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推太陽光電 國產署再推6宗標的

應再生能源發展,財政部國產署今 (16) 日宣布再推 6 宗作為太陽光電標租標的,合計面積共約 2.92 公頃,預計 6 月 4 日開標。 國產署表示,這 6 宗標的,分別位於新竹市、彰化縣田中鎮、雲林縣林內鄉、高雄市燕巢區、台南市官田區及屏東縣南州鄉,區位及基地條件俱佳,國產署中、南區分署今天辦理標租公告,相關招標資訊揭露於該署中區及南區分署網站「招標資訊」項下。 國產署表示,本次公告的彰化縣田中鎮、雲林縣林內鄉、高雄市燕巢區及屏東縣南州鄉,為首次推出標的,面積介於 0.3 公頃至 1.5 公頃間,其中高雄市燕巢區國有土地面積約 1.5 公頃,使用分區及使用地類別為特定專用區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日照充足面積大且業者得標後無需變更使用,屬優良標的。 根據國產署統計,截至今年 4 月底,提供標租 20 案、委託經營 18 案及共同改良利用 2 案,共 40 案約 612 公頃國有土地,預計發電量可達 497.9MW,其中 288MW 已併網發電。 國產署說,為了能在 114 年達成中央政府太陽光電累積裝置容量 20GW 總體目標,國產署將持續篩選適宜國有土地辦理標租公告,逐步實現我國能源轉型的政策願景。 更多資訊請洽:國產署招標資訊 本文來自:推太陽光電 國產署再推6宗標的合計近3公頃  

企業淨零 再不做訂單就淨零

市櫃一千多家公司及十九萬家中小企業都將面臨碳揭露課題,從碳盤查到淨零這條路要怎麼走?有的企業超前部署,節電、綠(儲)能、資源循環利用,是這些企業拚淨零的集體共識。 「企業不做淨零,訂單就會被『淨零』。」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表示,邁向淨零碳排已是全球趨勢,絕不是只達成政府設定的目標,而是企業馬上面臨生存問題,去年就有很多宣示達成RE100(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國際客戶,要求台達電要全用綠電生產,否則就拿不到新訂單,「現在推動淨零,是投資自己和未來」。 舊樓變綠 三年回本 台達電改善生產設備的用電效率、以天然氣取代柴油,在二○二○年之前的十年累積節電二點七億度。去年起逐年提高使用綠電,要加速全球據點達成RE100。台達電已擬出三大策略,包含節能、用光電創造綠能以及買綠電或取得綠電憑證。 「我們為舊廠辦做節能改造,搖身一變成為綠建築。」台達電每年都導入一、二百個節能專案,好比在製程上,以往測試電源供應器的穩定性,要長時間通電,後來就設法把這些測試電力全回收再使用。在辦公大樓節能也下功夫,台達電一九九九年落成的台北總部大樓已改造成綠建築,利用變頻設備、感測器等自動化技術改善。 台達電花了三年共一千萬元,讓這棟老大樓從年耗電三百萬度減為一百八十萬度,年省三百多萬元電費,三年就回本,也成了接近零碳排的綠建築,現在海內外據點都比照辦理。 節電做起 AI管理 面板龍頭友達是用電大戶,已承諾RE100,淨零路徑也從節電做起。友達碳盤查後,二○○七年起數位轉型,用數據分析、AI技術管理用電,抓出耗電量高的機台改善,也研發獨到的循環用水技術,加上現在的能源管理事業,整合起來為友達創造新的事業版圖與商機,從自己淨零到能為國際企業淨零。友達表示,廿年前還沒有客戶要求減碳,現在淨零時代,反而增加友達的國際競爭力。 「淨零這條路一定要走,資源全循環利用是成功的鑰匙。」永豐餘投控永續長暨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表示,上市公司對碳盤查相當清楚,關鍵在於盤查完後要如何減碳?永豐餘認為在淨零這條路上,全循環、零廢棄應該是解答。 「醣經濟」 淨零解方 黃鯤雄說,永豐餘在工業用紙就用九成七的回收紙再製瓦楞紙箱等包裝材,「一張紙回收六次,碳足跡就歸零」;另在生產過程回收熱能再利用,也把無法再利用的有機物轉換成再生能源。 他表示,永豐餘的新屋廠有全台最大的沼氣發電系統,紙廠也幫桃園市政府燒廢棄物,讓廢棄物取代煤與天然氣發電。永豐餘七成用電是自行發電,未來目標是百分百。 永豐餘創辦人何壽川提出「醣經濟」作為淨零解方,他說,植物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成醣,衍生各種有機化合物,是地球最豐沛又可循環的資源;像造紙原料是木頭纖維,改變樹木醣纖維特質,讓纖維變成不親水、防油、阻燃等特性的低碳友善材料,就能取代石化塑料,減碳效益很大。 製程要變 人也要變 石化龍頭台塑集團在淨零時代首當其衝,總管理處總經理林善志說,台塑宣示二○五○年達到碳中和,二○三○年將減碳百分之卅五,關鍵路徑之一是製程節能,已提出六千個改善製程的節能方案。台塑也申請蓋六輕天然氣接收站、發電廠,取代現有的燃煤電廠,二○三○年減碳目標就能達標三分之一,再透過發展水力等再生能源全達標。 台塑日前補助集團四點五萬名員工買電動機車,年減碳九三六二噸。林善志說,這只是拋磚引玉,政府應該鼓勵並強制民眾改騎電動機車,也能改善空汙。   本文來自:企業淨零 再不做訂單就淨零

