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12日預告修正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施行細則,針對可列入公建範圍的產業有「三新增、兩擴大」,即加入影視音設施、綠能和數位建設,另外原本的衛生擴及衛福、農業也衍伸至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 促參法去年完成立法以來最大一次翻修,三大重點包括擴大案源、建立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有償PPP)機制和完善爭議處理,即俗稱的「促參2.0」。相關子法部分,爭議處理機制和有償PPP已陸續預告,施行細是最後一哩路。 中華民國112年5月11日台財促字第11225512570號促參法修正對照表 為鼓勵民間機構投資公共建設,促參法提供租稅優惠,包括最長可享五年免徵營所稅、投資抵減、進口機具關稅優惠、法人股東投資抵減等。去年全年促參金額2,685億元,創歷來新高;今年目標則是至少2,000億元。 依財政部預告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施行細則,主要重點包括擴大公共建設類別、增訂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及履約爭議調解機制,強化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評估、規劃、公告、營運績效評估及履約爭議等作業程序。 其中明定衛生福利及醫療設施、農業及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定義,並新增影視音設施、綠能設施、數位建設。 在衛生福利及醫療設施除原本範圍,也列入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和長照服務機構;農業設施則擴大為農業及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以配合農業部門淨零政策,並鼓勵民間擴大參與農業資源循環再利用相關工作。 影音設施部分,財政部指出,為促進影視音產業發展、鼓勵內容製作及加強對國際發聲管道,並考量科技創新下相關內容將以多元方式呈現,包括展覽、表演、製作、發行、映演、播送電影、廣播電視及流行音樂都算。 綠能設施則指從事新淨潔能源的發電、節約、提升效率、抑制用電負載、輸配送或儲存的建設、維護、檢測等相關設施。 本文來自促參修正 公建範圍新增綠能等三項 – 工商時報 (ctee.com.tw) 詳細內容:訂定「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會組織準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規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收費辦法」行政院公報 (nat.gov.tw)
碳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面對碳資訊爆炸時期,企業如何區分自身現階段的關鍵分水嶺,為自身需求做好碳管理與規劃。本文介紹碳管理的基本概念、實施步驟和重要意義,幫助企業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取得進展! 碳中和和碳盤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許多一開始接觸【碳管理】的人都會被這兩個名詞搞混。雖然碳中和和碳盤查都涉及到減少碳排放,但前者著重於減少和補償碳排放,而後者則著重於對碳排放進行詳細測量和評估,以尋求減少排放的機會。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指企業或組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特定的衡量時間中,透過各種減碳方式(如:利用精實管理中減少各種浪費的精神,做到製程改良、減少原物料浪費、更換節能設備,或提升能源使用率等),將排放的二氧化碳正負抵銷/抵換,達成二氧化碳的平衡,也就完成「碳中和」。 碳中和3大步驟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布的「碳中和實施與宣告指引」和英國標準協會BSI所制定的「碳中和實施標準」PAS2060的內容,碳中和是需要經過碳盤查、碳減量及碳中和(抵換)等三步驟。