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光電

太陽能晚間也能發電嗎?

陽能晚上也可以發電嗎?最近澳洲科學家想透過所謂的「輻射冷卻」機制,讓太陽能板在夜間也有用處,期許最終可以發揮太陽能板白天的十分之一電力。 夜晚太陽能板確實有潛力,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太陽能與再生能源工程學院副教授 Ekins-Daukes 指出,白天時陽光照射到地面,讓地表變暖,夜晚實地表會將相同數量的能量輻射回太空。 就氣象學來說,這個就是所謂的輻射冷卻,地球表面所吸收的太陽熱能,到了夜晚會向天空發射出長波輻射,如果夜間天氣晴朗、微風及乾燥的情況下,地表的溫度會快速冷卻,產生突然降到低溫的情形。新南威爾士大學團隊認為,如果我們可以透過電池,將輻射流動轉化為電能,那麼就有大量未使用的潛在能量可供利用。 畢竟澳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屋頂太陽能用戶之一。自 2001 年以來,擁有太陽能板的客戶數量激增至超過 300 萬,2021 年澳洲家庭安裝的屋頂太陽能達到創紀錄的 3GW 以上。 不過話先說在前頭,Ekins-Daukes 強調,「夜間太陽能」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該研究證明其可行性,但發電量還是很低,相當於一般太陽能的 1/100,000,在溫差為 12.5 °C 的情況下,功率密度為每平方公尺 2.26 mW,輻射效率為 1.8%。 Source:新南威爾士大學 傳統太陽能電池結構基本上由 P 型與 N 型半導體接合而成,這種結構稱為 PN 接面。當半導體吸收陽光時,PN 接面會產生電子電洞對(electron-hole pair),在內建電場的作用下,受刺激的電子和失去電子的電洞會朝相反方向移動,進而產生電流與電壓。靠近接面的區域則會形成沒有可移動載子的區域,此區域稱為空乏區(depletion region)。 團隊所研發的設備名為熱輻射二極體(thermoradiative diode),工作原理基本上與太陽能電池相反,吸收從地表(或其他熱源)向上發散的熱能,並將溫差轉變成電能,材料則與紅外夜視鏡相似。 新南威爾士大學太陽能與再生能源工程學院講師 Michael Nielsen 指出,熱輻射二極體功能確實與傳統太陽能電池相反,但半導體 PN 接面仍是設備核心,只是反向運行罷了。Ekins-Daukes 表示,如今熱輻射二極體功率仍相當低,但其中一個挑戰實際上是檢測它,但該理論顯示,這項技術最終有可能產生大約 1/10 的太陽能電池功率。 Australian researchers show solar power can be generated at night ‘Night-time solar’ technology can now deliver power in the dark Bizarre night-time solar cell generates power in a backwards process 本文來自:晚上也可以發電?澳洲研發逆向運作的太陽能板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嘉義屏東因地制宜,太陽光電點石成金