綠電難買真相 台電保證收購太誘人

對2050淨零碳排的趨勢,全球企業都像加入限時賽,趕不上法規或供應鏈要求就淘汰。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連第一步「碳盤查」都沒做,要如何迎戰這場生存遊戲? 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經濟日報共同製作「減碳限時賽」專題報導,剖析產業現況及實戰指引,陪伴產業走過轉型陣痛期。 綠電都被台積電買光了?「綠電憑證交易」上路至今,台積電買下總量99%的憑證,一度成眾矢之的。事實上,台積電可能背了「綠鍋」,台電才是綠電的最大買家。去年台灣生產的綠電超過九成由台電保證收購,只有6.5%流通到憑證交易市場。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副局長謝翰璋說,政府正引導綠電進入市場,也開始輔導售電業,「未來中小企業買綠電,就像去便利商店一樣簡單。」 根據台電與標檢局資料,去(2021)年全台生產的綠能僅約6.5%進入憑證交易市場,而98%的憑證又由台積電買下。 這些數據解釋了「買不到綠電 」的背後原因:絕大多數綠電根本沒有進入市場。 美妝品牌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表示,歐萊德很早就加入RE100,承諾2025年100%使用綠電,用電是多數公司的主要排碳源,因此,公司目前已盡可能自建電廠,今年預計可達一半目標,「其餘部分仍須買綠電才能滿足」。 企業抱怨買不到綠電,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強調:「我們估算過,現在綠電是供給大於需求。」他表示,買不到綠電不是綠電不夠,而是市場結構問題;對發電業者與銀行融資端而言,台電很穩固,20年保證收購,而且買家是政府。 台電躉購制度是效法德國,在綠能發展初期為了鼓勵開發,由政府保證收購。「以前是政府當奶媽,銀行才勉為其難接受這機制;現在出現新機制叫『綠電市場』,但對銀行來講,放款風險很大。」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說。 林子倫指出,這點在201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時已解套,發電業者目前可在「躉購」及「直轉供(給客戶)」間自由轉換;換句話說,若客戶後來不買了,還是可以回頭賣給台電,而且仍然適用當年和台電簽約收購時的價格。 即使法規已解套,謝翰璋說:「最難解決還是金融機構,當發電商要拿到市場賣,金融業者就開始猶豫。」標檢局近期持續拜訪金融機構,盼能找到解方。 未來若綠電成功引入市場,中小企業面臨的下個問題是「該找誰買」? 林子倫指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綠電需求量不同,大企業可直接找上發電業者;中小企業需求小,需透過「中盤商」,也就是售電業。 2017年《電業法》修正後,台灣開放民間售電業,至今已有21家。售電業向發電商買電後、再賣電給用戶,不僅幫中小企業找綠電,還能處理繁瑣的行政程序。例如歐萊德成功買到綠電,就是透過售電商「陽光伏特家」。 要讓中小企業買得到綠電,售電業是重要角色。 近期標檢局找售電商一對一交流,了解其發展困境,也提供公版購售電合約,協助售電業發展成熟機制。謝翰璋說,「未來希望綠電變成標準化商品,例如50瓩一份」,讓中小企業買綠電,就像去便利商店購物一樣簡單。 政府目前以「倡議永續金融」、「扶植售電業」兩手段,期望將綠電引入市場。許博涵建議台電也可調整自身角色,甚至親自當售電商。 事實上,台電在2020年就取得綠能售電業執照,不過林子倫說,台電目前只是「備援投手」,若未來市場需求遠大於供給時,才會考慮。 今年初,葛望平曾公開主張「綠電正義」,呼籲政府讓中小企業也有購買綠電的公平機會。 攤開台灣綠電產銷圖來看,多位專家都指出,想讓中小企業買到綠電,不只是量的問題,綠電市場機制更為關鍵。政府該做的不只是增加綠電,更需加速綠電市場成熟,讓發電商逐步走出台電「奶媽制度」的保護。  本文來自:綠電難買的真相:台電保證收購太誘人,包下9成綠電