完成三步驟後,最後需由第三方的公證單位確認驗證,才能對外宣告企業是符合碳中和的標準。 步驟1╴碳盤查:量化碳排放量 1.確認碳盤查目標:企業/組織要開始減碳,可依據企業本身的特性,選擇要進行碳中和的主題和範圍項目(如,組織、專案或產品等),建立碳盤查的組織邊界報告。 2.進行碳盤查工作:確認碳中和的範圍和計算項目後,利用碳盤查的數位系統軟體工具,計算出直接和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量化整體的碳足跡。參考的ISO如,組織型碳盤查ISO14064、產品型碳盤查ISO14067、能源管理ISO50001。 確認碳盤查目標>進行碳盤查工作(量化)>擬定碳管理計畫>碳減量>碳中和>宣告並完成驗證 3.擬定碳管理計畫:找出高碳排的熱點後,設定短中長期各階段的時間和目標(短期目標時間為一年)。相關國際標準:如,科學基礎減量倡議SBTi、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架構(TCFD)。 步驟2╴碳減量:進行減量措施 透過碳盤查了解企業整體的碳排放量後,企業要確定減碳的方式是否有效,就應該隨時觀察碳排放量的變化狀況。所以碳盤查不應該只是每年一次的固定工作,因為若是一年後才發現減碳的方式無效,這一年的減碳工作就不只白費工,更是浪費成本和時間。 企業要即時監測目前的碳排放量,可以利用像是碳盤查和能源管理的數位工具,做到定期(像是一周、一個月或一季)和過去的數據進行比較,依據PDCA的優化流程,確認是否要調整減碳的方法。 減碳的方式可能包含對企業內部和對外的供應鏈減碳要求。企業內部的減碳方式大致有下面四種: 1.製程改善:生產製造過程的效能提升,利用精實管理的精神,降低製程中各種浪費。像是看燈塔工廠怎麼做?文中提到,很多企業是利用工業4.0或智慧製造的技術,不只做到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等提升生產效益,更同時達到環境永續。 2.能源提效及轉換:台電近日開始提升電價,用電成本突然大幅增加,利用能源管理系統,協助企業採用最合適的契約容量的用電數,讓用電不超標。另一種就是轉化能源種類,如:自行建置像是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或購買綠電等。 3.循環經濟:從產品設計的源頭增加減少廢棄物產生(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3R概念、物料採購條件納入可回收/可循環材料的要求、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再利用等。更多說明,在循環經濟,達成「碳中和」的策略之一文章中說明。 4.供應鏈:要求供應鏈同步進行減碳措施。 步驟3╴碳中和:進行碳抵換 碳抵減:當已進行碳減量的工作,但仍有無法減少的溫室氣體,則可考慮利用購買國際上合格的碳權/碳額度,以碳抵換的方式達成「碳中和」。 最終步驟:宣告碳中和:完成驗證 「碳中和」的宣告,可依據品牌客戶、投融資的金融機構等利害關係人或企業本身的要求,選擇採用由第三方驗證機構查證(independent third party certification)、其它機構確證(other party validation)或自行確證(self-validation)的方式,進行「符合性聲明 QES(Qualifying explanatory statement)」,才能算是正式宣告達成碳中和。 碳盤查可以很科學且有效率 碳盤查的項目繁雜且多元,而且每年都要持續進行工作,但若每年都重新做一次碳盤查,既是花時間重工又很難看出減碳策略是否正確,所以企業應該隨時監控排碳數據狀況,以確認減碳方式是否需要調整。若有科學數位化的碳盤查系統,可以快速整合企業各項運作流程,更能即時掌握碳排放的數據,例如: 1.採購:從ERP中了解採購的物料狀況 2.人資:可以從人資系統中收集每個員工出差、通勤等狀況 3.能源:利用能源管理系統整合IoT數位電錶,就可以統計企業中各個區域和設備的用電狀況 4.製程:MES中所記錄工廠生產過程中的相關數據 若碳盤查的數位系統工具可以整合上面各種系統中既有的數據,再對應系統中的碳排放係數,就可以更科學且有效率進行碳盤查,快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碳盤查報告,且隨時監控企業整體的碳排放狀況,以確保減碳的計畫和執行方式的正確性。 碳盤查項目都和企業營運的各種流程及企業系統內既有數據有關,其實就不難發現【碳管理路徑】雷同【數位化 → 數位優化 → 數位轉型】。 