民生到工商,生活無處不需能源,從今年三月行政院頒布的「2050淨零碳排路徑」中可以看出未來三十年台灣能源發展的重要規劃:能源、產業、社會、生活四大轉型,將是跨越時代與國界的巨型工程。臺灣以中小企業立國,城市、企業、人民之間互依互存,能源轉型將如何改變這座海島?鳥瞰各大城市的綠能產業如何帶動城市競爭力,便能一探究竟。 嘉義與屏東分別為農工大縣及農業大縣,在不影響農業及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出深具在地特色的太陽光電,如漁電共生賦予傳統魚塭科技新風貌、地層下陷區轉型活化、盜採砂石坑回填等,都是點石成金的案例。不僅將光電建置融入在地特色,並且對企業的綠電需求提供解方。 綠能翻轉嘉義 產業領頭邁向農工大縣 為了響應中央的綠能政策,嘉義正持續努力不懈的邁向綠色轉型道路上,由各大工業區和科學園區領頭,吸引數百廠商進駐投資。嘉義縣除了既有的民雄、頭橋、朴子、義竹、嘉太五大工業區,以及由行政院挹注資源所推動的中埔公館、南靖水上、民雄航太及嘉義科學園區正逐步推動中,其產業類別豐富多元,能帶動產業鏈結構、強化在地產業;因進駐的廠商都有綠電需求,充足的綠電將有助產業減碳轉型。 嘉義縣以綠色能源推動產業發展,不僅建立良好投資環境,可望吸引人口回流,創造青年多元就業機會,發展「農工大縣」勢在必行。縣長翁章梁表示,「只要臺灣在國際分工位置不變,未來五十年到一百年,嘉義勢必會在整個臺灣產業發展扮演一定的角色。」 全國首例漁電共生 提升漁村經濟價值 嘉義縣太陽光電的總併聯量已達723MW。依台電統計資料,嘉義縣2019年最高用電負載裝置量為602.3MW,已併聯太陽光電容量為673.2MW,太陽光電發電量已100%滿足用電,地方政府的能源轉型達到新的里程碑。目標在2025年建置1.2GW的太陽光電,占比最高的將是漁電共生,腹地高達2796公頃。 嘉義縣的太陽光電建置,以「漁電共生」、「布袋鹽田」及「滯洪池光電」為主軸,已成為全國創新指標。縣府表示,嘉義縣擁有華麗轉身成為光電示範案場的布袋鹽田,是臺灣目前最大生態與光電結合的地面型案場,留有30%面積做為生態保育區,完工後仍能看見黑面琵鷺等保育類鳥類棲息。首創全臺首座綠電業者與NGO合作的生態教育展示設施,館內常設展包括鹽田歷史人文、鳥類生態與光電知識介紹等豐富內容,民眾僅需提早預約即可免費入場。 嘉義縣義竹漁電共生案場。 臺灣首例的漁電共生,即位在義竹與布袋交界,該案在今年初成功併網,第一期裝置容量8.6MW,未來將達43MW。這個與台泥合作的案場,讓嘉義人相當自豪,漁塭不僅發展太陽能,還導入智慧養殖技術,運用AI技術分析水溫、水質、魚的生長,並設置戰情室全盤掌握,讓傳統漁業搖身一變成為科技業。 「嘉義就業機會有限,年輕人都往北部跑;但漁電共生給了青年返鄉的誘因。」嘉義縣政府經濟發展處科長郭律呈說,魚塭設置光電後,漁民仍可經營本業,台泥也替漁民申請生產履歷,提升產品價值,讓在地感受到廠商共同努力的誠意。「漁電共生」透過「漁業為主、綠電為輔」,帶動地方創生,多元提升漁村的經濟產值。 透過一地多用的政策,由台糖及水利署共同開發的滯洪池光電。水面型太陽能板在不影響滯洪功能下同時發電,達到一地二用的功效。去年全台嚴重缺水,滯洪池既發揮了供水功能,也供應綠電。目前全縣共有大型滯洪池光電六座,發電量93.94MW。 除了水面型光電,嘉義縣也同步發展屋頂型,2021年參與經濟部能源局的綠色屋頂計畫,透過公開評選擇定營運商,以公版合約明確規範權利義務,讓一般民眾申請太陽能更便利,權益也受保障。 嘉義縣布袋貴舍滯洪池案場。 屏東縣府作推手 南臺灣的能源轉型標竿 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強烈日照幾乎全年無休的屏東,造就極佳的太陽光電發展條件,不過屏東經常面臨選址的困擾,因而推出獨到的光電政策,如全台首創的綠能貸款,已核貸逾26.7億元,鼓勵廠商在地投資、推動產學合作、促進在地就業。例如2018年光電大廠在屏東投資設置全台最大的太陽能模組廠,為地方創造逾1,000個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產業轉型。以及大武丁滯洪池浮動型太陽光電,浮筒設備廠商為屏東縣在地的浮筒設備業者,因此產量增加,在屏東進行擴廠,間接創造100個在地工作機會。 在「太陽光電專區」方面,屏東建立全台首個「再生能源數位資料庫」並結合GIS地理資訊系統,盤點出不宜農耕而須涵養地下水的土地約3,800公頃,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光電計畫」,截至2022年初,併網量已近150MW。計畫輔導業者與屏東高工等技職學校產學合作,吸引電機、土木系等相關科系學子在地就業,成為全台首個落實太陽光電建造、營運與維修人才在地培育的產學合作計畫。 屏東縣政府作為媒合平台,一方面透過減免行政規費、加速行政程序,吸引業者投資,另一方面以行政契約保障地主權益,讓地主自願出租土地,參與建置太陽光電的模式,以太陽光電活化既有土地利用。 光電不只創造就業 在地活化、貼近需求 屏東縣雖然擁有充足日照,但受困於土地條件,選址是一大難題。屏東縣內主要以務農為主,建物及工廠數量較少難以發展屋頂型,既有的配電級饋線也不多。 為此,屏東因地制宜,以「太陽光電專案專區」、「土地複合式利用」兩大宗旨,整體規劃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劃設太陽光電專區;針對既有閒置設施或空間,則是在不影響原有設施功能下,加值複合利用布建太陽光電。 另一項「高樹鄉太陽光電示範計畫」則是由縣政府、國產署與光電業者合力推動,將盜採砂石遺留下的坑洞回填,面積達37公頃,不僅消弭不法行為,也讓閒置土地得以活化,成為全台第一座盜採砂石回填坑轉型的綠能示範區,截至去年11月已併網41.9MW,未來還有200MW的潛力。 屏東縣高樹鄉太陽光電示範計畫。 而光電建置不僅是為因應淨零減碳,也能在急難時發揮功能,送電到偏鄉。透過建立部落防災型微電網機制,屏東縣盤點出11處原民部落,建置「緊急災害備用智慧微電網系統」,內含至少5kw的太陽能發電設備、20kWh儲能設備、備援生質柴油發電機及能源管理系統,平時與台電配電網相連,可依據日照提供最佳供電方案。若有災變發生,黃金救援72小時內仍能對外通訊與緊急醫療,是極具價值的光電應用範例。 今(2022)年2月底,屏東縣再生能源併網量為924MW,其中太陽光電占比高達99%,可供應27.9萬戶住宅用電。縣府指出,未來將持續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區」與「高樹鄉示範計畫」的光電建置,目標是在今年底達到全縣1GW併網量。因地制宜,屏東縣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已的綠能轉型道路。 本文來自:嘉義屏東因地制宜,太陽光電點石成金 漁電共生變身科技業,綠電加值且創造多元就業機會!