總統:臺灣正積極部署2050淨零排放

統出席「永續。地球解方—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開幕典禮 蔡英文總統今(22)日上午出席「永續。地球解方—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開幕典禮時表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透過減少碳排放,來降低氣候變遷的速度,進而縮小災害,讓人類及萬物都有永續生活的環境,同時也會改寫經濟的邏輯;臺灣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是「世界地球日」,這一天我們聚集在一起,為的就是要思考促進永續發展的方式。我們必須承認此時此刻,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正遭遇嚴峻的挑戰。以臺灣為例,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兩、三年前大家還在擔心暴雨後的淹水;但從去年到現在,卻遇到了百年大旱。 總統說,雖然有前瞻基礎建設的超前部署,增加了調度跟開發新水源的能量,但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依然是很大。大家都不希望這樣的極端氣候在未來變成一種「新常態」,因此我們有責任要為氣候議題做出更多的努力。 總統指出,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為因應氣候變遷,國際上一股新的趨勢正在形成。首先是歐盟,前年底歐盟提出了「歐洲綠色政綱」,宣布要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也就是淨零排放,此外,歐盟也預計要開始課徵碳關稅;接著是印太地區,去年日本、韓國及中國,都提出了淨零排放的目標時間。然後是臺灣的重要夥伴—美國,在今天,拜登總統即將召開氣候高峰會,美國將在全球減碳議題上,扮演關鍵角色。 總統接著指出,世界正在快速地改變,截至今天為止,已經有超過120個國家,提出了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也有不少跨國品牌商,比如蘋果、Google及微軟,做出了淨零排放的承諾。 總統強調,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透過減少碳排放,來降低氣候變遷的速度,進而縮小災害,讓人類跟萬物都有永續生活的環境;同時,減碳也會改寫經濟的邏輯,誰能率先發展出新技術、建立新模式,誰就能在新的全球局勢中,把握住關鍵地位。 總統表示,臺灣不會落後於國際趨勢,在她的第一個任期中,政府透過「5加2產業創新計畫」,已經全面發展綠能跟循環經濟;今年元旦她進一步提出,要找出最符合臺灣未來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把減碳挑戰轉換成產業和就業的新機會。 總統接著說,當世界上多數的國家在談論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臺灣也正積極部署當中。在行政院統籌下,政府已經開始評估及規劃臺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總統提到,有些人覺得這是挑戰,但她認為很多產業界的朋友,已經把淨零轉型的趨勢當作是機會。市場的供需兩端,都要改變思考邏輯,把握住新的商機,強化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像是台積電加入「RE100」倡議,推動全面使用綠能;也有許多企業加入「台灣循環經濟大聯盟」(TCE100),嘗試從線性經濟走向循環經濟,都是很好的例子。 總統說,她也很高興看到國內的媒體、企業及民間社團,發起了這次「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更和美國在台協會合作,擴大關於創新經驗的國際交流。就像今天的策展人—楊振甫執行長所說「永續無法單打獨鬥」,最新一期的《時代雜誌》封面也寫著「Climate Is Everything」,扭轉全球暖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課題,臺灣不能夠置身事外,更要找到機會,在這波趨勢中,和其他國家攜手合作,創造多贏。 最後,總統感謝發起單位的用心,以及有這麼多關心氣候變遷的朋友來到現場,並預祝三天的活動圓滿順利,期待大家透過集體的智慧,一起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包括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暨執行長楊振甫、聯合缐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孫志華、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吳道昌、家福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及溝通總監蘇小真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本文來自:世界地球日 總統:臺灣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

