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潮州鎮泗林里的簡易垃圾掩埋場,不僅土地閒置荒廢,還造成公所財務負擔,鎮公所為開源,2年前著手轉型為光電廠,近期硬體建設已完成,潮州鎮長周品全指出,光是公所的部分,年收益就可望突破60萬元,除納入公庫,得標公司還會捐贈予「社會救助金專戶」,讓原本如同無底洞的垃圾場,搖身一變成籌措財源的設施。 潮州的簡易垃圾掩埋場在早年潮流下,於1998年啟用,如今已成歷史共業,雖然在崁頂焚化爐於2001年啟用後即封場,但面積廣達2公頃、最深逾4公尺的地下所掩埋廢棄物多不勝數,處理費用初估約1.2億元,地方政府根本無力負荷,封場後一度轉作為堆放農廢場所。 近年利用劣地轉型光電廠已儼然成為趨勢,鎮長周品全表示,該場至今仍每年皆須向台糖付租20萬元,但地面閒置荒湮漫草無法利用,已是公所財務多年下來的沉痾,為避免遭汙染且暫時無法復育的荒地繼續耗費公帑,2年多前跨機關協商與討論,去年開始執行綠電設置計畫希望加以活化。 周品全指出,全案絕不砍樹取地,而是利用暫時無法復育的土地設置綠電,經最有利標方式招商,目前光電板部分已完工,佔地約1.2公頃,近期就會發電並併入台電電網,強調垃圾掩埋場搖身變為綠電廠,除減少環境繼續受汙染,公所也有收入,還能增加就業機會,也藉此維持週遭區域自然景觀,讓廢墟變寶地。 公所指出,得標廠商以優於坊間一般12%的17.2%回饋而得標,採取閥式基礎施工,預估未來發電量可逾1.2MW(百萬瓦),且依約須支付租金及社會救金助還有部分回饋,收益並要繳納公所,不僅減輕公所財政負擔,還能活化用地開闢財源。 本文轉自:歷史共業垃圾掩埋場處理費至少1億 轉型光電場變黃金
歐盟提出碳關税(CBAM),國際大廠包括蘋果、Google等均加入Re100宣示100%使用綠能,台灣落實用電大戶條款,但台灣企業投入綠電購售合約(CPPA)的門檻高,目前台灣綠電直購案例較少,且多集中龍頭企業,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表示,當前台灣企業對綠電需求的迫切性已浮現,希望綠電供需資訊交流平台能朝向定型與規模化,再生能源業者則呼籲三項利器助台灣達成2050淨零碳排。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近日共同辦理首場離岸風電綠電購售合約研討會,邀請多達30家半導體廠商與會,分享並提出企業對現行再生能源及綠電市場現況的問題,提出實務可行的企業綠電解決方案。 與會業者表示,台灣企業作為全球科技業重要供應鏈並以貿易為命脈,綠電已然成為重要戰略物資,能否取得穩定綠電更關乎著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企業綠電購售合約(CPPA)成為掌握綠電供應的關鍵,但簽署CPPA涉及法律、財金、風險評估與能源專業知識等諸多面向,進入門檻高,目前台灣綠電直購案例較少且多集中龍頭企業,導致一般企業即使有採購綠電的需求,卻常不得其門而入。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致遠表示,當前台灣企業對於綠電需求的迫切性已浮現,作為產業公會,本著服務企業會員的使命,希望能拋磚引玉、率先搭建起綠電供需雙方溝通的橋樑,讓健全的綠電交易契機能開始萌芽。未來希望這樣的資訊交流平台能更定型與規模化,為完備的綠電市場機制鋪路。 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指出,充沛穩定的資金挹注、以綠能科技創新為趨動引擎、加上健立完善的綠電供需機制,是協助台灣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三項利器,CIP去年參加COP 26氣候峰會時已宣示,目標於2030年將對再生能源投資規模擴展至1000億歐元(約3.2兆台幣),另針對創新綠能科技領域投注大量資源,包括PtX電能轉換與儲能、浮動式風場開發等,協助建立透明的綠電資訊及需求交流。(許麗珍/台北報導) 本文轉自:企業投入綠電CPPA門檻高 業者提三利器助2050年淨零碳排
