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國民黨籍雲林縣議長沈宗隆涉嫌收受綠能業者賄賂,行政院長陳建仁昨在「中央廉政委員會第廿六次委員會議」表示,近來有不肖公職人員向綠能廠商索賄,或有地方勢力假環保之名抗爭,藉機勒索,高等檢察署對此已整合檢、警、調及廉政單位共同查緝不法,遏止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的犯罪行為。 陳建仁指出,發展綠能產業是當前政府重要的施政目標,能源轉型政策是我國基礎建設重要的一環,由於政府政策的鼓勵,讓有意發展綠能產業者願意投入建設,但也因如此,近來有不肖公職人員向綠能廠商索賄,或有地方勢力假環保之名抗爭,藉機勒索。 遏止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的犯罪行為 陳建仁強調,高等檢察署已整合檢、警、調及廉政單位共同查緝不法,遏止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的犯罪行為,他要特別予以肯定,並請相關單位持續加強辦理,包括私部門反貪腐部分等,同時也呼籲國人勇於檢舉,共同遏阻不法。 針對「揭弊者保護法」草案通過前,政府可行作為的提案,陳建仁表示,請各相關部會務必積極執行主管業務範圍所訂定的檢舉獎勵及保護規範,尤其在醫療業、政府特許行業、政府挹注機構及上市上櫃公司等行業,並請羅秉成政務委員後續邀集相關部會開會研商,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 陳建仁說,除推動「揭弊者保護法」立法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變整體社會對揭弊文化的觀感,應將追求公義的揭弊者視為勇敢的人,而非謀求私利的「報馬仔」,希望各相關部會結合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等力量,努力翻轉以往窠臼的過時觀念。 本文來自:不肖公職索賄 地方假抗爭勒索 綠能蟑螂 陳建仁︰加強查緝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歐盟CBAM將在10月開始試行申報,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能否獲得歐盟承認,攸關出口產業競爭力。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主動與歐盟憑證中心接洽,經半年評估,T-REC「電證合一」制度嚴謹獲高度肯定,接軌CBAM具利基。 今年10月,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開始試行申報,歐盟預計近期公布CBAM正式條文細節。為協助台灣企業因應,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日前表示,爭取歐盟認可由台灣官方出具的電力排碳係數與再生能源憑證(T-REC)。 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是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針對再生能源發電設備進行查證後,核發給綠電的身份證;因1張憑證為1000度綠電,可量化計算環境減碳效益。GO 歐盟也有類似機制,名為「GO(Guarantee ofOrign)制度」,是一種綠電產地證明。 為強化T-REC效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官員表示,去年中主動接洽GO協助審閱T-REC運作模式,由GO聘請專家進行評估,也在去年第4季拜訪歐洲憑證跨國交易中心(AIB),根據評估結果,台灣和歐盟制度相近、甚至更嚴格,「對方高度肯定」。 官員說明,台灣制度更嚴格之處在於,採用「電證合一」,意即綠電和憑證均來自同個案場,連動排碳計算;反觀GO以運作模式來看,綠電和憑證不掛鉤,由售電公司扮演「憑證媒合」角色,協助企業至歐洲各國設立的憑證管理中心搜尋憑證。 舉例來說,企業跟售電公司買1萬度電,希望有30%是綠電,依需求價格媒合完成後,會拿到一份註明綠電比例報告,上頭也會記錄註銷的憑證號碼,但未必代表企業真達到減碳效果。 官員指出,歐盟CBAM將規範範疇一(工廠製程直接排放)、範疇二(電力間接排放),而台灣再生能源憑證「電證合一」型態,可作為CBAM範疇二碳排計算依據,盼透過GO認可力量,讓CBAM承認T-REC,不過仍待歐盟公布細節。 