推太陽光電 國產署再推6宗標的

應再生能源發展,財政部國產署今 (16) 日宣布再推 6 宗作為太陽光電標租標的,合計面積共約 2.92 公頃,預計 6 月 4 日開標。 國產署表示,這 6 宗標的,分別位於新竹市、彰化縣田中鎮、雲林縣林內鄉、高雄市燕巢區、台南市官田區及屏東縣南州鄉,區位及基地條件俱佳,國產署中、南區分署今天辦理標租公告,相關招標資訊揭露於該署中區及南區分署網站「招標資訊」項下。 國產署表示,本次公告的彰化縣田中鎮、雲林縣林內鄉、高雄市燕巢區及屏東縣南州鄉,為首次推出標的,面積介於 0.3 公頃至 1.5 公頃間,其中高雄市燕巢區國有土地面積約 1.5 公頃,使用分區及使用地類別為特定專用區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日照充足面積大且業者得標後無需變更使用,屬優良標的。 根據國產署統計,截至今年 4 月底,提供標租 20 案、委託經營 18 案及共同改良利用 2 案,共 40 案約 612 公頃國有土地,預計發電量可達 497.9MW,其中 288MW 已併網發電。 國產署說,為了能在 114 年達成中央政府太陽光電累積裝置容量 20GW 總體目標,國產署將持續篩選適宜國有土地辦理標租公告,逐步實現我國能源轉型的政策願景。 更多資訊請洽:國產署招標資訊 本文來自:推太陽光電 國產署再推6宗標的合計近3公頃  

