的核心理念。來自農村,潘孟安深知農民之所以惜土惜財,是因為這塊地不論大小,都已經凝聚了好幾代人的情感,所以要農民拿地出來種電,一簽約就是20年,難免害怕最後土地不見了,會對不起子孫。也因為了解這種心理,潘孟安才會要求業者在與縣府簽行政契約時,必須提撥信託基金,「業者都怪我苛刻」,潘孟安說,保障農民權益是不能退讓的底線,在投資者眼中,一分地可能值不了多少錢,但站在農民角度,土地卻是代代相傳,價值自然不同。 如今綠能成績斐然,再生能源併網容量已達1GW,這個數字是潘孟安上任前的10倍之多,真正做到「自己的電自己發」。你若問潘孟安,屏東成功的祕密是什麼?他會告訴你,屏東是「惦惦地做、實實地做、憨憨地做」。 恆春半島的落山風不斷吹著,熾熱的陽光依舊普照屏東大地,潘孟安一步一腳印,達成了他年輕時的夢想,打造屏東成為綠能城市,讓屏東在人們心中留下永不抹滅的印記。 屏東綠電成功心法大公開,購書去>> 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37485
▲連任兩屆屏東縣縣長的潘孟安,希望接棒給下一任縣長,是做好「永續發展」準備的百年城市。(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萬玟伶/屏東報導 位處國境之南的屏東縣,過去以墾丁恆春的自然樣貌,吸引熱愛生態的遊客。然而幅員遼闊的地形,雖然造就獨特且豐富的山海秘境風貌,卻也導致交通與醫療資源難以進入偏鄉,年輕人不斷出走,讓屏東縣一度陷入人口老化的困境。2014年屏東縣長潘孟安上任,隨即為縣府團隊設定多個目標,從高鐵南延、爭取醫學中心,到輔導創業、打造城市美學,於此同時也不忘重視兒童意見,為下一代量身訂做宜動宜靜的學習成長環境。然而,將不被人看好的屏東縣翻轉成宜居城市,不只是潘孟安對家鄉寄予的願景,他更希望接棒給下一任縣長的屏東縣,是做好「永續發展」準備的百年城市。 不只宜居更要永續 以零預算達到「民生綠電RE100」助農漁業提升競爭優勢 當「永續」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之一,與國際同步接軌的台灣也陸續宣布「2050淨零排放」等相關政策。《今周刊》今年邁入第3年的「2022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主要以聯合國2015年公布的17項可持續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為基礎,評選出落實SDGs的最強城市。屏東縣在淨零轉型方面,以幾乎被視為不可能任務的「零預算」,達到「RE100」民生用電百分之百來自綠能的目標,因此擊敗其他非六都縣市榮獲「最佳綠能發展獎」,對潘孟安來說,這無疑是對縣府團隊自2016年以來推動綠電政策的肯定。 ▲潘孟安帶領屏東縣加入ICLEI國際組織「100%再生能源城市網絡」,並在5年內達成民生綠電RE100的目標。 「像2050淨零排放這些願景目標,如果沒有紮根去做,坦白說很困難!」潘孟安於2014年上任後,便開始著眼於屏東縣擁有長時間日照的先天優勢,與團隊訂定相關規劃。2016年,ICLEI(Local Government for Sustainability,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會)世界大會在韓國首爾登場,前往參加的潘孟安笑說,自己當初就這樣傻傻地遞出申請書,帶著屏東縣加入會員,也因此設下了民生綠電RE100的目標。 「其實在達成RE100目標的全球城市中,屏東縣是土地面積最大(2,776平方公里)、人口最多(80萬人口)的達標城市。」意即要以5年的時間,且以零預算的方式達成RE100,可說相當需要公部門的積極協調,以及在地居民的配合與認同。「下個階段,希望在工商用電方面,也能達到RE100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的目標!」 ▲位於大武丁滯洪池的太陽光電發電設施。 「永續發展對於屏東來說,是必然之路,未來我們的競爭優勢就在這裡!」潘孟安以國際半導體大廠為例,「碳零排放不只是全球趨勢,也是企業發展趨勢,現在要拿到國際訂單,具備綠能憑證、依循低碳指標都是基本,哪怕屏東傳統的農漁業,未來也都會走到這樣的階段。」在潘孟安眼中,任期持續推動的政策與綠能設備,便是為未來的百年屏東,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現在即使是『用水』,也強調永續利用。」