台電表示,自2001年起積極發展陸域風力,20年來累積發電量於今(18)日突破100億度,寫下綠能發展里程碑,台電指出,未來期盼將成果從陸上延續至海上,積極推動離岸風力計畫,逐步實踐風電新願景。 台電說明,從2001年在澎湖中屯設立第一座陸域風機起,至今台電已完成168部陸域風機,總裝置容量共計297.04MW,架設地點北從新北石門,南至屏東恆春,遍布台灣西部沿海及澎湖、金門離島,其累計發電量於2015年4月達到50億度。近年來結合大數據技術強化機組維運,提升發電穩定度,以去年為例,台電陸域風力年發電量達6.72億度,佔全國陸域風力發電量約58.7%,可供給近17萬家戶一年用電,並於今(18)日達成累積發電量100億度的里程碑。 台電指出,陸域風機的架設地點分散且常處濱海環境,而早期風機沒有升降梯,維修人員常需徒手爬上60、70公尺高的鋼製塔中,再加上機艙內常有悶熱、搖晃、震動等不利狀況,讓早期風機巡檢與維修的困難度倍增。 不過,近年隨著維運技術成熟,維修工作結合遠端集中監控管理,並結合大數據技術運用,長期蒐集運轉數據以提早預知未來可能異常的設備,並安排檢修或購置更新,最大化設備正常運轉時間及最小化維護人力配置,進而提升風機可用率及發電量。 台電指出,現有陸域風機中約有四分之一運轉已達15年以上,為將風場容量與風機效能最大化,刻正規劃未來風場永續利用方案,將綜合考量場址條件與機組狀況,規劃大小風機整合運用,進行新風場模式開發,朝著永續思維與兼顧在地需求的方向,與環境共存共榮。 本文轉自:風電里程碑!台電陸域風力累計發電量達100億度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2022-02-18 10:35 再生能源憑證作為台灣最有力的「環境效益證明」,自2017年5月發出第一張憑證以來,累計至今年2月,經濟部標準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核發的憑證突破百萬張!成為台灣綠能與憑證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隨著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概念成為全球重點關注議題,再生能源憑證可協助企業證明其投入環境保護、永續價值所產生的效益,企業為了滿足其綠電及憑證的需求,可透過直轉供或自發自用等方式取得憑證,做為企業使用綠電的佐證。 1p3標準局致力於推動再生能源憑證與綠電交易機制,迄今憑證案場數達226個,核發憑證超過106萬張(約10.6億度綠電,減碳量約53.4萬公噸),總體憑證交易則突破91萬張(約9.1億度綠電)。自109年綠電轉供交易開展,標準局促成了能源業、售電業、電子業、金融業、生技業、美妝業、法律服務業及商辦大樓等跨領域產業共同合作完成綠電轉供,提升企業綠電使用的比例。 標準局掌握綠電交易市場的發展,配合企業購買再生能源的國際趨勢,推出多元的綠電交易方案,例如適合中小企業的「單一電號多用戶示範計畫」,讓商辦大樓中的承租企業取得綠電,目前台灣萊雅、元大證券公司等企業皆透過該示範計畫,順利完成綠電轉供。為持續活絡市場,標準局亦積極舉辦綠電與憑證的交易媒合會,邀請綠電需求企業與售電業一同交流,增加綠電交易媒合的成功率。 除綠電轉供交易外,自發自用憑證的交易量亦逐年上升,交易紀錄已累計達萬張以上,在企業追求環境效益需求帶動的商機下,愈來愈多地方政府機關、學校積極配合政府綠能政策,將自發自用的再生能源案場申請核發憑證;亦有售電業者與社福機構合作,號召多家企業共同響應,開創新模式,建置公益再生能源案場,將機構自發自用產生的憑證售予有需求的企業,不僅省去大量電費,憑證售出的收入還能為社福機構創造額外收益,亦有助於我國推動能源轉型,支持綠能產業發展。 企業對永續發展的重視日漸增加,使用綠電及憑證成為全球趨勢,我國的再生能源憑證制度已獲得國內外獎項及重要倡議(如CDP、RE100)的認可,可有效協助企業接軌國際。在今年3月7日至9日,憑證中心將隆重舉辦APEC論壇,邀集各國的代表與專家深度探討再生能源憑證制度,促進亞太地區永續能源發展。 本文轉自:台灣綠能里程碑!再生能源憑證核發突破百萬張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綠電發電占比 上月首次突破2成達21.75%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疫情下,去年台灣經濟仍熱絡,用電成長也大幅超出預期。根據台電統計,去年售電量高達二三五三億度、年增四.