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儲能關鍵2因素透露進場好時機

摘要 1. 台電公布 5645 億元的「10 年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想吃到這塊大餅?儲能設備恰好可作為切入點。2. 投資儲能成本高不高?作者分析,到2025年,成本下修至少 25%,外加政府政策支持,用電大戶可省電費,還可加入輔助電網服務賺服務費。 不讓太陽能及風電專美於前,「儲能」在近兩、三年急起直追,攻佔各大搜尋引擎關鍵字排行榜,甚至入法作為用電大戶條款履行的四擇一選項,究竟其重要性何在? 近日,台電公布總預算達 5645 億元的「10 年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規劃由分散、強固及強化防衛等三大工程進行,其中,以分散電網耗資最高,其關鍵要素正是以地區儲能設備做搭配,打造多條路網,使中南部之再生能源在地化利用。 如同先前我們談過「新能源管理」及「虛擬電廠」,這些都是能源轉型路上不可或缺的要件,然而,若要進一步實現淨零碳排,甚至達成 RE100 全綠電使用之終極目標,儲能系統 ESS (Energy Storage System) 在其中絕對扮演關鍵角色。 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大致可分為發電端、電網端(輸/配電)、用戶端等三大應用類別。其中在現今儲能議題中最常被討論的,莫過於發電端之應用如:電能移轉、能源管理、簡化發電計畫及減少備轉容量需求等;而最為企業所關注的電費成本節省,或最大化能源使用效率等議題,則是儲能在用戶端的應用,如:不間斷電源(UPS)、需量管理或結合自用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搭配時間電價之策略,降低電費支出等。 由此可見,儲能技術所衍生的應用組合相當多元,又企業為何要搭上這個當今最具發展力的能源成長股?以下兩個關鍵原因剖析。 關鍵一:儲能投資門檻下修 預估 2025 年成本下修至少 25% 作為一個電力暫存裝置,你可以想像儲能是一個放大版的電池,又隨當今綠能占比逐漸提高的情況下,直觀而言,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儲能設備能彌補再生能源的波動及間歇性,而其靈活性,也在碳中和下的新型電力系統中扮演要角。 儲能依其介質可分為許多類型,目前以機械儲能及化學儲能的應用最為廣泛,其中化學儲能自 2018 年以來全球安裝呈倍數增長,2020 年全球新增的儲能安裝機組中,化學儲能甚至超過 80%。隨鋰電技術發展純熟,除電池循環壽命逐漸延長外,原物料價格下降等因素皆快速推進儲能商業化發展。 關鍵二:政府支持與補助,助儲能佈建一臂之力 台灣因整體電價較便宜,以儲能所做時間電價差上的調度有限,然今年但對於部分用電大戶產業而言,導入儲能系統所省下的電費仍是可觀。如今台電也效仿全球各國能源轉型模範生,建立電力交易平台,打造電力共享經濟,鼓勵民間儲能資源投入輔助電網,同時獲得額外收益。地方政府也響應國家能源轉型目標,紛紛提撥預算補助,以鼓勵並促進轄區內業者投入設置儲能系統,此舉無疑大幅緩解了儲能設備初期高成本的致命傷。 然政府大力支持儲能設置,台灣也並非先例,在全球極端氣候及戰爭政治力影響下,能源價格持續飆升,全球多國政府,也早已將儲能納入永續能源物聯網一環,紛紛展開雙臂迎接能源廠商佈建儲能設備,如 Tesla SolarCity 自 2021 年至今,已於日本沖繩宮古島家庭中裝設 300 多個 Powerwall 蓄電池, Powerwall 作為家用儲能設備,在颱風天斷電時,啟動暫存的電力以執行調度,開創日本首個具商業用途的虛擬電廠,是目前國際間具指標性的永續能源生態系示範案之一,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也劃撥將近 9830 萬美元給安裝鋰電池儲能系統的家庭和商戶,補貼高達 66%,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提高民間對儲能的接受度,並以全國普及設置為發展目標。 借鑑國外儲能案例,多元應用潛能無限 而隨著儲能技術發展日趨成熟,近來各國也出現各式充滿新意的破格應用案例: 案例一:新加坡蓄冷儲能系統 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 EMA,和新加波集團規劃於新加坡 George Street 變電站試行蓄冷儲能系統 (ESS),這是史以​上第一個在區域供冷網系統外設置獨立蓄冷儲能系統的案例。未來於電力需求尖峰時,該系統將為新加波集團運營的濱海灣區域供冷網絡增加多達 1,500 冷噸 (RTH) 的冰蓄冷能,等於減少高達 2MW 電力的負荷,相當於新加坡170 間四房式組屋,一天的用電量。透過此蓄冷儲能系統,將解決太陽能間歇性問題,平衡電力供需。 冷儲能系統示意圖 (來源:Pexels)   案例二:微軟氫燃料電池備用電源 微軟近期對外公開了一套 3MW 的氫燃料電池系統,該系統由 Plug Power 打造,放置於紐約的 Plug 總部停車場,該系統的體積大約是兩個 40 英尺的集裝箱大,未來將用於微軟數據中心所需之備用電源,替代以往的大型柴油發電機組。Plug 計劃創建一個商業化版本的大功率固定式燃料電池系統,該系統將比停車場試驗台更小巧精美。「從一個機架到一個房間,最後到一個數據中心。」如今微軟也加入投資儲能行列,朝 RE100 里程碑邁進。 微軟於 Plug 總部設置的 3MW 氫燃料儲能系統空拍照。 (來源:微軟官方網站)   綠能發展進行式,儲能成最佳拍檔 目前台灣的儲能設備仍以化學性儲能為主,追隨國際能源轉型趨勢的同時,儲能設備儼已成為最佳助攻手,期待未來台灣有更多元的儲能系統加入調度行列,依照其電池特性,分別提供不同時間段的電力支援,如此不但有望解決目前最棘手的第二尖峰用電(18:00-20:00)問題,同時亦助力企業 ESG 發展於能源策略佈局之多樣性。 未來儲能若要實現大規模應用並落實民間普及,仍需在安全、成本及性能等各方面追求均衡,因此建立更全盤的儲能設備標準,將有助推動能源及永續相關行業,健全有序地發展。綜合上述觀點及實證應用案例,現在正是企業投資儲能進場的好時機,最後,引用能源政策思想家 Amory

