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總統:臺灣正積極部署2050淨零排放

統出席「永續。地球解方—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開幕典禮 蔡英文總統今(22)日上午出席「永續。地球解方—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開幕典禮時表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透過減少碳排放,來降低氣候變遷的速度,進而縮小災害,讓人類及萬物都有永續生活的環境,同時也會改寫經濟的邏輯;臺灣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是「世界地球日」,這一天我們聚集在一起,為的就是要思考促進永續發展的方式。我們必須承認此時此刻,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正遭遇嚴峻的挑戰。以臺灣為例,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兩、三年前大家還在擔心暴雨後的淹水;但從去年到現在,卻遇到了百年大旱。 總統說,雖然有前瞻基礎建設的超前部署,增加了調度跟開發新水源的能量,但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依然是很大。大家都不希望這樣的極端氣候在未來變成一種「新常態」,因此我們有責任要為氣候議題做出更多的努力。 總統指出,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為因應氣候變遷,國際上一股新的趨勢正在形成。首先是歐盟,前年底歐盟提出了「歐洲綠色政綱」,宣布要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也就是淨零排放,此外,歐盟也預計要開始課徵碳關稅;接著是印太地區,去年日本、韓國及中國,都提出了淨零排放的目標時間。然後是臺灣的重要夥伴—美國,在今天,拜登總統即將召開氣候高峰會,美國將在全球減碳議題上,扮演關鍵角色。 總統接著指出,世界正在快速地改變,截至今天為止,已經有超過120個國家,提出了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也有不少跨國品牌商,比如蘋果、Google及微軟,做出了淨零排放的承諾。 總統強調,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透過減少碳排放,來降低氣候變遷的速度,進而縮小災害,讓人類跟萬物都有永續生活的環境;同時,減碳也會改寫經濟的邏輯,誰能率先發展出新技術、建立新模式,誰就能在新的全球局勢中,把握住關鍵地位。 總統表示,臺灣不會落後於國際趨勢,在她的第一個任期中,政府透過「5加2產業創新計畫」,已經全面發展綠能跟循環經濟;今年元旦她進一步提出,要找出最符合臺灣未來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把減碳挑戰轉換成產業和就業的新機會。 總統接著說,當世界上多數的國家在談論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臺灣也正積極部署當中。在行政院統籌下,政府已經開始評估及規劃臺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總統提到,有些人覺得這是挑戰,但她認為很多產業界的朋友,已經把淨零轉型的趨勢當作是機會。市場的供需兩端,都要改變思考邏輯,把握住新的商機,強化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像是台積電加入「RE100」倡議,推動全面使用綠能;也有許多企業加入「台灣循環經濟大聯盟」(TCE100),嘗試從線性經濟走向循環經濟,都是很好的例子。 總統說,她也很高興看到國內的媒體、企業及民間社團,發起了這次「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更和美國在台協會合作,擴大關於創新經驗的國際交流。就像今天的策展人—楊振甫執行長所說「永續無法單打獨鬥」,最新一期的《時代雜誌》封面也寫著「Climate Is Everything」,扭轉全球暖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課題,臺灣不能夠置身事外,更要找到機會,在這波趨勢中,和其他國家攜手合作,創造多贏。 最後,總統感謝發起單位的用心,以及有這麼多關心氣候變遷的朋友來到現場,並預祝三天的活動圓滿順利,期待大家透過集體的智慧,一起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包括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William Brent

原鄉防災最強後盾十一處微電網建置完成

東縣府率全國之先提出原鄉防災型微電網區塊鏈構想,全縣篩選出十一處相對脆弱及易成孤島的部落,並全數建置完成,在災害來臨前成為部落居民防災的最強後盾。 11日台電公司於屏東縣獅子鄉南世村舉辦的防災型微電網啟用典禮,到場參加的縣長潘孟安表示,全縣有九個原住民鄉,部分原民部落因地處偏遠致交通不便,倘逢天災來臨時,易因遭遇道路坍塌、通訊失聯或電力中斷等情況而成為孤島,讓災區搶救的工作更加艱辛。 因此,防災型微電網選擇建置在災害發生時眾多居民會聚集的避難收容所,設備包含五KW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至少二十KWh儲能電池、備援柴油發電機及能源管理系統,當部落因突發狀況停電時,避難收容所就能透過太陽能板和儲能電池自主供電,維持居民災時的對外通訊、夜間照明及供應基本的醫療器具。 全縣十一處原鄉防災型微電網,其中,四處為縣府獨立完成,另有霧台、牡丹、獅子、泰武、春日、來義鄉等七處為縣府與台電共同協力建置。預估每套設備每年約可發出八千度電,約減少近三公噸碳排放量,且微電網設計具備分散式電網的特性,不受全國單一電網的相互影響與牽制,讓城鎮在面臨災害上的調適韌性中發揮強大功能,符合本縣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7潔淨能源與SDG13氣候行動的項目。 本文來自:原鄉防災最強後盾十一處微電網建置完成

