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0 | 攝影 張智傑 自國發會於2022年3月30日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迄今,已屆滿一週年,積極展開淨零轉型的台灣,交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單? 一場全新的淨零排放革命正在台灣發生,在過去一年裡,從政府力量推動產業界淨零者,可以分為兩大陣營。 一派是公營事業單位,如中鋼、中油、台電、台糖等。一派則是「技術派」,由工研院、中研院領銜,促進關鍵領域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 但這兩派並非各行其是,大多時候是互相合作。 圖/台灣拼2050淨零排放,引導產業綠色轉型。邱莉燕整理 像是經濟部與工研院、中鋼、石化業者推動「鋼化聯產」先導工廠,這種生產方式,將原本是造成空汙的廢氣,轉化成有用的化工原料,預計於2023年之前達成年減碳量4900噸。 新聞小辭典〉什麼是鋼化聯產? 是指在煉鋼的同時,利用高爐、轉爐等所產生的工業氣體做為資源,提取分離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進而生產出甲醇、甲烷、醋酸等化工產品。 中油〉推動碳捕捉,加油站設儲能裝置 再像中油推動碳捕捉,在煉油廠內建置「二氧化碳捕捉與轉化甲醇」試驗設施,第一階段已於2022年底完成相關系統。其中前瞻技術,便是源自經濟部及工研院。 中油還做了一件接地氣的淨零改造:全台近2000家綿密的加油站,率先在這些點陸續設置充電樁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嘉義、台南、桃園、花蓮的加油站裡設置可移動式儲能系統,產出綠電,自發自用。 在中油董事長李順欽的構想中,未來若法規許可,儲能裝置能變成當地社區的微電網中心,增加供電自給率,還類似虛擬電廠的概念,假使大電網斷電,儲能裝置便能釋放電力,給社區維持日常用電。 「中油這也是可取的,」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指出,一個社會進行淨零布局跟轉型,儲能裝置愈多愈好,充電樁和電動車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儲能裝置,便可形成智慧電網。 延伸閱讀:終極的潔淨能源就是它!全球氫能熱,中油、台電帶頭衝 台糖〉改建傳統豬場,化豬糞為綠金 「化豬糞為綠金」,則是台糖打造零廢棄、零汙染的循環經濟模式,旗下13座傳統豬場,皆將改建成農業循環畜殖場。 首座完成的虎尾場已於2022年7月啟用,虎尾場除了收集豬糞尿處理後再利用,亦落實「畜電共生」,場內設置100KW(千瓩)的沼氣發電系統,直接將沼氣轉化為綠電。 畜舍的屋頂另搭建太陽光電系統,可降低豬舍內溫度,同時加值產電。整體綠能年發電目標達265萬度,年減碳效益約為1325公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 台電〉興達電廠混氫5%發電,可望2024年提前達標 「台灣排放大戶」台電,於2022年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搭配最新減碳科技,以現有興達電廠的渦輪機推動混氫5%發電示範,目標為2025年前完成。 「混氫發電,可望在2024年提前達標,」台電發言人、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透露。 另有混氨發電也是未來進行式,將以林口超臨界機組推動混燒示範,以2030年前進行5%混氨發電示範為目標。 以上皆是排碳較多的公營事業,在過去一年比較重大的減碳舉措。 氣候科技,能否發展成為台灣下一個新興產業?國科會與中央研究院也正在努力。 雙方於2022年7月共同提出「淨零科技方案規劃」,以永續及前瞻能源、低碳減碳、負碳、循環及社會科學等五大淨零科技推動方向,推動2030年技術落地、2050年前普及。 公部門已然動起來,姑且不論是否動作太慢,減碳的思想、觀念,還有行動的變化,正在推進社會向著可持續發展更進一步。 延伸閱讀:邁向零碳怎麼做?企業靠「氣候科技」與「循環經濟」轉型 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四大轉型加速淨零排放 國發會,則是肩負國家發展的規劃、審議及管考的機關。「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中,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策略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推動台灣淨零轉型。 圖/台灣發布淨零排放策略與路徑滿一年,頭一年就繳出不少綠色成績單。邱莉燕整理 總觀過去一年的淨零成績,根據國發會提供的統整資料,能源轉型在太陽光電推動成果方面,在俄烏戰事與新冠疫情影響下,2022年太陽光電模組設置量達2.52百萬瓩(GW),達成年度設置目標,累積達10.22GW,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一年。 