原鄉防災最強後盾十一處微電網建置完成

東縣府率全國之先提出原鄉防災型微電網區塊鏈構想,全縣篩選出十一處相對脆弱及易成孤島的部落,並全數建置完成,在災害來臨前成為部落居民防災的最強後盾。 11日台電公司於屏東縣獅子鄉南世村舉辦的防災型微電網啟用典禮,到場參加的縣長潘孟安表示,全縣有九個原住民鄉,部分原民部落因地處偏遠致交通不便,倘逢天災來臨時,易因遭遇道路坍塌、通訊失聯或電力中斷等情況而成為孤島,讓災區搶救的工作更加艱辛。 因此,防災型微電網選擇建置在災害發生時眾多居民會聚集的避難收容所,設備包含五KW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至少二十KWh儲能電池、備援柴油發電機及能源管理系統,當部落因突發狀況停電時,避難收容所就能透過太陽能板和儲能電池自主供電,維持居民災時的對外通訊、夜間照明及供應基本的醫療器具。 全縣十一處原鄉防災型微電網,其中,四處為縣府獨立完成,另有霧台、牡丹、獅子、泰武、春日、來義鄉等七處為縣府與台電共同協力建置。預估每套設備每年約可發出八千度電,約減少近三公噸碳排放量,且微電網設計具備分散式電網的特性,不受全國單一電網的相互影響與牽制,讓城鎮在面臨災害上的調適韌性中發揮強大功能,符合本縣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7潔淨能源與SDG13氣候行動的項目。 本文來自:原鄉防災最強後盾十一處微電網建置完成

定置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設置補助要點

本(111)年4月1日起至4月30日止,受理申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設置補助。每案補助裝置容量為1~500 kW,每kW最高補助新臺幣7萬元,包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新品、周邊設備及3,000小時運轉燃料費等安裝設置費用,最高補助金額以總設置費用之50%為限。 能源局表示,目前國內燃料電池供應鏈已具相當量能,本補助措施設置燃料電池發電系統於進行連續72小時試運轉、通過第三方機構現場查驗後,續進行發電系統連續3,000小時或累積達3,500小時以上之長時間運轉,以驗證發電系統之耐久性、可靠度及發電性能,協助朝商業化應用發展,並提供分散式電力來源。 本補助對象為依我國法令設立登記或立案之法人、公私立醫療機構及學校,採書面申請,歡迎符合申請資格者,於4月30日前,檢具計畫申請書及相關證明等文件,親送或以掛號郵件向能源局提出申請。詳細申請資訊請見能源局網站,歡迎民眾點閱下載(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8777)。 本文來自:經濟部定置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設置補助要點