定置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設置補助要點

本(111)年4月1日起至4月30日止,受理申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設置補助。每案補助裝置容量為1~500 kW,每kW最高補助新臺幣7萬元,包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新品、周邊設備及3,000小時運轉燃料費等安裝設置費用,最高補助金額以總設置費用之50%為限。 能源局表示,目前國內燃料電池供應鏈已具相當量能,本補助措施設置燃料電池發電系統於進行連續72小時試運轉、通過第三方機構現場查驗後,續進行發電系統連續3,000小時或累積達3,500小時以上之長時間運轉,以驗證發電系統之耐久性、可靠度及發電性能,協助朝商業化應用發展,並提供分散式電力來源。 本補助對象為依我國法令設立登記或立案之法人、公私立醫療機構及學校,採書面申請,歡迎符合申請資格者,於4月30日前,檢具計畫申請書及相關證明等文件,親送或以掛號郵件向能源局提出申請。詳細申請資訊請見能源局網站,歡迎民眾點閱下載(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8777)。 本文來自:經濟部定置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設置補助要點

再生能源容量達11.7GW 連六年雙位數成長

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顯示,2022年1月底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11.7GW,年增21.8%。 主計總處指出,依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2016年底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尚不及5GW,但在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政策下,2017年起均呈雙位數成長,2021年底已達11.6GW,今年1月底為11.7GW,較去年同月底續增21.8%,主因太陽光電增加 2GW(或增33.7%)所致。也使得再生能源占總發電裝置容量比重亦從2016年底的9.5%升至2022年1月底的19.7%。 主計總處指出,在各種再生能源類別中,以太陽光電總裝置容量占大宗,今年1月底為7.8GW,因成長幅度高於整體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以致其占比提高至66.9%,較去年同月底增5.9個百分點。 慣常水力2.1GW居次,占整體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17.9%,但較去年同月底減3.9個百分點。風力(包括陸域與離岸)1.1GW,占 9.1%,減0.7個百分點。 就發電主體別觀察,主計總處指出,今年1月底太陽光電近九成屬自用發電設備,主因政策獎勵全民參與設置所致。慣常水力則有九成八來自

淨零轉型聚焦五大淨零新科技

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30日公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指出,2030年以前的淨零轉型要透過低碳技術的充分應用,強化能源部門去碳工作,2030年以後就需要更多的淨零新科技與新能源技術跟上。他說,淨零轉型已成立氫能推動小組,並與日本、澳洲等國際合作,加速新科技的落地應用。 壹、 淨零科技布局:回應淨零轉型的挑戰 台灣推動淨零轉型的過程,在先天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下(如: 能源自給率低、可用土地面積有限等),面對淨零議題推動策略應有在地思維。因此,淨零科技研發布局,將聚焦在如何克服臺灣面對淨零轉型的具體挑戰,相關布局有三個重點: 首先,要達到淨零世代以及高占比再生能源的情境趨勢,發展綠能科技相當重要,除各領域新能源的發展外,建構一個穩定的電力供應系統也刻不容緩。政府需有效連結再生能源與其他不同領域之能源,還要消弭影響穩定之各種風險因子。要達到這個目標,儲能與電網系統整合的科技發展,為建構台灣永續能源領域的重中之重。 第二,產業轉型所需低碳技術,強化能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亦為推動重點,而布局具長期減碳潛力之負碳技術及自然碳匯,則為淨零目標的最後一哩路。 最後,整體社會面對淨零轉型的衝擊影響與長期調適,需要相關社會科學研究論證,作為相關配套政策與社會溝通基礎。 為達成 2050 淨零排放之目標,政府規劃發展五大淨零科技領域,包括永續能源、低碳、循環、負碳、社會科學等,其推動重點摘述如下: 淨零科技布局。圖片來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報告書

屏東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正式啟用運轉!

能想像嗎?緊鄰殺蛇溪的屏東工業區50年來竟然沒有「污水處理廠」! 扭轉殺蛇溪的命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央地方合力拚建設,屏東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正式啟用運轉,這就是屏東精神! 經濟部管轄的屏東工業區,開發超過50年,卻沒有建置污水處理廠,過去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殺蛇溪,加上生活污水、事業廢水及畜牧廢水的影響,造成嚴重污染,殺蛇溪也曾被諷為黑龍江… 上任後積極改善殺蛇溪水環境,縣府在2016年開始規劃縣民公園以及殺蛇溪心樂章時更發現問題,這麼好的溪流,絕對必須整治,2017年向中央爭取建設,與工業局一起建置污水處理廠,讓工業區內153家廠商的廢污水都能集中處理,管線超過5公里、匯集面積超過2,600平方公尺,每天可以處理1,200噸廢污水,大幅降低殺蛇溪的負荷。 縣府更同步積極在殺蛇溪中上游興建污水下水道及截流井等各項設施,將生活汙水引流到六塊厝污水處理廠處理,上游也會再建每日淨水量達1萬噸的水質淨化池,從上中下游全面扭轉殺蛇溪命運,搭配享譽國際的縣民公園驚豔大改造,讓曾經隱沒的城市角落,蛻變成為光榮的新亮點。 另一條屏東生命之河萬年溪,縣府這幾年在萬年溪上游打造6座濕地淨化水質,更在下游改造復興公園、萬年公園,讓大家有更親水的城市新面貌,讓兩條貫穿屏東市的生命之河,都能有美麗的新生命,繼續陪伴屏東下一個的百年發展。 扭轉殺蛇溪的命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央地方合力拚建設,屏東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正式啟用運轉,這就是屏東精神! 本文來自:扭轉殺蛇溪命運!