在離岸風電推動成果上,2022年即使疫情仍然險峻,更有颱風攪局,離岸風電單這一年度仍新增超過1GW設置量,完成新增145座離岸風力機組,併網後累計裝置容量增加176.7%;規劃於2023年併網的風場,如彰芳二期與西島等風場,將累計有近2.4GW的離岸風電。 歸納2022年,總計離岸與陸域風電累計裝置容量達1.581GW,增加率44.5%。「追風」和「追光」合計的發電量,在2022年12月已占總發電量達7.7%。 圖/台灣2030年前投入9000億元,積極推動淨零轉型。邱莉燕整理 「追風」和「追光」的發電量,進度仍不理想 不過,按照這樣的進度,距離太陽風電2025年累計裝置容量20GW、離岸風電2025年5.6GW的目標,一位研究氣候危機的專家直言:「我們現在綠電成長這麼慢。」 或許,比較值得期待的是綠氫。 這種理想的新能源,在台灣正處萌芽階段,政府除了修法,協助產業導入氫能分散式發電應用,經濟部還結合能源局、技術處、工業局及國營會,與三家公營事業台電、中油、中鋼,成立「氫能推動小組」,帶頭示範怎麼應用氫能。 目前,包括台電天然氣機組混氫發電、中鋼氫能煉鋼、以氫固碳轉化成高價值化學品等,中油並規劃於2023年底蓋出第一座可移動式加氫站。 圖/未來將以風電搭配太陽能,提高再生能源占比。邱莉燕整理 經濟部設數位專區,助中小企業碳盤查 在產業轉型上,值得一提的是為協助中小企業淨零轉型,經濟部特別建立碳盤查專區,提供數位化服務,同時建置簡易碳估算工具,降低中小企業碳盤查的門檻。 另還與全國工業總會合作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提供企業碳盤查及碳足跡現場輔導,以「大帶小」模式,幫助中小企業逐步建立碳管理能力。 延伸閱讀:企業碳盤查怎麼做?經濟部「碳估算工具」一站上手 在生活轉型上,民眾記憶深刻的「限塑令」,於2022年7月推動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淨零綠生活」的結果是,民眾自備環保杯由6%提升至16%,成長了2.6倍。 為鼓勵民眾及早淘汰老舊機車換購電動機車,新推出的媒合服務平台,自2022年6月10日至2023年2月15日止,共媒合1萬9146件,對於減碳及空氣品質改善,展現了正面效益。 在社會轉型上,為確保淨零轉型的過程中,能「盡力不遺漏任何人」,2023年將成立的公正轉型委員會,計畫納入民間參與機制,確保轉型政策符合公平、公正與透明公開。 而環保署亦擬自2024年針對企業開徵碳費,並挹注至溫室氣體管理基金,成為未來補助企業減碳投資的重要財源。堪稱小小進步的一點是,溫管基金納入了公正轉型的使用項目,以補貼給那些無可避免會遭受轉型傷害的弱勢群體。 林林總總,加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以及淨零轉型相關預算今年編列682億元,較去年增加近300億元、成長近77%,由此看來,終究是為台灣淨零轉型大計裝上了輪子,並往前推了一把。 圖/台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從逐年增加到趨於平緩。邱莉燕整理 只是,部分專家學者參照國際經驗,不禁感嘆台灣的「淨零之輪」轉得稍嫌慢了一點,無法突顯台灣在全球氣候議題上的擔當與責任。 國發會拚2030年減碳目標24%,比六都還低 首先,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六大環團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中央設下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為24%±1%,不僅仍遠落後聯合國建議的43%,甚至還低於六都皆超過30%的2030年減碳目標,台北市、桃園市更達40%。 其次,在治理架構的機制上,台灣也不比德國專門設立「氣候變遷委員會」,做為監督及關係溝通的行政機關。 同時是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的周桂田表示,淨零轉型其實一定會為社會帶來各種衝擊,因應未來轉型至「碳社會」,必須相對提撥一定比例的預算,以化解可能遭遇的反抗。 「這些都是預備動作,預備動作和架構沒有做好,後面的鋪陳可能就不如想像中的順理成章,」周桂田指出。 延伸閱讀:最新指引/國發會上修2030減碳目標、12項戰略一次看 台商回台投資,逾半數是高耗能產業 另外,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還追蹤到,行政院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可能會跟現有減碳的架構有所衝突。 截至2023年1月5日,「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總計1305家企業通過投資審核,但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發現,八大高耗電、高耗能的產業類別中,竟占了其中的53.18%,超過一半以上。 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在2021年反而增高,回到0.509公斤CO2e/度,可能與台商大舉回流有關。 新聞小辭典〉什麼是電力排碳係數? 依據《電業法》之規定,電力排碳係數是指電力生產過程中,每發一度電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們支持台商回台投資促進經濟發展,但從台灣現在要致力減碳的角度,它們的用電用水與廢棄物處理,是不是要嚴格審查?」周桂田說,假使回台投資多是比較耗電的企業,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有可能再增加。 不過,儘管有這些「瑕疵」,但在過去一年來,台灣不乏優秀的企業為了助推淨零努力創新,它們克服巨大挑戰,是綠色轉型的年度亮點,所抓住的機遇則關係到整個社會的未來。 總觀淨零啟動元年的成績單,幸好我們的得分不是「零」。 本文來自:台灣2050淨零排放開跑週年,轉型走到何處? | 邱莉燕 | ESG遠見 (gvm.com.tw)