原鄉防災最強後盾十一處微電網建置完成

東縣府率全國之先提出原鄉防災型微電網區塊鏈構想,全縣篩選出十一處相對脆弱及易成孤島的部落,並全數建置完成,在災害來臨前成為部落居民防災的最強後盾。 11日台電公司於屏東縣獅子鄉南世村舉辦的防災型微電網啟用典禮,到場參加的縣長潘孟安表示,全縣有九個原住民鄉,部分原民部落因地處偏遠致交通不便,倘逢天災來臨時,易因遭遇道路坍塌、通訊失聯或電力中斷等情況而成為孤島,讓災區搶救的工作更加艱辛。 因此,防災型微電網選擇建置在災害發生時眾多居民會聚集的避難收容所,設備包含五KW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至少二十KWh儲能電池、備援柴油發電機及能源管理系統,當部落因突發狀況停電時,避難收容所就能透過太陽能板和儲能電池自主供電,維持居民災時的對外通訊、夜間照明及供應基本的醫療器具。 全縣十一處原鄉防災型微電網,其中,四處為縣府獨立完成,另有霧台、牡丹、獅子、泰武、春日、來義鄉等七處為縣府與台電共同協力建置。預估每套設備每年約可發出八千度電,約減少近三公噸碳排放量,且微電網設計具備分散式電網的特性,不受全國單一電網的相互影響與牽制,讓城鎮在面臨災害上的調適韌性中發揮強大功能,符合本縣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7潔淨能源與SDG13氣候行動的項目。 本文來自:原鄉防災最強後盾十一處微電網建置完成

再生能源容量達11.7GW 連六年雙位數成長

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顯示,2022年1月底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11.7GW,年增21.8%。 主計總處指出,依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2016年底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尚不及5GW,但在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政策下,2017年起均呈雙位數成長,2021年底已達11.6GW,今年1月底為11.7GW,較去年同月底續增21.8%,主因太陽光電增加 2GW(或增33.7%)所致。也使得再生能源占總發電裝置容量比重亦從2016年底的9.5%升至2022年1月底的19.7%。 主計總處指出,在各種再生能源類別中,以太陽光電總裝置容量占大宗,今年1月底為7.8GW,因成長幅度高於整體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以致其占比提高至66.9%,較去年同月底增5.9個百分點。 慣常水力2.1GW居次,占整體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17.9%,但較去年同月底減3.9個百分點。風力(包括陸域與離岸)1.1GW,占 9.1%,減0.7個百分點。 就發電主體別觀察,主計總處指出,今年1月底太陽光電近九成屬自用發電設備,主因政策獎勵全民參與設置所致。慣常水力則有九成八來自台電。風力以民營電廠為主,占61.2%,台電則占38.2%。併計後,自用發電設備總裝置容量占整體再生能源比率為64.2%,遠高於台電的23.4%及民營電廠的12.4%。 本文來自:1月底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11.7GW 連六年呈雙位數成長

綠色投資最佳典範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

際氣候發展智庫(ICDC)於23日在桃園市舉辦「2022永續城市論壇」,在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秘書長、世界智慧永續城市組織(WeGO)秘書長與多國駐台等國際組織代表的見證下,屏東縣政府今年以「被城市遺忘的土地,種植綠電開創未來-高樹光電示範區(Photovoltaic planting for a Green Future on Vacant Land – Gaoshu PV Demonstration Project)為投件主題,在政府單位眾多方案競爭激烈中,屏東縣獲得分數最高的殊榮,為本縣創造綠能友善投資環境的努力再獲得肯定。 在政府單位眾多方案競爭激烈中,屏東縣獲得分數最高的殊榮,為本縣創造綠能友善投資環境的努力再獲得肯定。 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乃結合縣府、國產署與光電業者三方協力,推動全臺首座盜採砂石回填地轉型設置光電。 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乃結合縣府、國產署與光電業者三方協力,推動全臺首座盜採砂石回填地轉型設置光電,該示範區內在20多年前有多筆國有地遭盜採砂石形成大面積坑洞,後來本府與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合作,以經濟部水利署疏濬後的土石方回填,歷時5年完成,但因土地貧瘠且缺少水利設施無法作為農用而荒廢。 直到106年本府與國產署簽訂土地進行改良利用契約,利用屏東縣優良的日照優勢發展太陽光電,將這塊曾被傷害的土地,漸漸蛻變成潔淨、低碳的光電示範區;再由台電公司負責興建跨越荖濃溪鐵塔6座及位於里港鄉高樹開閉所,業者自建特高壓升壓站及案場聯絡鐵塔,以長達2.5公里距離拉線至跨鄉鎮(里港鄉)輸電線路的方式併網,示範區才能得以繼續進行,亦於去(110)年12月完工併網發電,設置量為41MW,每年約可產生5,075萬度電,可供應高樹鄉全鄉約9,100戶的家庭用電。 以「太陽光電專案專區」與「土地複合式利用」兩大原則,優先利用相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設置太陽光電,集中開發區域,避免因設置太陽光電造成土地破碎化,以及有效提升劣地使用效率 屏東縣環保局表示,屏東縣綠能推動策略,朝以「太陽光電專案專區」與「土地複合式利用」兩大原則,優先利用相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設置太陽光電,集中開發區域,避免因設置太陽光電造成土地破碎化,以及有效提升劣地使用效率;目前高樹地區尚有160MW可併網潛力,藉以透過公開遴選方式,擇選出相對具有開發建置能力的廠商,並且秉持「劣地活化」原則,本府、廠商與地主共同完成建置高樹地區太陽光電發電業整體規劃發展計畫。 去(110)年12月完工併網發電,設置量為41MW,每年約可產生5,075萬度電,可供應高樹鄉全鄉約9,100戶的家庭用電。 本文來自: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 榮獲綠色投資最佳典範