經濟部整合併網型儲能相關規範 強調安全發展

濟部16日宣布,整合現有併網型儲能設置相關規範,包含安全規範及土地使用規範,使有意願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儲能設置者有所依循,包括須 符合經濟部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 取得標準局戶外儲能系統專案自願性驗證證書(VPC) 內政部儲能系統消防安全管理指引 現行土地相關規定 經濟部表示,由於再生能源易受天氣影響造成間歇性發電,並造成穩定供電及維持電力品質的挑戰,因此,台電設置電力交易平台推動輔助服務交易,並開放民間企業投資建置儲能系統提供輔助服務。同時,為提升儲能系統安全,經濟部已參考國際電工法規標桿(NESC)於「用戶用電裝置規則」訂定儲能系統專節(第七節) 第 396-63 條規定,以利設置儲能系統、設計施工及供電檢驗有所遵循。   經濟部同時考量到,國際近年來發生多起鋰電池儲能系統火災事件,為協助業者預防事故,參考國際組織(IEC、UL、NFPA及IFC),與內政部合作針對鋰電池儲能系統所需具備的安全標準及消防安全方面,提出兩大規範:安全標準方面,儲能業者應依據國家/國際標準(CNS)及專案驗證技術規範,提交測試驗證報告或驗證證書作為審查依據。包含建置前,進行重要組件的設計審查,以及建置完成後,需透過第三方機構進行現場安全測試,以取得VPC;消防安全方面,須依照內政部提升儲能系統消防安全管理指引,符合指引內的各項消防規定、維持安全距離等,並提供消防設備師的簽證文件。 經濟部指出,由於現行土管規定還沒有有儲能設施的容許規定,可供業者申請,因此經過與內政部和地方協調,透過相關法規的函釋,引導併網型儲能於符合用地主管機關規範下設置,包含:工業區內工廠內;編定工業區(產業用地(一))、科技產業園區及都市計畫工業區(特種、甲種、乙種);工業區外的非都市丁種建築合法登記工廠內等區域設置,至於其他特定專用區或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則需洽劃設或編定機關,於確認不違背計畫目的與用途下設置。

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 正式成立

球暖化的問題嚴重,各國輪番對氣候宣戰,高倡新的減碳目標。有鑒於台灣海洋能發展不易,由關心海洋能發展的產業界、學術界、環保團體等33位發起人共同發起籌組的「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8月26日宣布正式成立。 首屆理事長莊閔傑致詞表示,海洋能發電的特性:「源源不絕」、「發電時間比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更長」、具備「可做為基載電力」、「產品生命週期中碳排量最低的綠能」、「每年平均運轉發電時數最長」、「24小時可發電」等特色,正好與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小水力發電等綠色能源形成互補、互助功能。 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陳建宏致辭表示,經濟部點名了海洋能與地熱並列為能源產業新藍海當中最有潛力的再生能源。 四面環海的台灣,蘊含豐沛的海洋能,不論是波浪能、溫差能、洋流能等都有很多發展機會。他呼籲台灣發展海洋能必須要急起直追,更期許下一代可以將本國的海洋能技術輸出,讓台灣未來在海洋能發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協會創始會員,包括: 一、產業界有富連海能源科技、天晴能源集團、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太平洋電線電纜、台灣明耐洋流發電等。 二、研究單位有工研院綠能所的徐仕昇、許文陽、張育齊經理;國立台灣大學海洋中心梁乃匡名譽教授、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杜旭峯總監等。 三、學術界有國立海洋大學的陳建宏、臧效義、林鎮洲、關百宸、余興政;國立中山大學的薛憲文、林俊宏、葉博弘;國立成功大學楊瑞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于弋翔;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劉華美;國立清華大學曹哲之;國立台灣大學楊舜涵;淡江大學蔡秉鈞等。

太陽能設施支柱 免課房屋稅

屋若增建梁柱,多半為增加房屋價值,需增課房屋稅。惟財政部近日公告函釋(台財稅字第11104611210號),自今年7月1日起,若為太陽光電設施使用的支柱,且未涉及其他加蓋情況等,則屬於光電用途而非房屋,可免課房屋稅。 依房屋稅條例第3條規定,如果在房屋上另外增建建築物以增加使用價值,則屬於房屋稅課徵對象。如民眾在屋頂搭建頂蓋、梁柱或牆壁的建築物,需依建築面積、構造、高度等評定其房屋現值,併入主建物課徵房屋稅,個人要在建造完成日起30日內向稅局申報房屋增建。 官員指出,在本次函釋以前,若民眾屋頂單純架設支柱與太陽能板,其支柱屬於附加建物,地方稅局可能認定有課徵房屋稅疑慮;惟新函釋實施後,自今年7月起,該支柱確定非屬房屋稅範圍,可豁免課徵房屋稅。 而光電板部分,官員表示,太陽光電板屬於機器設備,為吸收太陽光線而轉為電能。依財政部認定,其增加房屋使用價值非常有限且有別於一般棚架,在未做其他用途使用情況下,不屬於房屋稅課徵範圍,同樣不用課房屋稅。 另近年財政部國產署積極推動綠電政策,包括共同改良利用5案約252.75公頃(裝置容量約194MW)、委託經營115案約413.34公頃(裝置容量約585MW)、光電土地標租23宗約25.98公頃。 以國產署光電土地標租來說,多為地面型光電設施如農地種電。高雄市稅捐稽徵處表示,若為農地搭建太陽光電設施,只要符合「農業設施容許使用」、「綠能設施」、「農地農用」等要件,即可免課地價稅。 官員指出,個人可依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取得「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同意書」,並經主管機關同意備查、持續作農業使用,即可符合免課地價稅要件,而光電設備也同樣免課房屋稅。 本文來自:太陽能設施支柱 免課房屋稅    