鼓勵用電大戶做儲能! 經濟部能源局今天(17日)表示,目前用電大戶申報要做儲能設置已有41.6MW,為了避免相關設施閒置,並讓資源有最佳利用,提出2大方案給用戶選擇,配合者給予電費扣減誘因。 根據用電大戶條款,契約容量5000KW以上用電大戶有義務,可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或購買綠電憑證或繳代金等四管道完成。能源局表示,儲能設備安裝後,原本是由用電大戶自行運用,但台電新訂「義務儲能設備參與需量反應措施」方案,用戶可選擇參與台電調度,再生能源多的時候儲能,夜尖峰時段放電。用戶可獲得電價優惠的誘因,系統調度調節也可增加助力。 能源局指出,目前申報裝置儲能設備的總量已經達到41.6MW,今年底開始會陸續安裝完成,估算總儲電量可達約8.32萬度,相當可供16萬個家庭用戶1小時的用電,同時兼具抑低夜尖峰負載的效益。 能源局說明,用電大戶所設置的儲能設備,可以在全年週一至週五(離峰日除外),每天下午6點至8點之間連續放電2小時,就可以選擇電費抵減方式;目前規劃2方案讓用電大戶「自願選擇」參與、擇一方案適用。 方案一,是採用義務時數(400小時)制度,超過400度後可提供每度10元電費扣減 方案二,不設定義務時數,採時數累進給予差別電費扣減,150小時以內每度扣減1元,151到400小時每度扣減2元、401小時以上每度扣減5元。 官員補充,基本上就是鼓勵用越久,電費扣抵金額就會越高。 能源局表示,「義務儲能設備參與需量反應措施」規劃方案,今年將先行試行,有意參與先行試行的用電大戶,可洽台電(電話:02-23666713),明年將會正式上路實施。 本文來自:用電大戶選儲能 能源局祭電費扣抵誘因 – 自由財經 (ltn.com.tw)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
由 Harmony Energy 和 FRV 共同開發的 Pillswood 儲能廠位於英格蘭東約克郡,採用特斯拉的 Megapack 電池儲能系統,最多可儲存 196MWh 容量,足以為大約 30 萬戶家庭供電兩個小時。 不過計畫主要是提供電網平衡服務,目標是讓再生能源逐漸取代化石燃料。且該儲能廠也鄰近世界上最大離岸風電場 Dogger Bank A 和 B 共同連接點 Creyke Beck 變電所,能用來調度並儲存離岸風電,預計 Dogger Bank 第一階段將在 2023 年夏季投入。 原先 Pillswood 投入營運的時間會再晚一些,按照特斯拉建置規劃,原定 2022 年 12 月和 2023 年 3 月分兩階段營運,但時程加快,都在本月開始通電,希望可以支援今年的冬季供電。 Harmony Energy 總監 Peter Kavanagh 表示,Pillswood 是歐洲容量最大的電池廠,對 Harmony Energy 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未來還會再繼續部署 5 座類似的儲能廠。 未來這座電廠也將透過特斯拉的能源交易平台 Autobidder 營運,過去 Harmony Energy 跟 FRV 合作開發的兩座儲能廠 Holes Bay 和 Contego,也是由 Autobidder 管理。 Kavanagh 補充,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有意識到,讓儲能廠在冬季來臨之前通電的重要性,感謝特斯拉、G2 Energy 和 Northern Powergrid 在地緣政治、全球供應鏈頗受衝擊的背景下,還可以滿足提前交付的需求。 Harmony Energy Income Trust Brings Europe’s Largest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Online (首圖來源:Harmony Energy) 本文來自:支援英國冬季供電,196MWh 歐洲最大儲能廠上線 | TechNews
儲能系統之鋰電池「熱失控」時難以撲滅之特性,及國際間多起鋰電池儲能系統發生火災事故,亟需訂定相關規範或標準。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推動戶外電池儲能系統自願性產品驗證(VPC),以三階段驗證保障儲能系統安全。標準局 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等再生能源,皆須搭配儲能系統才可穩定發電。然而,儲能系統之鋰電池「熱失控」時難以撲滅之特性,及國際間多起鋰電池儲能系統發生火災事故,亟需訂定相關規範或標準。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推動戶外電池儲能系統自願性產品驗證(VPC),以三階段驗證保障儲能系統安全。 