六八%,成長率創十一年來新高,其中一般用戶成長三.九五%,工業大廠所用之特高壓電力成長六.六三%;再生能源也寫下新里程碑,上月底首次在電網發電量突破兩成,達二十一.七五%的新高。 工業大廠特高壓電力成長達6.63% 經濟部二○二○年公布電力供需報告,預估到二○二七年每年用電成長率為二.五%,但台電售電統計出爐,去年售電量高達二三五三億度、年增四.六八%,大幅高出電力供需報告預期,為十一年來最高,僅次於二○一○年的七.九%。 去年用電大幅成長主因是產業回台投資,尤以半導體業二十四小時生產為主,加上五月時民眾在家防疫,當月家庭用電暴增二百多萬度。其中民生及一般商業使用的表燈用戶成長三.九五%,高出歷年平均,非營業表燈用電多數為家戶使用,成長率更高達五.○九%,高於整體用電成長。至於工業所用的高壓及特高壓電力方面,去年分別成長三.七六%及六.六三%,後者是用電成長最高類別。 用電創新高,再生能源(由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生產的電力稱為綠電)將成為挹注電力生力軍。經濟部表示,今年第一季將有三座大型太陽光電案場上線,離岸風電也將有四座大風場上線、裝置容量高達二GW。 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在今年初也寫下新里程碑,一月三十一日占比(滲透率)首次突破兩成,當天上午十一時四十六分達到二十一.七五%,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電費雖然持續凍漲,但因去年有多次電費減免,實際電費下降。去年疫情期間家戶免除夏月電價、受疫情影響廠商也減免電費,每度平均電價為二.五八八五元,較前年減少了○.三九%;其中家戶大宗的非營業表燈電力降價最多,實際年減一.六三%。 本文轉自:去年用電成長4.68% 創11年新高 – 自由財經 (ltn.com.tw)
〔記者張慧雯/台北報導〕經濟部能源局一月底正式公告今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其中太陽光電平均降幅約○.三%,且政府鼓勵小型綠能,包括小水力、地熱級距增加外,費率也較去年高。業者多認為「不滿意但仍可接受」,太陽能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表示,電網均化成本自今年開始納入建置成本,已展現政府支持綠能的誠意。 今年光電躉購費率降幅0.3% 業者不滿意但可接受 去年底經濟部能源局預告今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草案」後,因費率降幅達三%至十八%不等,引發太陽能業界怒吼,今年一月召開第三次審定會,加上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與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同業公會合力爭取,過年前最後一個工作日,能源局正式公告今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費率雖仍小幅下降,業者多認為不滿意但仍可接受。 輸電費用今年起可納入建置成本 系統業者表示,平均降幅○.三%還在可接受範圍;至於台電要求系統業者一起分擔饋線成本,包括輸電系統、饋線都要付費,連大型升壓站也規定一.五公里內的架空線不補助,業者分攤成本越來越多,而政府也聽到系統業者的抱怨,自今年開始輸電費用可反映在建置成本中,也算是展現誠意的一種;為了台灣綠能的未來,業者還是會繼續努力。 太陽能公協會也異口同聲呼籲,國內綠電未來將嚴重不足,二○二五年太陽能建置量達二○GW的目標,不僅目前看起來「危險」,且二○GW的綠電供應量恐怕也還不夠,二○五○年台灣要達到零碳排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如何部署、是否再提高太陽能發電建置量,都是政府該積極思考的課題。 