垃圾掩埋場轉型光電場變黃金

東縣潮州鎮泗林里的簡易垃圾掩埋場,不僅土地閒置荒廢,還造成公所財務負擔,鎮公所為開源,2年前著手轉型為光電廠,近期硬體建設已完成,潮州鎮長周品全指出,光是公所的部分,年收益就可望突破60萬元,除納入公庫,得標公司還會捐贈予「社會救助金專戶」,讓原本如同無底洞的垃圾場,搖身一變成籌措財源的設施。 潮州的簡易垃圾掩埋場在早年潮流下,於1998年啟用,如今已成歷史共業,雖然在崁頂焚化爐於2001年啟用後即封場,但面積廣達2公頃、最深逾4公尺的地下所掩埋廢棄物多不勝數,處理費用初估約1.2億元,地方政府根本無力負荷,封場後一度轉作為堆放農廢場所。 近年利用劣地轉型光電廠已儼然成為趨勢,鎮長周品全表示,該場至今仍每年皆須向台糖付租20萬元,但地面閒置荒湮漫草無法利用,已是公所財務多年下來的沉痾,為避免遭汙染且暫時無法復育的荒地繼續耗費公帑,2年多前跨機關協商與討論,去年開始執行綠電設置計畫希望加以活化。 周品全指出,全案絕不砍樹取地,而是利用暫時無法復育的土地設置綠電,經最有利標方式招商,目前光電板部分已完工,佔地約1.2公頃,近期就會發電並併入台電電網,強調垃圾掩埋場搖身變為綠電廠,除減少環境繼續受汙染,公所也有收入,還能增加就業機會,也藉此維持週遭區域自然景觀,讓廢墟變寶地。 公所指出,得標廠商以優於坊間一般12%的17.2%回饋而得標,採取閥式基礎施工,預估未來發電量可逾1.2MW(百萬瓦),且依約須支付租金及社會救金助還有部分回饋,收益並要繳納公所,不僅減輕公所財政負擔,還能活化用地開闢財源。 本文轉自:歷史共業垃圾掩埋場處理費至少1億 轉型光電場變黃金

2022年綠能躉購費率出爐!太陽光電平均降0.3%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經濟部能源局今(28日)正式公告「111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備受關注的太陽光電有所調整,草案原改為1年為3期,正式公告版本恢復為1年2期,且因應疫情關係,部分小屋頂型光電費率與去年第4季相同,地面型、水面型光電約降0.5%,太陽光電平均降幅約0.3%;另也可見政府鼓勵小型綠能,包括小水力、地熱級距增加外,費率也較去年高。 能源局正式公告的111年度各類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僅太陽光電和草案相比變動較大,包括恢復為1年2期,按容量級距區分費率,躉購費率介於每度3.8680元至5.8952元;考量國內疫情,屋頂型費率予以緩降,另有關加強電力網、特高壓升壓站與輸電線路及併網工程等成本費用,訂定各項額外費率,反映案場併網成本及其差異性。 政府也積極鼓勵小水力發電,不及2MW的小水力去年費率為3.1683元,能源局表示,為反映近年枯水期影響發電現象,調整年售電量參數,費率不降反升為每度4.1539元;地熱被視為重要新綠能,增訂不及2MW容量級距外,固定20年、階梯式等躉購費率都比去年提高。 其餘生質能發電、廢棄物發電、一般及一般事業廢棄物、海洋能發電等均維持與草案相同。值得注意是,全新增加的海洋能給到每度7.32元,農業廢棄物也有5.1407元,鼓勵業者意味濃厚。 在其他獎勵機制方面,也和草案一樣,包含新增地熱、小水力的原民利益共享機制、台東地區納入太陽光電區域加成機制、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系統之費率適用條文外,其他如離島加成、階梯式費率、太陽光電之高效能模組加成、區域加成等110年度獎勵措施,均予延續。   本文轉自:2022年綠能躉購費率出爐!太陽光電平均降0.3% – 自由財經 (ltn.com.tw)