標準局積極瞭解民間企業對於儲能系統安全驗證之需求,參考國際標準及國際間驗證做法提出驗證方案,並透過五場次說明會協助企業瞭解驗證制度之執行及釐清相關驗證規範要求。 藉由第三方之法人驗證團隊提供驗證服務,以強化儲能系統安全,三階段驗證內容分為建置前之「設計審查」、竣工後之「案場審查」及每二年之「定期試驗」,除儲能設備安全標準檢測外,亦要求儲能系統先取得電機技師及消防設備師之簽證,才能通過標準局審查。 「設計審查」階段:在儲能案場建置前,由第三方驗證機構確認案場設計及規劃使用之零組件是否符合驗證規範要求,經標準局審查符合後,業者即得依其設計進行案場建置,以保障儲能案場設備之安全性。 「案場審查」階段:在儲能案場建置完成後,由第三方驗證機構進行案場安全性評估及現場安全試驗確認是否符合驗證規範要求,複經標準局審查符合後核發驗證證書,以確保儲能案場運轉安全。 「定期試驗」階段:因應儲能系統使用之生命週期長,為持續保障儲能案場運轉安全,每二年透過第三方驗證機構進行安全性評估及現場安全試驗,確認儲能案場是否仍符合驗證規範要求,以降低經年使用之儲能案場發生事故機率。 標準檢驗局除了藉由推動「電池儲能系統專案驗證」供業者作為儲能系統設置之依循規範外,亦持續關注國際儲能發展趨勢並滾動式檢討修訂定相關規範,在提升儲能系統安全同時協助在地企業接軌國際。 本文來自:標準局實施「電池儲能系統專案驗證」 三階段保障安全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摘要 1. 台電公布 5645 億元的「10 年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想吃到這塊大餅?儲能設備恰好可作為切入點。2. 投資儲能成本高不高?作者分析,到2025年,成本下修至少 25%,外加政府政策支持,用電大戶可省電費,還可加入輔助電網服務賺服務費。 不讓太陽能及風電專美於前,「儲能」在近兩、三年急起直追,攻佔各大搜尋引擎關鍵字排行榜,甚至入法作為用電大戶條款履行的四擇一選項,究竟其重要性何在? 近日,台電公布總預算達 5645 億元的「10 年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規劃由分散、強固及強化防衛等三大工程進行,其中,以分散電網耗資最高,其關鍵要素正是以地區儲能設備做搭配,打造多條路網,使中南部之再生能源在地化利用。 如同先前我們談過「新能源管理」及「虛擬電廠」,這些都是能源轉型路上不可或缺的要件,然而,若要進一步實現淨零碳排,甚至達成 RE100 全綠電使用之終極目標,儲能系統 ESS (Energy Storage System) 在其中絕對扮演關鍵角色。 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大致可分為發電端、電網端(輸/配電)、用戶端等三大應用類別。其中在現今儲能議題中最常被討論的,莫過於發電端之應用如:電能移轉、能源管理、簡化發電計畫及減少備轉容量需求等;而最為企業所關注的電費成本節省,或最大化能源使用效率等議題,則是儲能在用戶端的應用,如:不間斷電源(UPS)、需量管理或結合自用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搭配時間電價之策略,降低電費支出等。 由此可見,儲能技術所衍生的應用組合相當多元,又企業為何要搭上這個當今最具發展力的能源成長股?以下兩個關鍵原因剖析。 關鍵一:儲能投資門檻下修 預估 2025 年成本下修至少 25% 作為一個電力暫存裝置,你可以想像儲能是一個放大版的電池,又隨當今綠能占比逐漸提高的情況下,直觀而言,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儲能設備能彌補再生能源的波動及間歇性,而其靈活性,也在碳中和下的新型電力系統中扮演要角。 儲能依其介質可分為許多類型,目前以機械儲能及化學儲能的應用最為廣泛,其中化學儲能自 2018 年以來全球安裝呈倍數增長,2020 年全球新增的儲能安裝機組中,化學儲能甚至超過 80%。隨鋰電技術發展純熟,除電池循環壽命逐漸延長外,原物料價格下降等因素皆快速推進儲能商業化發展。 關鍵二:政府支持與補助,助儲能佈建一臂之力 台灣因整體電價較便宜,以儲能所做時間電價差上的調度有限,然今年但對於部分用電大戶產業而言,導入儲能系統所省下的電費仍是可觀。如今台電也效仿全球各國能源轉型模範生,建立電力交易平台,打造電力共享經濟,鼓勵民間儲能資源投入輔助電網,同時獲得額外收益。地方政府也響應國家能源轉型目標,紛紛提撥預算補助,以鼓勵並促進轄區內業者投入設置儲能系統,此舉無疑大幅緩解了儲能設備初期高成本的致命傷。 然政府大力支持儲能設置,台灣也並非先例,在全球極端氣候及戰爭政治力影響下,能源價格持續飆升,全球多國政府,也早已將儲能納入永續能源物聯網一環,紛紛展開雙臂迎接能源廠商佈建儲能設備,如 Tesla SolarCity 自 2021 年至今,已於日本沖繩宮古島家庭中裝設 300 多個 Powerwall 蓄電池, Powerwall 作為家用儲能設備,在颱風天斷電時,啟動暫存的電力以執行調度,開創日本首個具商業用途的虛擬電廠,是目前國際間具指標性的永續能源生態系示範案之一,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也劃撥將近 9830 萬美元給安裝鋰電池儲能系統的家庭和商戶,補貼高達 66%,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提高民間對儲能的接受度,並以全國普及設置為發展目標。 