2050淨零排放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標,所有企業在2050年前,都需要積極面對「碳中和」的問題。企業若能利用數位軟體系統工具隨時更新碳盤查的資料,讓碳盤查的數據更正確且具有參考性,在後續對應 ISO 14064、ISO14067等國際標準時,可以更有效率地被驗證。 現階段的關鍵分水嶺如何區分? 1.什麼時候要導入顧問專家?長久之計為何? 2.公司有多少預算進行ESG 轉型?擁有多少的碳預算?急迫事件的處理順序? 3.公司適合的轉型方式?碳中和?淨零? 上述這些問題也是大家常常詢問的問題,那為什麼要從國際標準切入呢?其實就是與世界接軌,擁有共同語言,更容易協作與審查,避免自己排除在外。坊間有很多倡議型工具,像是金管會即將要求大企業要提供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在報告中必須利用質化與量化評估企業是否有氣候相關的風險。 另外【碳預算】也是許多人忽略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 SBT),藉由科學方法及權重計算方式,計算在全球碳預算的情境下,特定產業、特定公司合理的排放(減碳)額度。碳減量包含三個重點:哪一年淨零?淨零路徑?最後才是碳預算,這三元素綜整的規劃,才是形成企業減碳路徑。 碳交易的趨勢 而企業多排的碳減不下來,也可以透過碳交易抵換。總量管制的情況下,受管制的企業需繳交相對應的配額數量。假設當企業A需要更多排碳配額,可至市場購買,企業B排放量不到原先配額,可將剩餘部分放到市場賣出,得到額外收入。但若排放超標則會受罰,上述情形是在未來碳權制定,搭配碳稅或碳費上路的碳交易趨勢。 直接碳定價的幾種工具形式 4種直接碳定價形式 隨著碳定價的發展,實務上有4種典型直接碳定價工具的形式: 1.總量管制排放交易 由政府擬訂,受法律規範,強制執行。 2.碳環境稅費 由政府擬訂,受法律規範,強制執行。 3.碳信用抵換機制 排放源(企業)自願性,獎勵機制,例如換了電動車後,去和主管機關申請減碳成效認證。 4.內部碳定價 排放源(企業)自願性,獎勵機制。由公司內部制定碳評價,讓各單位執行。 結語 台灣目前以修法來看,碳稅費機制是相對簡單、容易啟動的選項,未來等機制運作成熟,或許可朝龐大的碳交易市場邁進。【淨零碳排】現今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說執行成本過高,技術門檻過高,所以以現可執行大多還是選定【碳中和:碳盤查>碳減量>碳抵換(ex.碳交易)>宣告驗證】,不過未來若只依靠產業改良製程、使用綠電減碳,都難以達成碳中和,負碳技術還是未來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手段,不容我們忽視。 ※本文授權自就享知,原文見此。
近年來的停電斷電事故讓外界十分關注台灣供電議題,憂心是否會缺電,經濟部次長兼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台電 YouTube 頻道以短片向外界說明,面對綠電增加、用電量增加,台電該怎麼做? 曾文生指出,過去沒有太陽能的時候,過去台電要面對日尖峰與夜尖峰「兩座山」,現在太陽能可以滿足日尖峰 6 個小時,只要專注在夜尖峰 3 的小時,由水力發電補上,是綠電帶來最大的改變。他補充,水力發電一直以來都是「用水優先」,用水單位會先決定一天要放多少水,台電才規劃要怎麼樣發電,因此只是改變發電的時間,沒有多用水。 只是太陽能、風力發電為間歇性發電,曾文生提到,「會再增加燃氣機組群,它是綠電最好的搭檔」。面對綠電波動的特性,要選擇能夠快速起停的機組來搭配,傳統機組當中,水力機組反應最快,其次是燃氣機組,速度是燃煤跟核能機組比不上的,且燃氣機組佔地小、興建速度快,可以跟得上用電快速成長的需求。 曾文生表示,此外,燃氣可以混燒、甚至專燒,例如氫這樣子的無碳燃料,現在興建燃氣機組也是在為淨零做好準備。 曾文生表示,依台電規劃,到 2030 年會再多增加 910 萬瓩發電量,用電大約會成長 700 萬瓩,光是燃氣機組淨增加的發電量,就已經可以 cover 掉用電成長的幅度,還而且不包括綠電的成長。 用電成長 700 萬瓩,大家可能沒什麼感覺,但他強調,換算下來,每年用電成長約 100 萬瓩,和過去 10 年相比,過去每年增加的平均值大約是 75 萬瓩。這不只計算台商回流發電量,也納入半導體等科技業擴廠、電動車成長的用電需求,才會出現這麼高的預估值。 不過針對停電、斷電等議題,曾文生表示,針對幾次大停電,我們檢討之後也發現是「電網問題,當下系統是有電的,但是沒有送到您家」。 曾文生指出,台灣 20 年年來用電量增加超過一半,但台電的電網並沒有跟著增加一半,1 個變電所拖 20 年蓋不成,只好一直增加原來舊有系統的負荷。台電 2022 年提出 10 年約 5,000 億的電網投資計劃,希望電網能從集中走向分散,加速汰換老舊的零件設備,降低事故風險,調整變電所設計,像是把變電所屋內化、結合當地需求設成多功能建築,盼電網建設不再被認為是鄰避設施。 面對淨零、綠電新時代的來臨,曾文生指出,若是一直從現況想未來會擔憂、會害怕缺電,但是如果從目標想回來,就會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事情:善用綠電、妥適配置供電、強化電穩韌性。 (首圖來源:台電)