劣地再生!屏東高樹盜採砂石回填區華麗轉身光電示範區

屏東縣高樹鄉在20多年前有多筆國有土地遭盜採砂石,形成大面積坑洞,地處偏避無人監管,遭傾倒垃圾、棄土,廢棄物等,因此又被稱為「大峽谷」。屏東縣府讓劣地再生,大峽谷以水利署疏濬的土石方回填,但因土地貧瘠,回填後無法農用,將劣地與綠能結合,打造「高樹光電示範計畫」,歷時5年共完成40.9MW(千瓩)裝置容量,今舉行啟用儀式,能源轉型樹立新典範。 縣長潘孟安說,高樹鄉內早期遭盜採砂石,傾倒廢棄物,深度高達20幾米,號稱高樹奇景「大峽谷」。2017年縣府整體規畫,和國產署簽訂土地進行改良利用契約,打造「高樹光電示範計畫」,將既有較不適合耕作農地結合綠能轉型,打造低碳綠能示範區。 環保局指出,高樹光電示範計畫區,面積約37公頃,包含112筆國有土地,第一階段在2018年4月完成1.9MW(千瓩)光電設施設置,但受限高樹鄉人口總數相對少,饋線資源不足,縣府團隊拜訪經濟部能源局、台電等單位研議併網解決方案,由台電公司興建荖濃溪鐵塔6座及位在里港鄉高樹開閉所。 環保局指出,該案場由寶島陽光玉樹能源負責,並自建特高壓升壓站及案場聯絡鐵塔,示範案場路徑長達7公里,也是最具併網挑戰性案場。 今舉行啟用儀式,縣長潘孟安、寶島陽光玉樹能源、台電董事長楊偉甫率領台電團隊一同出席。楊偉甫說,此案場台電跨單位整合,興建跨越荖濃溪6座鐵塔,經費達6.5億元。 環保局指出,「高樹光電示範計畫」完成40.9MW(千瓩)裝置容量,每年約可發電5075萬度電,足以供應高樹鄉全鄉約9100戶的家庭用電。 高樹鄉農會總幹事謝朝景說,劣地藉由綠能活化讓土地再利用,近期也有農民在農地搭起農棚型綠能,農地種作物,上方搭綠電,讓土地利用,但僅適合部分作物,他強調「良田絕對不能種電」。 環保局表示,透過電力設施改善與建置,未來高樹鄉將共有200MW可併網潛力。縣府盤點鄰近國有地及有意願參與太陽光電轉型私有地,未來將再推動160公頃不適農作土地轉型設置光電。 潘孟安說,屏東縣的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併網量已達825MW,發電量足以供應全縣三分之二以上家庭用電,未來持續以高樹光電專區與嚴重地層下陷區兩項專案計畫,在明(111)年完成1GW(百萬瓩)併網量,期許屏東成為百分百民生綠電城市。 屏東縣府讓劣地再生,高樹鄉大峽谷以水利署疏濬的土石方回填,但因土地貧瘠,回填後無法農用,將劣地與綠能結合,打造「高樹光電示範計畫」,歷時5年共完成40.9MW(千瓩)裝置容量,今舉行啟用儀式,能源轉型樹立新典範。圖/寶島陽光玉樹能源提供

應對氣候變遷 太陽光電2025年20GW就位 中央地方聯手力拼 全臺縣市發「陽」光大!