面對氣候變遷危機,綠能軍團只許不斷擴大,Google喊出2030年成為24小時全天候採用無碳能源公司,將綠色電力生產及使用匹配時間區間從年間調整為以每小時或以15分鐘為單位,實現24/7全時使用綠電。 官員表示,除跨國集團宣示這個目標,聯合國組織也成立研究團隊推動24/7全時綠電,去年第27屆締約方大會(COP27)倡議「反漂綠」,「全時綠電當然不是漂綠」,預期這將成為未來發展方向,並在未來每年COP慢慢被宣導。 官員進一步說,台灣電證合一制度又是全球最嚴格,透過台電轉供使用智慧電表(AMI)計量,已具備每15分鐘匹配能力,可記錄當下使用綠電多寡,對齊全時綠電趨勢。 本文來自:台灣綠電憑證獲歐盟單位肯定 助企業接軌CBAM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2023年03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太陽光電「與農爭地」事件頻傳,立法委員陳椒華今(9日)偕同地方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建立配套機制,完整評估光電對農地的影響,不要只重視再生能源,反而忽略了農漁村、原鄉部落的生計。農委會回應,會依調查結果劃設「低地力」農地供經濟部能源局參考,但實際開發仍需取得農民同意,盼能提供農民「另一條路的選擇」。 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我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其中太陽光電預計設置40~80GW,但要取得大面積的光電用地為一大難題。近年農地、濕地、淺山等地區光電開發爭議不斷,而能源局近期規劃在彰化縣大城鄉劃設「光電示範區」,由地主自行決定是否與業者簽約種電,史無前例的機制再度引發民間擔憂。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說明,農委會將大城鄉339公頃農地劃為「低地力地區」,能源局藉此開發光電示範區,但政府並沒有科學量化數據作為低地力評估標準,現勘發現範圍內農地產量高,擔憂農地受周邊光電開發影響,恐逐漸被侵吞、破碎化。然而政府卻完全沒有配套措施,大面積可耕農地開放光電仍有許多需要釐清跟改善的地方,建議該案應暫緩招標遴選。 立委陳椒華呼籲,目前沿海農漁村光電並不需要環評,缺乏對區域影響的評估機制,造成農業生產環境潛在危機。應完善相關配套以及回饋金機制,不要只重視再生能源,忽略了農漁村、原鄉部落的生計。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認為,光電建置後可能連帶影響周圍農地的產值,迫使農民棄耕。攝影:李蘇竣 低地力、國有耕地皆需農民同意 農委會:給農民另一選擇 農委會代表說明,低地力認定原則會依土壤調查資料評估,如地層下陷地區確實有土壤鹽化、水源不穩定等情形,範圍以西部海岸為主,藉調查協助經濟部指認低地力區域。但劃設區域後,也不代表該範圍內全部都是低地力農地。 農委會強調,農地利用絕對是「農業為主、綠能加值」,農地變更一定要經地主同意,現行光電確實衍生農地利用的議題,農委會將陸續強化法令、加嚴審查程序,盼提供農民另外一條路選擇。 今日記者會上有屏東農民透過視訊發言,指出當地農民跟國有財產署承租耕地,卻遭無預警收回土地改建設光電,農民求助無門。國產署對此回應,目前有設定「同意書」機制,業者必須取得使用土地承租戶的同意,才會給予審查許可、委託經營,在此之前不能利用該土地。只要承租人不同意,業者就不能開發光電,就算租約到期,國產署也會循原有租約關係要求取得同意。 本文來自:「低地力」光電仍與農爭地? 立委憂無配套 農委會:開發皆需農民同意-生活-HiNet生活誌
為遏止再生能源開發2大阻力「饋線蟑螂」和「綠能蟑螂」,台電除已與開發商訂定防範機制,讓饋線轉賣情形大為降低,也和檢調單位建立聯繫管道,面對有心人士阻撓案場建置,將主動通報調查。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綠能,然而,有心人士搶占饋線、地方勢力索討睦鄰費用問題層出不窮,台電指出,伴隨再生能源開發而來的「蟑螂」有兩種,第一種是「饋線蟑螂」,專搶饋線再漫天喊價轉賣,第二種則是「綠能蟑螂」,在案場設置階段設法阻撓。為遏止部分業者虛占饋線容量,台電已在取得經濟部能源局及太陽光電公協會共識後,訂定配電級防範太陽光電設置者虛占饋線容量機制,由裝置容量合理性審查、繳費及文件繳交期限、審查意見書展延合理性審查、變更設置者名稱、公開排隊順序等不同面向層層把關。台電指出,虛占饋線容量案件統計自2020年起已清除共5792件;截至2022年12月,等候併網再生能源案件共954件、合計裝置容量417.62千瓩,相較於2020年7月等候件數2580件已有降低趨勢,顯示改善等候併網已有實際成效。 