再生能源容量達11.7GW 連六年雙位數成長

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顯示,2022年1月底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11.7GW,年增21.8%。 主計總處指出,依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2016年底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尚不及5GW,但在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政策下,2017年起均呈雙位數成長,2021年底已達11.6GW,今年1月底為11.7GW,較去年同月底續增21.8%,主因太陽光電增加 2GW(或增33.7%)所致。也使得再生能源占總發電裝置容量比重亦從2016年底的9.5%升至2022年1月底的19.7%。 主計總處指出,在各種再生能源類別中,以太陽光電總裝置容量占大宗,今年1月底為7.8GW,因成長幅度高於整體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以致其占比提高至66.9%,較去年同月底增5.9個百分點。 慣常水力2.1GW居次,占整體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17.9%,但較去年同月底減3.9個百分點。風力(包括陸域與離岸)1.1GW,占 9.1%,減0.7個百分點。 就發電主體別觀察,主計總處指出,今年1月底太陽光電近九成屬自用發電設備,主因政策獎勵全民參與設置所致。慣常水力則有九成八來自台電。風力以民營電廠為主,占61.2%,台電則占38.2%。併計後,自用發電設備總裝置容量占整體再生能源比率為64.2%,遠高於台電的23.4%及民營電廠的12.4%。 本文來自:1月底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11.7GW 連六年呈雙位數成長