封面:裝置容量達150MW(15萬瓩)的台南鹽田太陽光電場,以臺灣及台南虱目魚設計太陽能板面整體意象,象徵與環境共存共榮。 中央地方跨部協調 簡化行政程序加速光電開發 這一年多來,能源局透過三大作法提升光電開發進度,包括:成立專案推動小組追蹤管控進度;透過經濟部召開跨部會會議,與水利署、營建署分別就出流管制、海岸管理法規鬆綁審查流程;定期邀集公協會及台電公司召開三方溝通平台會議,以及透過聯審機制,協助業者加速通過行政程序審查,及早取得施工許可。 在法規鬆綁方面,原有出流管制為扣除水域空間面積達2公頃以上容許使用案件即須辦理出流管制計畫書,但太陽光電並非大面積整面利用,以及容許使用(如漁電共生)對原本用途及地貌影響較小,故與水利署協商調整該漁溫水域空間面積可不納入計算,只有以開發後實際仍作為魚塭使用的水域空間面積作為扣減標準。 而「海岸管理法」原是為了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防治海岸災害等因素而立,為了讓海岸地區的永續發展與綠電可以併行,經業者提出光電板以支架方式建置,對海岸地區較無影響之疑慮,後由經濟部與內政部協商,透過與內政部研議簡化書圖格式及程序內容的方式,讓受影響的開發案場可如期進行,例如位在陸域緩衝區符合已公告之特定區位範圍內,水面型及地面型太陽光電申請或累積利用面積達5公頃,才需要申請特定區位許可,將可加速整體再生能源的建置。 五大縣市拼出光電佈建好佳績 成綠能推動最佳示範 截至2021年10月為止,全臺累積光電設置量已達7.1GW,預估年發電量約88.9億度電,可供應253萬戶家庭用電,換算投資效益4,266億元,並可帶動3.6萬個就業機會。 另據經濟部統計,至2020年為止全臺太陽光電建置量最高的前五名縣市分別為臺南市、彰化縣、屏東縣、雲林縣及高雄市,這五大縣市帶頭拼出在地光電好成績,更是推動太陽光電的最佳示範。 其中,臺南市長期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早在國內劃設漁電共生先行區之前,便已提出六個漁電專區,並已建置許多大型太陽光電案場,如台糖七股不適耕作地太陽光電案場,以及象徵與環境共存共榮的台南鹽田太陽光電場。市長黃偉哲上任後,持續積極推動,除了設立單一窗口提升行政效率,也規劃邀請太陽光電業者參與說明會,向業者說明臺南市太陽光電申請的制度及未來審查制度,成為推動太陽光電的最佳城市代表。 台糖七股不適耕作地太陽光電案場。(圖片由台糖提供) 屏東縣則是近三年光電設置量成長最多的縣市。在不與民爭地以及土地複合式利用前提下,透過全國首創循線找地「嚴重地層下陷區光電計畫」以及全臺首座砂石回填坑轉型綠能示範區,展現推動綠能成果。 突破地狹人稠限制 政府攜手地方與業者、民間共創四贏 能源局目前也與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及臺東建立共同工作小組,以專案處理加速推動各項光電案場,透過縣市工作小組可加速解決土地容許與變更編定、土地分區變更、出流管制、水土保持與特定區位許可等行政流程。另一方面擴大補助地方推動行動專案及專區補助等措施,強化光電審核的人力與資源,提升地方推動再生能源動能。 然而,長期以來,太陽光電的建置,一直都有尋找用地困難,為此,能源局在推動過程積極尋求突圍之道。 首先以土地複合利用的精神,運用光電建置來達到土地發揮的最大功效,像屏東縣的大響營光電堤防,以及臺南市的太陽光電自行車道,都是在不影響原有功能外,土地利用加值的最佳實例。 屏東縣地面型大響營堤防光電。(圖片由屏東縣政府提供) 再者,加強電網設置與鼓勵業者設置共同升壓站,也可增加饋線容量與解決併網點的不足。目前能源局與台電公司在光電熱區已推動32項電網加強工程,可增加6.96GW饋線容量,並公告共同升壓站要點,透過遴選共同升壓站,以及媒合業者集結併網,將饋線容量資源做最好的分配。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能源局將透過滾動式修正盤點需求,與地方、開發業者、民間攜手共贏,在務實、完整的規劃及管控機制下,太陽能光電將成台灣綠色新未來的一盞明燈! (經濟部能源局)   本文轉自:應對氣候變遷 太陽光電2025年20GW就位 中央地方聯手力拼 全臺縣市發「陽」光大! – 今周刊 (businesstoda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