不過,打著環保旗號的「綠能蟑螂」,仍是業者揮之不去的惡夢,也是目前綠能進度緩步主因之一,為此,台電已與檢調單位建立聯繫管道,如有發現疑似「綠能蟑螂」情事,即主動通報調查。 此外,為使業者有充裕時間完成取得用地、籌措資金及購置設備等前置作業,台電同意業者在取得併聯審查意見書有效期限(1年)內向能源局申請同意備案,並規劃「容量不及50kW之屋頂型併網工程費減免」、「變電所設備、配電管路租借及配電線路代辦機制」等友善併網措施,以提高開發商投資意願。 綠能台電太陽光電 本文來自:台電聯手開發商檢調層層把關 根絕饋線、綠能蟑螂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地球內部的地核和地函,有如一個隱藏版太陽,源源不斷釋放熱能,這股巨大熱能展現在地表,可以推動板塊位移,也足以讓火山噴發。 地熱因為不受天候影響,可以二十四小時穩定發電,不需燃料且占地面積小,是2050年淨零碳排策略中,要大力推動的前瞻能源。政府原先預計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到200MW, 2022年為止只達到5MW,能源局計畫將目標下修到20MW。 業者不敢貿然投入地熱的主要原因是,地熱發電前期探勘成本非常高,開發一口井動輒上億,萬一熱度不夠可能血本無歸。 然而台灣過去的地熱資料相當缺乏,為了補足基礎資料,提高業者投資意願,政府組成地熱國家隊,加緊腳步尋找地下能源。 其實早在19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機爆發,工研院和中油就曾進行全島地熱調查,但之後地熱探勘就停滯不前。近年來科技部與地調所再度展開評估,初估淺層地熱資源大約有1GW,深度超過三公里的深層地熱,約有40GW。 台灣四大地熱分布區域 台灣地熱分布在四個不同區域,分別是大屯火山區、宜蘭平原板塊張裂區、花東縱谷變質岩區和西南部山麓,其中面積最廣大的是中央山脈東側花東縱谷及台東海岸,屬於造山作用形成的地熱,地質界稱為「地熱的高溫廊道」。 延伸閱讀》地熱之島|台灣有沒有發展地熱的潛能? 台灣很多溫度超過七八十度以上的溫泉都分布在中央山脈東邊,因此地調所把這南北狹長地帶稱做地熱的高溫廊道。 望聞問切尋找地熱香菇 學界確認台灣地下有豐富地熱,但要能做發電利用,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分別是熱源、水和熱水上湧的管道。工研院材化所經理董倫道形容,地熱構造就像一朵香菇,菇柄是熱水上湧區,熱水上湧之後碰到蓋岩層往兩旁空隙流動,就像是菇傘。地熱探勘目的是要找到潛藏在地底的「地熱香菇」究竟在什麼地方?然後在菇柄位置鑽井取熱,得到最大發電效益,但一口井動輒數千萬不是說鑽就能鑽,必須先透過各種非破壞性方法,找到熱源最可能位置。 工研院材化所經理董倫道形容,地熱構造就像一朵香菇,菇柄是熱水上湧區,熱水上湧之後碰到蓋岩層往兩旁空隙流動,就像是菇傘。 地調所區域地質組組長陳勉銘形容,就像醫生治療病人前,會先透過望聞問切 來找出病因,地熱探勘也是一種望聞問切,只不過對象是不會說話的地球。大範圍地熱探勘最簡便的方法是空中磁力調查,由直升機以繩索吊掛磁力儀,探測地殼下方是否有火成岩或高溫岩漿。地調所已經對大屯山和宜花東做完空中地磁調查。 大範圍地熱探勘最簡便的方法,是空中磁力調查,由直升機以繩索吊掛磁力儀,探測地殼下方是否有火層岩或高溫岩漿。畫面來源/地調所 2021年地調所選擇花蓮萬榮與台東延平做進一步探勘,對高潛能區地質構造,做更詳細的判讀。沿著鹿野溪上溯,河底湧出一股股熱流。台東延平地熱探勘成員衣德成指出,鹿野溪河床沿線有一系列正斷層分布,這些正斷層也是溫泉出露位置。找到溫泉露頭就可以找到地熱嗎?沒那麼簡單。 因為地下是三度空間,我們並不清楚熱水上湧的裂隙,究竟是怎麼走的,這時地質調查任務就要從地表岩石構造,判斷地底斷層走向。經過分析,衣德成推測地底熱源在鹿野溪的西邊。 學者從岩石構造研判出斷層的走向,推測地底熱源是在鹿野溪的西邊。 前進地熱潛能區進行地電阻調查 但是找地熱不能只靠地質學家鐵口直斷,地球物理學家也扮演重要角色,他們帶著探測儀器,前進地熱潛能區進行地電阻調查。2022年地調所委託工研院在台東延平鄉做探勘,工作人員在紅葉村附近布了兩條南北向測線,橫越陡坡溪谷等艱困地形。 地電阻調查法是將電流通到地層,根據地電阻的高低呈現出地底的剖面影像,在國外又被稱為地層照相機。但是地電阻和地熱的關係是什麼? 地電阻調查法是將電流通到地層,根據地電阻的高低呈現出地底的剖面影像,在國外又被稱為地層照相機。 相較於堅硬的板岩,有地熱構造的地方具有一百多度的熱水和斷層裂隙,這些因素會讓電阻下降一百倍以上。