春日不插電部落「銀」得屏東首認證

東縣春日鄉通過環保署評鑑,成為屏東第一個低碳永續家園銀級認證的鄉鎮。為了追求永續發展,春日鄉政建設以低密度開發為原則,老七佳石板屋部落更成為全台少見的不插電部落,遊客探訪好評不斷,大推好山好水好環保。 環保署近年力推低碳永續家園,其評鑑分為村里、鄉鎮市及縣市等三級,評等分銅、銀兩級,銀級是最高榮譽。申請評鑑單位需在「生態綠化」、「綠能節電」、「綠色運輸」、「資源循環」、「低碳生活」與「永續經營」等六個面向提出具體行動方案。 目前全台有22個鄉鎮市區獲得銀級認證,春日5年前取得銅級認證,再接再厲通過銀級評鑑,是屏東33鄉鎮市第一更是唯一。 年底將兩任屆滿的鄉長柯自強,很開心卸任前收到大禮。他表示,銀級殊榮讓更多人看見原鄉的努力與特色,近幾年春日全鄉採用LED路燈,推動禁伐補償,致力保存歷史遺址及原生生態,鄉政建設以生態保育為原則,低密度開發,遊客造訪可體驗完全不插電的部落生活,雖然交通往返略有不便,但透過偏鄉公共運輸幸福巴士,不僅就醫、就學、採購都便利,也減少私人運具碳排。 柯自強強調,雖然追求低碳永續家園,但族人生存也很重要,感謝縣府在士文部落集會所設置緊急防災型微電網,增加用電自由度,也成部落防災後盾。 屏東縣政府環保局長顏幸苑表示,春日實踐低碳永續發展,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如有機低碳飲食符合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森林保育、造林與綠化則為陸域生態努力,打造低碳永續城市需公私產學及民眾共同努力,若能深耕至民眾生活態度,一定有機會達成全民減碳目標。 春日鄉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認證,環保局長顏幸苑表示,春日實踐有機低碳飲食符合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圖/環保局提供 屏東縣政府環保署 本文來自:全台少見不插電部落 春日「銀」得屏東首認證 | 高屏離島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跨部會掃蕩綠能蟑螂

面打擊綠能蟑螂, 達成政府「綠色能源轉型」,建立「非核家園」目標,高檢署今天邀集全國各地方檢察署及相關警調機關、經濟部、台電等公部門,召開「111年度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協調聯繫會議」,共同合作研商打擊不法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 高檢署檢察長張斗輝親自主持該場會議,並邀請法務部長蔡清祥蒞臨指導,全力排除不肖公務員、民意代表及黑道人物藉機勒索施工廠商,妨害綠能產業發展,展現司法掃蕩不法的決心。 高檢署除邀集法務部調查局、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海洋委員會海巡署以及台中、台南、高雄、花蓮等高分檢、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橋頭、屏東、花蓮、台東等地檢署外,並邀請經濟部能源局、台灣電力公司共同與會。 法務部長蔡清祥出席「111年度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協調聯繫會議」,期許全國司法人員繼續打擊綠能蟑螂。(高檢署提供) 會中除提出專案報告外,另針對目前查緝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遭遇的問題,共同研商找出解決的方法,強化各相關機關偵辦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相關犯罪之專業能力及偵查智能,展現政府支持綠能產業發展的決心。 此外,法務部長蔡清祥對於雲林地檢署蔡少勳檢察官偵辦雲林台西鄉鄉長夫婦2人對綠能廠商收賄案;苗栗地檢署黃棋安檢察官偵辦苗栗三灣鄉鄉長對綠能廠商收賄案,勇於任事,積極偵辦,表示慰勉感謝,並頒發獎座,肯定2位檢察官對於維護綠能產業發展環境的貢獻。 高檢署已提出打擊綠能蟑螂連繫平台,並針對目前查緝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遭遇的問題,共同研商找出解決的方法,展現政府支持綠能產業發展的決心。(高檢署提供) 高檢署檢察長張斗輝已擬定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實施計畫,請各地檢署儘速召開會議,主動拜會縣市政府、台電等相關機關,及時介入積極查辦,並要求各地檢署定期與廠商座談,傾聽綠能業者遭遇的困境,展現檢察機關積極查辦的決心。對於勇於檢舉廠商,必須保密措施,讓業者安心,充分展現政府強力從嚴從速打擊綠能犯罪決心。 高檢署指出,截至111年8月16日止,檢察機關因查緝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總計偵辦56案,羈押18人,起訴56人,緩起訴12人;查扣現金新台幣7887萬400元,人民幣1萬7600元,日幣56萬6000元,被告偵查中自動繳回新台幣2110萬8100元;扣押不動產18筆、黃金金條2條、手錶7只、金飾1盒,目前仍持續偵辦相關案件中,不容綠能蟑螂挑戰司法。 本文來自:跨部會掃蕩綠能蟑螂 高檢署祭霹靂手段大絕殺