綠色投資最佳典範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區

際氣候發展智庫(ICDC)於23日在桃園市舉辦「2022永續城市論壇」,在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秘書長、世界智慧永續城市組織(WeGO)秘書長與多國駐台等國際組織代表的見證下,屏東縣政府今年以「被城市遺忘的土地,種植綠電開創未來-高樹光電示範區(Photovoltaic planting for a Green Future on Vacant

廢棄太陽光電板何去何從?

界關注太陽光電板廢棄回收議題,經濟部表示,國內已有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規範設置者預繳模組回收費用,納入模組回收基金,再委由專業處理機構進行回收與利用;未來將持續與環保署滾動檢討、精進相關機制。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太陽光電是乾淨永續的再生能源,台灣建置太陽光電發電設施所用光電模組都符合國際標準(IEC),具可靠度及耐久性,可耐用20年以上,且發電效率仍保有80%。 因此,優惠躉售台電20年期滿後,原有系統仍可發電自用、售電予民間企業或台電公司,也可更換更高效率的光電模組永續經營,避免原有案場閒置。 針對光電板的回收,能源局表示,已與環保署建立模組回收與利用機制,成立模組回收基金,規範設置者預繳模組回收費用(1000元/瓩),且每片模組都有編號及列管,當光電業者或案場所有權人需要排除廢棄模組時,可由專人協助清運。 此外,模組回收基金也會應用在開發再利用技術,將模組破碎分離的玻璃、金屬、塑膠等,以高值化處理技術提高回收率及效益。 能源局指出,目前環保署已核可多家拆卸清除案場廢棄太陽光電板,以及拆卸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業者,可上環保署「許可核發證照查詢」網站,於廢棄物代碼中輸入廢太陽光電板的「一般事業廢棄物」代碼D-2528查詢。 經濟部表示,為持續發展綠電,光電案場在20年躉購期滿後仍可繼續發電不須拆除,若須拆除也有相關回收與利用機制;更鼓勵於原址重建發電設備,更換效率更高的模組,讓綠電永續發展,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本文轉自:

垃圾掩埋場轉型光電場變黃金

東縣潮州鎮泗林里的簡易垃圾掩埋場,不僅土地閒置荒廢,還造成公所財務負擔,鎮公所為開源,2年前著手轉型為光電廠,近期硬體建設已完成,潮州鎮長周品全指出,光是公所的部分,年收益就可望突破60萬元,除納入公庫,得標公司還會捐贈予「社會救助金專戶」,讓原本如同無底洞的垃圾場,搖身一變成籌措財源的設施。 潮州的簡易垃圾掩埋場在早年潮流下,於1998年啟用,如今已成歷史共業,雖然在崁頂焚化爐於2001年啟用後即封場,但面積廣達2公頃、最深逾4公尺的地下所掩埋廢棄物多不勝數,處理費用初估約1.2億元,地方政府根本無力負荷,封場後一度轉作為堆放農廢場所。 近年利用劣地轉型光電廠已儼然成為趨勢,鎮長周品全表示,該場至今仍每年皆須向台糖付租20萬元,但地面閒置荒湮漫草無法利用,已是公所財務多年下來的沉痾,為避免遭汙染且暫時無法復育的荒地繼續耗費公帑,2年多前跨機關協商與討論,去年開始執行綠電設置計畫希望加以活化。

政府挺綠能 電網均化成本納建置費

〔記者張慧雯/台北報導〕經濟部能源局一月底正式公告今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其中太陽光電平均降幅約○.三%,且政府鼓勵小型綠能,包括小水力、地熱級距增加外,費率也較去年高。業者多認為「不滿意但仍可接受」,太陽能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表示,電網均化成本自今年開始納入建置成本,已展現政府支持綠能的誠意。 今年光電躉購費率降幅0.3% 業者不滿意但可接受 去年底經濟部能源局預告今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草案」後,因費率降幅達三%至十八%不等,引發太陽能業界怒吼,今年一月召開第三次審定會,加上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與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同業公會合力爭取,過年前最後一個工作日,能源局正式公告今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費率雖仍小幅下降,業者多認為不滿意但仍可接受。 輸電費用今年起可納入建置成本 系統業者表示,平均降幅○.三%還在可接受範圍;至於台電要求系統業者一起分擔饋線成本,包括輸電系統、饋線都要付費,連大型升壓站也規定一.五公里內的架空線不補助,業者分攤成本越來越多,而政府也聽到系統業者的抱怨,自今年開始輸電費用可反映在建置成本中,也算是展現誠意的一種;為了台灣綠能的未來,業者還是會繼續努力。 太陽能公協會也異口同聲呼籲,國內綠電未來將嚴重不足,二○二五年太陽能建置量達二○GW的目標,不僅目前看起來「危險」,且二○GW的綠電供應量恐怕也還不夠,二○五○年台灣要達到零碳排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如何部署、是否再提高太陽能發電建置量,都是政府該積極思考的課題。   本文轉自:政府挺綠能 電網均化成本納建置費 – 自由財經 (ltn.com.tw)