本文轉自:政府挺綠能 電網均化成本納建置費 – 自由財經 (ltn.com.tw)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經濟部能源局今(28日)正式公告「111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備受關注的太陽光電有所調整,草案原改為1年為3期,正式公告版本恢復為1年2期,且因應疫情關係,部分小屋頂型光電費率與去年第4季相同,地面型、水面型光電約降0.5%,太陽光電平均降幅約0.3%;另也可見政府鼓勵小型綠能,包括小水力、地熱級距增加外,費率也較去年高。 能源局正式公告的111年度各類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僅太陽光電和草案相比變動較大,包括恢復為1年2期,按容量級距區分費率,躉購費率介於每度3.8680元至5.8952元;考量國內疫情,屋頂型費率予以緩降,另有關加強電力網、特高壓升壓站與輸電線路及併網工程等成本費用,訂定各項額外費率,反映案場併網成本及其差異性。 政府也積極鼓勵小水力發電,不及2MW的小水力去年費率為3.1683元,能源局表示,為反映近年枯水期影響發電現象,調整年售電量參數,費率不降反升為每度4.1539元;地熱被視為重要新綠能,增訂不及2MW容量級距外,固定20年、階梯式等躉購費率都比去年提高。 其餘生質能發電、廢棄物發電、一般及一般事業廢棄物、海洋能發電等均維持與草案相同。值得注意是,全新增加的海洋能給到每度7.32元,農業廢棄物也有5.1407元,鼓勵業者意味濃厚。 在其他獎勵機制方面,也和草案一樣,包含新增地熱、小水力的原民利益共享機制、台東地區納入太陽光電區域加成機制、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系統之費率適用條文外,其他如離島加成、階梯式費率、太陽光電之高效能模組加成、區域加成等110年度獎勵措施,均予延續。 本文轉自:2022年綠能躉購費率出爐!太陽光電平均降0.3% – 自由財經 (ltn.com.tw)
2022-01-26 02:37 經濟部長王美花昨(25)日表示,維持穩定供電仍是重要目標,新增燃氣機組已盤點至2027年。除了年初有大型光電場併網發電,今年還將有四座、總裝置容量2GW(10億瓦)的離岸風場上線,「今年將會是(再生能源)大豐收的一年。」 隨著台商回台投資增加、國內半導體擴產,供電穩定目標刻不容緩,王美花指出,日前歲修的大潭1號機,以及故障的大潭2號機、星元電廠,皆將維修完畢歸隊,可增添720MW(百萬瓦);今年水情穩定,抽蓄及慣常水力可支援3.8GW;下半年也新增大潭8號機,裝置容量達1.1GW。 再生能源方面,能源局表示,今年1月於雲林、嘉義及台南有三個大型光電場併網發電,總裝置容量共計約83.6MW。離岸風電則大放異彩,今年將新增大彰化、彰芳、允能及海能四座離岸風場併網。 面對未來用電成長,經濟部將採四大策略,分別為加速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確保未來供氣、氣源及機組靈活調度;加強需量反應;以及擴充儲能設備,2025年前達到1GW。 本文轉自:王美花:綠能發電量 將大成長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全國最大私有地太陽光電案場位在屏東縣嚴重地層下陷區佳冬鄉,力暘光電整合佳冬鄉超過100公頃私人土地、340名地主,集結升壓併接輸電線路方式,完成99MW(千瓩)設置容量,今天舉行掛表送電暨枋寮案場開工典禮,預估每年約可發電1.6億度電,可供應佳冬鄉約7000戶家庭使用。 縣長潘孟安今天出席典禮致詞時說,縣府今年預期達到100%民生綠電的階段目標,約1GW(百萬瓩)的併網量,截至今年1月,屏東縣的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併網量已達897MW,每年約可發14.7億度電,發電量足以供應全縣四分之三以上家庭用電,每年約可間接減少78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環保局指出,縣府在2019年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區光電計畫」,篩選東港、林邊、佳冬、枋寮四鄉鎮中不適宜農業耕種、需休耕涵養地下水土地,招商遴選業者,透過經濟誘因,包括減免行政規費、加速行政程序,吸引業者投資。 縣府做為平台,透過行政契約保障地主權益,讓地主自願出租土地,參與建置太陽光電的模式,以能源轉型活化既有土地利用做法,解決農村高齡化以及限制抽取地下水問題。