六大氫能應用技術齊發

碳排的氫能應用不僅是世界趨勢,高效率的氫應用技術,更是臺灣在全球氫經濟競爭下勝出的關鍵。工研院已超前部署,投入研發多項跨領域的氫應用技術,包含儲氫瓶、電解水產氫、氫氣燃料電池系統、餘氫再利用等,協助國內產業掌握氫能應用趨勢,加速布局 2050 淨零排放關鍵技術。 1. 載具專用儲氫瓶 採用碳纖複合材 氫為氣態燃料,為應用於運輸載具,須以高壓儲氫瓶盛載,才能安全的儲存與輸送。由於氫氣分子極小,若以一般的鋼瓶儲存,氫氣會鑽入金屬的結構中,長久使用後,金屬瓶會產生裂斷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氫裂」。 工研院以碳纖維複合材料打造儲氫瓶,由於碳纖維分子比氫氣還要小,因而更加安全,重量也減少 60% 以上,更加輕量化。在碳纖維的纏繞技術上,工研院完成基於機械手臂的自動化纏繞製程系統,相較於傳統動輒上千萬元的龍門型纖維纏繞專用機,能大幅降低建置成本,並具有小量多樣的生產彈性。這項技術已和德宇複合材料合作投入開發,未來將鎖定氫能車儲氫瓶市場。 過去儲氫瓶的研發專利都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目前工研院的製程技術涵蓋高溫硬化至中低溫硬化、乾式纏繞或濕式纏繞等客製化材料技術,及配套材料製程設備,搭配輕量化結構設計與力學分析,可協助複材高壓儲氫氣瓶產業國產化。 2. PEMC 金屬板燃料電池電堆 輕薄省成本 燃料(通常是氫)轉換為電能的裝置,反應後產物主要是水,被譽為是最潔淨的能源,也是達成 2050 淨零排放的主要路徑之一。 在燃料電池核心組件電堆中,雙極板扮演重要角色,提供氣體流道,防止電池氣室中的氫氣與氧氣接觸,並在陰陽兩極之間建立電流通路。過去雙極板大多採用碳板,厚度較厚,體積難以縮小;同時放在移動載具上時,也容易因為震動而裂開。 工研院研發的金屬雙極板,體積更加輕薄,成本只有碳板的 50%,也更加耐震動、耐衝擊,適合用在交通載具或利基產品上,如可攜式及備援電力設備。其隨時開關的特性,搭配獨有的金屬雙極板流場結構設計、多層導電碳薄膜與電池模組化等專利技術,能有效提升電池功率密度與壽命,進而達到減碳效益。 近期工研院連結捷克 UJV、CAS 以及臺灣 6 家廠商,成立跨國金屬板電堆研發聯盟,共同開發燃料電池,掌握關鍵自主技術。今年 9 月,研發團隊也將延伸成立新創公司,提升產業技術能量。 3. 定置型 SOFC 自給自足氫能發電 面對減碳壓力,許多企業紛紛評估自建電力系統,也讓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備受關注。SOFC 是透過電化學反應,將碳氫燃料能量轉換為電力輸出,具有發電效率高(大於 55%)、低污染排放、低噪音等特點,SOFC 系統可適用天然氣、沼氣、工業副產氫及純氫等多元料源,是極具潛力的氫能分散式電力技術。 SOFC 除了發電外,附帶產出的熱水,也能充分用於製程或洗滌,冬天亦能轉成熱風,作為廠內供暖設備,應用場域包含工廠、旅館、大樓、溫泉業、醫療院所等產業;而小型 SOFC 系統,則可作為家用供電、供暖的整合方案。 臺灣產業已具有燃料電池系統整合及零組件製造能力,工研院與亞氫動力等公司合作,建立本土化 SOFC 系統整合技術,自製率達 75%,目前已打造一套系統置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同時也與中油公司展開實場驗證,後續將布局國際燃料電池分散式電力市場,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 4. 再生能源電解產氫系統 自產綠氫關鍵技術 氫能潔淨,用途多元,但氫的取得方式是一大關鍵,主要來源之一便是透過電解水產氫技術。以綠電來產氫,可作為鋼鐵、石化業者的潔淨料源,不會有因天然氣重組反應製造氫氣,導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 現階段電解水產氫的一大挑戰在於成本,過去使用氟系質子交換膜,得用昂貴的鉑銥觸媒,工研院自主研發鹼性膜材,能以較便宜的鎳系觸媒替代,不僅降低產氫設備成本達 30%,產氫效率更高達 80%,成為便宜綠氫的最佳提供方案,可供應二氧化碳再利用反應所需的綠氫料源,協助難脫碳產業達到減碳效益。 國際能源署(IEA)預估,全球若要實現淨零排放,2050 年氫能需占整體能源比例達 13%。全球對於電解水產氫的目標是,在 2050 年每 1 立方公尺的氫氣可以產出 5 度電,目前工研院雖然還在實驗室階段,但 1 立方公尺的氫氣已能產出 4.5 度電,距離目標不遠,未來將和中油、台電合作,把規模放大,逐步實現氫能新世界。 5. 綠色甲醇生產技術 二氧化碳變身高值品 臺灣每年產生 2.7 億噸二氧化碳,想要減碳,除了從源頭減量,也能將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與氫氣反應,合成為重要的基礎化學品甲醇。甲醇應用廣泛,可轉化為一氧化碳、醋酸、烯烴、芳香烴等化工產業的基礎料源,2021 年全球甲醇用量約 1 億噸,預估至 2050 年成長至 5 億噸,臺灣每年也要進口高達 150 萬噸甲醇,市場商機龐大。 目前全球進行二氧化碳轉化甲醇時,反應溫度高達攝氏 250 至 280 度,工研院研發高性能的二氧化碳觸媒氫化技術,以獨家專利的銅鋅合金觸媒配方,能將反應溫度降到攝氏 220