2022年綠能躉購費率出爐!太陽光電平均降0.3%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經濟部能源局今(28日)正式公告「111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備受關注的太陽光電有所調整,草案原改為1年為3期,正式公告版本恢復為1年2期,且因應疫情關係,部分小屋頂型光電費率與去年第4季相同,地面型、水面型光電約降0.5%,太陽光電平均降幅約0.3%;另也可見政府鼓勵小型綠能,包括小水力、地熱級距增加外,費率也較去年高。

最大私有地光電案掛表送電 屏縣今年可達100%民生綠電

全國最大私有地太陽光電案場位在屏東縣嚴重地層下陷區佳冬鄉,力暘光電整合佳冬鄉超過100公頃私人土地、340名地主,集結升壓併接輸電線路方式,完成99MW(千瓩)設置容量,今天舉行掛表送電暨枋寮案場開工典禮,預估每年約可發電1.6億度電,可供應佳冬鄉約7000戶家庭使用。 縣長潘孟安今天出席典禮致詞時說,縣府今年預期達到100%民生綠電的階段目標,約1GW(百萬瓩)的併網量,截至今年1月,屏東縣的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併網量已達897MW,每年約可發14.7億度電,發電量足以供應全縣四分之三以上家庭用電,每年約可間接減少78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環保局指出,縣府在2019年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區光電計畫」,篩選東港、林邊、佳冬、枋寮四鄉鎮中不適宜農業耕種、需休耕涵養地下水土地,招商遴選業者,透過經濟誘因,包括減免行政規費、加速行政程序,吸引業者投資。 縣府做為平台,透過行政契約保障地主權益,讓地主自願出租土地,參與建置太陽光電的模式,以能源轉型活化既有土地利用做法,解決農村高齡化以及限制抽取地下水問題。歷經兩年的籌備與建置,今年完成建置5處升壓站,共142MW併網量。

應對氣候變遷 太陽光電2025年20GW就位 中央地方聯手力拼 全臺縣市發「陽」光大!

封面:裝置容量達150MW(15萬瓩)的台南鹽田太陽光電場,以臺灣及台南虱目魚設計太陽能板面整體意象,象徵與環境共存共榮。 中央地方跨部協調 簡化行政程序加速光電開發 這一年多來,能源局透過三大作法提升光電開發進度,包括:成立專案推動小組追蹤管控進度;透過經濟部召開跨部會會議,與水利署、營建署分別就出流管制、海岸管理法規鬆綁審查流程;定期邀集公協會及台電公司召開三方溝通平台會議,以及透過聯審機制,協助業者加速通過行政程序審查,及早取得施工許可。 在法規鬆綁方面,原有出流管制為扣除水域空間面積達2公頃以上容許使用案件即須辦理出流管制計畫書,但太陽光電並非大面積整面利用,以及容許使用(如漁電共生)對原本用途及地貌影響較小,故與水利署協商調整該漁溫水域空間面積可不納入計算,只有以開發後實際仍作為魚塭使用的水域空間面積作為扣減標準。 而「海岸管理法」原是為了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防治海岸災害等因素而立,為了讓海岸地區的永續發展與綠電可以併行,經業者提出光電板以支架方式建置,對海岸地區較無影響之疑慮,後由經濟部與內政部協商,透過與內政部研議簡化書圖格式及程序內容的方式,讓受影響的開發案場可如期進行,例如位在陸域緩衝區符合已公告之特定區位範圍內,水面型及地面型太陽光電申請或累積利用面積達5公頃,才需要申請特定區位許可,將可加速整體再生能源的建置。 五大縣市拼出光電佈建好佳績 成綠能推動最佳示範 截至2021年10月為止,全臺累積光電設置量已達7.1GW,預估年發電量約88.9億度電,可供應253萬戶家庭用電,換算投資效益4,266億元,並可帶動3.6萬個就業機會。 另據經濟部統計,至2020年為止全臺太陽光電建置量最高的前五名縣市分別為臺南市、彰化縣、屏東縣、雲林縣及高雄市,這五大縣市帶頭拼出在地光電好成績,更是推動太陽光電的最佳示範。 其中,臺南市長期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早在國內劃設漁電共生先行區之前,便已提出六個漁電專區,並已建置許多大型太陽光電案場,如台糖七股不適耕作地太陽光電案場,以及象徵與環境共存共榮的台南鹽田太陽光電場。市長黃偉哲上任後,持續積極推動,除了設立單一窗口提升行政效率,也規劃邀請太陽光電業者參與說明會,向業者說明臺南市太陽光電申請的制度及未來審查制度,成為推動太陽光電的最佳城市代表。 台糖七股不適耕作地太陽光電案場。(圖片由台糖提供) 屏東縣則是近三年光電設置量成長最多的縣市。在不與民爭地以及土地複合式利用前提下,透過全國首創循線找地「嚴重地層下陷區光電計畫」以及全臺首座砂石回填坑轉型綠能示範區,展現推動綠能成果。 突破地狹人稠限制 政府攜手地方與業者、民間共創四贏 能源局目前也與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及臺東建立共同工作小組,以專案處理加速推動各項光電案場,透過縣市工作小組可加速解決土地容許與變更編定、土地分區變更、出流管制、水土保持與特定區位許可等行政流程。另一方面擴大補助地方推動行動專案及專區補助等措施,強化光電審核的人力與資源,提升地方推動再生能源動能。 然而,長期以來,太陽光電的建置,一直都有尋找用地困難,為此,能源局在推動過程積極尋求突圍之道。 首先以土地複合利用的精神,運用光電建置來達到土地發揮的最大功效,像屏東縣的大響營光電堤防,以及臺南市的太陽光電自行車道,都是在不影響原有功能外,土地利用加值的最佳實例。 屏東縣地面型大響營堤防光電。(圖片由屏東縣政府提供) 再者,加強電網設置與鼓勵業者設置共同升壓站,也可增加饋線容量與解決併網點的不足。目前能源局與台電公司在光電熱區已推動32項電網加強工程,可增加6.96GW饋線容量,並公告共同升壓站要點,透過遴選共同升壓站,以及媒合業者集結併網,將饋線容量資源做最好的分配。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能源局將透過滾動式修正盤點需求,與地方、開發業者、民間攜手共贏,在務實、完整的規劃及管控機制下,太陽能光電將成台灣綠色新未來的一盞明燈! (經濟部能源局)   本文轉自:應對氣候變遷 太陽光電2025年20GW就位 中央地方聯手力拼 全臺縣市發「陽」光大! – 今周刊