潘孟安指出,屏東縣近年就將本來流入大海的伏流水,以獨特的生態自然工法倒引進灌溉平原。「未來包括農民在生產中,必然也要一同參與低碳排放的過程。這對屏東縣的優勢在於,能確保產品品質,走出國際爭取訂單甚至提高單價!」 傳統產業轉型迎接高科技產業 潘孟安期許屏東縣擁有更多元樣貌 做為縣內有30%以上農漁業人口的農業大縣,潘孟安透過第一任期成立的農業大學,協助接下家業的農二代,習得田間管理、加工加值等概念與技術,將慣性農法提升成精緻農業,並增加附帶價值,鼓勵學員加入包裝設計之際,也協助他們成立電商、自行宅配,取代過去只能送到拍賣場,收入常受制於市場等狀況。「讓傳統產業提升自給自足的能力,到了市場才有競爭力,這就是我認為對屏東縣來說相當重要的農業寧靜革命!」 其次,潘孟安近年也率領團隊大力招商,截至目前共媒合490多公頃的閒置工業區土地,引進無數企業進駐,創造1,6000多個工作機會。潘孟安甚至透露許多人不知道的屏東縣創業秘密,「屏東縣低碳慢活的生活步調,讓這裡成為一個早午餐的創業基地,很多早午餐品牌都是從屏東發跡,一路北上開加盟分店,我們也為這些店家盤整了很多閒置空間,例如目前的觀光景點勝利新村,讓他們能以低廉的價格進駐,安心在家鄉發展築夢。」 ▲勝利新村是許多在地年輕人在家鄉創業的開始。 然而,潘孟安對屏東縣的期待也不滿於此,「從交通醫療的重大建設引進、觀光品牌的翻轉,加上我們在縣內也極力打造小黃公車、幸福巴士以及DRTS(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等交通網絡,推動遠端視訊診療、讓藥師走入鄉村,在縣內建置25座共融公園、協助新手媽媽產檢坐月子、佈建392個社區關懷據點,把老中青的需求都照顧到,縮短城鄉差距的友善生活環境,我相信現在的屏東縣,就是一個最宜居的城市,對下一個世代更重要的事,就是以永續發展的成績引進高科技產業,讓屏東縣擁有更多元的樣貌!」 ▲▼穿梭城鄉的小黃計程車,方便接送偏鄉長輩以及有就醫需求的在地縣民。行動藥師的規劃,也能為偏鄉長輩帶來暖心關懷以及精準的藥物需求。 看見在地累積的歷史底蘊 不戀棧的縣長期許這片土地以「文化立縣」邁進 不只說過一次要做屏東縣「永遠的志工」,潘孟安暖心道,「這塊土地跟縣民,其實才是給我舞台、為我孕育最大的能量!雖然我們就像約聘人員,時間到了就要說再見,但『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即使敲到最後一天,我也想做好做滿,把這口鐘敲得更加響亮。」 在潘孟安的眼中,過去在幾十年的鄉鎮發展史中被視為化外之地的屏東縣,其實積累相當豐沛的能量。「其實我最大的期許就是可以『文化立縣』!別忘了,大航海時代400年來,屏東縣是最早跟國際接軌的城市,它接納並孕育了各種當地與外來的祭典禮儀,擁有非常多元的文化與歷史建築,更可以是代表整個台灣的縮影。」 對於下一任縣長與施政團隊的期待,潘孟安始終抱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中立立場。「但屏東在過去承載了太多歷史功業,好不容易這幾年靠著交通、醫療平權,陸續打通任督二脈,過去被視為沙漠的國境之南,終於也有一片文化綠洲,期待下一任縣長除了重大建設,也能繼續在這樣的基礎上把屏東縣發展得更加發光發熱。」連任兩屆的縣長說不戀棧,但仍心繫2023、甚至是接下來的百年屏東,「文化是這個城市的靈魂,當綠洲已經在沙漠築起,希望它能夠開花結果、枝葉茂盛,繼續紮根在這片土地上,這是我對屏東縣最終的期待!」 本文來自:八年打造成宜居城市 潘孟安卸任前曝心願:屏東百年永續發展 | ETtoday政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太陽光電占比將從2025年的20GW,成長到80GW,地面型光電設置容量預計將從現行的目標12GW增加到50GW,然而近年各縣市農地變更、漁電共生的爭議層出不窮,台灣要怎麼找到適合的土地裝上光電板? 國發會公布的「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中,大幅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2050年的目標將從2025年的20%增加到60%至70%,但為了2025年的目標,再生能源業者近年已爭相競逐農田、魚塭與西部海岸的藍色國土,面對越來越多的再生能源需求,蕞爾小島台灣,要如何找到適合的土地? 