迎接終極潔淨能源  氫能時代來臨

是宇宙間最簡單、最普遍的化學元素,燃燒後的產物為水,沒有碳排放,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是終極潔淨能源,也是邁向淨零不可或缺的拼圖。 打造氫能新經濟,開啟淨零新時代! 迎接終極潔淨能源  氫能時代來臨 從取之不盡的水資源中分解氫,透過能量轉換提供電力並生成水,如此周而復始的資源循環,描繪出人們對於未來永續世界的想像。氫是宇宙最豐富的元素,能量密度大,燃燒後又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因而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早在1970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授博克里斯(John Bockris),在通用汽車技術中心的一場演講當中,提出「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一詞,設想未來以氫氣取代石油,成為支撐全球經濟的主要能源。20多年前,氫燃料電池有了新的技術進展,日本和美國再次倡議氫經濟,但最終受限於成本和技術尚未成熟,仍舊無法實現氫經濟願景。 氫是宇宙最豐富的元素,燃燒後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近來氫能復興,最主要的驅動力就是2050淨零排放。為了達到淨零目標,全球苦尋替代傳統石化燃料的潔淨能源,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指出,取自大自然的再生能源雖然扮演要角,但發展有其環境限制,仍需部分低碳燃料支撐零碳世界。 國際能源署在其公布的「全球能源部門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指出,若想達到2050淨零排放,氫能需占整體能源使用13%,在國發會公布的臺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中,氫能也占電力供給的9%至12%。從整體能源使用角度來看,「氫能不僅是全球、也是臺灣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關鍵角色。」 為了加速臺灣邁向氫能時代,工研院在近日提出「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氫氣長期做為石化煉製中不可或缺的要角,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就指出,「這是氫能發展的一小步,卻是臺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一大步;要達到淨零排放,沒有氫能萬萬不能。」 2040綠氫將成主力 氫氣依照來源不同,而有灰氫、藍氫、與綠氫的分別。以化石燃料如天然氣經蒸汽重組產生的氫氣,稱為灰氫;若將蒸汽重組過程中的碳排,經由碳捕捉及封存或再利用,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則稱為藍氫;只有以再生能源電解水產氫的方式,才是最潔淨的綠氫。現今全球氫氣生產大部分為灰氫,隨著技術提升與成本下降,預計在2040年綠氫將會成為主力。 萬皓鵬指出,目前臺灣氫氣用量大約在30~40萬噸,主要來自以石化燃料產氫,幾乎百分之百都是灰氫。在工研院規畫的藍圖裡,2050年臺灣氫氣需求量將達435萬噸,成長10倍之多。這些氫氣來源,評估臺灣再生能源設置與調節情境下,高達四分之三要靠進口,四分之一則是自產藍氫及綠氫,自產數量約為110萬噸,估計其中7成是綠氫,3成是藍氫。   產業因不同製程,使用氫氣已是行之有年,如煉油業、石化業、鋼鐵業等,氫氣需求量都很大。 雖然氫氣進口成本不低,但萬皓鵬認為,到了2050年,使用化石燃料需付出碳費,而氫氣成本以鄰近日、韓所提出的目標,均在每公斤2元美元左右,而未來可能的氫氣供應大國澳洲,則提出出口目標為每公斤1.4-1.5美元,雖然比目前天然氣貴一點,但若加上碳排和碳費的考量,「氫能和化石燃料在經濟成本上的競爭就會拉近,會具備替代能源的優勢。」 多管齊下投入氫能發電 萬皓鵬指出,未來氫能主要有三大應用,也就是發電、工業應用和交通載具,臺灣各有不同機會。首先在發電上,分為定置型發電和分散型發電兩種模式,前者就像大眾熟知的火力發電廠,後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燃料電池發電。 在定置型發電上,近幾年國際已實地測試以氫氣替代天然氣燃燒,30%的混燒比例已完成技術驗證。臺灣因產業能量及市場規模等因素,切入大型發電系統的機會不大,但未來引進氫氣機組後,在地的工程公司可負責運轉維護。 在分散型發電上,現階段市場主力有兩種,一種是可快速啟動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另一種是適合作為基載的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早在20多年前,臺灣便投入PEMFC研究,有許多燃料電池供應商都以PEMFC為主,有些甚至已能做到整組成品輸出,外銷至東南亞和日本等地。工研院也投入發展PEMFC的金屬雙極板,不僅體積更輕薄,成本也只有原先碳板的50%,「未來臺灣在PEMFC的發展很有機會,」萬皓鵬說。   而SOFC有Bloom Energy等國際大廠掌握核心技術,臺灣則以關鍵零組件供應商的角色,切入供應鏈。工研院也打造了2套SOFC,自製率達75%,建立本土化SOFC系統整合技術。   氫液化後體積會比氣態時小近1,000倍,載送量更多,因此長途運輸均採用液化氫形式。   氫能車滿足長途運輸需求 在工業應用上,萬皓鵬表示,產業因不同製程,使用氫氣已是行之有年,像是煉油業、石化業、鋼鐵業等,都是氫氣需求量很大的產業。此外,也有些產業在製程中,會有餘氫排出,如造紙業、半導體業等。過去工業餘氫直接排放或燃燒,但近年因為能源議題,也開始出現餘氫回收再利用的討論。 但若採用燃料發電,純度需達99%以上,如果餘氫雜質過多,可能會讓燃料電池的觸媒受到毒化,降低發電效率。工研院投入開發工業餘氫的純化跟回收技術,可將50%的低濃度氫氣直接發電或回收純化到99.999%回到製程使用,讓餘氫發揮最大價值。 在交通載具上,為達2050淨零排放,國際專家一致認為,小型車朝向電動化發展,許多國家研擬停售油車;但對於需要長途運輸和載重的巴士和貨車,電動車續航力就顯不足,也需要較長時間充電,預料大型車會以氫能車為主。 相比電動巴士最多只能跑200公里,充電動輒數小時,氫能巴士只要儲氫5到10分鐘,就能跑400公里,更具優勢。工研院也投入車用儲氫瓶技術,開發碳纖複合材料,更安全又輕量。 氨氣加速實現零碳願景 氫能雖然具備潔淨優勢,但也有不少挑戰。