屏縣推動綠能有成 明年朝全縣民生全綠電目標邁進

19:212021/11/20 中時 林和生 屏東縣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計畫」,預計今年底可完成140MW併網量,將成為全國最大私有地太陽光電案場,明年屏東縣民生用電使用綠電可達100%。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20日南下屏東視察,讚許屏縣府推動成果,不僅配合落實中央綠能政策,更有效轉化應用國土復育既有發展條件,讓許多地層下陷及不利耕作區能夠充分再運用。

幽美的萬年濕地群 屏縣環保局13日展現業務成果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1113 16:26:13)屏東縣政府環保局於13日於本縣萬年濕地群-圳寮濕地,舉辦「草地上的約會」活動,展現政府環保局近年來各項業務推行成果,縣長潘孟安更親自於會中頒獎表揚參與環保業務之各類優秀志工,感謝志工為屏東環境的付出,現場參加人數近千人,活動除了讓與會民眾了解屏東縣今年的環境績效外,也讓民眾感受到萬年濕地群的幽美環境,讓參加民眾都留下深刻而美麗的印象。 縣長潘孟安表示,環保的事物和全民息息相關,環保工作的推展也最為艱難,環保局這些年的執行成果有目共睹,除了謝謝辛苦的環保同仁,也期許環保局繼續為屏東的環境努力,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入環保志工行列,一同保護屏東的環境。 潘縣長指出,縣府於兩年前完成圳寮濕地,經過這幾年的水資源淨化,原本水源頭重度汙染慢慢淨化成輕度汙染,最後讓乾淨的水流入市區,潘縣長說,透過28公頃的圳寮濕地,讓水資源自然淨化再利用,不僅復育了很多草生植物,未來也是成為環境教育的場域,更能成為家庭親子休閒、運動的好地方。 環保局表示,屏東雖已連續兩年經中央單位考評獲得特優成績,但環保局仍持續努力精進業務,在年末之際特選在萬年濕地群的圳寮濕地辦理業務成果發表,萬年濕地群占地28公頃,每日廢水處理量約3.5萬公噸,在環保局努力維護下,濕地環境幽美、生態豐富,目前已向內政部申請劃設為國家級重要濕地,也向環保署申請環教場域中,是適合民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2021永續城市大調查》屏東縣奪優等獎! 潘孟安:力拚明年上半年,全縣百分百綠電

撰文:蘇君薇/攝影:蕭芃凱 2021《今周刊》永續城市大調查,由「國境之南」屏東縣拿下永續城市優等獎(非六都),以及最佳首長信任獎。 屏東縣長潘孟安今(27)日出席頒獎典禮,認為屏東雖然沒有那麼好的條件,但透過地方自治條例發展,讓整個城市達到永續,「如何再造就是讓城市永續發展很重要的地方。」 潘孟安致詞時表示,得獎對團隊來講是種肯定,每個縣市發展條件不一樣,每位縣市長都是最佳城市行銷員,「每個縣市條件不一,面對的挑戰更不一,但同樣的心就是要怎麼樣把城市治理好,城市進步、人民幸福。」 事實上,潘孟安自2015年當選第一任屏東縣長,即親自帶著各局處人員,下鄉向農民說明,推動第一代「養水種電」政策;2016年,成立全台第一個綠能辦公室,同時加速太陽光電的設置。 2018年,規劃「屏東縣高樹光電示範計畫」,2019年推動推動「屏東地層下陷區光電計畫」。憑著發展光電的決心積極布局,讓屏東創下全台光電覆蓋率第一、全台廠商第一個最想合作城市,也因此獲選為本刊2021年永續城市調查的「最佳首長信任獎」。 潘孟安接受本刊專訪時,更透露目標要拚明年上半年,屏東百分之百綠能供電達標。 力拼光電綠能之餘,潘孟安認為,環境永續也是出在人是否永續,「我們屏東雖沒有那麼好的條件、條件不一樣,總是也沒那麼多優惠,但長期因地制宜,從中央法規不足之處制定地方自治條例來發展,讓整個城市永續,如何再造就是讓城市永續發展很重要的地方。」 最後,潘孟安也感謝,透過此次調查及頒獎,讓屏東能有跟各縣市首長學習的機會。   本文轉自:今周刊 – 2021永續城市大調查》屏東縣奪優等獎! 潘孟安:力拚明年上半年,全縣百分百綠電 –