借鑑國外儲能案例,多元應用潛能無限 而隨著儲能技術發展日趨成熟,近來各國也出現各式充滿新意的破格應用案例: 案例一:新加坡蓄冷儲能系統 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 EMA,和新加波集團規劃於新加坡 George Street 變電站試行蓄冷儲能系統 (ESS),這是史以上第一個在區域供冷網系統外設置獨立蓄冷儲能系統的案例。未來於電力需求尖峰時,該系統將為新加波集團運營的濱海灣區域供冷網絡增加多達 1,500 冷噸 (RTH) 的冰蓄冷能,等於減少高達 2MW 電力的負荷,相當於新加坡170 間四房式組屋,一天的用電量。透過此蓄冷儲能系統,將解決太陽能間歇性問題,平衡電力供需。 冷儲能系統示意圖 (來源:Pexels) 案例二:微軟氫燃料電池備用電源 微軟近期對外公開了一套 3MW 的氫燃料電池系統,該系統由 Plug Power 打造,放置於紐約的 Plug 總部停車場,該系統的體積大約是兩個 40 英尺的集裝箱大,未來將用於微軟數據中心所需之備用電源,替代以往的大型柴油發電機組。Plug 計劃創建一個商業化版本的大功率固定式燃料電池系統,該系統將比停車場試驗台更小巧精美。「從一個機架到一個房間,最後到一個數據中心。」如今微軟也加入投資儲能行列,朝 RE100 里程碑邁進。 微軟於 Plug 總部設置的 3MW 氫燃料儲能系統空拍照。 (來源:微軟官方網站) 綠能發展進行式,儲能成最佳拍檔 目前台灣的儲能設備仍以化學性儲能為主,追隨國際能源轉型趨勢的同時,儲能設備儼已成為最佳助攻手,期待未來台灣有更多元的儲能系統加入調度行列,依照其電池特性,分別提供不同時間段的電力支援,如此不但有望解決目前最棘手的第二尖峰用電(18:00-20:00)問題,同時亦助力企業 ESG 發展於能源策略佈局之多樣性。 未來儲能若要實現大規模應用並落實民間普及,仍需在安全、成本及性能等各方面追求均衡,因此建立更全盤的儲能設備標準,將有助推動能源及永續相關行業,健全有序地發展。綜合上述觀點及實證應用案例,現在正是企業投資儲能進場的好時機,最後,引用能源政策思想家 Amory
經濟部16日宣布,整合現有併網型儲能設置相關規範,包含安全規範及土地使用規範,使有意願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儲能設置者有所依循,包括須 符合經濟部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 取得標準局戶外儲能系統專案自願性驗證證書(VPC) 內政部儲能系統消防安全管理指引 現行土地相關規定 經濟部表示,由於再生能源易受天氣影響造成間歇性發電,並造成穩定供電及維持電力品質的挑戰,因此,台電設置電力交易平台推動輔助服務交易,並開放民間企業投資建置儲能系統提供輔助服務。同時,為提升儲能系統安全,經濟部已參考國際電工法規標桿(NESC)於「用戶用電裝置規則」訂定儲能系統專節(第七節) 第 396-63 條規定,以利設置儲能系統、設計施工及供電檢驗有所遵循。 經濟部同時考量到,國際近年來發生多起鋰電池儲能系統火災事件,為協助業者預防事故,參考國際組織(IEC、UL、NFPA及IFC),與內政部合作針對鋰電池儲能系統所需具備的安全標準及消防安全方面,提出兩大規範:安全標準方面,儲能業者應依據國家/國際標準(CNS)及專案驗證技術規範,提交測試驗證報告或驗證證書作為審查依據。包含建置前,進行重要組件的設計審查,以及建置完成後,需透過第三方機構進行現場安全測試,以取得VPC;消防安全方面,須依照內政部提升儲能系統消防安全管理指引,符合指引內的各項消防規定、維持安全距離等,並提供消防設備師的簽證文件。 經濟部指出,由於現行土管規定還沒有有儲能設施的容許規定,可供業者申請,因此經過與內政部和地方協調,透過相關法規的函釋,引導併網型儲能於符合用地主管機關規範下設置,包含:工業區內工廠內;編定工業區(產業用地(一))、科技產業園區及都市計畫工業區(特種、甲種、乙種);工業區外的非都市丁種建築合法登記工廠內等區域設置,至於其他特定專用區或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則需洽劃設或編定機關,於確認不違背計畫目的與用途下設置。
如果城市可以創造和儲存自己的電力,就算遇上全國大停電,也無須擔憂,甚至未來市民收到的電費帳單可能來自市長,葡萄牙的一個創新項目設想了這樣的一個新時代。 在未來,城市真的可以在能源上自給自足嗎? 葡萄牙「脫碳生活實驗室」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1 年的能源政策審查報告,葡萄牙相當依賴進口化石燃料,2019 年,葡萄牙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為 74%,是國際能源署成員國中依賴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所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都是進口的。不過,近年來葡萄牙持續發展再生能源,並提高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尤其是在電力上,可以說,在減少能源進口依賴性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 葡萄牙北部城市布拉加(Braga)人口約 20 萬人,是葡萄牙最悠久的古城之一,也是北部商業中心。