首先,在國際進出口上,由於氫液化後體積會比氣態時小了近1,000倍,可以載送更多氫氣,因此長途運輸都是採用液化氫的形式。 但氫要液化,溫度需達零下253度,為了達到如此低溫,能耗相對較大。同時在運輸過程中,也要全程維持低溫,且需重複加壓液化,導致損失部分氫氣及增加能耗,因此長途運輸目前仍在驗證中,今年初日本和澳洲也才剛完成全球第一艘液態氫運輸船的航程。 即使運輸到目的地,也還有關卡要克服。由於氫分子小,容易鑽入金屬的分子鏈中,久了就會產生裂斷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氫脆」,因此包含輸送氫氣的管線、儲氫瓶、接收站等設備,都要使用鋼管材料。同時,氫是易燃氣體,爆炸範圍比天然氣還要大,在儲存跟運輸上需要更加小心。目前國際上有幾個在地示範系統,大約可運輸100~200公里,但都還在驗證階段。 由於氫氣在儲存和運輸上的挑戰,讓國際開始思考短期替代方案,也就是氨氣。萬皓鵬表示,氨氣是由氫氣和氮氣反應而成,燃燒後同樣沒有碳排,又比氫氣安全,不易爆炸,最重要的是,氨氣液化的溫度只要零下33度,在長途運輸上非常具優勢。IEA指出,在1萬公里以上的運輸,氨氣的運輸成本只有氫氣的75%,過往氨氣作為肥料應用,在國際間運輸也非常成熟。   氫氣目前雖比天然氣貴一點,但若加上碳排和碳費的考量,氫能和化石燃料在經濟成本上的競爭就會拉近,具備替代能源優勢。   一般來說,氨氣可直接燃燒使用,不須再分解成氫,因此最好的應用就是直接用於發電。在工研院的「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中,2050年臺灣的氨氣需求量約為315萬噸,百分之百依靠進口和煤炭進行混燒。台電公司規劃今年底和日本三菱重工簽訂MOU,預計將在林口發電廠先行驗證煤炭混燒5%的氨氣。   雖然氨氣優點不少,但萬皓鵬提醒,氨含有氮,在燃燒時會產生氮氧化物,也是一種污染物,因此目前日本和美國都在研究如何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過看來技術難度不算太高,「整體來說,氫仍然是終極目標,但氨是短中期立刻就能使用,可加速實現零碳燃料的願景,」萬皓鵬解釋。   搶先布局未來氫能經濟   能源是最基礎的民生需求,但能源系統建置需要時間,不管是自產或進口,都需要長時間的規劃和建設,就像過去發展天然氣,也花了很長時間建置天然氣接收站,並且和天然氣供給國簽約。   萬皓鵬進一步指出,國際研究調查機構普遍估計,氫氣大規模使用將在2040年以後,看似還有不短時間,但臺灣從現在就要開始布局,不僅是建構儲存和運輸等基礎設施,還有法規調和,甚至要在氫能技術上做出突破,屆時臺灣就能以技術領先者的角色,在新興的「氫經濟」上搶得先機。   加速布局氫產業供應鏈 六大氫能應用技術齊發   載具專用儲氫瓶 採用碳纖複合材   氫為氣態燃料,為應用於運輸載具,須以高壓儲氫瓶盛載,才能安全的儲存與輸送。由於氫氣分子極小,若以一般的鋼瓶儲存,氫氣會鑽入金屬的結構中,長久使用後,金屬瓶會產生裂斷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氫裂」。   工研院以碳纖維複合材料打造儲氫瓶,由於碳纖維分子比氫氣還要小,因而更加安全,重量也減少60%以上,更加輕量化。在碳纖維的纏繞技術上,工研院完成基於機械手臂的自動化纏繞製程系統,相較於傳統動輒上千萬元的龍門型纖維纏繞專用機,能大幅降低建置成本,並具有小量多樣的生產彈性。這項技術已和德宇複合材料合作投入開發,未來將鎖定氫能車儲氫瓶市場。   過去儲氫瓶的研發專利都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目前工研院的製程技術涵蓋高溫硬化至中低溫硬化、乾式纏繞或濕式纏繞等客製化材料技術,及配套材料製程設備,搭配輕量化結構設計與力學分析,可協助複材高壓儲氫氣瓶產業國產化。     PEMC金屬板燃料電池電堆 輕薄省成本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是運用電化學反應,將燃料(通常是氫)轉換為電能的裝置,反應後產物主要是水,被譽為是最潔淨的能源,也是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主要路徑之一。   在燃料電池核心組件電堆中,雙極板扮演重要角色,提供氣體流道,防止電池氣室中的氫氣與氧氣接觸,並在陰陽兩極之間建立電流通路。過去雙極板大多採用碳板,厚度較厚,體積難以縮小;同時放在移動載具上時,也容易因為震動而裂開。   工研院研發的金屬雙極板,體積更加輕薄,成本只有碳板的50%,也更加耐震動、耐衝擊,適合用在交通載具或利基產品上,如可攜式及備援電力設備。其隨時開關的特性,搭配獨有的金屬雙極板流場結構設計、多層導電碳薄膜與電池模組化等專利技術,能有效提升電池功率密度與壽命,進而達到減碳效益。   近期工研院連結捷克UJV、CAS以及臺灣6家廠商,成立跨國金屬板電堆研發聯盟,共同開發燃料電池,掌握關鍵自主技術。今年9月,研發團隊也將延伸成立新創公司,提升產業技術能量。   工研院超前部署,投入研發多項跨領域的氫應用技術,協助國內產業掌握氫能應用趨勢,加速布局2050淨零排放關鍵技術。 定置型SOFC 自給自足氫能發電   面對減碳壓力,許多企業紛紛評估自建電力系統,也讓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備受關注。SOFC是透過電化學反應,將碳氫燃料能量轉換為電力輸出,具有發電效率高(大於55%)、低污染排放、低噪音等特點,SOFC系統可適用天然氣、沼氣、工業副產氫及純氫等多元料源,是極具潛力的氫能分散式電力技術。   SOFC除了發電外,附帶產出的熱水,也能充分用於製程或洗滌,冬天亦能轉成熱風,作為廠內供暖設備,應用場域包含工廠、旅館、大樓、溫泉業、醫療院所等產業;而小型SOFC系統,則可作為家用供電、供暖的整合方案。   臺灣產業已具有燃料電池系統整合及零組件製造能力,工研院與亞氫動力等公司合作,建立本土化SOFC系統整合技術,自製率達75%,目前已打造一套系統置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同時也與中油公司展開實場驗證,後續將布局國際燃料電池分散式電力市場,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   再生能源電解產氫系統 自產綠氫關鍵技術   氫能潔淨,用途多元,但氫的取得方式是一大關鍵,主要來源之一便是透過電解水產氫技術。以綠電來產氫,可作為鋼鐵、石化業者的潔淨料源,不會有因天然氣重組反應製造氫氣,導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   現階段電解水產氫的一大挑戰在於成本,過去使用氟系質子交換膜,得用昂貴的鉑銥觸媒,工研院自主研發鹼性膜材,能以較便宜的鎳系觸媒替代,不僅降低產氫設備成本達30%,產氫效率更高達80%,成為便宜綠氫的最佳提供方案,可供應二氧化碳再利用反應所需的綠氫料源,協助難脫碳產業達到減碳效益。   