透過地電阻調查,可以呈現出地底下五百公尺電阻的分布,進而找出地熱香菇的位置。 透過地電阻調查可以呈現地底下五百公尺電阻的分布,就可以看出地底下的地熱香菇的位置。 大地電磁的三度空間探測 南橫沿線山區是一條高溫溫泉帶,過去資料不多,地調所目前也委託工研院在這裡進行深層地熱探勘。大地電磁探測是以磁棒測量每個點東西南北和垂直方向的磁場,分析地下三度空間的電阻率變化。傳統的地電阻調查,探測深度大約500公尺,但大地電磁最深可以到地下20公里。 大地電磁探測是以磁棒測量每個點東西南北以及垂直方向的磁場,分析地下三度空間的電阻率變化。 工研院團隊在南橫沿線山區,布設三、四十個探測點,每個點距離大約一兩公里。根據地質調查和大地電磁探測結果,地熱探勘團隊研判在台東紅葉附近,至少有兩個熱水上湧區,但實際驗證還是必須靠鑽井。 2022年10月地調所在紅葉鑽井,探測井預計鑽到800公尺深,到2023年2月已經接近完成,測量最高溫度達到140多度。研究團隊每天測量地底溫度,記錄溫度隨深度變化狀況,取得岩心也都送到實驗室測量傳導係數、孔隙率等等。 2022年10月地調所在紅葉鑽井,測量地底溫度。 「地熱探勘學研合作平台」成立 組織地熱國家隊 目前在台東紅葉、花蓮萬榮和北部大屯山區都有探測井正在鑽掘,取得確切數據後,就可以評估這些地方究竟能發多少電。地調所也計畫今年要將地熱探勘範圍從東部擴展到西部,包括谷關、廬山、東埔、關子嶺、寶來等地,但第一個要克服的就是人力和技術問題。經濟部去年成立「地熱探勘學研合作平台」,希望各大學地質和地科人才,一起加入探勘行列。 地調所計畫,今年要將地熱探勘的範圍從東部擴展到西部,包括谷關、廬山、東埔、關子嶺、寶來等地。 過去人們向地下探索,找的是煤、石油、天然氣,今天人們同樣向地下探索,找的卻是一股看不見的熱能。這股熱能給台灣新能源發展一絲契機,但也還有許多挑戰等待克服。 本文來自:用熱發電系列之一:地熱探勘的望聞問切 | 我們的島 (pts.org.tw) 採訪 張岱屏 劉啟稜 撰稿 張岱屏 攝影 賴冠丞 劉啟稜 剪輯 賴冠丞
【本報台北訊】環保署今(6)日表示,為因應民國119年可能的產生量,預告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為應回收列管範圍,預計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這類型的電池多用於儲能系統或電動大客車。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預告修正「物品或其包裝容器及其應負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之業者範圍」,新增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為列管範圍。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祕書王嶽斌表示,目前電動運具多為單只電芯重量小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組裝而成,屬於公告應回收的廢乾電池範圍,已依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建置完整的回收處理管道與補貼機制。 圖/北市公共運輸處提供 王嶽斌說明,本次預告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多用在定置型的儲能系統或固定路線的電動大客車上。 王嶽斌指出,統計二次鋰電池去年廢棄量約792公噸,逐年增加中,未來納入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為列管範圍,但評估119年約廢棄3%、129年約2%,增量不大,國內現有6家業者年處理量能約3500公噸,目前仍足夠因應。 為因應119年可能產生的廢棄量,環保署透過經濟誘因提高處理量能,已於110年7月1日調高廢二次鋰電池的補貼費率;單只電芯重量大於1公斤的二次鋰電池與現行納管回收的二次鋰電池並無差異,預告納入列管後,預計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本文來自:電動大客車鋰電池 113年起回收處理 (merit-times.com)