國立屏東大學位於屏師校區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5月8日上午剪綵啟用,這座風雨球場由元晶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發電量499.5KW,內含兩座籃球場、三座排球場,大武山的入口意象增添校園亮點,恰巧下了場大雨,等於做壓力測試,場地完全沒有滴水。屏東大學校長陳永森強調,品質的施工可以打100分,為產學合作立下新的典範。 屏師校區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尺,淨高度9公尺,為低碳校園實踐更進一步,屏東大學與元晶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由業者設計、規劃、施工,業者可以得到所需的發電效率,屏大則得到一座新的球場,為學生提供風雨無阻的訓練場地,恢復屏東昔日體育大縣的榮光,建造球場大約需要3千多萬,完全由元晶太陽能負擔,沒有花到學校一毛錢。 元晶太陽能科技董事長廖國榮表示,如果從純粹投資的角度,這個投資案並不划算,但做為屏東的企業,能與屏東大學在太陽光電風雨球場上合作,深感榮幸,而且屏大這座風雨球場是全國最好的一座,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推動綠能永續,為子孫留下一片淨土,元晶很樂意跟屏大在各方面做進一步的合作。 屏師校區太陽光電風雨球場之設計理念,係在入口處以大武山山脈作為意象,運用不對稱的設計呈現卓越的創新,突顯屏東大學不斷突破自我、重視多元發展,成功打造全台首座大武山山脈造型入口,成為屏東大學校園的新亮點,為連結球場動線,以新打造的台灣欒樹步道做為串聯景觀廊道,營造出錯落的視覺空間豐富性,球場外觀使用校徽的基本色系傳遞屏東大學的精神,完整呈現大武驕陽之意象,並藉由半圓型入口廣場及綠色草地,活用風雨球場的空間,開創更多戶外活動場地,活絡校園風氣。 #校園 #球場 #風雨球場 #合作 #屏大 本文來自屏大第二座太陽光電風雨球場 啟用 – 產業.科技 – 工商時報 (chinatimes.com)
彰化縣芳苑鄉國有地開發光電,引起當地各界關注。光電業者積極與地方友善溝通,承諾:1.不拆除民宅;2.提供合理補償;3.發展在地就業機會。溝通過程中,展現了地方生態與光電永續發展的決心,獲得農二代與老農共同支持。 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國有農地,因種植環境及條件較差,多年來未被妥善利用,經濟部歸類為資源貧瘠或發展遲緩鄉鎮地區。為配合政府推動綠能,提高地區經濟價值和環境永續,國產署去年響應政策開放業者申請開發,由渠源及恒陽兩家光電業者取得開發權。 開發預定地雖屬國有,但涉及既有承租戶的租約權益,渠源及恒陽積極與當地承租戶溝通,展現與當地共生共榮的決心,除了在地農民外,也積極聯繫移居外地的離鄉農二代。業者強調,會尊重每位承租戶的意見,不拆除民宅、提供公平合理的補償和保障,讓農村居民更加支持綠能發展。 在地老農也表示,芳苑土質較差、能種植的經濟作物有限,且種田靠天吃飯,收入不穩定,努力一輩子也難賺大錢,加上子女不願回鄉務農,如今自己年紀大、拿不起鋤頭,不如將無力耕作的農地歸還國有,拿來發展環保的綠電,為下一代做點事。 多數農二代長期在外打拚,無餘力回鄉耕作,但也心繫老家父母,在得知荒廢國有地可以再利用發展光電,家鄉年邁父母也能透過光電回饋機制有安心養老的收入,大多表達支持的態度。 彰化芳苑當地「風頭水尾」,強風、缺水等條件造成耕作困難,農村人口嚴重外移。渠源及恒陽尊重地方意願,由地主自行決定是否將土地租給他們,賺取地租收益,原本的承租農民也可與其進行合作。 地方也認為,光電業者進駐是多一條生路,讓老農有選擇權,可以繼續種植或與光電業者合作,開創新的經濟模式,為地方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本文來自芳苑國有地開發綠電 生態經濟雙贏 | 產業動態 | 商情 | 經濟日報 (udn.com)