國際能源署(IEA)預估,全球若要實現淨零排放,2050年氫能需占整體能源比例達13%。全球對於電解水產氫的目標是,在2050年每1立方公尺的氫氣可以產出5度電,目前工研院雖然還在實驗室階段,但1立方公尺的氫氣已能產出4.5度電,距離目標不遠,未來將和中油、台電合作,把規模放大,逐步實現氫能新世界。   綠色甲醇生產技術 二氧化碳變身高值品   臺灣每年產生2.7億噸二氧化碳,想要減碳,除了從源頭減量,也能將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與氫氣反應,合成為重要的基礎化學品甲醇。甲醇應用廣泛,可轉化為一氧化碳、醋酸、烯烴、芳香烴等化工產業的基礎料源,2021年全球甲醇用量約1億噸,預估至2050年成長至5億噸,臺灣每年也要進口高達150萬噸甲醇,市場商機龐大。   目前全球進行二氧化碳轉化甲醇時,反應溫度高達攝氏250至280度,工研院研發高性能的二氧化碳觸媒氫化技術,以獨家專利的銅鋅合金觸媒配方,能將反應溫度降到攝氏220度,不僅轉化能耗較低,產出效率也較高。對比目前市面上每公斤觸媒每小時可產出600克甲醇,工研院可產出1,000至1,100克甲醇,成果領先國際。 工研院已和中鋼合作設立先導實驗廠,未來將捕獲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轉化,預計今年9月建置完成,明年初也將和中油合作蓋廠,加速產業化落實目標,未來若結合使用再生能源,還能達到負碳排的效果。   高效濾氫純化模組 建立氫氣循環經濟   能源轉型如何和現有產業結合?臺灣工業餘氫產量高達數千萬立方公尺,針對大量餘氫去化問題,工研院研發高效濾氫純化模組,能將半導體、石化、鋼鐵、造紙等產業製程中的餘氫,進行純化回收,達到循環再利用的目的,同時也減少燃燒餘氫所需添加天然氣產生的數萬噸碳排。   針對市面上的濾氫技術,使用只讓氫原子穿透的鈀金屬作為膜材,藉此取得高純度的氫氣。但鈀金屬相當昂貴。工研院研發低成本的陶瓷金屬材料,取代部份鈀金屬,除了成本減少50%外,透過「篩分隔離」與「質傳過濾」雙機制技術,體積也只有一般市售純化器體的一半。   這項技術能將製程所產生約70%餘氫,純化至99.9999%以上的高純度氫氣,供產線再利用,減少製程所需氫氣的購買成本,或是供給燃料電池發電。工研院已和國內尾氣設備處理廠合作,解決國內產業的碳排痛點,打造臺灣綠色供應鏈。   布局零碳「氫」時代 臺灣氫產業的機會和挑戰   節能減碳已是全球大勢之趨,從減碳到零碳,氫能被視為未來的重要能源之一,各國競相布局,紛紛提出氫能相關的發展策略,逐步實現新型氫世界。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能源組石蕙菱博士表示,現階段各國氫發展以發電、工業、交通載具為三大應用方向,但發展目標與方式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3種模式。模式一,減碳與氫應用產業並重,像是日本、韓國和中國等國家,以內需市場示範營運模式,規劃中長期系統輸出,並著重國際氫進口供應鏈的建置以及應用國際化,藉此創造新興產業效益。   臺灣現行氫氣運儲方式以進口高壓槽車運送氣態氫為主,基礎設施亟待建置。 模式二是擴大應用,達成減碳目標,諸如歐盟成員國、英國與美國,以其可整合廣大地域資源的地利之便,善用既有資源與產業基礎,聚焦在氫於零╱低碳燃料的應用,推動綠氫與藍氫的規模經濟來達成減碳目標。模式三,則是著重氫出口,主要以欲從化石能源出口轉型的地區,例如澳洲、中東和北非等國家或區域為主,為了加快其產業轉型速度,降低運儲成本是其發展關鍵。   產學研相繼投入 成果仍待商業化   在各國如火如荼展開氫能戰略之下,臺灣的氫產業發展狀況如何?石蕙菱表示,目前臺灣氫氣來源以灰氫為主,料源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如甲醇、甲烷重組,先進口料源至工廠,再製造分銷,少部分回收工業副產氫。現行運儲方式則以進口高壓槽車運送氣態氫為主,尚無地下氫氣運輸管路與大型定置型液態儲槽,基礎設施亟待建置。   在應用上,臺灣氫發電以備援電力為主,僅小型(10kW以下)燃料電池有商業化實績,中大型(10至數百kW)等長期發電裝置仍在研發階段。工業用氫上,主要用於半導體、食品和金屬加工等產業,不過隨著5G手機需求增加,連帶讓晶圓長晶製造、面板、靶材應用等製造對高純度氫氣(>99.999%)的需求越來越高。   在氫能備受關注下,臺灣學界、法人、產業也相繼投入相關技術研發。學界以電解產氫轉換效率的提升,以及低成本儲氫或燃料電池材料的開發為重點,不過新型製氫例如太陽能製氫技術仍處研發階段,相關成果尚未商業化。法人過去以應用端為主,配合政策推廣新能源裝置應用,如工研院開發長航時燃料電池無人機,以及工業副產氫發電與純化回收等。   產業界的投入以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與交通工具居多,如中興電工利用燃料電池示範微電網系統、聯合再生能源研發燃料電池機車等,近期氫╱氨渦輪發電、中大型商務運輸工具、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等相關專案也正陸續發展中。 三大應用多管齊下 實現氫能經濟願景 未來,臺灣在氫應用上的發展,將以減碳為目標,逐步提高氫需求。石蕙菱建議,在發電上,可用氫或氨混入傳統燃料再進入渦輪發電機,或使用燃料電池協助能源減碳,以既有火力發電機組改良應用,歐美日皆有相關驗證計畫,臺灣可在既有港區、電廠等場地運行,但挑戰是目前綠氫與藍氫價昂,發電成本可能拉高。 產業應用包含氫氣煉鋼、製氨等化工製程和半導體等應用,歐盟等國正發展傳統產業氫氣減碳,臺灣可善用既有工業運儲氫氣體系,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產業對氫氣價值評估落差大,傳統產業需有足夠的用氫誘因。 在交通應用上,主要以氫能車和氫能巴士為主,日韓由高市占車輛品牌帶頭發展,但臺灣車輛產業的國際影響力有限,加上需建構加氫站,安全規範嚴格,石蕙菱也提醒,須注意和氫能車與電動車之間的資源競爭問題。 石蕙菱指出,臺灣發展氫能的優勢在於,具備可結合氫或由氫合成原料的工業,也有明確的減碳目標;但挑戰也不少,目前臺灣僅有天然氣管線,尚未建置跨域的天然氣管線整合能源;未來若要發展綠氫,也需要有過剩的再生能源電力,加上工業副產氫多有用途,電解製氫與儲氫技術成本仍高,同時也需要制定加氫站的設置法規,仍須多管齊下努力。 石蕙菱建議,在減碳的終極目標下,臺灣需審慎評估氫能導入的模式、擬定策略,同時整合技術研發與實地驗證,輔以環境建構以擴大應用。未來可朝向前瞻製氫技術研發、臺灣氫需求與減碳潛力分析、再生能源電解製氫整合場域模擬分析三大方向前進,實現氫能經濟願景。   本文來自:打造氫能新經濟