農電共生是現在常見的太陽能設置型態,既能保有農作糧食,也可以發展太陽能綠電,最近美國研究指出,與傳統的太陽能板相比,農電共生的太陽能系統架設高度較高,能提高模組散熱冷卻效果,帶來較佳的發電表現、還能延長模組壽命。 美國康乃爾大學團隊這次以物理學角度來研究,從提高太陽能板功率轉換效率跟延長模組壽命來看農電共生的成本跟收益。根據指導教授 Max Zhang 先前的研究,美國約有 40% 公用事業太陽能電廠建立在農地上,而大約 84% 被認為適合發展太陽能的土地為農用地。 為了不與農爭地,出現綠電與農業相互扞格的尷尬場面,農電共生為一個選項。團隊利用基於流體力學的微氣候模型和太陽能板溫度資料,評估農電共生太陽能板的高度、地面光反射和蒸散速率,最終團隊認為,農電共生可以解決未來的糧食-能源問題(food-energy problems)。 結果顯示,比起在一般地面上架設太陽能板,在植披上的模組表面溫度下降更快,研究指出,對比在地面上 50 公分高的太陽能板,在大豆上方 4 公尺處的太陽能板降溫可達 10 度。 這是因為植被和土壤的蒸發速率和地表反射率強,導致模組的降溫效果更顯著,這種被動冷卻不僅能提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也能延長太陽能板使用壽命,最終提高長期經濟潛力,第一作者 Henry Williams 表示,研究顯示出雙重利益,一方面可以生產糧食,另一方面也提高太陽能的經濟效益。 雖然說更高的太陽能板,意味著更高的初期成本,但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資料,到 2050 年,為了養活 100 億人,全球糧食需求預計將增長 50%,農電共生則是一種互惠互利的概念。 Made in the shade: Growing crops at solar farms yields efficiency (首圖來源:unsplash) 本文來自:農電共生雙重互利,降溫效果更好還能延長模組壽命 | TechNews 科技新報
(中央社記者謝方娪台北28日電)面對淨零碳排趨勢,台灣努力發展再生能源。經濟部今天透露,隨國土計畫法施行,能源局正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下,以利與其他用地調和。 有媒體報導,非核家園政策引發各界憂心供電穩定性,更因祭出高利揠苗助長、發展再生能源,讓門檻較低的太陽光電弊病叢生。經濟部能源局今天發布新聞稿澄清,報導中有諸多謬誤及誤解。 經濟部表示,台灣推動光電,除了採取屋頂型設置目標外,地面型光電也以閒置土地活化或複合式利用方式推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另隨國土計畫法施行,經濟部透露,能源局正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下,以利與其他用地調和。 經濟部並列舉7大說明,第一,媒體提到因土地利用效益提高,導致部分土地掮客剝削地主權益等爭議,中央政府為此已主動劃設公告專區,減少地主與土地掮客的資訊落差、減少土地掮客參與空間。 第二,針對光電利益吸引各方勢力介入,廠商遭強索回饋金一事,經濟部與法務部已成立「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並與7個地檢署建立聯繫平台,目前已有業者提供資訊、能源局提送聯繫平台的案例。 第三,針對業者透過人脈要求台電拉線省去成本一事,經濟部說明,台電目前已明確規範相關輸配電線路設置及工程費用,並無透過人脈要求省拉線成本問題。 第四,媒體提到漁電共生造成養殖面積減少,經濟部表示,因漁村人口高齡化,推動漁電共生可引導廢棄魚塭重返養殖,以七股日運案場為例,其原為廢棄魚塭,業者土地整合後可增加養殖面積。 第五,若有魚塭被非法傾倒事業廢棄物,經濟部強調,一旦被發現將嚴加查辦,違反者除依法辦理外,最嚴重可撤銷光電設置許可。 第六,針對光電是否造成區域氣溫飆升,經濟部指出,太陽光電設置是將光能轉為電能,可帶走當地太陽光能、幫助夏天區域降溫,因此政府鼓勵校園風雨球場及屋頂光電建置,改善校園環境。 第七,針對太陽光電影響候鳥棲息,經濟部表示,目前漁電共生案場經環社檢核,自規劃設計階段即考慮候鳥棲息、覓食特性,以生態環境與養殖效益影響最小的施工方式與工期進行規劃設計,以達光電與環境共存共榮。(編輯:林興盟)1120228 本文來自:經部研擬白皮書 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 | 產經 | 中央社 CNA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連假期間風光發電量近700萬瓩、滲透率突破3成,雙創新高!台電表示,昨(27)日中午12點24分,太陽及風力瞬時發電量合計達696.5萬瓩,於12時40分風光滲透率達到31.53%,相當於每3度電中,便有約1度是綠電,再次突破3成,更連續7天都創下風光滲透率超過15%的佳績,達成能源轉型的一大里程碑。 