淨零轉型聚焦五大淨零新科技

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30日公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指出,2030年以前的淨零轉型要透過低碳技術的充分應用,強化能源部門去碳工作,2030年以後就需要更多的淨零新科技與新能源技術跟上。他說,淨零轉型已成立氫能推動小組,並與日本、澳洲等國際合作,加速新科技的落地應用。 壹、 淨零科技布局:回應淨零轉型的挑戰 台灣推動淨零轉型的過程,在先天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下(如: 能源自給率低、可用土地面積有限等),面對淨零議題推動策略應有在地思維。因此,淨零科技研發布局,將聚焦在如何克服臺灣面對淨零轉型的具體挑戰,相關布局有三個重點: 首先,要達到淨零世代以及高占比再生能源的情境趨勢,發展綠能科技相當重要,除各領域新能源的發展外,建構一個穩定的電力供應系統也刻不容緩。政府需有效連結再生能源與其他不同領域之能源,還要消弭影響穩定之各種風險因子。要達到這個目標,儲能與電網系統整合的科技發展,為建構台灣永續能源領域的重中之重。 第二,產業轉型所需低碳技術,強化能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亦為推動重點,而布局具長期減碳潛力之負碳技術及自然碳匯,則為淨零目標的最後一哩路。 最後,整體社會面對淨零轉型的衝擊影響與長期調適,需要相關社會科學研究論證,作為相關配套政策與社會溝通基礎。 為達成 2050 淨零排放之目標,政府規劃發展五大淨零科技領域,包括永續能源、低碳、循環、負碳、社會科學等,其推動重點摘述如下: 淨零科技布局。圖片來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報告書 一、永續能源領域 (一) 儲能技術用電需求的尖離峰差異,有賴儲能技術加以調節,將需求離峰時間多餘電力儲存,以供尖峰時間使用,強化電力調度彈性;或將再生能源所轉換電力先儲存起來,降低再生能源發電之間歇性對於電力系統的影響,協助提升電力供應穩定度;此外,儲能系統具快速充放電能力,協助電網快速反應電力系統短暫的頻率變動,以強化供電穩定性與可靠度。 因應使用型態,儲能設備可區分為定置型及移動型兩大類。定置型儲能主要應用於一般商業及工廠,如大型發電廠及企業用備援電力;短期需克服空間配置及饋線需求,長期以培養併網級儲能系統產業為主。至於移動型儲能,為帶動我國電動車產業發展之關鍵,需開發高能量、快充放電動車電芯,同時兼顧安全性及降低生產成本,如鋰固態等。 儲能技術之研發重點,以提升效率、增加安全、降低成本、資源循環為主。盤點儲能產業鏈相關技術缺口如下,亦為技術布局之推動方向: 材料科技突破,如電池之電芯材料及新技術研發,研發方向如高能量密度電池,以提升能量密度、充放速度、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 零組件效能提升,如電源轉換系統(PCS)開發,研發方向為大功率(MW 級以上)、優化轉換效率、高壓併網測試技術等。 系統整合能力強化,提升設備安全性及能源管理系統調控能力,如:再生能源平滑化、即時調頻備轉等功能。 資源循環,儲能設備含稀土、貴金屬等稀缺元素,考量地緣政治風險,應針對戰略物資建立回收技術,留於國內循環使用。 (二) 電網系統整合為提升整體供電品質、電力系統靈活性及安全性,分散式電網為電業發展推動重點,可降低集中式能源設施帶來的風險,避免個別發電端異常狀況影響整體電力供應。另規劃智慧電網及電網系統整合技術,藉由數位化電力系統具備多向數據和電力流動的特點,可結合機器學習技術大幅提升電力供需預測準確性,達到整合高占比再生能源之目標,並強化綠能及儲能系統之彈性輔助能力技術研發,提高綠能併網的供電效率,降低大量再生能源併網造成的系統負載落差。 目前電網系統整合之技術研發方向的重點包括: 增加再生能源穩定度相關技術,如:智慧預測(AI、大數據等)、智慧調度(搭配儲能、快速起停火力機組等)。 加快停復電速度相關技術,如:饋線自動化、圖像化資訊、 AI 及大數據分析等。快速故障定位與復電,縮短停電時間。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關技術,如:智慧電表系統、智慧能源管理,並透過數據分析技術,協助用戶進行節約用電。 (三) 氫能 氫氣於能源領域的應用比重仍偏低,但未來成長空間看好,並著重於氫能的安全性及生產技術的發展。氫能技術多元,對於發電、工業生產及運輸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考量目前氫能成本尚高,為降低使用成本達到規模經濟,需推動氫能之來源、輸儲管線及儲槽及相關基礎建設;另考量氫能使用區域多為人口密度高之都會地區,提升使用安全性及加強社會溝通,亦為技術及相關法規配套重點。 