歷經兩年的籌備與建置,今年完成建置5處升壓站,共142MW併網量。 力暘能源指出,屏東佳冬「天權、玉衡、開陽、瑤光99MW光電場」,集結340名地主、459筆分散土地,歷經一年半施工後,完成掛表送電,打造全台最大分散集結式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場。 佳冬鄉地主73歲的林阿伯說,他的地因地處低窪,種蓮霧、香蕉都種不好,常遇到淹水,每次種都賠錢,他將兩個8分地租給業者,還能有收入,一分地一年有4萬元租金,業者整地後地面變得平整,不像以前雜草叢生。 枋寮鄉的地主陳女說,她本來的土地種蓮霧都種不好,改種電後,物盡其用,還能有租金,簽約一次20年,20年後土地利用還要再思考。 力暘能源指出,力暘是縣府遴選太陽能專案輔導業者,深耕屏東縣四鄉嚴重地層下陷區,承租超過350多甲土地,繼天權四案陸續完成,力暘能源與中租接續打造「義暘99MW太陽能光電場」,今舉行動土,預計2023年完成併網送電。 力暘能源指出,力暘預計與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簽約合作,推動光電場「領頭暘」,讓羊隻進駐力暘能源光電案,羊隻擔任案場下除草,讓發電阻礙雜草成為羊的飼料,羊的排泄物,成為地力改造推手。 力暘能源與中租接續在屏東縣打造「義暘99MW太陽能光電場」,今舉行動土,預計2023年完成併網送電,今舉行動土典禮。記者劉星君/攝影 力暘能源整合屏縣佳冬鄉逾100公頃私人土地、340名地主,集結升壓併接輸電線路方式,完成99MW(千瓩)設置容量,預估每年約可發電1.6億度電,可供應佳冬鄉約7000戶家庭使用。圖/屏縣環保局提供 力暘能源整合屏縣佳冬鄉逾100公頃私人土地、340名地主,集結升壓併接輸電線路方式,完成99MW(千瓩)設置容量,預估每年約可發電1.6億度電,可供應佳冬鄉約7000戶家庭使用。圖/屏縣環保局提供 屏東佳冬「天權、玉衡、開陽、瑤光99MW光電場」,集結340名地主、459筆分散土地,歷經一年半施工後,縣長潘孟安(右四)等人出席,今啟動掛表送電儀式,打造全台最大分散集結式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場。記者劉星君/攝影 本文轉自:最大私有地光電案掛表送電 屏縣今年可達100%民生綠電 | 科技產業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也可以當成另類的空調嗎?德國研究團隊推出由太陽能板供電的「模組化外牆」,可以為房間供暖與降溫。 德國弗劳恩霍夫協會(Fraunhofer Society)研發的外牆主攻沒有節能設備的老舊建築,尤其是 1950~1970 年代的辦公室、行政大樓和學校等建屋,團隊指出,這項設計可以讓老舊建築達到現今的環境友善標準,速度更快、成本也更低。 根據介紹,每面外牆寬 125 公分、深 30 公分,可用於最大 24 平方公尺房間,外側還有一面太陽能板,供電足夠供電迷你熱泵,發電量可以產生 3~4 個單元熱量。 如果要有暖氣的效果,風機盤管(fan coils)會從室外抽取熱量進屋;降溫便反過來,透過從室內提取熱氣再吹到室外,同時還有分散式通風系統調節,讓房間維持「呼吸」。 若天氣不佳太陽能發電量不足,自然也可以連接到電網。團隊指出,與其翻新整棟建築,不如在幾個小時內拆除原有的外牆,改用這種太陽能外牆,而且隔壁房的人在施工期也不需要移動,隨著進一步最佳化技術,也可以再換成更好的模組化立面。 這種模組化建築外牆適用於德國 1950~1990 年代的 30% 建築物,整體來說,這些建築每年消耗大約 3,200 GWh 電力,模組化外牆可以將用電量減少到 600 GWh。 Modular building facade heats and cools rooms with solar power Modular facade with integrated systems technology supplies buildings with renewable energy (首圖來源:弗劳恩霍夫協會) 本文轉自:拆除老屋外牆改裝太陽能立面,供暖降溫滿足環保標準 | TechNews 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