台電表示,去年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持續向前行,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超過1GW,太陽光電模組配置量達2.5GW。太陽光電方面,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1年,也找到新設置態樣,如漁電共生、屋頂等,大幅提昇設置速率。 離岸風電方面,近幾年逐漸累積的海事工程經驗,對於海域天候與地質條件越來越熟悉,工程進度也越有把握,國內各風場開發業者持續為離岸風電的進程努力。 台電說明,因應再生能源占比逐漸提高,及間歇性發電的特性,台電逐漸調整調度策略,靈活運用抽蓄水力、時間電價、輔助服務及需量反應等彈性措施,配合精進傳統機組調度策略,維持夜尖峰穩定供電,亦將持續發展儲能設備及再生能源發電量預測技術,協助調度人員規劃多元策略,以維持系統頻率及電壓穩定。 除配合政府能源政策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為使民間業者投入共創,台電也持續強化電網基礎設施,提供足夠的饋線容量,協助民間建置的再生能源順利併網,促進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成長,攜手讓再生能源開發極大化。 本文來自:連假天氣好!風光發電量、滲透率雙創新高 – 自由財經 (ltn.com.tw)
作者:經濟部 /駐德國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德國電力營運商積極探索農地與太陽能發電複合運用之可行性 資料來源:德國經濟週刊(WIWO) 文號:1124020067號 有感於社民黨(SPD)、綠黨(Grünen)、自民黨(FDP)組成之聯邦政府正致力拓展全德再生能源建設,並已於2022年大幅修正「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es, EEG),簡化電廠設立行政流程與減少障礙,德國大型電力營運商Vattenfall、RWE以及小型太陽能電廠開發商BayWa r.e.,近期正積極探訪德國各地區農村,與擁有農地所有權之農家洽談土地運用合作,盼使農地可同時運用於農作物耕種與太陽能發電,俾同時為企業與農民創造額外收益,並對德國能源自主與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據德國財經專業雜誌「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 WIWO)報導,目前相關設施大致可分為3類: 一、農地高架型設施:在農地上設置高架,太陽能面板安裝於高架上,下方則仍可讓農耕機具通行以進行農事,太陽能面板並可視農事需要移動位置,主要可運用於種植小麥、馬鈴薯之農地。 二、畜牧型設施:牛、羊群可於太陽能面板旁土地進行放牧或圈養。 三、果樹型設施:太陽能面板較一般地面型面板更為架高,使蘋果樹、櫻桃樹或莓果樹可種植於太陽能面板下方區域。 BayWa r.e.公司負責人Matthias Taft坦言,目前尚不清楚哪種類型的設施可為農民帶來收益、哪種設施具有推廣到全德之潛力,未來仍必須進行試驗與改良。 WIWO分析指出,為達2030年太陽能發電215GW之目標(2022年底發電容量為66.5GW),德國勢必加緊步伐、開拓可以運用於發電之空間。未來全德太陽能發電約有二分之一係由架設在屋頂上之裝置發電,另一半則需運用開放空間,例如停車場上方、高速公路、廢棄褐煤礦區、垃圾掩埋場、廢棄機場以及農業用地等。就經濟效益而言,使用一般閒置空地作為太陽能電廠,通常比雙重運用土地更為便宜,但德國是否可取得足夠空間是懸而未決之難題。且依據德國指標性技術研究機構「Fraunhofer Institute太陽能系統研究所」(Solare Energiesysteme, ISE)之評估,高架太陽能發電系統之潛力達1,700GW,另修正後之「再生能源法」亦降低農民因使用農地發電而失去農業補貼或遺產稅優惠之風險,致使複合式運用農地之誘因正逐漸提升。 另一方面,為促進農地複合運用,RWE公司已於全德新增7個營運據點、新聘200名員工,專營相關業務,並將於德西Garzweiler廢棄煤礦區附近(位於北萊西伐邦Nordrhein-Westfalen)建造容量為3MW農地與太陽能複合式電廠;Vattenfall公司則宣布於德北Tützpatz(位於麥佛邦Mecklenburg-Vorpommern)建造76MW之複合式電廠。顯示不僅電力營運商對相關商機躍躍欲試,亦已為德國經濟帶來促進就業之效益。 針對相關趨勢,德國農民協會(Deuts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