我國目前氫能技術處於研發與示範階段,綜合氫能特性,規劃開發低成本、高性能產氫技術與儲氫材料,進一步發展高效能、長周期、可量產及穩定之產氫與儲氫技術為策略目標,投入符合國內發展需求之應用技術。如:氫生產與氫/氨發電關鍵技術、氫能應用技術等。 (四) 其他能源新技術:台灣可用土地面積有限,為再生能源推動的挑戰之一,為協助再生能源擴大量能,以技術提高其轉換效率為研發方向。例如目前太陽光電轉換效率約 20%,科技研發將以提升現有太陽光電轉換效率為重點;離岸風電技術目前以固定式風機為主,科技研發將投入適合台灣海域環境條件之浮動式離岸風機相關技術;地熱部分目前主要應用傳統地熱發電技術,後續研發將著重於開發深層先進地熱技術等。 二、低碳領域 製造部門為目前台灣碳排放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將針對高碳排產業(如:鋼鐵、水泥、電子)等製程,進行減碳技術規劃;另我國建築物因大量應用水泥,亦為主要排放源之一,研發減碳材料及工法為減碳的重點;另為解決都市空氣污染同時降低交通工具碳排放,應推動綠運輸技術。 (一) 低碳製程:含氟氣體替代、多元進料產製化學原料、蒸汽裂解裝置電氣化、去碳燃氣等技術研發與落地應用。 (二) 綠建築:發展適合我國氣候特性與能源使用之建築減碳工法;投入零碳水泥材料、再生建材開發,降低建築碳排。 (三) 綠運輸:導入智慧化公共運輸交通系統與創新交通服務,營造友善公共運輸交通環境,降低運輸碳排;中長期研發投入智慧電動車輛相關技術研發,加速國內電動車產業發展。 三、循環領域 循環領域技術能協助能源有效利用、資源有效被再利用,是達到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概念。 (一) 二氧化碳再利用:聚焦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研發及落地應用,如二氧化碳電化學轉換製程。 (二) 材料循環再利用:例如電池分離回收再利用、廢塑膠/橡膠循環再利用技術、電子製程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示範技術。 (三) 生質循環:透過生物技術,將廢棄生質物轉換成燃料或化學品。 四、負碳領域 負碳的概念是讓二氧化碳的移除量比排放量多,在技術面以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及碳匯二大面向為主。參考國際技術趨勢,規劃研發方向重點如下: (一) 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二氧化碳捕捉後,後續須加以處理才有負碳效果;後續處理方式包括二氧化碳再利用納入循環概念,或將二氧化碳進行封存。盤點國內技術發展,目前碳捕捉技術已有部分基礎,例如化學吸收、鈣迴路等,規劃進行驗證及先期導入;對於具長期減碳潛力或有突破發展可能的碳捕捉技術,例如固體吸附、薄膜分離等低能耗碳捕獲之技術,亦投入開發。另對於地質封存、海洋封存、鹽地封存等固碳封存技術亦須加強研發及驗證。建議選定沙盒封存示範場址及監測機制,以建立科學證據作為社會溝通基礎。 (二) 自然碳匯:匯指物質歸結之所,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與生物體中,稱之為自然碳匯。過去台灣在此領域多著重於森林碳匯,除了持續擴大森林之外,經技術盤點,包括土壤碳匯、海洋碳匯、生質碳匯等,皆為長期發展減碳潛力之 技術領域。 五、社會科學領域 為使淨零轉型順利推動,各面向轉型過程所造成社會影響與必要的配套與調適方案,宜有所研究因應,以利提供決策參考並作為社會溝通基礎。目前研究方向規劃如下,未來視淨零轉型過程需求,適予調整相關社會科學議題: (一) 國家淨零政策效益評估:淨零為長期投入工作,相關政策需要因應社會發展及技術 進程,定期進行滾動式整體的檢討;在檢討過程需要基本數據及系統模擬提供決策參考。 (二) 淨零轉型社會影響及調適可行性策略評估:如高碳排產業轉型、新產業興起、就業市場因應或協助弱勢勞工等議題研究等,依本地社會情境及行為經濟,尋求最適推力策略。 (三) 因應台灣在地環境條件的淨零規劃議題如綠能基礎設施設置之社經生態檢核可行模式、空間規劃基礎研究等。 貳、行動方案 – 國家級淨零科技方案 淨零科技布局的五大淨零科技領域,短期以成熟技術擴大建置,中期以示範技術加速科技研發,長期以發展前瞻科技,提供各面向轉型所需技術,進而達成 2050 淨零排放之目標。 未來規劃推動國家級淨零科技方案,將著重於目標導向,選題方向將依據前揭轉型過程所需減碳潛力技術開發,採跨部會合作並適予納入產業及民間意見,連接上、中、下游的技術發展與產業應用。此外,也必須借鏡他國技術與經驗,促成國際合作案,加速國內轉型。 本文來自:【台灣淨零排放路徑】氫能、碳捕捉、自然碳匯 淨零轉型聚焦五大淨零新科技