位於布拉加的「脫碳生活實驗室」正在設計和研究乾淨能源的生產和儲存新技術,並設想城市在不遠的將來可以監督自己的能源供應。生活實驗室是「Baterias 2030」的核心,這是一個葡萄牙計劃,旨在建立一個基於低碳微電網的能源社區,替代化石燃料,減少城市中產生的二氧化碳。 加強城市能源獨立 「我們的想法是創建一個可以在本地發電並透過自己的電網自主運行的能源社區。」Baterias 2030 團隊的工程師兼主要研究員 Pedro Salomé 在接受《euro cities》說道。 Salomé 是國際伊比利亞納米技術實驗室 (INL) 的團隊領導人,該生活實驗室由 9 個國家研究機構與 14 家公司聯手合作,希望將 Baterias 2030 計畫設想的未來變為現實。目前,布拉加市議會作為「觀察夥伴」參與其中,如果該實驗項目被證明可行,代表布拉加市未來在能源上可以變得更加獨立。 「城市不能繼續只用電,未來將不得不生產自己的能源。實現這一目標的其中一種方法是透過可再生能源,這也將促進城市脫碳。」Baterias 2030 首席研究員 Pedro Salomé 解釋說。 隨著專家預測未來城市人口的繁榮,實現城市的能源獨立性也將變得更加重要。 聯合國預估,到 2050 年,將有近 7 成的人口集中在都市。「城市將日益成為主要的能源用戶之一,因此在當地生產能源是很合理的。」Salomé 解釋說。 布拉加市長 Ricardo Rio 認為 Baterias 2030 是一個前瞻的創新模式,而且相當可行,「它將該地區的科學家和企業置於電力存儲和管理的最前沿,並預測城市將在永續能源革命中發揮主導作用。」 城市綠色電力實驗室 生活實驗室位於布拉加市中心,一個前軍警總部內,該軍警總部後來被改建並更名為「Gnration」。該建築為市政府所有,如今已成為一個創意中心,同時作為藝術、展覽和音樂中心,同時容納初創企業和大學廣播電台等。 Salomé 說,這個建築物充滿了來這裡工作或參觀的人,它為測試項目的創新提供了理想的現實條件。 2021 年 7 月下旬啟動的 Baterias 2030 將在 2023 年達到其第一個里程碑,屆時「脫碳生活實驗室」將完成並投入使用。 實驗性基礎設施將基於綜合方法,用不同的再生能源供應電力——電池、太陽能電池板、路面發電和城市風車——為建築物的微電網收集電力。 GNRartion (圖片來源:baterias 2030) 微電網 因再生能源為間歇性能源,在陰天、無風天氣時,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會有無電可發的情形,所以需要儲存時間長的儲能系統,將電力儲存起來,以便之後使用。 電池是該計畫的核心;該項目的名字來源於電池並非偶然(Baterias 在葡萄牙語中是電池的意思)。電池將為生活實驗室所在的建築物供電,並為附近的電動汽車充電站供電。 在屋頂和建築外牆上,光伏電池板將收集太陽能以進一步為微電網供電。除了傳統的太陽能網絡,研究人員還將開發和安裝一種由鈣鈦礦製成的新型面板,鈣鈦礦是一種可以在當地生產的高性能材料。 風車將為建築物附近沿路的路燈供電;此外,生活實驗室附近的路面也能提供額外電力,讓路面收集太陽能和動能並將兩者輸送到當地電網。Salomé 說,這種路面發電的開發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在 Baterias 2030
屏東縣府率全國之先提出原鄉防災型微電網區塊鏈構想,全縣篩選出十一處相對脆弱及易成孤島的部落,並全數建置完成,在災害來臨前成為部落居民防災的最強後盾。 11日台電公司於屏東縣獅子鄉南世村舉辦的防災型微電網啟用典禮,到場參加的縣長潘孟安表示,全縣有九個原住民鄉,部分原民部落因地處偏遠致交通不便,倘逢天災來臨時,易因遭遇道路坍塌、通訊失聯或電力中斷等情況而成為孤島,讓災區搶救的工作更加艱辛。 因此,防災型微電網選擇建置在災害發生時眾多居民會聚集的避難收容所,設備包含五KW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至少二十KWh儲能電池、備援柴油發電機及能源管理系統,當部落因突發狀況停電時,避難收容所就能透過太陽能板和儲能電池自主供電,維持居民災時的對外通訊、夜間照明及供應基本的醫療器具。 全縣十一處原鄉防災型微電網,其中,四處為縣府獨立完成,另有霧台、牡丹、獅子、泰武、春日、來義鄉等七處為縣府與台電共同協力建置。預估每套設備每年約可發出八千度電,約減少近三公噸碳排放量,且微電網設計具備分散式電網的特性,不受全國單一電網的相互影響與牽制,讓城鎮在面臨災害上的調適韌性中發揮強大功能,符合本縣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7潔淨能源與SDG13氣候行動的項目。 本文來自:原鄉防災最強後盾十一處微電網建置完成