首座小水力發電廠 牡丹小水力發電廠提前商轉

為推廣再生能源利用,增進能源多元化,改善環境品質,帶動相關產業及增進國家永續發展,2019年5月1日修正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經濟部水利署檢討既有水庫常態供水狀況下,施設水力發電的可能性,選定牡丹水庫來推動小水力發電,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後首座申請設置之小水力電廠。

屏東縣再度榮獲台灣永續環境施政評比 最高等級A級肯定 全國唯一非六都連續二年榮獲最高殊榮之縣市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1007 14:26:46)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自2015年開始,每年針對全國各縣市環境永續保護工作進行評比,評比項目包括公害防治、節能減碳再生能源、氣候變遷、生態保育…等與環境議題相關的八項指標進行評比。屏東縣政府自去年首度獲得最高等級A級肯定之後,今年繼續蟬聯A級(優等)佳績。面對此一殊榮,潘孟安縣長表示,這是縣府團隊與屏東縣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才能屢創佳績,潘縣長再度感謝全體縣民的努力。

嚴格取締綠電蟑螂 屏東警成立專案小組

屏東縣積極發展綠能產業,但避免「綠電蟑螂」藉此橫行,警方特別成立專案小組,嚴格監控不法。(林和生攝)   高喊2025非核家園口號,蔡政府讓綠電遍地開花、成了全台能源顯學,但近年來各地卻傳出黑幫以回饋地方、發展環保為由,向再生能源業者索討「睦鄰費用」,一旦不從,隨即發動群眾圍廠抗爭,屏東警方為此成立專案小組,揚言嚴格打擊「綠能蟑螂」。 為提高能源自主性,擁有得天獨厚日照優勢的屏東縣,更喊出在2022年底前,力拚全縣28.5萬戶民生用電以全綠電為目標,使得不少太陽能案場正加緊趕工。 屏東縣警局長劉印宮坦言,警方確實接到疑似檢舉案件,通常打著綠電設施可能對地方造成汙染的環保大旗,要求業者付出「睦鄰費用」,一旦遭到拒絕,後續就會有民眾上門阻擋工程進行,目前專案小組持續監控及蒐證中,但還未查獲不法情事。 屏東縣政府綠能辦公室主任盧俊中則表示,過去也曾發現過先申請饋線容量,再以此招攬地主配合的「饋線蟑螂」,但經與台電溝通並更改策略後,類似情況便不再發生。 談及目前屏東併電現況,盧俊中指出,截至今年8月底,已經完成750MW,估計年底前能達到850MW,若要民生用電全綠電至少要950MW,現階段就是朝著目標持續邁進。 盧特別談到高樹鄉部分地區過去被戲稱為「大峽谷」、「千島湖」,是因當地土質不利農作長期閒置,引來不肖業者非法盜採砂石、傾倒廢棄物,使得土地表面多處坑疤。 為活化當地閒置土地,屏縣府打造閒置用地為光電專區,全區完成後總裝置容量可達37MW,每年約可發電4600萬度,相當於1萬2600戶家庭用電,更解決當地久懸未決的土地問題。   本文轉自:嚴格取締綠電蟑螂 屏東警成立專案小組 – 社會

活化公墓土地利用 屏縣推動綠能光電發展

為有效活化利用公墓土地,屏東縣政府在屏東市第15公墓完成遷葬廢墓後,於2021年8月中旬完成招商,規畫約1.6公頃土地設置光電風雨球場暨民眾休憩設施,採「一地二用」概念,結合創能設施及提供民眾完善運動及休憩場地,亦能兼顧綠能發展。 民政處另於今年7月中旬並協助屏東市公所,推動歸園納骨堂停車場設置光電停車棚招商案,除提供開車前往祭祀先人之民眾可遮蔭之停車空間,同時藉由綠電收入,增進挹注公所財政收入。 民政處表示,過去傳統公墓大多缺乏完整規劃與管理,導致公墓內雜草叢生或遭人隨意丟棄垃圾,不僅環境髒亂,也嚴重影響居住景觀,更加深民眾對於公墓之負面觀感,因此促使公墓土地資源活化利用,帶動改善地區環境發展,為縣府目前重要施政工作之一。 民政處強調,設置光電風雨球場除了活化公墓土地及推廣綠能產業發展外,也舒緩民眾運動及休憩空間有限之課題,尤其推出由民間企業出資興建「太陽光電設施」的「一地二用」合作示範模式,輔導各鄉鎮市公所也跟進辦理,未來希望更多單位參與建置,創造民眾、企業與政府間的三贏。 本文轉自:活化公墓土地利用 屏縣推動綠能光電發展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高屏太陽光電支持率居全國之冠 屏東綠能推動獲民眾認同