屏東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正式啟用運轉!

能想像嗎?緊鄰殺蛇溪的屏東工業區50年來竟然沒有「污水處理廠」! 扭轉殺蛇溪的命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央地方合力拚建設,屏東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正式啟用運轉,這就是屏東精神! 經濟部管轄的屏東工業區,開發超過50年,卻沒有建置污水處理廠,過去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殺蛇溪,加上生活污水、事業廢水及畜牧廢水的影響,造成嚴重污染,殺蛇溪也曾被諷為黑龍江… 上任後積極改善殺蛇溪水環境,縣府在2016年開始規劃縣民公園以及殺蛇溪心樂章時更發現問題,這麼好的溪流,絕對必須整治,2017年向中央爭取建設,與工業局一起建置污水處理廠,讓工業區內153家廠商的廢污水都能集中處理,管線超過5公里、匯集面積超過2,600平方公尺,每天可以處理1,200噸廢污水,大幅降低殺蛇溪的負荷。 縣府更同步積極在殺蛇溪中上游興建污水下水道及截流井等各項設施,將生活汙水引流到六塊厝污水處理廠處理,上游也會再建每日淨水量達1萬噸的水質淨化池,從上中下游全面扭轉殺蛇溪命運,搭配享譽國際的縣民公園驚豔大改造,讓曾經隱沒的城市角落,蛻變成為光榮的新亮點。 另一條屏東生命之河萬年溪,縣府這幾年在萬年溪上游打造6座濕地淨化水質,更在下游改造復興公園、萬年公園,讓大家有更親水的城市新面貌,讓兩條貫穿屏東市的生命之河,都能有美麗的新生命,繼續陪伴屏東下一個的百年發展。 扭轉殺蛇溪的命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央地方合力拚建設,屏東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正式啟用運轉,這就是屏東精神! 本文來自:扭轉殺蛇溪命運!

綠色投資最佳典範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

際氣候發展智庫(ICDC)於23日在桃園市舉辦「2022永續城市論壇」,在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秘書長、世界智慧永續城市組織(WeGO)秘書長與多國駐台等國際組織代表的見證下,屏東縣政府今年以「被城市遺忘的土地,種植綠電開創未來-高樹光電示範區(Photovoltaic planting for a Green Future on Vacant Land – Gaoshu PV Demonstration Project)為投件主題,在政府單位眾多方案競爭激烈中,屏東縣獲得分數最高的殊榮,為本縣創造綠能友善投資環境的努力再獲得肯定。 在政府單位眾多方案競爭激烈中,屏東縣獲得分數最高的殊榮,為本縣創造綠能友善投資環境的努力再獲得肯定。 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乃結合縣府、國產署與光電業者三方協力,推動全臺首座盜採砂石回填地轉型設置光電。 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乃結合縣府、國產署與光電業者三方協力,推動全臺首座盜採砂石回填地轉型設置光電,該示範區內在20多年前有多筆國有地遭盜採砂石形成大面積坑洞,後來本府與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合作,以經濟部水利署疏濬後的土石方回填,歷時5年完成,但因土地貧瘠且缺少水利設施無法作為農用而荒廢。 直到106年本府與國產署簽訂土地進行改良利用契約,利用屏東縣優良的日照優勢發展太陽光電,將這塊曾被傷害的土地,漸漸蛻變成潔淨、低碳的光電示範區;再由台電公司負責興建跨越荖濃溪鐵塔6座及位於里港鄉高樹開閉所,業者自建特高壓升壓站及案場聯絡鐵塔,以長達2.5公里距離拉線至跨鄉鎮(里港鄉)輸電線路的方式併網,示範區才能得以繼續進行,亦於去(110)年12月完工併網發電,設置量為41MW,每年約可產生5,075萬度電,可供應高樹鄉全鄉約9,100戶的家庭用電。 以「太陽光電專案專區」與「土地複合式利用」兩大原則,優先利用相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設置太陽光電,集中開發區域,避免因設置太陽光電造成土地破碎化,以及有效提升劣地使用效率 屏東縣環保局表示,屏東縣綠能推動策略,朝以「太陽光電專案專區」與「土地複合式利用」兩大原則,優先利用相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設置太陽光電,集中開發區域,避免因設置太陽光電造成土地破碎化,以及有效提升劣地使用效率;目前高樹地區尚有160MW可併網潛力,藉以透過公開遴選方式,擇選出相對具有開發建置能力的廠商,並且秉持「劣地活化」原則,本府、廠商與地主共同完成建置高樹地區太陽光電發電業整體規劃發展計畫。 去(110)年12月完工併網發電,設置量為41MW,每年約可產生5,075萬度電,可供應高樹鄉全鄉約9,100戶的家庭用電。 本文來自: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 榮獲綠色投資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