風電、光電等綠能大量併網,間歇性對電網帶來不穩定,儲能更顯重要。除了台電有自建與民間建置在二○二五年要達一GW外,經濟部能源局率先對太陽光電儲能推出躉購費率優惠,預計上半年將辦法公告,採分階段招標,二○二五年儲能總量上修至一.五GW。 上半年公告辦法 採分階段招標 三○三大停電後,對儲能討論聲浪再起,能源局去年底已討論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系統機制,但與台電自建、民間輔助服務的一GW不同。 這是我國儲能規劃再次上修,去年五月兩次大停電發生在傍晚,顯示儲能重要性,二○二五年儲能建置容量由五九○MW躍升為一GW,台電負責蓋一六○MW、民間為八四○MW,而能源局也確定要加碼,屆時儲能總量可達一.五GW。 得標者一年後 須完成儲能建置 官員解釋,太陽光電搭配儲能機制雖是「廣邀英雄帖」,因國內取得饋線不容易,尤其中南部太陽光電熱點區更難求,目前規劃是得標者一年後要完成儲能建置,對原本就有饋線的太陽光電案場,或已取得籌設許可者較有優勢。 而確定要參與太陽光電搭配儲能的業者必須把一部分的饋線還給台電,官員舉例,業者若有一○○MW饋線容量,將蓋三○MW儲能,就會只用七○MW饋線,剩下要還給台電,重新分配再利用。 但對業者來說,案場規模由一○○MW降到七○MW,電費收入會降低,需要核算改三○MW儲能是否有利,能源局也祭出競標制度,會由業者估算成本來投標,目前規劃為上半年公告機制並進行第一梯招標。 太陽光電搭配儲能涉及躉購費率優惠,會與電池、饋線利用有關,目前規劃是給予廠商每度電或每KW增加費率;當前難題是全球電池大缺貨,業界估算一MW建置成本要三千到四千萬元,牽動投標意願,官員說,首批招標只會「試水溫」,需求不會一下釋放。 本文來自:光電搭儲能將享費率優惠 儲能總量二度上修至1.5GW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30日公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指出,2030年以前的淨零轉型要透過低碳技術的充分應用,強化能源部門去碳工作,2030年以後就需要更多的淨零新科技與新能源技術跟上。他說,淨零轉型已成立氫能推動小組,並與日本、澳洲等國際合作,加速新科技的落地應用。 壹、 淨零科技布局:回應淨零轉型的挑戰 台灣推動淨零轉型的過程,在先天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下(如: 能源自給率低、可用土地面積有限等),面對淨零議題推動策略應有在地思維。因此,淨零科技研發布局,將聚焦在如何克服臺灣面對淨零轉型的具體挑戰,相關布局有三個重點: 首先,要達到淨零世代以及高占比再生能源的情境趨勢,發展綠能科技相當重要,除各領域新能源的發展外,建構一個穩定的電力供應系統也刻不容緩。政府需有效連結再生能源與其他不同領域之能源,還要消弭影響穩定之各種風險因子。要達到這個目標,儲能與電網系統整合的科技發展,為建構台灣永續能源領域的重中之重。 第二,產業轉型所需低碳技術,強化能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亦為推動重點,而布局具長期減碳潛力之負碳技術及自然碳匯,則為淨零目標的最後一哩路。 最後,整體社會面對淨零轉型的衝擊影響與長期調適,需要相關社會科學研究論證,作為相關配套政策與社會溝通基礎。 為達成 2050 淨零排放之目標,政府規劃發展五大淨零科技領域,包括永續能源、低碳、循環、負碳、社會科學等,其推動重點摘述如下: 淨零科技布局。圖片來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報告書 一、永續能源領域 (一) 儲能技術用電需求的尖離峰差異,有賴儲能技術加以調節,將需求離峰時間多餘電力儲存,以供尖峰時間使用,強化電力調度彈性;或將再生能源所轉換電力先儲存起來,降低再生能源發電之間歇性對於電力系統的影響,協助提升電力供應穩定度;此外,儲能系統具快速充放電能力,協助電網快速反應電力系統短暫的頻率變動,以強化供電穩定性與可靠度。 因應使用型態,儲能設備可區分為定置型及移動型兩大類。定置型儲能主要應用於一般商業及工廠,如大型發電廠及企業用備援電力;短期需克服空間配置及饋線需求,長期以培養併網級儲能系統產業為主。至於移動型儲能,為帶動我國電動車產業發展之關鍵,需開發高能量、快充放電動車電芯,同時兼顧安全性及降低生產成本,如鋰固態等。 儲能技術之研發重點,以提升效率、增加安全、降低成本、資源循環為主。盤點儲能產業鏈相關技術缺口如下,亦為技術布局之推動方向: 材料科技突破,如電池之電芯材料及新技術研發,研發方向如高能量密度電池,以提升能量密度、充放速度、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 零組件效能提升,如電源轉換系統(PCS)開發,研發方向為大功率(MW 級以上)、優化轉換效率、高壓併網測試技術等。 系統整合能力強化,提升設備安全性及能源管理系統調控能力,如:再生能源平滑化、即時調頻備轉等功能。 資源循環,儲能設備含稀土、貴金屬等稀缺元素,考量地緣政治風險,應針對戰略物資建立回收技術,留於國內循環使用。 (二) 電網系統整合為提升整體供電品質、電力系統靈活性及安全性,分散式電網為電業發展推動重點,可降低集中式能源設施帶來的風險,避免個別發電端異常狀況影響整體電力供應。另規劃智慧電網及電網系統整合技術,藉由數位化電力系統具備多向數據和電力流動的特點,可結合機器學習技術大幅提升電力供需預測準確性,達到整合高占比再生能源之目標,並強化綠能及儲能系統之彈性輔助能力技術研發,提高綠能併網的供電效率,降低大量再生能源併網造成的系統負載落差。 目前電網系統整合之技術研發方向的重點包括: 增加再生能源穩定度相關技術,如:智慧預測(AI、大數據等)、智慧調度(搭配儲能、快速起停火力機組等)。 加快停復電速度相關技術,如:饋線自動化、圖像化資訊、 AI 及大數據分析等。快速故障定位與復電,縮短停電時間。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關技術,如:智慧電表系統、智慧能源管理,並透過數據分析技術,協助用戶進行節約用電。 (三) 氫能 氫氣於能源領域的應用比重仍偏低,但未來成長空間看好,並著重於氫能的安全性及生產技術的發展。氫能技術多元,對於發電、工業生產及運輸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考量目前氫能成本尚高,為降低使用成本達到規模經濟,需推動氫能之來源、輸儲管線及儲槽及相關基礎建設;另考量氫能使用區域多為人口密度高之都會地區,提升使用安全性及加強社會溝通,亦為技術及相關法規配套重點。 我國目前氫能技術處於研發與示範階段,綜合氫能特性,規劃開發低成本、高性能產氫技術與儲氫材料,進一步發展高效能、長周期、可量產及穩定之產氫與儲氫技術為策略目標,投入符合國內發展需求之應用技術。如:氫生產與氫/氨發電關鍵技術、氫能應用技術等。 (四) 其他能源新技術:台灣可用土地面積有限,為再生能源推動的挑戰之一,為協助再生能源擴大量能,以技術提高其轉換效率為研發方向。例如目前太陽光電轉換效率約 20%,科技研發將以提升現有太陽光電轉換效率為重點;離岸風電技術目前以固定式風機為主,科技研發將投入適合台灣海域環境條件之浮動式離岸風機相關技術;地熱部分目前主要應用傳統地熱發電技術,後續研發將著重於開發深層先進地熱技術等。 二、低碳領域 製造部門為目前台灣碳排放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將針對高碳排產業(如:鋼鐵、水泥、電子)等製程,進行減碳技術規劃;另我國建築物因大量應用水泥,亦為主要排放源之一,研發減碳材料及工法為減碳的重點;另為解決都市空氣污染同時降低交通工具碳排放,應推動綠運輸技術。 (一) 低碳製程:含氟氣體替代、多元進料產製化學原料、蒸汽裂解裝置電氣化、去碳燃氣等技術研發與落地應用。 (二) 綠建築:發展適合我國氣候特性與能源使用之建築減碳工法;投入零碳水泥材料、再生建材開發,降低建築碳排。 (三) 綠運輸:導入智慧化公共運輸交通系統與創新交通服務,營造友善公共運輸交通環境,降低運輸碳排;中長期研發投入智慧電動車輛相關技術研發,加速國內電動車產業發展。 三、循環領域 循環領域技術能協助能源有效利用、資源有效被再利用,是達到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概念。 (一) 二氧化碳再利用:聚焦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研發及落地應用,如二氧化碳電化學轉換製程。 (二) 材料循環再利用:例如電池分離回收再利用、廢塑膠/橡膠循環再利用技術、電子製程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示範技術。 (三) 生質循環:透過生物技術,將廢棄生質物轉換成燃料或化學品。 四、負碳領域 負碳的概念是讓二氧化碳的移除量比排放量多,在技術面以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及碳匯二大面向為主。參考國際技術趨勢,規劃研發方向重點如下: (一) 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二氧化碳捕捉後,後續須加以處理才有負碳效果;後續處理方式包括二氧化碳再利用納入循環概念,或將二氧化碳進行封存。盤點國內技術發展,目前碳捕捉技術已有部分基礎,例如化學吸收、鈣迴路等,規劃進行驗證及先期導入;對於具長期減碳潛力或有突破發展可能的碳捕捉技術,例如固體吸附、薄膜分離等低能耗碳捕獲之技術,亦投入開發。另對於地質封存、海洋封存、鹽地封存等固碳封存技術亦須加強研發及驗證。建議選定沙盒封存示範場址及監測機制,以建立科學證據作為社會溝通基礎。 (二) 自然碳匯:匯指物質歸結之所,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與生物體中,稱之為自然碳匯。過去台灣在此領域多著重於森林碳匯,除了持續擴大森林之外,經技術盤點,包括土壤碳匯、海洋碳匯、生質碳匯等,皆為長期發展減碳潛力之 技術領域。 五、社會科學領域 為使淨零轉型順利推動,各面向轉型過程所造成社會影響與必要的配套與調適方案,宜有所研究因應,以利提供決策參考並作為社會溝通基礎。目前研究方向規劃如下,未來視淨零轉型過程需求,適予調整相關社會科學議題: (一) 國家淨零政策效益評估:淨零為長期投入工作,相關政策需要因應社會發展及技術 進程,定期進行滾動式整體的檢討;在檢討過程需要基本數據及系統模擬提供決策參考。 (二) 淨零轉型社會影響及調適可行性策略評估:如高碳排產業轉型、新產業興起、就業市場因應或協助弱勢勞工等議題研究等,依本地社會情境及行為經濟,尋求最適推力策略。 (三) 因應台灣在地環境條件的淨零規劃議題如綠能基礎設施設置之社經生態檢核可行模式、空間規劃基礎研究等。 貳、行動方案 – 國家級淨零科技方案 淨零科技布局的五大淨零科技領域,短期以成熟技術擴大建置,中期以示範技術加速科技研發,長期以發展前瞻科技,提供各面向轉型所需技術,進而達成 2050 淨零排放之目標。 未來規劃推動國家級淨零科技方案,將著重於目標導向,選題方向將依據前揭轉型過程所需減碳潛力技術開發,採跨部會合作並適予納入產業及民間意見,連接上、中、下游的技術發展與產業應用。此外,也必須借鏡他國技術與經驗,促成國際合作案,加速國內轉型。 本文來自:【台灣淨零排放路徑】氫能、碳捕捉、自然碳匯 淨零轉型聚焦五大淨零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