能源開發占落實淨零碳排的12項關鍵戰略中3項 根據國發會規畫2050年落實淨零碳排的12項關鍵戰略,能源開發的部分就占了3項,要增加光電、風電、其他再生能源與氫能的比例。光電要從2025年目標的20GW(百萬瓩)增加到2030年的30GW,並在2050年達到40至80GW,風電也要從既有5.6GW成長到40至55GW。 再生能源建置近年來已經衍生許多爭議,嘉義布袋鹽田減少開發面積,台東知本濕地最後終止開發,但台南七股漁電共生仍在爭議下通過開發,花蓮鳳林兆豐農場仍在今年(2022)1月開始動工,各地的農地仍面臨農地變更地目而流失的危機,中部沿岸公路處處能看到海外的風機矗立在海上。 避免農地再破碎化 「七七事變」限制農地種電 比起集中式的核電與火力發電,分散式發電的再生能源更仰賴土地空間,2020年8月以前,660平方公尺以下農地仍容許非農用、2公頃以下的土地變更,只要地方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光電業者紛紛買下、租用小面積農地建置地面型太陽光電,造成農地破碎化。 為此,農委會在2020年7月7日公告修正《農業主管機關同意農業用地變更使用審查作業要點》,2公頃以下未完成變更審查的非都市農牧、林業、養殖用地以及都市計畫內的農業區、農業用地都不同意變更使用;2公頃以上則須經由農委會審查。這項修法遏止了當時仍在申請中的3、400個案子,被業者稱為「七七事變」。 此後,業者將開發標的轉向漁塭、畜舍屋頂以及其他不利耕作區域,經濟部先透過圖資套疊,畫出生態較不敏感的「先行區」共1萬2533公頃,產官學研也催生出漁電共生的「環境與社會檢核」(「環社檢核」),在先行區之外的範圍,則再進一步透過議題確認,區分「迴避區」、「關注減緩區」與「優先區」。 處理1.2萬公頃的土地利用爭議,能源局疲於奔命 目前地面型光電轉換效率約是1000公頃可發出1GW的用電,在2025年地面型光電必須達到12GW的目標下,每個農電、漁電共生的開發案都需要經過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或縣市政府等不同部會個案審查,能源局甚至疲於奔命於每個個案,處理1.2萬公頃的土地利用爭議。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主任孫振義就提到,若以2050年50GW的目標來計算,恐怕就需要5萬公頃的土地。然而,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個部門也具有本位主義,在沒有協調機制的狀況下,光電業者變身土地開發業者,自行到各地方縣市獵地。 嘉南沿海養殖魚塭架設太陽能板「種電」。(資料照,盧逸峰攝) 一位申請光電專區的業者就表示,不同機關都有各自的法規,申設程序會遇到不同的要求,而企業端對於當地社會與環境資訊也較不熟稔,都是開發過程中會遇到的障礙。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組長林秉勳也提到,部分開發案在審查時一看就是在不適合開發的用地,但業者已經投入資源。 具爭議性個案之所以被業者看上,關鍵是「饋線」 環團出身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直指,這些具爭議性的個案之所以被業者看上,關鍵是「饋線」,再生能源發電之後都不需透過饋線回到台電電網,隨著各地用電需求提高、分散式能源增加建置,過去未曾考量的饋線與變壓站不足問題就一一浮現,都是達成淨零碳排目標所需考量之處。 面對越來越多的再生能源與用地需求,台灣如何找到適合的土地? 回看現行措施與困境,環境規畫協會秘書長陳郁屏指出,經濟部與農委會近兩年透過環社檢核審查欲開發的漁電共生,但個案式的審查,只能討論特定基地進行光電開發時是否顧及周邊環境發展,無法檢討較高層面的區位選擇或開發內容是否「適地適性」,區域的累積效應不在考慮範疇。 陳郁屏也提到,由於室內養殖結合光電不需要進行環社檢核,使得室內養殖大興,造成地景與產業的巨大變化,而憂心陷入地主與租戶糾紛的光電業者,則仍走向農地變更的老路,農地仍面臨開發壓力。 讓各部會溝通,學者建議經濟部要有「能源用地白皮書」 的確,不少光電業者以農地閒置為由,期待農委會可以重啟小面積農地變更大門,不過農委會企劃處長莊老達表示:「目前沒有這個規畫。」莊老達也提到,農委會正在撰寫「農地政策白皮書」,以糧食安全的考量出發,並配合發展再生能源所需負擔的發電量進行規畫,預計將於2023年完成。 