台灣南部超過600天沒下大雨,再來梅雨季能否讓水情壓力解除備受關注,資深媒體人彭蕙仙提出她的觀點,認為南部沒下雨是跟廣設太陽光電板有關。 氣象達人彭啟明則是認為,這篇評論文章科學上的立論還可以更充分一點。南部乾旱是否是太陽能板造成的,應該從氣象科學角度來看。 彭蕙仙:光電板產生的熱能,會被釋放到周圍環境「對降雨不利」 彭蕙仙在中國時報論壇版以「廣設光電板的災難」為題,提出國內外科學研究報告顯示,太陽光電板會造成熱島效應,阻礙鋒面的形成,她認為光電板產生的熱能,也會被釋放到周圍的環境,對降雨不利。 她說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指出,太陽能發電廠可引發熱島效應,與附近相比,太陽能發電站周圍的溫度高出3至4度。這項研究報告已刊登於《Scientific Reports》。 不過氣象達人彭啟明也在臉書上發文,說這篇評論文章,科學上的立論還可以更充分一點。彭啟明說,南部乾旱是否是太陽能板造成的,應該從氣象科學角度來看。 彭啟明:造成乾旱主因是這幾年恰巧颱風擦邊而過 彭啟明說,首先乾旱絕對不是1個月不下雨造成的,從去年6月到今年4月,南部降雨在台南高雄只有歷史平均值的3成,2021年在中部的乾旱也類似,中部當時同期平均降雨量的4成,南部當年也吃緊,但至少還有超過5成。「造成這原因,主要還是這幾年恰巧颱風擦邊而過,降雨不如歷史值」。 其次是,氣候變遷正在全球與台灣發生中,根據聯合國IPCC 及台灣的TCCIP的報告,降雨的趨勢正在改變,季節降雨的改變、颱風次數、梅雨鋒面都將會有影響,這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科學問題。 彭啟明解釋,春天本來就是南部的枯水期,春天鋒面或梅雨鋒面,本就屬於區域大氣環境流場的變動,和小尺度的縣市差異很大。 「綠地消失讓降雨改變,變化遠比太陽能面板大得多」 第三則是都市化的改變,綠地消失讓降雨也會改變,這個變化遠比太陽能面板大得多。「台南目前太陽能約2GW,以100MW約 140公頃算法,需要2800公頃(約28平方公里),台南市土地面積約2192平方公里,約1.2%,這裡面很多還是屋頂上的」。 彭啟明說,如果未來全台灣到20GW,約將使用280平方公里的面積,不到台灣1%的面積!「這的確是可以關心的問題,但等到2%以上我們再來關心都來得及啊」! 「我們未來在氣象模式中,可以把地表是太陽能面板的參數放入,但現在的比例實在太小,很難去驗證到底對某場降雨有何實際影響」。 彭啟明認為,如果要驗證,簡單的說當這幾天春雨下雨時,到家附近的水泥地上,和到附近公園的草地上就可以觀察,兩個降雨有什麼差別?「其實不會差別很多的」。 本文來自南部沒下雨和廣設太陽能板有關?彭啟明提3個「氣象科學」拆解:-ESG永續台灣 (businesstoday.com.tw) 撰文: 李易紓整理 分類:太陽能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5-02
立法院正在審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其中第12條參考德國柏林市議會,制定要求新建、改建的建築物,必須裝設一定比例的太陽能光電板。環保團體呼籲應該儘速通過這一條,讓都市的發電打破南電北送的不公平。 太陽能光電板就設置在多棟大樓頂樓,位於台北市鬧區的信義新城,共有10棟、144戶,3年前社區決議在頂樓加裝了457片、147kw太陽能光電板,不只省去了修繕屋頂漏水的工程費用,每年還可以帶來可觀的電費收入。 台北市信義新城管委會總幹事林振宇表示,「每年發出14到15萬度的電,並為社區帶來90到100萬的穩定收入,迄今絕對沒有外界流傳的北部日照比較短,不適合發展光電的疑慮。」 環保團體特地選在信義新城頂樓舉行記者會,可見有屋頂型太陽能光電板,頂樓仍有遮蔭、溫度涼爽,環團表示,目前立法院正在審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呼籲盡快通過,讓一定規模以上的新、增、改建建物,都要裝設。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說道,「讓所有的光電,都變成未來每一棟建築物的標準配備,讓我們都市的電都市發,減少南電北送的不公平。」 環團並強調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等溫帶國家,將已經或將立法要求。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劉如意指出,「日本東京他們也將要修法在2025年,20平方公尺到2000平方公尺之間的建物,相關的也要適用建築物上面,要加裝太陽光電。」 