在極端氣候的威脅下,國人減碳意識逐漸抬頭。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台灣企業永續學院日前發佈的「2021第四屆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高屏地區的民眾支持太陽光電的比例達42%,居全國之冠,顯示屏東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太陽光電設置,已獲得民眾認同。 日照充足 屏東具備發展光電產業優勢 在 「2021第四屆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中,詢問全台各地受訪者認為台灣未來適合哪種發電方式,包含核能、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域風電與水力發電。其中,高屏地區民眾選擇太陽光電的比例為全台第一,也是唯一選擇太陽光電高於其他發電方式的地區。 屏東縣日照充足,等效日照小時高達4.5小時,具備發展光電產業的先天優勢。再加上,屏東縣政府近年來的政策支持與完整配套措施,讓地方的光電產業發展顯著,不僅帶動相關就業機會,也獲得地方民眾的支持肯定。   高屏地區民眾選擇太陽光電的比例為全台第一。(翻攝自2021第四屆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     屏東縣政府超前部署 光電建設發展快速 台灣南部早期為工業重鎮,加上近年來境外汙染與燃煤電廠等影響,居民深受空汙危害,如何降低空汙、實踐能源轉型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課題。屏東縣政府在2015年成立全國首間綠能辦公室,亦開始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專區」等光電計畫,活絡閒置土地,並搭建產、官、民三方平台,透過專案輔導,創造農民、地主及業者三贏局面,成功加速屏東縣光電建設發展。 據台電公開資料顯示,屏東縣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經達到6.83億瓦(683MW)。屏東縣政府日前更宣示,預計在2021年底達成全縣28.8萬戶民生用電以綠電供給為主,待未來興達電廠完成燃煤機組除役後,空汙問題可更可進一步獲得改善。   面對光電開發爭議 積極尋求多贏方案 屏東縣政府除透過專案專區實踐能源轉型外,面對備受關注的石頭營光電文資爭議時,也積極尋求多贏方案,為落實最合適的歷史遺跡保存與活化,展開「枋寮二戰石頭營軍事遺跡調查研究計畫」,將對石頭營全區展開完整的文資調查與研究。 地方能源業者日前也主動將開發區內的重要遺跡提報為歷史建築文化資產,期望透過身分的認定加速相關保存活化方案。業者目前也與國立屏東大學文創系教授林思玲進行產學合作,計畫打造全台首座「生利文資綠能園區」,期望透過產官民的共同努力,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在達成能源轉型的目標下創造多方共存共融的光電開發模式。   本文轉自:高屏太陽光電支持率居全國之冠 屏東綠能推動獲民眾認同 — 上報 /

國產署公告標租7宗太陽光電土地 面積合計8.59公頃

財政部國產署今公告標租7宗太陽能光電土地,面積合計約8.59公頃,預計9月23日開標。(記者鄭琪芳攝)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今日再度公告標租7宗太陽能光電土地,分別位於宜蘭縣礁溪鄉、花蓮縣鳳林鎮、台中市沙鹿區、新竹市、苗栗縣竹南鎮、嘉義縣大林鎮及台東縣太麻里鄉,區位及基地條件俱佳,面積合計約8.59公頃,預計9月23日開標。 國產署表示,相關招標資訊揭露於北、中、南區分署網站「招標資訊」項下,其中宜蘭縣及台東縣兩宗國有土地為首次於該地推出的標租光電標的,使用分區及使用地類別分別為一般農業區水利用地、山坡地保育區農牧用地,歡迎光電業者踴躍投標。 國產署表示,國有非公用土地於不影響保育及無公用前提下,配合政府各項政策提供使用,近年配合辦理太陽光電政策推動,積極提供申請開發(委託經營)、共同改良利用及標租等多元方式提供適宜國有土地供設置太陽光電設施使用。 根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中,國產署提供標租12案、委託經營10案及共同改良利用2案,共 24案約494公頃國有土地,預計發電量可達421.169MW,其中248.892MW已併網發電。國產署表示,為於2025年達成中央政府太陽光電累積裝置容量20GW總體目標,將持續篩選適宜國有土地辦理標租公告。   本文轉自:國產署公告標租7宗太陽光電土地 面積合計8.59公頃 – 自由財經 (ltn.com.tw)