孫振義認為,短期而言,經濟部做為能源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取得一定數量的裝置容量,應以國有非公用土地為優先設置「光電專區」的示範區計畫,落實生態、水質、土壤監測,確保環境和生態無虞。 農委會正在撰寫「農地政策白皮書」,以糧食安全的考量出發,並配合發展再生能源所需負擔的發電量進行規畫,預計將於2023年完成。(資料照,林瑞慶攝) 在2025年太陽光電達到20GW的目標下,農委會必須負責9GW,至2050年的長期規畫來看,莊老達也不諱言將增加所負責的量能,土地盤點勢在必行,只是具體規畫尚未定案。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鄭安廷便表示,既然農委會已經著手規畫,主管能源的經濟部也應該要有一份「能源用地白皮書」,作為部會之間不同立場與想法溝通的依據。 缺乏跨部門理解、沒有權責分工 不利推再生能源 「沒有事先溝通,就會發生衝突。」鄭安廷指出,再生能源用地超過上萬公頃,在缺乏跨部門理解的狀況下,沒有權責分工將不利於推動再生能源;既然淨零碳排已經規畫了2030年、2050年的階段性發展願景,各部會應該要梳理可具體利用的空間。 鄭安廷指出,國土計畫總管全國土地空間使用,在2021年由各縣市公布之後,將於2026年進行第一次通盤檢討,經濟部與農委會的用地白皮書或部門計畫,恰好可以盤點全國各種能源所需土地,訂定目標總量,納入縣市國土計畫。 就2021年各縣市公布的國土計畫來看,屏東與雲林少數縣市有提出構想,屏東縣提到要以民宅、工廠、農業設施與中央公有建築為基礎發展屋頂行光電,而鹽業用地、受污染土地、不利農業經營的土地等經中央政府盤點的土地與光電專區,則可作為地面型光電使用。雲林縣則直接寫明,離島工業區、不利農業經營用地、養殖漁業生產專區、台糖滯洪池與不適耕作土地可以做為發展區位。 地方政府認為滯洪池可以做為光電發展區位。(資料照,徐炳文攝) 再生能源發展屢現爭議 需國土空間規畫作配套 「不論設定什麼目標,再生能源發展無可避免需要大量國土空間。」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提醒,不只是現行的太陽光電遇到爭議,不少地區正在探挖淺層地熱,都涉及原住民族土地空間使用,同樣需要國土空間規畫作為配套。 林秉勳也提到,經濟部若針對再生能源設施有明確的上位政策指導,並評估訂定適宜設置的區位條件,營建署可以納入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予以規範;針對符合區位條件的開發案,評估簡化申請作業程序,也能加速政策推動。 光電競逐台灣土地的衝突已顯見在各個縣市,短期內雖可透過個案審查盡力避免衝突,長期而言仍需要明確的政策規畫,讓在地居民、開發業者與地方政府有規則可循,才能兼顧糧食安全、環境保護與能源用地需求。 本文來自:需求4倍成長,各部會卻無協調機制 台灣去哪找地裝光電板
響應再生能源發展,財政部國產署今 (16) 日宣布再推 6 宗作為太陽光電標租標的,合計面積共約 2.92 公頃,預計 6 月 4 日開標。 國產署表示,這 6 宗標的,分別位於新竹市、彰化縣田中鎮、雲林縣林內鄉、高雄市燕巢區、台南市官田區及屏東縣南州鄉,區位及基地條件俱佳,國產署中、南區分署今天辦理標租公告,相關招標資訊揭露於該署中區及南區分署網站「招標資訊」項下。 國產署表示,本次公告的彰化縣田中鎮、雲林縣林內鄉、高雄市燕巢區及屏東縣南州鄉,為首次推出標的,面積介於 0.3 公頃至 1.5 公頃間,其中高雄市燕巢區國有土地面積約 1.5 公頃,使用分區及使用地類別為特定專用區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日照充足面積大且業者得標後無需變更使用,屬優良標的。 根據國產署統計,截至今年 4 月底,提供標租 20 案、委託經營 18 案及共同改良利用 2 案,共 40 案約 612 公頃國有土地,預計發電量可達 497.9MW,其中 288MW 已併網發電。 國產署說,為了能在 114 年達成中央政府太陽光電累積裝置容量 20GW 總體目標,國產署將持續篩選適宜國有土地辦理標租公告,逐步實現我國能源轉型的政策願景。 更多資訊請洽:國產署招標資訊 本文來自:推太陽光電 國產署再推6宗標的合計近3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