環團指出,新增改建建築物設置太陽能光電板,成本會低於既存建物,希望立法通過,讓都市的都市發電,尤其六都用電占全國約7成,更有責任推動。 本文來自立院審《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 新建物須裝太陽電板 | 公視新聞網 PNN (pts.org.tw)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1日電)綠電發展進入收穫期,台電今天表示,全台各地多雲到晴,海上東北季風偏強,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合計發電量超過780萬瓩創新高,其中光電發電量也打破歷史紀錄;風電則維持出力超過1百萬瓩,占比5%上下,成為穩供重要電源。 風光滲透率部分,台電指出,今天最高來到31.71%,等同將近每3度電就有1度電是綠電。 台電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中午12時13分,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合計達787.8萬瓩,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太陽光電發電量653.4萬瓩,也打破紀錄;風力發電則是134.4萬瓩,雖未打破3月12日141萬瓩的紀錄,但穩定出力表現亮眼。 台電表示,台灣近年全力推動綠電設施設置,裝置容量持續成長,去年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持續向前行,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超過1GW,太陽光電模組配置量達2.5GW;太陽光電方面,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1年。 台電指出,今年在政府與民間全力推動下,風光預計將持續快速成長,離岸風電日前更已完成200支風機的設立,「未來風光聯手挺『穩供』,甚至再創歷史新高的場景,必將持續出現」。 台電表示,綠能占比提高也逐步改變調度模式,過去日尖峰負載高,除了調度傳統機組,有時抽蓄機組白天也需放水發電,但綠能加入後,綠能扛起日尖峰供電重任,抽蓄機組調整為白天抽水儲能、夜間放水發電的模式。 台電進一步說,抽蓄機組過去必須從中午一路發電到下午甚至傍晚,現在白天負載由綠能承擔,抽蓄機組白天可專注於抽水儲能,以因應晚間6至9時共3小時的夜尖峰供電需求。 台電強調,將持續調整調度策略,靈活運用抽蓄水力、時間電價,以及輔助服務等彈性措施,配合精進傳統機組調度策略,維持夜尖峰穩定供電。(編輯:趙蔚蘭)1120501 #風力發電 #太陽光發電 #綠電 本文來自風光發電量逾780萬瓩創新高 每3度有1度是綠電 | 產經 | 中央社 CNA
屏東地方檢察署召開112年 屏東地區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會議 屏東地方檢察署於112年4月20日召開「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會議」,會議由本署檢察長陳盈錦主持,結合縣政府、調查局、廉政署、警察局、海巡署、移民署、憲兵隊、環保局、台電、台糖等,共同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期透過聯繫平台,協助各行政機關針對轄區公務員、民意代表及黑道人物藉機勒索綠能廠商之不法犯罪,立即蒐證偵辦,以遏阻相關犯罪,避免綠能廠商施工遭受阻擾,淨化本縣投資環境。 本署檢察長陳盈錦於致詞中表示,「發展綠能產業」、「非核家園」是當前政府重要施政目標,透過各種再生能源發展促進我國用電環境轉變,希望在追求環境保護同時,也能兼顧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而在發展綠能產業過程中,地方上可能會出現不同看法,本次會議目的即是希望能加強公部門、事業機關及執法機關之間橫向聯繫,除了保障人民合法陳述意見權利,也要從中發掘有無假借保護環境、保障居民利益之名,實則謀求個人不法利益之情事,一旦發現此類情事,公權力便應適時介入,防範藉端勒索、恐嚇等事件發生,以達綠能產業永續發展之目標。 會議中由台電屏東區營業處及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分別提出「屏東地區再生能源併網現況暨防範虛占饋線容量對策」、「屏東地區綠能推動成果暨案件審查機制面臨課題」專題報告。 陳檢察長盈錦呼籲國人應共同支持綠能產業發展,鼓勵民眾勇於揭發不法提出檢舉,查獲貪瀆犯罪檢舉人最高可獲千萬元獎金,機關並已建立檢舉人保護措施。期望透過行政及司法機關跨域合作,共同查緝妨害綠能產業發展之障礙,淨化投資環境,維護美好家園。 本文來自:屏東地檢署-I幸福‧愛屏東