光電產業的最後一片拼圖 廢太陽能板完全回收系統

【文˙陳群芳 圖˙莊坤儒】 根據環保署預估,台灣的太陽能板廢棄物在2023年約產生一萬公噸,2035年起每年則將超過十萬公噸;而以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的預測模型來推估,至2050年全球的廢太陽能板將達到9.1億公噸,相當於2.2億隻亞洲象。發展潔淨能源的美意,恐被棘手的廢棄物問題而掩蓋,廢太陽能板的回收已是全球當務之急。 台南大學綠能所的研究團隊以「永續物命」為理念,領先國際開發出完全回收系統。他們打造太陽光電產業的循環經濟,為世紀難題找到解方,也為台灣的光電產業闢出一條新路。 夏季中南部艷陽高照,太陽能板努力地做工。若是民間集資架設,大家正開心賺進躉售電價,朝著潔淨能源的目標邁進。但這些裝設在屋頂、空地上的太陽能板,並非長命百歲,以現行技術,太陽能板壽命大約20年,而遭遇天災、鳥糞等攻擊造成的損壞也時有所聞。當我們認為大幅使用太陽能,可以延緩氣候變遷之時,大家可曾想過,這些退役的太陽能板將何去何從?   國際級超級任務 一塊太陽能板的組成,是將太陽能電池以封裝材料如EVA塑膠,封裝在玻璃與背板之間,然後在四周裝上鋁框。而市面上九成的太陽能電池,是採用矽晶製作的矽晶太陽能電池,因此太陽能板的主要材料裡大約是75%玻璃、10%鋁、10%EVA塑膠,其他還有矽、銅、銀等。「太陽能板可以耐受日曬、風吹雨打至少20年,代表這些材料的等級是很高的,應該被回收再利用。」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教授傅耀賢表示。 歐洲的太陽光電發展較早,也較快就面臨廢太陽能板的處理,因此,目前國際上處理廢太陽能板回收,主要是由歐盟成立的組織「PV Cycle」領頭。PV Cycle的處理方法是先將鋁框卸除,再以機械破碎方式分成玻璃、金屬、塑膠,其中塑膠會再以熱裂解的方式,將EVA膠合層及背板以高溫氣化,最後回收鋁、矽、銅、銀、玻璃等材料。 熱裂解可以想像成是沒有氧氣的燃燒,當太陽能板上的材料經過裂解後,會被碳化或是變成氣體。然而太陽能板的背板裡含有氟,燃燒後的氣體會破壞臭氧層,所以採用熱裂解的方式,必須建置捕捉有毒氣體的設備,再妥善處理。這也是為什麼PV Cycle的回收產線需要像煉鋼廠的大空間,且一台設備要價將近台幣一億元。 傅耀賢指出,歐洲的回收產業不像台灣發達,對他們而言,EVA、含氟背板的回收產值都太低,即使大費周章回收,也無處可用,最後還是得找地方掩埋或燒掉;且現階段歐洲也沒有技術將這些物質從太陽能板上分離,才會一開始就選擇燒掉。傅耀賢以含氟背板的成分PVDF為例,「PVDF的新料一公斤1,300元,回收後也有幾百元的價值,但當把它燒掉,價值就是零,還要花錢處理廢氣。」不忍有用的材料被廢棄,還會造成環境汙染的隱憂,這豈不有違發展綠能的初衷,促使傅耀賢與研究團隊,立志要做到太陽能板完全回收。  

國產署標租太陽能光電土地 3宗標脫商機5.07億元

近期台電供電不穩引發能源供應問題,財政部國產署標租今年首批太陽能光電土地受到外界關注。根據國產署規劃,此批標租土地有6宗,總面積10.06公頃,今日開標標出3宗土地,包含花蓮吉安鄉、高雄市阿蓮區及台中東勢區土地,共計4.89公頃,估計20年商機高達5.07億元。 根據國產署規劃,今年首批規劃標租土地包含花蓮縣吉安鄉、花蓮縣鳳林鎮、台中市東勢區、苗栗縣竹南鎮、高雄市阿蓮區、嘉義縣大林鎮土地6宗,土地面積10.06公頃。 國產署成功標出3宗土地,包含花蓮縣吉安鄉土地,面積2.96公頃,有1標封投標,投標設備裝置容量為3515峰瓩(kWp),回饋比率3.5%,根據計算每年售電金額1634萬元。 標出第2宗土地為高雄阿蓮區土地面積為4671平方公尺,同樣是1標封投標,投標設備裝置容量為468峰瓩,回饋金比率為15%,每年售電金額218萬元。

農委會公布養殖漁業白皮書,4年投87億拚產業轉型,2025漁電共生規劃一萬公頃

海洋資源減少,養殖漁業成為海鮮供應重要來源,台灣雖為遠洋漁業大國,但遠洋捕撈漁獲有九成直接外銷,實際上台灣餐桌上的海鮮自給率不到六成,其中以養殖漁業為最大宗,2018年台灣養殖漁業產值更首度超越遠洋漁業,達到375億元,77%產量均為內銷。 然而,養殖漁業近年面對嚴峻挑戰,包括氣候變遷、人力短缺與成本上揚,市場通路由實體往網購、超市挪移,保鮮量能需求大增,為增加養殖漁業競爭力,農委會昨(11)日提出養殖漁業白皮書,六大措施拚產業升級,預計四年投入87.3億元,包含推動漁電共生、建置養殖專區、培訓人才、統籌供水系統、引導魚塭轉型、強化加工凍儲、冷鏈體系。(詳細措施內容與預算請見文末附表) 值得注意的是六大措施中的漁電共生,2025年地面型漁電設置目標需達4GW,換算面積為1萬公頃魚塭面積,佔我國魚塭面積的1/4。漁業署目前盤點出4702公頃露天魚塭優先推動。農委會企劃處表示,魚塭設置漁電必須綁定產銷履歷,避免「假養魚、真種電」的亂象。 2019養殖漁業年產值375億,內銷77%