我離岸風電裝置容量 超越日韓

光電成長 史上最亮麗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推升企業對綠電需求大增,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今年台灣風電與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將是有史以來最亮麗的一年,光電可完成今年安裝義務量2.5GW(10億瓦),是成長最多的一年;離岸風電可完成兩百座,裝置容量超越日韓。 光電義務量二.五GW 成長最多一年 沈榮津說,今年前八月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新增一1.1GW,累計8.8GW,較2016年的1.25GW增加6倍,更是台中電廠裝置容量的1.6倍,除了今年安裝義務量(用電大戶須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再生能源發電或儲能設備)2.5GW可達成外,也是成長最多的一年。 沈榮津指出,主因是行政院以專案推動風光電,打破部會之間及中央與地方的隔閡。他說,中央由他每週召開副院長級跨部會專案小組,涵蓋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的「副首長平台」,每案列管檢視進度;跨部會解決後下到地方,由能源局長游振偉親自到雲、嘉、南、高、屏、東六縣市,與地方副首長共組工作小組聯合審查,以最快速度解決行政障礙,將冗長程序簡化剩兩到三天,明顯加速行政效率。 政院專案推動 快速解決行政障礙 他指出,離岸風電今年目標累計可完成至少兩百座風機,目前已安裝137座,今年併網成果將超越日韓;日本今年迄今無新增,至年底規劃新增33座、約138MW(百萬瓦),累計67座、約210MW;南韓今年新增一座8MW,至年底無規劃再新增,累計50座、約146MW。   本文來自:我離岸風電裝置容量 超越日韓

經部揭浮式風場3潛力場址,屏東南端入選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台灣離岸風電開發進入深水區,今年啟動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將逐漸引進浮動式風力發電。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昨指出,「再生能源條例」修法預計將風場在領海範圍內限制取消,經濟部也在評估如何有效利用海峽空間,讓單位海洋國土可發展最多再生能源,浮式風電是最佳解決方案。經濟部能源局也首度拋出三個潛力場址,分別位於苗栗、台中外海及屏東南端,供有意願發展的開發商參考。 經濟部能源局昨天舉辦「浮式風電國際趨勢論壇」,曾文生表示,離岸風電是這幾年成長最快的再生能源形式,進入深水區,原先的固定式風機就不再符合需求,需透過浮式等新技術發展,政府也會規劃及評估基礎建設如何滿足浮式風電發展需要。 曾文生強調,台灣有良好的風場,但海峽面積有一定空間,如何有效利用,讓單位海洋國土可發展最多再生能源,絕對是經部要考慮的問題,而浮式風電是最佳解決方案。除了須引進新技術,生態保育、相關人權益等議題也要及早準備因應。 經濟部能源局組長陳崇憲說明目前浮式風場示範計畫及評估潛力,能源局八月初曾提出示範計畫規劃,風場由申請人自選場址區位規劃,但須位於低潮線以外海域,總裝置容量一百MW(百萬瓦)、單一申請案不超過五十MW。 陳崇憲表示,示範計畫規劃將於今年第四季公告、明年選商,預計二○二六年完工併聯。目前評估浮式風電的潛力場址面積在八十七到二五五平方公里之間,水深在四十二到二百公尺、最大裝置容量在七五○MW到二五○○MW之間。 本文來自:有效利用海洋國土 經部揭浮式風場3潛力場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