台灣太陽能發電將創新高,太陽光電永續發展協會(TPISA協會)14日在圓山飯店舉行2023年會員大會,包括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等五大太陽光電公協會代表出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經濟部長王美花受邀出席,展現對綠能政策延續的支持,而重要光電業者也將在22日和總統蔡英文與會討論能源政策議題。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透露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另總統蔡英文將在4月22日和光電業者與會討論現行綠能產業環境。(攝影/鄭國強)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在致詞時率先宣布,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初審已經通過,希望這個會期就通過,並表示了解業者在土地和場域整合上的困難,政府目標是讓審查程序不要那麼多絆鎖,用地許可和再生能源許可幾乎同步完成。 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今年太陽能發電將創新高 他還表示,讓光電專區裡面基本硬體升壓站、變電站、饋線的程序更簡單,使業者能專注在案場的土地整合和綠能工程,以及為了要讓大家認識綠能,把綠能旅行納入環境教育,讓學校、社區團體到好的案場去旅行,看漁電共生及農電共生等,追求綠能和地方的共榮。 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在年會上找到機會就向經濟部長王美花「陳情」。(攝影/鄭國強) 經濟部長王美花則表示,台灣持續走向能源轉型,今年太陽能併網可能超過700萬瓩(17日中午高峰發電量已達631萬瓩),未來鼓勵中午可以多用電,而且尖峰、離峰的電價差異會放大,價差到2到4元,夏天有些時段甚至差到5元,充電樁在離峰時間充電電價甚至可以差到6元,對推動節能大有幫助。 尖峰離峰電價差距擴大,最多一度差6元 許多太陽能發電業者透露目前農電共生的困境,太陽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在場也順便向王美花「陳情」,反映業者心聲,王美花則在致詞時表示,和地方政府全面協調,經濟部能源局甚至在地方縣市設置工作站來協助解決問題。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和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相談甚歡。(攝影/鄭國強) 太陽光電永續協會創會理事長蔡佳晉則表示,走過過去幾年的風風雨雨,太陽光電業者仍勇敢向前行,努力向外界說明溝通,容易取得利用的太陽光電,是所有再生能源的主角,但屋頂型發展接近極限,須加上地面型、漁電及農電,四頭並進,才能達2050淨零目標。 公股行庫已投綠能2400億,蔡總統將與光電業者談綠能 另外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則說,國內公股行庫投資在綠能的資金已達2400億元,貸款綠色金融已達1300多億元。在餐會進行中,他和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熱絡交換心得。 台泥總經理程耀輝向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經濟部長王美花等分享台泥的充電技術。(攝影/鄭國強) TPISA協會14日的2023年會員大會上舉行理事補選,寶島陽光再生能源報行卓國良獲選為理事、永鑫能源陳必揚獲選監事。當晚重要的光電業者紛紛出席,如環球晶董事長、也是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的徐秀蘭;正崴集團旗下森崴能源董事長胡惠森;商業總會「能源產業推動委員會」主委暨開陽投控 董事長蔡宗融等,許多業者也將在4月22日與蔡總統面對面暢談綠能政策現況。 (原始連結) 本文來自蔡總統將和光電業者談綠能 鄭文燦也宣布能源局將升格為能源署 (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